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菲律賓閩南話詞匯的適應性與傳承性

      2023-05-30 04:47:08朱媞媞
      關(guān)鍵詞:適應性菲律賓

      摘 要:

      閩南人移居菲律賓的歷史悠久,并構(gòu)成了菲律賓華人社會的主體,因此閩南話也成了菲律賓華人社會的通用語言。閩南話在菲律賓的多元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中,具有適應性與傳承性兩個明顯的特征。適應性主要表現(xiàn)在與他加祿語的互相借用,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詞與新義的產(chǎn)生,體現(xiàn)了海外漢語方言離開祖籍地之后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傳承性主要表現(xiàn)在方言特征詞、古語詞與方言老詞語的較好保留,體現(xiàn)了海外漢語方言對祖籍地方言文化的繼承與保留。

      關(guān)鍵詞: 菲律賓;閩南話詞匯;適應性;傳承性

      作者簡介:朱媞媞,華僑大學文學院/閩南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方言學(E-mail:bear1102000@163.com;福建 泉州 362021)。

      基金項目:華僑大學華僑華人與區(qū)域國別研究院課題“菲律賓華僑華人語言適應研究”

      中圖分類號:H17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398(2023)02-0151-10

      引 言

      閩南人出洋謀生的歷史悠久,由于地理上便捷的原因,早期移民目的地多為東南亞地區(qū)。早期華人漂洋過海到異國謀生,往往以血緣、地緣為紐帶聚族而居,族群內(nèi)部通行來自祖籍地的方言。為了適應住在國的生活,往往還得學會當?shù)卣Z言。東南亞國家大多為多元文化社會,華人族群如何適應住在國的多語環(huán)境以便更好地發(fā)展,多語多方言的環(huán)境中漢語方言會發(fā)生哪些變化,具有什么樣的特征,這些問題值得引起關(guān)注。

      目前海外漢語方言研究,多集中于對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幾個國家的漢語方言進行調(diào)查,菲律賓閩南話尚未引起重視?!罢Z言借用是語言接觸過程中必然產(chǎn)生的語言現(xiàn)象?!薄咎K金智:《語言接觸與語言借用——漢語借詞消長研究》,《中國語言學報》2014年第1期,第71頁?!糠坡少e閩南話研究的現(xiàn)有成果主要集中于他加祿語中的閩南話借詞研究,影響較大的是E.Arsenio Manuel和Gloria Chan Yap的成果。Manuel列舉了他加祿語中的漢語借詞381個,其中大部分為閩南話借詞【E Arsenio Manuel.Chinese elements in the Tagalog language: with some indication of Chinese influence on other Philippine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an excursion into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Manila: Filipiniana Publications,1948.】;Chan Yap通過調(diào)查提出目前菲律賓語中的閩南話借詞為163個,并從語音和語義兩個方面對菲律賓語中的閩南話借詞進行分析【Gloria Chan Yap.Hokkien Chinese borrowings in Tagalog,Ph.D. dissertation,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80.】。閩南話借詞中有關(guān)烹飪的詞匯所占比例最大,因此也有學者對這一類借詞進行了專門探討【Cui, Xuebo,Hokkien Chinese borrowings on cookery in Tagalog,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2012,(3),pp.566-571.】。此外,菲律賓多語環(huán)境中閩南話與他加祿語、西班牙語、英語等語言的接觸與相互影響【Gonzales, W. D. W,Language contact in the Philippines,Language Ecology,2017,(2),pp.185-212.】,菲律賓華裔的語碼轉(zhuǎn)換與身份建構(gòu)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學者關(guān)注的問題【Zulueta, Johanna,I speak Chinese but...:Code-switching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among Chinese-Filipino youth,Caligrama,2007,(2),pp.1-11;Gonzales, W. D. W, Filipino, Chinese, neither, or both? The Lannang ident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anguage,Language & Communication,2021,(77),pp.5-16.】。

