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卿
20世紀80年代,農(nóng)村的精神生活很是貧乏,沒有電視,甚至沒有通電。所以,鄉(xiāng)親們都期盼放映員的到來。但放映員也是有任務(wù)的,不可能總在一個村放電影,附近村子總要輪流放。因此,能在本村里看上一場露天電影,是非常奢侈的事。也就是這個原因,使得我對露天電影的記憶非常深刻。
村里來了放映員,大人很欣喜,小孩子更是心急,吃了午飯就去占地方,放板凳。倘若未來得及搬凳子,就要用樹枝劃下地盤,警告別人此地有主,并且“神圣不可侵犯”,為爭地盤,爭吵打架的事也是常有的。但電影一上映,彼此也就不記“仇”了。
看電影是一件隆重的事,那是要提前吃晚飯的。父母在這天都會收工很早,太陽沒下山就要做好飯,扶老攜幼地往放電影的場地趕,要是時間來得及,或是趕巧有熟人能捎信,就必須讓親戚朋友家的小孩也來熱鬧熱鬧。畢竟一年也來不了一兩次放電影的,既然來了,讓大家來看場電影也是很應(yīng)該的。
吃過晚飯,去放電影處的路上,相當熱鬧。呼朋引伴,說說笑笑。胡同里,大路上,都是人。人們互相問候著,談?wù)撝?,“地里的莊稼怎么樣了”“誰誰家的孩子怎么了”“今天的電影是什么”,未卜先知的,唉聲嘆氣的,勸人寬慰的,什么話題都有,什么腔調(diào)都有,該說的都要說,不該說的也想說,似乎大家平日里都很忙,現(xiàn)在一下子找到了合適的機會,都想一吐為快。說歸說,大家腳步都沒停下來,因為電影還都是要看的。
放電影的地方人山人海。走著來的,騎洋車來的,也有拉車子來的,車上坐著老人、小孩。鋪著被子,防止小孩看電影困了,沒地方休息,就睡在車上,蓋上被子,方便實惠。家里老人行走不便,就坐著車來,也熱鬧熱鬧。和很長時間沒見面的兄弟姐妹、叔公大伯打個招呼,那親切勁,甭提了。
看電影的有本村人,也有附近村子的。他們吃過晚飯沒別的事,干脆來看場電影,省得在家費油點蠟。也借這個機會和相熟的人打個招呼見見面,增進一下感情。好處多多,何樂而不為?
放映機前的電燈亮了——放映員終于來了!場子里的聲音小了許多,大家都看到了希望,仿佛久旱的大地終于見到烏云一般。按慣例,放映前要試鏡頭,打一束白光到前面的影布上,就著那道白光,許多小孩,也有個別大人會弄手影,小兔子形狀的、小烏龜形狀的、大公雞形狀的……投到影布上。有時也會迎來一陣喝彩,弄手影的便會害羞地驕傲地笑幾聲,心里很美。
好不容易開始放電影了。電影的種類不一,但一般情況下,小孩子還是愛看武打動作片,什么《少林寺》《武當》《風(fēng)塵女俠呂四娘》《俠女十三妹》等。好動的小孩對里面的“大俠”很崇拜,眼睛盯著影布,拳頭握得緊緊的,牙關(guān)咬得緊緊的,眉頭鎖得緊緊的,恨不得跟大俠一塊兒行俠仗義,快意恩仇,又恨不得踢上兩腳,打上幾拳。老人們覺得還是看“戲”好,《諸葛亮吊孝》《穆桂英掛帥》《風(fēng)雪配》《貴妃醉酒》等。熟悉的人物,熟悉的捏打,熟悉的唱腔,會讓他們情不自禁地跟著鑼鼓點來上兩句。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老人對此體會深得很。在我印象中,每次放影片都放兩部,而其中一部必有戰(zhàn)斗片,《智取華山》《奇襲》《十天》《渡江偵察記》。在那個崇拜英雄的歲月里,能參軍入伍,提著槍打仗,建功立業(yè),恐怕是每個男人心中的夢吧。往往影片還沒結(jié)束,就會有小孩到影布下,撿“子彈皮”去了……
場上一片肅靜,人們都凝望著影布,心也隨著主人公的命運,或喜或悲,這將是近幾天人們談?wù)摰闹饕掝}。
但那是大人的事,和我們這些小孩沒關(guān)系。我所關(guān)心的,是電影散場后,提前回家的父親是不是又給我們做好了夜宵?父親性子好,從來不大聲吵我們。每次村里放電影他都要提前回家,給我們做一頓“疙瘩湯”或是一鍋紅薯抑或一碗面條。怕的是天太晚,我們太冷,吃點熱乎的好睡覺。
至今,我仍覺得父親的手藝好,因為此后再未吃過如此美味的夜宵。
(常朔摘自《牡丹晚報》2022年11月4日 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