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萬龍 王爽 張程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迎來了新的探索與挑戰(zhàn),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重中之重。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仍有部分問題亟待解決。高校應牢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地位,豐富愛國主義內涵,拓展愛國主義教育形式,深入開展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將愛國心、報國情、民族志匯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之中。
[關鍵詞]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高校;民族復興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3-0078-03
愛國是扎根于每個中國人內心最深處的信念,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我國各族人民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維護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1],激勵著一輩又一輩華夏兒女艱苦奮斗,讓中國從受人壓迫發(fā)展到今日的屹立于世界東方。
新時代、新挑戰(zhàn)、新要求,在這機遇與挑戰(zhàn)共存的階段,高校將迎來對愛國主義教育的一次“大考”。愛國主義作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旗幟,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維系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紐帶,是推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巨大力量。當代高校大學生作為填寫“考卷”的中堅力量,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新時代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顯得極為迫切。
一、我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現(xiàn)狀研究
(一)我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取得的成績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高校積極響應黨中央關于加強大學生愛國主題教育的號召,通過組織交流會、主題黨團會、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參觀學習等多種方式,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內涵,成效顯著。王靜巍等[2]針對大學生黨員愛國主義教育感染力進行的現(xiàn)狀調研分析顯示:樣本中所有個體均表示接受過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覆蓋率達到100%;85.1%的學生表示教育者能夠將傳統(tǒng)方式與多媒體等新興教育方式相結合,高校對愛國主義教育十分重視,校內厚植愛國主義教育土壤,主題教育感召力逐步提升。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高校對于愛國主義教育更為重視,針對四川省某民族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開展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少數(shù)民族學生表示其所在高校經(jīng)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學生對國家、民族和個人之間的關系有著較為正確的認識,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高度的愛國自覺性??梢?,在愛國主義教育的積極引導下,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愛國根基牢固,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很強[3]。
(二)我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
各高校積極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現(xiàn)階段雖取得一定成果但也有不足。由于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影響,部分高校學生對舶來文化充滿興趣,反而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知之甚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思想在新一代大學生中逐漸散播,一些學生對國史、黨史等基本問題還模糊不清,更不要提馬列主義等更深層次的思想理論了[4]。
目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與現(xiàn)今社會環(huán)境結合不夠緊密,部分當代高校大學生對革命先烈事跡學習熱情不高、對革命精神感受力不強,以及其他消極因素給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不良影響。部分高校雖開展相關愛國主題教育活動,但存在內容單調、吸引力不足等問題,部分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只簡單地停留在思想領域和理論層面。
二、高校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進大學生成才的必要條件
首先,當代大學生大多為95后和00后,身體發(fā)育雖趨近成熟,但“三觀”尚未完全形成。在人生的岔路口,新時代的大學生正處于經(jīng)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復雜環(huán)境中,外來思想文化紛紛涌入我國,其中也包括侵蝕大學生心理的消極思想。這些都給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學生帶來了諸多困惑:他們在沉迷于個人世界的同時不得不進行社交;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不得不顧及集體利益;在開拓創(chuàng)新的同時有可能陷入功利主義的渦流,做出違背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因此,新時代大學生是一個在思想和生活等多方面具有鮮明特征的多元化矛盾體[5]。
綜上所述,要充分發(fā)揮高校的積極引導作用、深入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就必須將大學思政課堂建設成為大學生愛國情懷形成和升華的主陣地。針對新時代大學生的特征和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制定出一套適用于他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方略,成為當前大學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務。
(二)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內部需求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盡管愛國主義的內涵因不同的時代背景和實踐而有所不同,但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是推動中國攻堅克難、實現(xiàn)追求和夢想的主要推動力[6]。習近平同志指出:“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币虼?,應大力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引領當代學生繼承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接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力棒奮勇向前。
(三)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現(xiàn)實要求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二者之間有著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賴、相輔相成的密切關系[7]。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以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為著力點,使得各民族成為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則是愛國主義教育。堅持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引導人們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堅持黨和國家的領導是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8]。
三、高校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
(一)固本培元,堅持指導思想,高擎愛國主義旗幟
