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3 月,可能是近3 年來最繁忙的一個月,許多前兩年積壓下來的各種展覽、展會井噴式同時舉行,在身處大灣區(qū)的香港尤其明顯。整個3 月香港酒店的滿房率一直居高不下,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更是達到了頂峰,整個藝術圈的同行們不是身在香港就是在去香港的路上。不僅如此,展會更是帶火了當地各大美術館、博物館的人流量及重磅展覽。文化項目之于一個城市的價值與作用可見一斑,正如香港作為亞洲藝術中心的位置,已毋庸置疑。
身為藝術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的我們,也是時隔3 年后一行四人組團參與了此次“盛會”,身臨其境地感受了今年與往年展會的不同,這些都已在本期的熱點欄目中一一呈現。同時,躬逢其盛的我們也產生了深深的思考,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活力;關于當代藝術的市場、話語權……有些可以公開探討,有些就只能私下聊聊了。
例如,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的問題,其實這也是當下全球當代藝術都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藝術作為人類精神領域金字塔尖的部分,應該服務的是人類整體意識與文明的提升,而不僅僅是資本和市場。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說法有唱高調之嫌,但國人自古受“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的教誨,如果連這點追求都沒有,又用什么去跟人工智能抗衡呢?
于是便有了本期封面專題所討論的議題——《當 AI 步步緊逼,藝術界如何突圍?》藝術(不僅是美術領域)作為最能反映人類感知與情緒的工具,也許是我們與人工智能之間最后的防線。在本期專題中,我們采訪的藝術各界相關人士,目前對此普遍秉持樂觀的態(tài)度,例如:我們還有足夠多的時間去反省與思考;這也許是又一次藝術史上版本升級的機會;工藝品與藝術品的區(qū)別,決定了人工智能代替的只能是工匠而不是藝術家……
以上觀點我們都認同,因為目前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作,還只是在學習和模仿人類已有的作品,但未來如果真如科幻片里所展現的,人工智能有了自我學習和進化的能力,不再受限于人類已有知識體系之后呢?
細思極恐的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有將人類最具優(yōu)勢的情緒感知力、靈性覺醒力繼承發(fā)揚,同時保有鮮活的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其他就只能交給造物主去抉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