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在“學習共同體領航研究室”的引領下,有幸閱讀了鄭艷紅老師的專著《最美的姿態(tài)是傾聽:語文課堂轉型》(以下簡稱《最美的姿態(tài)是傾聽》),受益匪淺。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兼班主任,鄭老師圍繞著語文課堂的“新建構”,分別從語文課堂轉型與傾聽關系、語文課堂轉型與高品質學習設計、語文課堂轉型的課例分析以及最美的姿態(tài)是傾聽·自我蛻變四個章節(jié)出發(fā),牢牢抓住“傾聽”這個關鍵詞,講述了自己歷時六年,用篤定的行動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的“優(yōu)質語文課堂”到新的“學習共同體課堂”的轉型,強調(diào)通過“傾聽”構建師生雙方平等互助的協(xié)同關系,使教學從“知識傳遞”向“知識建構”轉變,用博大的教育情懷引領學生走向人生的新高度。
鄭艷紅,一位從教20多年的名師,勇敢地將自己過往的經(jīng)驗一切清零,從向學生示范傾聽開始改變課堂生態(tài)。這一變,讓她以傾聽的姿態(tài)定格了教師最美的樣子。
讀完這本書,我對“傾聽”一詞,或者說對“傾聽”這類看似司空見慣的課堂模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傾聽,是學教翻轉課堂的按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手中掌握的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人……只有相信人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能手。”因此,有效的教育首先是了解學生,了解他們已有的經(jīng)驗和基礎,了解他們的興趣和需要,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和認知風格。了解,是教育的第一環(huán)節(jié);而傾聽,則是了解的重要途徑和方式。
然而不得不承認,不少教師在課堂上還是習慣于“知識點覆蓋式講授”,以講得全、講得深為好;顧不上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只想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全盤托出”,至于學生覺得合不合胃口、能不能消化,全被“考點”這一指揮棒“一言蔽之”。就連優(yōu)質課比賽或者公開課展示,也多是在“預設”的“旁逸斜出”中“生成”,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中“出彩”,在師生默契的“表演”中“亮點頻出”,下課時還不忘說一句:“謝謝同學們配合。”一如作者在《最美的姿態(tài)是傾聽》的開篇《一堂比賽課引發(fā)的反思》中描述的那樣:盡管此前做足了準備,多次磨課試講,但賽課那天并未出現(xiàn)預設中的精彩,反而因為缺少對學生學情的關注,只是把新課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生硬地嵌入“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教學框架中,讓學生淪為課堂的“觀光客”。
對此,作者反思:以往在課堂上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教”上,越是按照精心設計的教案上課,學生越是被老師牽著走,而沒有了學習的自主性。過去,看似很認真地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心里卻想著權威和約定俗成的說法,或自己預先設想的答案,學生一旦沒有說出自己想要的內(nèi)容,就會打斷學生,或轉移話題。課堂上不自覺地習慣于傾聽自己認為的“好的發(fā)言”“正確的發(fā)言”,而對除此之外的學生發(fā)言卻聽而不聞。
顯然,這種缺乏真正傾聽的課堂,不可能落實新課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翻轉教學理念。
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形象地把“學習”比喻成從“已知世界”向“未知世界”的旅程,是與自己對話、與他人對話、與客觀世界對話的三位一體的對話性實踐活動。要踐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先進理念,教師必須從相信并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開始。教師要敢于和學會放手,促使學生與知識直接對話、與同伴協(xié)作,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翻轉課堂,捍衛(wèi)學生的學習權利。而傾聽,就是翻轉學教課堂的按鈕。
當教師的角色從“講授者”變?yōu)椤皟A聽者”,潤澤公平的學習氛圍才可能形成,學生思考與傾聽、對話與協(xié)同的自主意愿才可能被激活,從而師生共建“交響樂式”的學習共同體課堂。只有教師善于“傾聽”,并刻意培育傾聽關系的課堂,提升學生的“傾聽力”,訓練他們的思考力與學習力,才可能實現(xiàn)從“知識傳遞”的教學到“知識建構”的學教翻轉。
上海師范大學陳靜靜副教授認為,傾聽者和被傾聽者之間是平等的、敞開的,他們在精神上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互賴和共鳴,從而產(chǎn)生一種安全、愉悅的心理體驗,這種心理體驗會化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矛盾,使大家形成彼此關懷和鼓勵的關系,從而構建一種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傾聽,是對學生的尊重,更是對教育教學本質的認識。教育教學絕不是教師單向的灌輸、簡單的告訴和重復的操練,而是在教師引領下,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過程,必須走向對話性實踐活動。傾聽是對話的前奏,沒有傾聽就無法對話,也就無所謂教育教學。通過傾聽,打破自己;通過傾聽,學習他人。表達的是自己已知的,而傾聽的是自己未知的。會表達的人,并不是最厲害的;會傾聽的人,才是了不起的人。高品質的課堂,需要通過對話,交換各自已知的知識;更需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彼此傾聽,填補自己未知的空白。
二、傾聽,是走向深度學習的捷徑
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頂層理念和指導方向,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則取決于學科學習質量即學科學習深度的提升。也就是說,深度學習,就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質和方向。
何謂深度學習呢?