      以上研究或從他加祿語的研究視角來考察其中的閩南話借詞,或采用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從語言接觸的角度來探討閩南話與其他語言的語碼轉(zhuǎn)換問題,對菲律賓閩南話語言面貌進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見,且多為語音描寫。如陳曉錦調(diào)查了東南亞華人社區(qū)的29個方言點,馬尼拉閩南話作為其中一個方言點,書中對其語言概貌進行了呈現(xiàn)【陳曉錦:《東南亞華人社區(qū)漢語方言概要》,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4年?!?;蔡惠名對咱人話(閩南話)的語音系統(tǒng)進行了描寫,并采用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分析馬尼拉華人的語言使用現(xiàn)狀【蔡惠名:《菲律賓咱人話研究》,臺北:臺灣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王建設(shè)通過對字典的分析結(jié)合傳統(tǒng)的方言調(diào)查,判斷菲律賓社會目前通行的閩南話以泉腔閩南話為主【王建設(shè):《<菲英漢綜合字典>中的閩南話音系》,《北方語言論叢》2013年,第48—54頁?!浚还刂ㄟ^對傳教士語料的分析,認為17世紀初馬尼拉地區(qū)華僑所說的閩南話為漳腔閩南話【郭必之:《早期馬尼拉閩南語的系屬問題》,《語言研究集刊》2018年第2期,第380—393頁?!?。學者對于菲律賓閩南話的系屬判斷基本一致,都認為目前通行的是泉腔閩南話。

      菲律賓閩南話的詞匯特征,目前鮮有學者研究。在語言諸要素中,語音和語法相對穩(wěn)固,詞匯的活躍特點使其更能反映方言在海外多元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中所具有的特征。而且詞匯與文化的關(guān)系密切,如果從共時和歷時兩個角度對詞語進行描寫和討論,從文化遺產(chǎn)的角度進行挖掘,可以看到許多被遺忘或被忽略的文化內(nèi)容【郭熙,雷朔:《論海外華語的文化遺產(chǎn)價值和研究領(lǐng)域拓展》,《語言文字應用》2022年第2期,第40頁?!?。

      本文通過方言調(diào)查結(jié)合文獻整理,分析菲律賓閩南話詞匯的特征,同時探討跨境方言在多語環(huán)境中的語言適應與傳承問題。調(diào)查詞表采用林連通《泉州市方言志》中的“分類詞表”。作者2020年12月和2021年8月又分別進行過兩次方言調(diào)查,對詞匯進行核對?!景l(fā)音人蔡先生,第四代華裔(中菲混血),一直在馬尼拉經(jīng)營建材生意,祖籍石獅蓮塘村;發(fā)音人施先生,菲律賓華僑,一直在馬尼拉經(jīng)營電子配件生意,祖籍晉江龍湖。本文他加祿語經(jīng)馬尼拉的莊璨瑋女士核對,西班牙語經(jīng)北京語言大學的劉柳博士核對。特此致謝?!课闹姓Z料除作者調(diào)查所得外,主要還采集自Hokkien Chinese borrowings in Tagalog【Gloria Chan Yap.Hokkien Chinese borrowings in Tagalog,Ph.D. dissertation,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80.】附錄中的借詞詞條和《菲英漢綜合字典》【Chen, Annie.The Pilipino-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菲英漢綜合字典》),Manila: SK Publishing,1989.】中的詞條。文中語料以泉腔閩南話記音,符號采用國際音標,聲調(diào)標實際調(diào)值?!灸壳暗姆坡少e閩南話以泉腔為主,泉腔內(nèi)又有鯉城(老城區(qū))、晉江、石獅、南安、惠安等各地口音的差異。傳統(tǒng)上以老鯉城區(qū)話,即原來的泉州府城腔為泉腔標準,本文也以此為標準進行記音?!坑米直M量用本字,但一些普遍通行且在民間已定型的訓讀字和方言字也采用。【如“l(fā)an24la24(咱自己人)”這個詞,本字是哪兩字尚存分歧,文中采用的是廣泛使用的“咱人”的寫法?!繛榱朔Q說的方便,菲律賓閩南話詞匯有時簡稱“菲閩詞匯”。

      一 菲律賓華人社區(qū)概況

      菲律賓因“其地邇閩”,一直都是閩南人海外移民的主要目的地。明中葉之前,閩南移民“多為從事貿(mào)易的商人和謀生的手工業(yè)者、農(nóng)民等……在所有僑居地中,呂宋的華僑最多”【林國平、邱季端、張貴明:《福建移民史》,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第220頁?!?。因而,閩南話中常以“呂宋”作為南洋的代稱。閩南話中有一些諺語很好地體現(xiàn)了閩南地區(qū)與南洋的頻繁往來與聯(lián)系。如“呂宋錢,唐山?!保傅氖侨A僑到呂宋等南洋地區(qū)謀生,賺了錢寄回老家,造福鄉(xiāng)里。又如“一下傳,到臺灣;一下謗,到呂宋”,說的是新聞事件的傳播速度很快,閩南的信息一下子就傳到了臺灣和南洋各地。在這些俗諺中“呂宋”并不單指菲律賓,而是泛指南洋地區(qū)。

