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最重要的一個元素,解讀好人物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說的中心思想。如,《少年閏土》一課,教師以人物對話為支點,從不同角度發(fā)力,引導學生與文本發(fā)生由淺入深的對話,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者蘊藏在文本中的深刻涵義。
一、借助標點,把握情感
言為心聲。在文本中,人物語言常常是解讀人物形象的關(guān)鍵。而串聯(lián)起人物語言的一個個標點符號,不僅能夠表示停頓,往往還蘊藏著人物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關(guān)注標點符號,洞察人物對話中的情感流露,指導學生從獨特的視角中初探人物形象。
從“看瓜刺猹”這一片段的對話中,迅哥兒的語言簡短,不過三五字,且兩句話都以問號結(jié)尾。閏土的語言則是大段的,在對話中占據(jù)著主導權(quán),且兩處都以省略號結(jié)尾,滔滔不絕,有說不完的話。
第一次讀這段對話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guān)注這兩組問號、感嘆號,并思考這兩個不同的符號體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情感。學生結(jié)合文本,可得知,迅哥兒對閏土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有著無限的向往,而閏土則對于迅哥兒的問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可見他對小伙伴十分熱情,也可窺見他在這片廣闊的天地間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對生活充滿著熱情。
二、聚焦提示語,體會魯迅的用筆精妙
在語文教材的文本和習作中,豐富的提示語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在人物對話描寫時,添加提示語可以體現(xiàn)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心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具體。
再讀這段對話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結(jié)合文本,為迅哥兒、閏土的對話補充提示語。有的學生參考教材插圖,把迅哥兒托著腮、閏土手舞足蹈的動作加上了“一個專心致志地聽,一個繪聲繪色地講”這樣的提示語,兩個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有的學生則結(jié)合對話內(nèi)容增加了心理描寫,補充了迅哥兒的好奇以及對猹的害怕。還有的學生補充了閏土的神態(tài)“憨厚一笑、自信滿滿”等。在補全人物提示語的過程中,學生成為了文本的創(chuàng)作者。結(jié)合文本,學生進行了合理的創(chuàng)作,也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兩位少年的性格差異。此時,教師再次展示文本中的對話,引導學生思考:“既然提示語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重要的作用,為什么魯迅先生卻沒有寫提示語呢?”在比較閱讀中讓學生產(chǎn)生疑問、激發(fā)思考,使學生感悟:沒有提示語,不僅能給讀者留下想象、解讀的空間,人物形象同樣也蘊藏其中,可見魯迅用筆的精簡與精妙。
三、啟發(fā)想象,分析人物形象
“看瓜刺猹”是文中閏土向迅哥兒介紹的四件趣事中描述得最詳細、生動的一件。一方面是因為這件事給迅哥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三十年后那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的沙、碧綠的西瓜和刺猹的少年依舊清晰地浮現(xiàn)在迅哥兒的腦海中。另一方面,這件事也是少年閏土最為自豪和珍貴的經(jīng)歷。從這段對話中人物語言描寫的詳略搭配不難看出,閏土是描寫的重點,而迅哥兒的語言則是作為“引子”,用問句引發(fā)閏土對童年趣事的敘述。
第三次讀這段對話,教師可以省去迅哥兒的語言,重點關(guān)注閏土的兩段語言,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走入“看瓜刺猹“的畫面,把自己想象成少年閏土。“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边@時候,讓學生想象閏土在屏息凝神,仔細聆聽,語速宜緩,聲音要輕?!澳罅撕妗薄拜p輕地走去”,讀這兩處動作描寫時既要讀出閏土手捏鋼叉時的胸有成竹,又要讀出不打草驚“猹”的小心翼翼。讀“看見猹了,你便刺”的時候,則要果斷干脆,毫不猶豫,想象著閏土使出了渾身力氣,奮力一刺的場景。學生在讀的同時,明白了“聽、捏、走、看、刺”這五個緊湊而連貫的動作,體驗了在這一瞬間,跌宕起伏的情緒變化,也仿佛看到了一個經(jīng)驗豐富、機智果斷的閏土。
通過入情入境,想象畫面,學生由旁觀者變成了刺猹的閏土,在體驗這一次驚心動魄的經(jīng)歷時,學生走進了文本所營造的情境中,激發(fā)了自己的想象力,感受到了一個鮮活、立體的人物形象。
四、今昔對比,探尋文本深意
在《少年閏土》一文中,“我”和“我往常的朋友”的孤陋寡聞與閏土的見多識廣形成了鮮明對比,表達出作者對廣闊天地的向往,也表達出作者對封建社會教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不滿。
在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中,三十年后的閏土因為長期受到剝削、壓迫,變得刻板、呆滯。貧窮、苦難的生活不僅改變了當年那個小英雄的外貌,更扼殺了他對生活的那份熱情和希望。
第四次讀對話,教師出示《故鄉(xiāng)》中三十年后迅哥兒與閏土重逢后的對話: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是說:“?。¢c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么擋著似的,單在腦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xiàn)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同時教師再出示本節(jié)課學習的對話片段:
“管賊嗎?”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猬,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它不咬人嗎?”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將兩段時間跨度三十年的對話對比閱讀,可以將三十年后苦澀、滄桑的閏土形象和記憶中那個美好的閏土形象同時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比較中激發(fā)學生強烈的痛惜之情,在比較中感受魯迅先生對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十年前,閏土用廣闊世界里的趣事激起了“迅哥兒”沖破封建社會的愿望;三十年后,再見閏土更是點燃了“迅哥兒”想改造舊社會的強烈愿望。
品析人物形象,學生不僅要學習作者對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更要從人物形象身上汲取力量。讀《少年閏土》中兩位少年的對話時,要在學生心中播種一個小小的英雄夢,讀《故鄉(xiāng)》中迅哥兒和閏土中年重逢的對話時,要教會學生在悲痛和惋惜之余仍然懷有對生活的希望。
徐新昱(南京市南化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