首先,深度學習需要深層動機,深層動機來自學生的原始本性和成長需要(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真實學習的發(fā)生,需要教師把“獨白式”課堂轉變?yōu)樗袑W生思考、傾聽、對話、協(xié)同學習的“交響樂式”課堂。而傾聽,正是營造潤澤公平的學習氛圍,激活學生自主思考與傾聽、對話與協(xié)同意愿的高效路徑,實現(xiàn)學教翻轉課堂的關鍵按鈕。要實現(xiàn)課堂上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學習,就需要一種心靈和思維的溝通,而溝通是否能達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傾聽的有效性。只有在傾聽的前提下,課堂上才能生成新的問題,由此激發(fā)學生新的內(nèi)驅動力。
作者記錄了首次作為課堂觀察員的觀課經(jīng)歷。進行觀摩分享時,她還沒開口便潸然淚下,她說:“我做了20多年的高中語文老師和班主任,這是第一次坐在一個學生邊上,認認真真觀察一個孩子的學習過程,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我清楚地看到孩子在課堂上遇到困難、無法解決、不知所措的過程,這讓我很難受?!边@次“沉浸式”的觀課,讓她意識到,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彼此尊重平等的傾聽交流,是有效保障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度的捷徑,更是讓學生從“淺表學習”走向“深度學習”的基礎。
其次,深度學習是一種高階思維的學習,具有深刻的批判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更強調(diào)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實踐性體驗。傾聽的核心就是思考,有效的傾聽中伴隨著觀察、辨別、判斷和選擇,蘊含著接收與輸出融合、交替的轉化,從而形成了高質量的對話。經(jīng)由傾聽形成的學習共同體課堂,精髓不是“互相說”,而是“互相傾聽”;不是“互相教”,而是“互相學”,更有利于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
例如,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節(jié)基于學生認知需求的讀寫深度融合的設計—社會現(xiàn)象評論文《陪讀》寫作教學。作者從任務、情境、活動的角度綜合設計,全面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顒右粸橥ㄟ^辯論,學生對陪讀現(xiàn)象和雙方爭論點進行分析?;顒佣檠a充閱讀材料,學生修整觀點?;顒尤秊榭陬^作文,現(xiàn)場錄音轉成文字,展示學習成果,創(chuàng)新課堂表達交流的方式。整堂課,教師始終充當傾聽者的角色,用簡潔的語言把學生獨特的觀點串聯(lián)起來并導向縱深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xiàn)象,在思辨性閱讀和表達中提升學生自主思考、自由表達的能力。這節(jié)課基于學生的認知需求,具有鮮明的綜合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探求動力,使課堂上學生的表現(xiàn)“驚艷”全場。
最后,深度學習更是促進深度理解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學習。深度理解是觸及事物本質深層意義的理解;實踐創(chuàng)新則指向學生的活學活用、知識遷移能力和融合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通過設計有認知沖突的探究挑戰(zhàn)性任務,引導學生通過傾聽,準確辨識與表達同伴的觀點和問題,發(fā)表不同的看法并提出質疑。教師通過把學生獨特的觀點串聯(lián)起來,并在適當?shù)臅r機展開引領,使學生在同伴協(xié)同學習時,能圍繞主題構建有邏輯的問題面,并能在同伴的對話交流中,不斷發(fā)掘和給出探究性問題的答案,在傾聽他人觀點中不斷對自己的思維進行整理、反思和重建,從而完善自己的觀點。這就是經(jīng)由傾聽走向深度學習的最佳路徑。
三、傾聽,是師生彼此成全的密碼
隨著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布、高考的改革、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學習共同體的課堂變革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已逐步被教育工作者認可?;诓莞兏锏臅r代已經(jīng)到來,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自發(fā)地投身課堂變革。當下,我們必須思考的是:如何提供給學生高質量的學習機會?
