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洋 盧陽 吳靜云 馮思潔
教育事業(yè)和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到了一個新階段,此時我們面臨著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如何改善青少年體質,并且建立完善的競技性人才結構,此時不應當將競技金牌作為其中的目標,而是需要師生雙方都應當將提高學生體質作為最主要的目標,并且形成了中國群眾體育發(fā)展的全新時代。體教結合的出現(xiàn),對于體育競技金牌價值進行強化,一方面能夠更好地促進舉國體制當中的金牌戰(zhàn)略,同時形成避免運動員出現(xiàn)忽視文化學習這種情況,另一方面也能保證學生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中,注重體育鍛煉。在體教融合的過程中,不僅將兩者相加,同時還需要對于人們的教育價值認識進行深化,并且建立完善的競技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將競技人才培養(yǎng)與國民教育體系相互結合,對于整個教學內容進行升華。
1 問題的提出
隨著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逐漸的深入,跆拳道教學如何才能更好地適應終身體育素質教育、健康第一等教學思想,保證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在開展課程過程中,教師應當主動地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一系列綜合素質,確保學生能夠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更好提高個人體能,這也成為當前高校跆拳道教學改革的一項中心問題。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與數(shù)據(jù)采集
研究對象為某大學在校學習跆拳道課程的學生,利用抽樣調查方式,選取500名學生,其中正在學習的學生353名,跆拳道體能課程教師為15名。
2.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與文獻,確定好此次研究的思路,并且做好教學內容設計工作。
(2)專家訪談法
利用專家訪談法,可以對于教學內容與教學思路的可行性進行充分的驗證與研究,隨后對于本次研究,提供相應的指導與參考。
(3)實驗研究法
以某大學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隨后針對跆拳道體能課程建設當中,將體教融合加入其中,對于學生的影響情況,隨后進一步的探索與完善高校體能訓練課程建設情況。
3 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跆拳道體能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跆拳道是在1988年首次作為奧運會表演項目,出現(xiàn)在了韓國漢城的奧運會上,隨后在1994年奧委會正式通過了將跆拳道作為悉尼奧運會的比賽項目,跆拳道也成為當前快速在世界范圍內引發(fā)人們追捧的一項體育運動。雖然跆拳道這項運動在國內有著有較短的發(fā)展時間,但是已經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并且也有著扎實的群眾基礎。僅深圳地區(qū)就有16萬的小青少年參與到這項運動當中,因此可知,跆拳道在我國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成為一項具備良好發(fā)展趨勢的運動項目。
3.1 教學目標
在以往的教學當中,體能訓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學生所具備的競技水平得以提高,此時就對于授課對象所具備的身體素質,提出極高的要求,但是根據(jù)筆者的調查后發(fā)現(xiàn),高校大部分的學生具備身體技能情況較差、起點較低等問題,因此可知,在高校內增加體能課程,應當將普適性作為基本的原則,將學生的身心特點作為基本的出發(fā)點,隨后與體能訓練課程學科特點更好的融合其中,為更多參與跆拳道課程的學生,提供滿足其需求的體能課程,將大范圍、大幅度的提高學生的綜合體能水平,作為基本的內容,同時有效地提高學生所具備耐力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努力地搭建科學與運動之間的橋梁,隨后將多學科理論應用到體能訓練課程當中,保證體能教學具備極高的科學化水平,為后期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養(yǎng)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打下扎實的基礎,為提高全民的健康與體質,提供更多的參考。