      菲律賓具有華人血統(tǒng)者超過1000萬,但保留民族特征和華人意識的約150萬人,占菲人口的2%左右。目前菲律賓華僑華人85%以上為福建籍,其中又以泉州籍占絕大多數(shù)。菲華社會不論其祖籍何處,通用語言為閩南話。華僑華人在菲主要居住于城市,其中大馬尼拉地區(qū)(Metro Manila)占60%,馬尼拉也是菲律賓華人的傳統(tǒng)聚居地;余下依次為宿務市(Cebu City)、怡朗市(Iloilo City)和納卯市(Davao City)。【信息來自泉州市統(tǒng)戰(zhàn)部,菲律賓地名沿用福建省僑情普查材料中華僑華人的慣用地名?!?/p>

      菲律賓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共存的國家,國語是以他加祿語(Tagalog)為基礎(chǔ)的菲律賓語(Filipino),官方語言為菲律賓語和英語,同時還有100多種地方語言。歷史上西班牙語、漢語閩南話、阿拉伯語等語言都對菲律賓的語言生態(tài)產(chǎn)生過影響。閩南話作為菲律賓華人社會的通用語言,被當?shù)厝A人稱為“咱人話”,意思為“咱自己人的話”。菲律賓多元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中的閩南話呈現(xiàn)出適應性和傳承性兩個明顯特征:一方面在與當?shù)卣Z言的接觸中進行交流互動,借鑒融合;一方面保留閩南話的基本特征,并注重閩南話的傳承。這一特征在詞匯中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

      二 菲律賓閩南話詞匯的適應性

      他加祿語在成為菲律賓國語之前,主要通行于大馬尼拉地區(qū)(Metro Manila),這也是華人最主要的聚居區(qū),因此大部分華人接觸最多的也是他加祿語。菲閩詞匯的適應性一方面體現(xiàn)在與其他語言(主要是他加祿語)在接觸交流過程中的互相借用上,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在為適應新的環(huán)境而創(chuàng)造了許多帶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新詞匯,以及增加原有詞匯的義項。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閩南話詞匯,同時也促進了他加祿語的發(fā)展。

      (一)他加祿語中的閩南話借詞

      在Chinese elements in the Tagalog language一書中,Manuel曾提出閩南話借詞應在16世紀西班牙殖民時期之前就已進入了他加祿語【E.Arsenio Manuel,Chinese elements in the Tagalog language: with some indication of Chinese influence on other Philippine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an excursion into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Manila: Filipiniana Publications,1948,pp.94.】。ChanYap提出的時間則更早,認為這些閩南話詞匯在7世紀便已進入了他加祿語【Gloria Chan Yap,Hokkien Chinese borrowings in Tagalog,Ph.D. dissertation,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80,pp.2.】。盡管學者對于閩南話借詞進入他加祿語的時間存在分歧,但可以確定的是早期的閩南移民在與菲律賓人民共同開發(fā)與建設(shè)菲律賓的過程中,閩南話詞匯就已被他加祿語大量借用,并對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加祿語中閩南話借詞的范圍包括飲食烹飪、親屬稱謂、動作行為、抽象概念、冶金鍛造、工具設(shè)備、商業(yè)、農(nóng)業(yè)等多個方面,常見的有如下幾類。

      1.食品類:lomi鹵面、misua面線、bihon米粉、kintsay芹菜、pechay白菜、utaw烏豆、toge豆芽、upo葫匏(匏瓜)、yansoy芫荽、goto牛肚(他加祿語中指一種加了牛肚的粥)、tito豬肚、tikoy甜粿(甜年糕)、hopia好餅(一種餡餅)、lumpia潤餅(一種類似春卷的食品)、siopao燒包(肉包子)、tawpe豆皮、tawsi豆豉、tokwa豆干、toyo豆油(醬油)、kiamchay咸菜、hebi蝦螕(蝦皮)、ponkan胖柑(蘆柑)、dikiam李咸(李子果脯)等。

      2.烹飪方式:pesa白煠(原指用水煮熟食物;在菲律賓指的是添加了姜和米湯煮成的魚湯)、siyansi煎匙(鍋鏟)、tiyam砧、bilao米漏(竹篩子)、lansong籠床(蒸籠)、pohiya匏桸(用葫蘆匏制成的瓢)等。

      3.親屬稱謂:ingkong引公(祖父)、impo引婆(祖母)、angkong安公(祖父)、amah安媽(祖母)、kuya哥仔(哥哥)、diko二哥、ate阿姊、ditse二姊、inso引嫂(嫂子)等。