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旗幟鮮明地指出—改變傳統(tǒng)教育模式,在師生之間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佐藤學認為,教師的責任并不在于“上好課”,而是營造學生之間相互關心的協(xié)同探究的學習氛圍,打造真實、安全、安心學習的溫潤課堂。傾聽可以助力教師練就“匠人”般的“高超技藝”,做到與學生同呼吸、共命運,理解和接納每一位學生,用虛懷若谷、側耳傾聽來支持學生間的協(xié)同學習。通過傾聽,學生在認知領域,會不斷提升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在情感領域,能全身心投入學習,享受學習帶來的歡樂;在人際領域,能在協(xié)同學習中向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他人的觀點,理解他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一些課堂上,學生只是被告知要傾聽,卻沒有被指導如何傾聽,“傾聽”只是被口頭強調(diào),而少有教師通過分解動作示范如何做。在作者的課堂上,不僅有友善的互動,更有理解性傾聽。教師每一堂課都在用心示范傾聽,學生才可能學會傾聽。當教師在課堂上呈現(xiàn)出傾聽者的柔軟姿態(tài),平等地接納每一位學生;傾聽學生的學習需求,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和障礙;在傾聽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進行巧妙的串聯(lián),并在充分尊重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基礎上給予他們支持和幫助,我們就有可能收獲如同鄭艷紅老師獲得的那樣的美譽—“學生說我的課每分每秒都異常珍貴!”
傾聽不僅是一種邀請,也是一種示范,更是課堂上最美的姿態(tài)。為什么作者一再強調(diào)“聽大于說”?因為傾聽才能更好地保護說、激發(fā)說,傾聽是心中有他人,傾聽才能潤澤關系,促進表達;因為會傾聽的人才是最會學習的人,會傾聽的人才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而新問題的產(chǎn)生,則意味著深度學習的開始。一旦教師把學生的學習作為中心,師生共同直面意義生成的現(xiàn)場,在“學習共同體”中成為“意義生成的當事者”,教師會發(fā)現(xiàn)每一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椤皟?yōu)秀學習者”,而教師就在學生們交織成的交響樂中傾聽、串聯(lián)、反思,教學相長,共同學習。
當學習共同體的課堂變革走上正軌,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綜合素養(yǎng)會呈跨越式發(fā)展;實踐學習共同體的教師會發(fā)現(xiàn),研究學生的學習是解決諸多教育教學問題的突破口,嘗到甜頭的教師會自發(fā)投入研究實踐中。依賴聽教師講解而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則需要教師用更多的耐心和適當?shù)姆椒右砸龑?,這些學生一旦發(fā)生真實而深刻地學習,他們就會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傾聽學生的心聲,教師的心里也會產(chǎn)生了回聲,把“一言堂”課堂轉型為交織著多重聲音的“交響樂式”課堂,師生都將流露出對學習最原始、最澄澈的歡喜和熱愛。
因為傾聽,鄭老師所帶的學生,成了學習共同體領航班的首批學生代表;因為傾聽,鄭老師所帶的班,成了影響全國教改的“網(wǎng)紅”班級;因為傾聽,鄭老師也成了全國學習共同體課改的領航者。由衷地敬佩鄭艷紅老師持續(xù)的學習力、篤定的行動力,還有深耕課堂的研究力。向鄭艷紅老師學習,以最美的姿態(tài)—傾聽,和學生一起構建起溫暖潤澤的班級學習共同體,享受教學相長、彼此成全的幸福教育。
(作者系湖北省云夢縣實驗中學教師,湖北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湖北省教研名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