3.2 教學重點
3.2.1 掌握大量信息,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高校應當從自身的情況出發(fā),將可靠的對策加入其中,并且形成完善的人才預知體系,將此作為基礎,通過多元化的方式,積極的了解市場所出現(xiàn)的動態(tài)情況,掌握不同的信息,清楚地了解到當前職業(yè)發(fā)展所具備的情況,并且了解到市場的發(fā)展動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身體素質作為基點,開展有效的教學方式。
3.2.2 體能與技能相結合
以“耐力”為核心的體能訓練課程,有著技術動作相對簡單、便于掌握和開展的天然優(yōu)勢,對授課對象心肺機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保證體能訓練課程自身學科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的情況下,設計符合教學對象實際身體素質水平的相關教學內容,并控制好負荷的量與強度。將腿法、基本功等作為重點,將一系列的專項體能訓練加入其中,此時教師也需要重新的思考自身所設置的教學內容是否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在后期教學中是否需要不斷的去調整課程內容,這些問題都需要高校教師對其進行高度的重視,并且確定好日后改革的方向。除此之外,在開展體育教學過程中,應當面向不同運動能力、不同愛好、不同健康水平的學生,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對于教學課程,對于體育課程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并且開設難度不一的體育傳統(tǒng)體育項目以及受到學生歡迎的新型運動,這樣才能充分的滿足學生對于多元化運動項目所提出的需要。在開設跆拳道課程時,也需要充分地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對于跆拳道運動做好網上交流和指導工作。通過為學生上傳如何提高跆拳道水平的課程音效,打造完善的知識平臺,幫助學生日后學習更加的便利。除此之外,也可以在校園內舉辦跆拳道各類比賽,促進跆拳道在高校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3.3 教學內容
在當前跆拳道教學當中,有時難以避免會面臨比賽,此時就需要對于比賽的情況進行合理的設計。作為參賽雙方運動員,其所具備的技能、技法其實并不懸殊,很多時候比賽勝負往往取決于運動員是否能夠在比賽當中具備良好的體能,而此時具備良好體能,也成為提高自身水平的必要條件。當學生具備良好的體能時,能夠在實戰(zhàn)過程中更好地發(fā)揮出自己的技術水平,并且獲得更多得分的機會。針對學生開展體能訓練課程過程中,就要求教師從跆拳道運動特點和學生的體能要求、體能情況出發(fā),通過大量的運用與跆拳道運動相關的訓練手段和方法,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專業(yè)體能,并且確保學生的身體機能和身體形態(tài)更加滿足要求。(如表1)
3.3.1 耐力訓練
教學過程中按照“初始狀態(tài)診斷一體能訓練實踐-總結性評價”的模式安排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包括跑步耐力、力量耐力訓練等。跆拳道比賽需要雙方在場上長時間比賽,并且找準時間和機會發(fā)起進攻,所以需要對于學生的耐力情況進行訓練。因為跆拳道運動被列為搏擊類運動,此時就需要雙方抓住最適當?shù)臋C會開展進攻,而防守的一方,也需要做好反擊和防守,在不斷尋找時機進攻和不斷試探對方時,會消耗大量的精力和體力。此時也十分的考驗學生的耐力情況,所以需要為學生安排合理的耐力訓練顯得十分的重要。為了保證學生的耐力素質得以提高,那么在訓練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定期舉辦一些長跑訓練,比如初期可以完成五十米跑、四百米跑、八百米跑,當學生適應之后,不斷的延長運動距離,可以延長至一千米、一千五百米。通過長跑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耐力。
3.3.2 速度訓練
在跆拳道這項運動開展過程中,因為需要運動員具備快、準、狠的拳法和腿法,這樣才能避免對方具備一定的喘息機會,從而獲得比賽的勝利,所以學生需要具備較快的反應速度、踢腿速度和出拳速度。此時跆拳道運動員所具備的速度素質,包括移動速度、動作速度以及反應速度。在這時,教師需要訓練學生學會聽口號,完成變速跑練習、踢腿練習、出拳練習、變向跑練習等。想要提高學生的出拳速度,同時也需要將步伐練習、高抬腿練習等加入其中,這樣才能確保學生的速度得以提高。