      4.社會稱呼:lanlang咱人(咱自己人)、Sangley(對應的詞語存在爭議,最常提到的對應詞語是“商旅”“生理”“常來”;西班牙殖民時期對在菲華商或華人的稱呼)、intsik引叔(閩南話中的意思是“叔叔”,后演變?yōu)榉坡少e人對華人的稱呼,本是尊稱,但現(xiàn)在帶有貶義)、kuwekong雞公(公雞,他加祿語中指皮條客)等。

      5.生活用品:susi鎖匙(鑰匙)、tanglaw燈樓、tingsim燈芯、tinghoy燈火、angpao紅包等。

      6.農(nóng)工百藝:hungkoy風鼓(用來去除秕穅的農(nóng)具)、lithaw犁頭(犁頭)、kuwatsoy闊嘴(鶴嘴鋤)、suwapan線板、baktaw墨斗、kusot鋸屑(刨花)、kutiyam鋸砧(制作金銀首飾時使用的模具)、tanso銅索(泛指銅制品)、tokoy桌柜(金銀匠專用的工作臺)、wayukak碗壺殼(裝硼砂溶液的器皿)、taykong舵工(掌舵人)、pakiyaw縛繳(批發(fā))、suki主客(老主顧)、huweteng花當(一種博彩式的賭博)等。

      7.服飾類:bimpo面布(毛巾)、hikaw耳鉤(耳環(huán))、lawlaw老老(衣服松垮不合身)、tutsang頭鬃(短發(fā))等。

      8.動作行為:sabsab歃歃(原指不停地吃零食,他加祿語中引申為“吃相難看”)、hukbo服務(他加祿語中引申為“軍隊”)、suwat絕(斷絕,他加祿語中引申為“訓斥”)等。

      9.品行性質(zhì):gunggong戇戇(愚笨)、pusiyaw不肖(他加祿語中引申為“蒼白”)、buwisit無衣食(原指人死后無人供奉,他加祿語中引申為“討厭鬼”)等。

      10.醫(yī)療藥品類:kuyo膏藥(特指用于醫(yī)治膿腫的膏藥)、pinse硼砂、singkak神曲(一種藥茶,用于治療腹瀉、中暑和消化不良等疾?。┑?。

      11.動物類:guya牛仔(小牛)、kiti雞弟(小雞)、tanga蟲仔(蟲子,引申為“笨蛋”)、suwahe沙蝦、tuwabak大目(庇隆鰳)、tuwakang大江(孔氏小公魚)等。

      Cunanan認為“漢語借詞包含了文化、親屬關(guān)系和食物等基本方面,這可能表明它們對菲律賓文化的核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薄綜unanan F C .Survey of works on Philippine languages written by Chinese authors.Philippine Social Sciences Review,2014(2),P.68.】同時,閩南方言文化也在這種語言接觸過程中,融入了菲律賓的多元文化。他加祿語中的閩南話借詞數(shù)量很多且年代久遠,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閩南移民與菲律賓人民共同開發(fā)菲律賓的悠久歷史。

      (二)菲律賓閩南話中的他加祿語借詞【本文所謂他加祿語借詞指的是閩南話從他加祿語借入的詞語,但不意味著這個詞的原始來源一定是他加祿語,也有可能是其他語言的詞語被他加祿語借用之后,再從他加祿語被借入閩南話。】

      閩南話在與他加祿語的接觸互動中,詞匯的借用是雙向的,許多他加祿語詞語也進入了菲律賓的閩南話詞匯中,較早借用的詞語還具有相對固定的漢字書寫形式。閩南話中的他加祿語借詞除了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音譯借詞外,最常見的還有飲食類與日常生活類的詞匯,例如:

      1.飲食類

      甘仔得[kam33a24tit5]:西紅柿,他加祿語kamatis的音譯。

      烏欖[33na55]:飯菜,他加祿語ulam的音譯。

      班而產(chǎn)[ban33li22tshan55]:一種面包,他加祿語pandesal的音譯。

      西油地[se33iu22te33]:佛手瓜,他加祿語sayote的音譯。

      夏樂夏樂[ha22lk22ha22lk24]:一種甜品,他加祿語halo-halo的音譯。

      仙突[sian33tut24]:一種類似山竹的果子,他加祿語santol的音譯。

      巴薯[pa33ts24]:馬鈴薯,源自他加祿語patatas。

      2.日常生活類

      大家樂[tai22ka33lk24]:他加祿語,他加祿語Taɡaloɡ的音譯。

      霎文[sap5bun24]:肥皂,他加祿語sabon的音譯。也常寫成“雪文”。

      加?。踜a33pk5]:木棉,他加祿語kapok的音譯。

      描籠[ba22l55]:菲律賓國服,他加祿語baronɡ的音譯。

      公班牙[k33pan33ɡa24]:公司,他加祿語Kumpanya的音譯。

      八連[pat5lian24]:西班牙時期由統(tǒng)治者指定讓華人經(jīng)商的地區(qū),他加祿語Parian的音譯。

      干道角[kan33t22kak5]:街角,“干道”是他加祿語kanto的音譯,意思是“街角”。

      描籠涯[ba22la22ɡai24]:菲律賓基層行政區(qū)劃,他加祿語baranɡay的音譯,原指早期的馬來人從婆羅洲移居菲律賓時所使用的一種船只,后引申為菲律賓基礎(chǔ)行政區(qū)劃名稱。而之前那種船只則稱“描籠涯船”。

      芒甲[ba22ka5]:小木船,他加祿語banca的音譯。

      武樂刀[bu24lk5to33]:一種彎刀,他加祿語bolo的音譯。

      啡仔[pi33a55]:口哨,源自他加祿語pito,取一個音節(jié)“pi”音譯為“啡”,后面加上閩南話詞綴“仔”,有時也稱“啡啡仔”。

      3.地名的譯寫

      地名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頻繁的一種專名,通常采用音譯的方式進行借用。早期移居菲律賓的閩南人以閩南話音譯菲律賓地名,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地名系統(tǒng),而且還具有相對統(tǒng)一的漢字譯寫形式。閩南人移居菲律賓的歷史悠久,許多菲律賓地名最早是由閩南話進行譯寫且已廣泛流傳,所以也成了這些地名約定俗成的漢譯名稱。常見的如“呂宋[l22s41]、碧瑤[phiak5io24]、宿務[sk5bu41]、三寶顏[sam33bo24gan24]”等地方的漢譯名稱,采用的就是閩南話的音譯。

      閩南話借用他加祿語的方式大多為音譯,即直接的語音借用,選擇音同或音近的漢字來記錄讀音,并進行語音改造以適應閩南話的語音系統(tǒng)。有些音譯借詞還會兼顧意義,如“halo-halo”是菲律賓一種很受歡迎的甜品,將碎冰、新鮮水果、豆類等食材混合在一起制成,華人將它翻譯成“夏樂夏樂”就很巧妙,音意兼顧。還有一些借詞采用的是音譯加漢語語素的方式。如“描籠涯船”,“描籠涯”是他加祿語baranɡay的音譯,原指早期馬來人移居菲律賓時所使用的一種船只,閩南話在音譯的基礎(chǔ)上加上表示義類的語素“船”。

      他加祿語借詞不僅在菲律賓的華人社區(qū)使用,還因華僑華人與閩南家鄉(xiāng)的頻繁往來,有一部分詞匯也進入了祖籍地的閩南話中,如“甘仔得(西紅柿)”就是福建閩南話的常用詞,而且當?shù)厝肆曆刹徊觳⑽匆庾R到這是個外來詞。

      (三)閩南話中的西班牙語借詞

      西班牙曾對菲律賓進行長達300多年的殖民統(tǒng)治,對菲律賓的語言文化產(chǎn)生巨大影響。這種殖民統(tǒng)治之下的語言文化傳播也對菲律賓的閩南話產(chǎn)生影響。為便于向華人傳教,早在1575年西班牙傳教士拉達(M.de.Rada,1533-?)就已編寫了《華語韻編》(Arte 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China),這是教會閩南方言文獻中唯一專門記錄泉州腔的【張嘉星:《傳教士與閩南方言辭典》,《文獻季刊》2006年第1期,第184頁。】。隨后傳教士們還相繼編寫了《天主教教義》(Doctrina Christiana en lengua China)(Fr.Juan Cobo)和《新刊僚氏正教便覽》(Memorial de la vida Christiana en lengua China)(Domingo de Nieva)等用閩南話編寫的教會書籍【蔡惠名:《菲律賓咱人話研究》,第13頁。】。因此,許多西班牙語借詞進入了菲律賓閩南話中,特別是一些與宗教相關(guān)的詞匯。例如:

      巴例[pa33le41],西班牙語padre的音譯,西班牙語中表示“父親”“神父”等意思。菲律賓閩南話中用于男人之間相互友好的稱呼,相當于“老兄”“兄弟”的意思。