中國共產(chǎn)黨從建黨伊始就投入了為全體中華兒女謀福祉、帶領中國走向共產(chǎn)主義的偉大事業(yè)中。中國共產(chǎn)黨在各種歷史的“岔路口”,一直堅持國家為先、人民至上。我黨在過去近百年間帶領各族同胞團結抗爭、拼搏進取,使廣大人民擺脫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和束縛,讓中華民族掙脫了自1840年即被銬上的恥辱枷鎖,也使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在整個中國革命、建設和發(fā)展改革的過程中,愛國主義教育起到了無可替代的偉大作用[9]。
(二)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豐富愛國主義內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簡潔明了的字面下有著深厚的含義,其中“愛國”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全體公民應把愛國擺在道德規(guī)范的第一位。為了順應發(fā)展的潮流和社會的進步,為了讓愛國主義在新時代色彩依舊鮮艷、旗幟依舊飄揚,為了指引新時代青年拼搏進取、爭當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應當繼往開來、推陳出新,把民族振興與個人志向緊密聯(lián)系;還應當在這個充滿了競爭的世界里保持自尊自信,堅持包容與開放并重,走好中國道路的同時用中國話語向外界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繼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并將其發(fā)揚光大。
(三)遠見明察,把握時代特點,制定愛國教育方略
從半殖民地半封建、任人宰割的舊中國到今日華夏泱泱大國,無數(shù)青年志士把熱血揮灑在這片土地上;從“兩彈一星”到“于敏構型”“載人航天”“北斗系統(tǒng)”,從“瓦良格號”到“山東艦”,多少英才把青春貢獻給了國家和民族。中華民族愛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中國今日騰飛的基礎,未來中國之復興也仍需我們將愛黨愛國融入生命之中[10]。從曾經(jīng)那個一無所有、絕大部分物資需要依靠外國援助的農業(yè)弱國到今天具備世界最全產(chǎn)業(yè)鏈的制造業(yè)大國,民族復興、國家昌盛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中華民族一路從苦難屈辱走向復興輝煌,面對的環(huán)境、自身的定位和前進的方向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應當依據(jù)現(xiàn)今社會發(fā)展趨勢和熱點事件,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及時調整和補充愛國主義教育方略。例如,在香港修例風波黑暴勢力猖獗之時,向大眾闡述騷亂發(fā)生的真正原因[11-12];在新冠疫情期間弘揚家國情懷,鼓勵大家向逆行者們學習,以張伯禮院士、鐘南山院士等為榜樣,在危難面前,敢于為國家、為人民大眾拼搏挑戰(zhàn)[13-14]。
(四)別出機杼,創(chuàng)新教學載體,拓展愛國教育形式
教育并非僅需基礎理論的牢靠和教師水平的穩(wěn)定,新技術、新模式和新理念的應用也對教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生活物質水平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過去的面?zhèn)魃硎谑浇虒W已經(jīng)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填鴨式”教育只能讓學生在腦海中產(chǎn)生模糊的“愛國”輪廓,對究竟“何為愛國、為何愛國”卻沒有真正理解。歷史書雖然介紹過諸多民族英雄舍生取義的豪邁壯舉,也提到過一些背叛國家和民族者的卑劣行徑,但是對我們在現(xiàn)在所處的時代背景下應當如何做到愛國愛黨沒有明確表述。在教育的過程中,引領學生學習掌握“四史”,深層次地感悟愛國主義內涵十分重要。高校教師應當改革創(chuàng)新,用新的教育形式向學生講解愛國主義的核心內涵,具體做法如下。
1.以黨建、團隊活動的形式組織帶領學生參觀紀念館、博物館、烈士陵園、名人偉人故居等主題教育觀摩基地,在豐富黨建、團隊活動形式的同時,向學生普及革命歷史、介紹光榮事跡,讓每個人發(fā)自內心地學習英雄的革命精神,在學生心中種下紅色的種子,讓他們成長為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15]。
2.組織學生以夏令營形式奔赴革命老區(qū)或偏遠山區(qū)支教或支援醫(yī)療,體驗相對艱苦的生活,讓學生明白自己今日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3.組織學生以“重走長征路”等形式真實體驗當年革命前輩的心路歷程,將革命精神刻入骨髓,將不屈不撓的精神寫在心底,將愛國主義和這段不平凡的經(jīng)歷相結合,更深刻地領悟“何為愛國、為何愛國”。
4.帶領學生參觀祖國自然風光、文化景觀、大工程和新項目等,將愛國主義與旅行觀光相結合,將科教興國、科技興邦和壯美河山烙印在學生腦海中,讓他們發(fā)自內心地對祖國產(chǎn)生熱愛之情。
5.利用微信、微博、學校網(wǎng)站等新媒體平臺,以宣傳愛國主義相關文章、播放愛國主義相關電影、介紹革命英烈傳記等途徑,對廣大學生群體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但須注意的是,所選取的內容或題材應和當今社會熱點相接近,貼合學生的興趣點,避免教條化、說教化,避免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產(chǎn)生抵觸情緒[16]。
四、結語
高校全面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將大幅度加深學生對黨和國家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推動其成長為我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這個充滿挑戰(zhàn)的緊要關頭,愛國主義應當作為促進自我發(fā)展進步的源泉。我們今日所享有的美好生活是幾輩人用生命和不懈的奮斗換來的,我們需要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繼續(xù)為了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拼搏進取,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17]。
[ 參 考 文 獻 ]
[1] 張祖順.強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N].安徽日報,2020-10-20(7).
[2] 王靜巍,王雪.新時代大學生黨員愛國主義教育感染力現(xiàn)狀調研分析[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3(7):77-78.
[3] 陳鑫婕.新時代下開展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育現(xiàn)狀的調查思考[J].區(qū)域治理,2019(45):187-189.
[4] 晉瀑顏.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xiàn)狀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2(16):219.
[5] 陳云燦.新時代大學生代際特征及其思想政治教育[J].理論觀察,2020(5):54-57.
[6] 王麗媛.“中國夢”視域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7.
[7] 薛潔,瑪達尼婭.試析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教育作用[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8(2):104-108.
[8] 鄒吉忠.新時代民族精神培育與愛國主義教育[J].紅旗文稿,2020(12):37-38.
[9]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J].倫理學研究,2020(3):141.
[10] 魏勃,李治勇.凝心鑄魂推進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6):45-47.
[11] 朱世海.香港新聞媒體與政府“交惡”原因探析[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5):81-84.
[12] 孫少森,羅盛齊.從“占中”運動看香港學生骨干培養(yǎng)的困境與突破[J].中國青年研究,2015(3):42-46.
[13] 劉楠.大健康人文下醫(yī)科類高校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20,12(1):51-53.
[14] 朱琳,王子桐,王羽晴,等.新冠肺炎疫情下對醫(yī)學教育的反思及對策[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20,34(4):415-417.
[15] 梁冰倩.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形成淵源、時代內涵及弘揚路徑[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9,42(5):123-128.
[16] 吳林龍.新形勢下愛國主義教育的邏輯進路[J].思想理論教育,2016(11):49-54.
[17] 胡咚.“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兼論“基礎”課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愛國主義教育重要論述精神[J].思想理論教育,2016(9):75-78.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