3.3.3 力量訓練
學生只有具備瞬間最大力量輸出的能力和最高頻率的力量輸出,才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所以在對于學生開展力量訓練時,需要將其作為一項基本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教師也需要針對學生的下肢力量進行訓練,關鍵是包括下肢爆發(fā)力訓練,比如懸垂舉腿、側踢腿、兩腳交替各方向跳等。除此之外,立定跳遠不僅能夠使學生的下肢力量得以增強,同時也能提高學生下肢力量所具備的爆發(fā)力。
3.3.4 柔韌訓練
從跆拳道運動特征出發(fā),可以發(fā)現(xiàn)運動員的腿部、腰部、胯部、踝部的肌肉應當具備良好的伸展能力,也應當具備極好的運動幅度。如果學生能夠具備良好的柔韌素質,那么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動作完成的速度。柔韌素質越高,學生的防范和進攻范圍就變得越廣,同時也有著越來越快的攻守交替速度。在對于學生進行訓練時,教師可以采用拉伸方式,拉伸方法包括靜力拉伸和動力拉伸兩個方面,不同方法有著不同的側重點。此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具體的訓練任務選擇適當?shù)姆绞健3酥?,瑜伽、體操等運動也能夠使得學生的柔韌性得以提高。
3.3.5 靈敏性以及協(xié)調性訓練
跆拳道運動主要是依靠運動員下肢運動作為重點,所以在比賽過程中,運動員下肢所具備的動作速度,往往會依賴于全身的協(xié)調性和靈敏性。從攻防角度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跆拳道運動員防守和進攻的交替轉換,完全依賴于全身的協(xié)調性和靈敏性。
3.4 教學實施效果
3.4.1 實驗前后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
體能作為人體基本運動能力,主要是由素質、機能、形態(tài)三個方面組成。素質作為體能外在表現(xiàn)形式,更是人體體能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課程在教學實驗過程中,將耐力、速度、容忍性、靈敏性等作為課程的出發(fā)點與核心,強調如何去提升學生的耐力、速度、容忍性、靈敏性等,此時教師可以從肺活量訓練、立定跳遠訓練、引體向上訓練、仰臥起坐訓練、1000米跑方面出發(fā),提高學生的體能,由此也能幫助學生具備良好的跆拳道能力。
立定跳遠、引體向上、仰臥起坐能夠反映出人體當中的下肢力量、上肢力量以及腹部力量,通過表二可以了解到,參與實驗的同學總成績都有所改善,仰臥起坐更是表現(xiàn)出顯著的差異,而其他幾項則是較為明顯的差異。50米跑訓練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的靈敏度以及移動能力,這也代表人們所具備的速度水平。通過長時間的體能訓練,可以使學生的50米跑成績得到明顯的改善。
3.4.2 實驗前后體質成績對比
從表2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訓練課程開設以來,學生的體能測試成績逐年提高。雖然優(yōu)秀率幾乎沒有提高,但2019年和2020年,優(yōu)良率和合格率顯著提高,分別增長38.5%和47.33%。因此,在開設專項體能訓練課程后,影響最大的群體是體質測試成績處于未達到良好和不合格的學生,這一結論與以往研究一致。
4 建議
高校在體教融合的背景下,開設跆拳道體能課程,想要提高訓練效果,筆者認為應當做到下述幾點:首先,高校應當對于體能訓練課程的重要性進行宣傳,保證學生明白只有具備良好的體能,日后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在進一步地貫徹體能測試方案與成績管理方法時,充分的展現(xiàn)出體能訓練的重要性;二是高校跆拳道課程應當將發(fā)展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作為體能訓練課程終極目標,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備積極性與主動性,幫助學生參與體能訓練時具備樂觀的心態(tài),給予學生更多的幫助與鼓勵,由此可以改善訓練的效果;三是在體能訓練,教師應當保證制定的訓練方案具備循環(huán)價值,在訓練時教師應當培養(yǎng)學生能夠合理、科學地去鍛煉身體,隨后鼓勵學生辛勤付出努力,不斷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確保學生認識到提高身體素質,能夠保證自己受益匪淺,這樣才能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供可靠的借鑒與參考。
(作者單位:南方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