      瑪例[ma24le41],西班牙語madre的音譯,西班語中表示“母親”“修女”等意思。菲律賓賓閩南話中則用于女子間相互友好的稱呼,相當于“姐妹”的意思。

      公巴例[k33pa33le41]/公瑪例[k33ma24le41],西班牙語compadre/comadre的音譯,用于稱呼自己孩子的教父母,有時也可以用于稱呼自己孩子的義父和義母。

      tito[ti33to0]:西班牙語tío的音譯,用于直呼叔、伯、舅、姑父和姨父等親戚,也可用于稱呼沒有親屬關(guān)系的男性長輩。

      tita[ti33ta0]:西班牙語tía的音譯,用于直呼姑、姨、嬸和舅媽等親戚,也可用于稱呼沒有親屬關(guān)系的女性長輩。

      這些西班牙借詞至今在菲律賓華人生活中頻繁使用,但因其明顯的宗教色彩,在其他閩南話通行地域則很少使用。

      (四)新詞與新義項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語言諸要素中,詞匯對于環(huán)境的反應速度最快。為了更好地適應移居地的環(huán)境,盡快融入異國他鄉(xiāng)的生活,菲律賓的閩南人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新詞或增加原有詞語的義項以指稱移居地的新事物或新現(xiàn)象。

      1.創(chuàng)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新詞

      許多菲閩詞匯帶有鮮明的菲律賓地域色彩,大多也只通行于菲律賓的華人社會。這些詞匯與華僑華人移居菲律賓的歷史密切相關(guān),也折射了華僑華人生活中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例如:

      出世仔,華菲混血兒,是華人與菲律賓土著通婚后所生的混血后代,通常是父親為華人,母親為菲律賓人。這一特殊群體在西文中有Chinese Mestizo、Sangley Mestizo和Mestizo等不同的稱呼,但在閩南話中都稱為“出世仔”。

      牽番婆,華人男子與菲律賓土著女子通婚,反映了早期移居菲律賓的閩南人以男性居多的現(xiàn)象。

      菜仔店,早期華僑在菲律賓開設(shè)的小型雜貨店?!霸诜迫A人的主體是商販和各類工匠,有相當部分華人具有商販和手工匠的雙重職業(yè),他們用手藝制作或加工商品,在自己的店鋪或沿街推銷?!厩f國土、陳華岳:《菲律賓華人通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47頁?!俊币虼耍诜坡少e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就能看到華人開設(shè)的菜仔店。

      亡人節(jié),菲律賓華人除了保留清明掃墓的傳統(tǒng)習俗外,11月1日天主教的萬圣節(jié)也是掃墓祭拜先人的日子,稱之為“亡人節(jié)”。這是菲律賓華人在傳統(tǒng)喪葬習俗方面融入當?shù)氐睦樱卜从沉宋靼嘌乐趁裾咴诜坡少e傳播天主教對華人文化的影響。

      墓厝,菲律賓華人義山中建造的樓房式墳墓,這也是華人在喪葬習俗方面中菲融合的體現(xiàn)。菲律賓的墓厝樣式與祖籍地閩南地區(qū)的墓地樣式截然不同,豪華墓厝甚至建成了兩三層樓高的獨棟別墅,且各項功能齊全。

      2.原有詞義的發(fā)展演變

      菲律賓閩南話中還有一些詞匯是祖籍地閩南話中也有的,但詞義發(fā)生了發(fā)展演變,最常見的是增加了新的義項。例如:

      山頂,原來只有一個義項“山的頂部;山最高的地方”,但在菲律賓閩南話中還指稱在呂宋島內(nèi)的、馬尼拉以外的地區(qū)。如碧瑤(Baguio)位于呂宋島中部的本格特省(Benguet Province),它位于呂宋島但不屬于馬尼拉地區(qū),那么這個地方相對于馬尼拉地區(qū)而言就是“山頂”,這些地方的人是“山頂人”。

      鄉(xiāng)親話,菲律賓閩南人稱廣東人說的粵語。

      媯汭,原指媯水隈曲之處,在菲律賓華人社會還指“菲華媯汭五姓聯(lián)宗總會”,聯(lián)宗的五姓為“姚、虞、陳、胡、田”。多姓聯(lián)宗是海外華人社會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

      除了詞義的發(fā)展演變,菲律賓閩南話詞匯還通過增強構(gòu)詞能力的方式來增強其能產(chǎn)性,以適應新環(huán)境。如“咱人”,在福建地區(qū)閩南話中的意思是“咱們,總稱己方和對方”,菲律賓則用于華人自稱,而且產(chǎn)生了許多由“咱人”構(gòu)成的新詞語。如“咱人話(閩南話)”“咱人菜館(中式餐廳)”“咱人桌(中式菜肴)”“咱人年兜(農(nóng)歷新年)”“咱人名(當?shù)厝A人的中文名)”等等。

      菲律賓閩南話在詞匯方面的這種適應性、包容性,使得菲閩詞匯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同時也對菲律賓華文文學的創(chuàng)作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菲律賓華文文學既有鮮明的菲律賓本土色彩,又有濃郁的閩南話特色?!玖置髻t:《菲律賓華文文學語言特色》,《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第96—100頁?!?/p>

      三 菲律賓閩南話詞匯的傳承性

      語言被菲律賓華人視為與中國傳統(tǒng)之間聯(lián)系的紐帶【Ang-See,Teresita(洪玉華),The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 Pms androble perspectives. Vol.1,Manila: Kaisa Para sa Kaunlaran,1990.】,這種語言在菲律賓指的是漢語方言中的閩南話?!伴}南話被菲律賓華人認為是祖先的語言。盡管懂幾種語言,但菲律賓華人相信保持閩南話可以保持他們的華人意識,也因此能夠成為菲律賓華人的一員。【Gonzales,W.D.W,F(xiàn)ilipino, Chinese, neither, or both? The Lannang ident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anguage,Language & Communication,2021,(77),pp.11.】”特別是老一輩華人經(jīng)常教育子孫要“學咱人話,識咱人條規(guī)(學閩南話,懂閩南人的規(guī)矩)”。

      因為菲律賓華人較為強烈的族群意識和對母方言的自覺傳承,加上閩南人的人口比例在菲律賓華人中始終占絕對優(yōu)勢,所以閩南話一直都是菲律賓華人社會的通用語言,在核心詞匯方面也得到了較好的傳承。

      菲閩詞匯的傳承性主要表示在與祖籍地方言相比,菲閩詞匯帶有更多存古色彩,在其詞匯系統(tǒng)中較完整地保留了方言特征詞、漢語古語詞和方言老詞語。

      (一)方言特征詞

      “方言特征詞是從方言區(qū)片的比較研究中提取出來的、對內(nèi)一致、對外排他的有特征意義的方言詞……方言特征詞是常用的核心詞、基本詞,還常是多義詞,構(gòu)成詞語能力較強。”【李如龍:《論方言特征詞的特征——以閩方言為例》,《方言》2014年第2期,第97頁?!糠崎}詞匯較好地保留了閩方言的特征詞,例如:

      有關(guān)人體各部位的:骹(腿和腳)、喙(嘴巴)、腹(肚子)。

      有關(guān)生產(chǎn)與生活資料的:厝(房子)、鼎(鍋)、箸(筷子)、糜(粥)、卵(蛋)、塗(土)、箬(葉子)、翼(翅膀)、烌(灰)。

      有關(guān)動作和行為的:曝(曬)、縛(綁)、趁(賺?。⑴模ù颍?。

      有關(guān)性質(zhì)和狀態(tài)的:否(壞)、芳(香)、懸(高)、滇(滿)、燋(干)、戇(呆)。

      人稱代詞:伊(第三人稱)、汝(第二人稱)、咱(總稱己方和對方)。

      這些詞在菲閩詞匯中也都是基本詞、核心詞,在菲律賓華人的日常交際中使用頻率很高,而且構(gòu)詞能力很強。如“骹”,閩南話讀音為kha33。《說文解字·骨部》:“骹,脛也?!倍斡癫米ⅲ骸懊劊ハ乱?。凡物之脛皆曰骹?!薄墩f文》中“骹”的意思是小腿?!稜栄拧め屝蟆罚骸榜R四骹皆白,驓?!贝颂帯绑f”亦指“膝下”,即小腿?!稄V韻》中對“骹”的釋義為“脛骨近足細處”,指腳踝。宋·蘇軾《次韻袁公濟謝芎椒》詩云“河魚潰腹空號楚,汗水流骹始信吳?!碧K詩自注云:“《吳真君服椒法》云:半年腳心汗如水。”依此,此處“骹”應是指腳。宋·梅堯臣《潘歙州話廬山》詩中“坐石浸兩骹,炎膚起芒粟。”詩中“骹”可能指的是腳踝到腳的部位。可見“骹”這個詞古語已用之。但現(xiàn)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也未收錄。在閩南話中,“骹”仍是一個使用頻率非常高,而且具有多個義項,造詞能力很強的特征詞。閩南話中腿和腳都可稱為“骹”,組成的詞語如“骹骨(腳)、骹盤(腳面)、骹手(手腳)、骹頭趺(膝蓋)、骹步(腳步)、骹數(shù)(角色)、骹踏車(自行車)、骹球(足球)”等。也可以表示“東西的下部”,如“山骹(山腳)、桌骹(桌腳)、床骹(床腳)”等。還可以表示“位置在低處的”,如“下骹(下面)、塗骹(地板)”等。菲閩詞匯中的“骹”保留了其基本特征,《菲英漢綜合字典》中收錄了多個由“骹”組成的詞語,如“擺骹(瘸腳)、骹球(足球)、山骹(山腳)”等【《菲英漢綜合字典》中的“骹”寫成常用訓讀字“腳”。】。此外,還有一些特征詞是以方言俗字來記錄,使用頻率也很高,造詞能力強,菲閩詞匯中同樣保留了這些特征詞,常見的如表示“宰殺、切割”義的動詞“刣”,表示“邊沿”義的名詞“墘”。

      (二)漢語古語詞

      本文所謂古語詞指的是古代漢語遺留在閩南話中的詞語,這些詞可在古代辭書中查找到相應的反切和釋義以作本字論證。閩南話中的許多特征詞也是古語詞,如上文所分析的“骹”。但特征詞還須具有“對內(nèi)一致、對外排他”等特征意義,需要具備基本詞的常用性、能產(chǎn)性等性質(zhì),而古語詞則主要是從傳承性的角度考慮。菲閩詞匯中保留了大量的古語詞,例如:

      飏,《說文·風部》:“飏,風所飛揚也。”《廣韻·漾韻》馀亮切:“飏,風飛?!遍}南話中有“飛揚”“扇風”等義項,菲閩詞匯中有“飏扇(扇扇子)”“飏風(扇風)”等詞語。

      枋,《說文·木部》:“枋,木。可作車?!敝傅氖枪艜兴f的一種樹,木材可做車?!肚f子·逍遙游》中也有“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的語句,句中“榆枋”分別指榆樹和枋樹。枋,《集韻》中屬陽韻字,分房切。閩南話中有“木板”和“像板狀物”的義項,菲閩詞匯中有“床枋”“樓枋”“石枋”等詞語。

      此外,還有表示動作和行為的“摕(拿)、詈(咒罵)、徛(站立)、跍(蹲)、剉(砍)、捋(梳理)、緝(追)、徙(移動)、烊(溶化)”等;

      表示生產(chǎn)和生活用具的“鉎(鐵銹)、索(繩子)、岫(窩兒)、銃(槍)、冊(書)”等;

      表示性質(zhì)和狀態(tài)的“枵(餓)、洘(稠)、晏(晚)”等;

      表示數(shù)目的“廿(二十)、卅(三十)、卌(四十)”等詞語。

      (三)方言老詞語

      方言老詞語指的是老年人常說,而年青人不常使用的詞匯和短語。如“骹球、課室、睏房、霸塗、塍蛤仔、柑杞”等詞語,閩南地區(qū)的年青人已不常使用,表達相應概念時使用的是“足球、教室、臥室、水泥、青蛙、枸杞”等普通話的說法。

      方言老詞語很能體現(xiàn)方言的地域性特征,體現(xiàn)不同地域的人們觀察事物時的不同視角與思維方式。如閩南話中稱“地震”為“地牛翻身”,就體現(xiàn)了閩南人對這一地理現(xiàn)象的理解。菲閩詞匯同樣保留了大量閩南話中的方言老詞語。除以上提到的一些詞語外,菲閩詞匯中保留的常用方言老詞語還可以從不同的方面舉出如下不少例子。

      表示身體部位的:目珠(眼睛)、下頦(下巴)、頷胿(脖子)、手后捅(手肘)、重巡(雙眼皮)。

      表示親屬稱謂的:引公(祖父)、引媽(祖母)、契爸(義父)、契母(義母)、契囝(義子)、煞尾囝(最小的兒子)、煞尾孫(最小的孫子)、安堂(同姓氏的人互稱)。

      表示動作行為的:幔(攬)、囥(藏)、嗍(吮吸)、糋(炸)、挽(采摘)、喫(啃咬)、揉身(擦身)、應呃(打嗝)、哈唏(打呵欠)、白賊(撒謊)、冤家(吵架)、帶身(懷孕)。

      表示心理活動的:掛意(掛念)、惡妒(妒忌)、仄脫(糟蹋)、放刁(威脅)、創(chuàng)戇(捉弄)。

      表示品行外貌的:緣投(英俊)、咸澀(比喻吝嗇)、戇(呆傻)、枵鬼(吝嗇)、無路用(無能)、貧惰(懶惰)、笑神(含笑的神情)。

      表示性質(zhì)狀態(tài)的:烏暗(黑暗)、半生熟(夾生)、清氣(干凈)。

      生產(chǎn)生活類的:起厝(蓋房子)、捍車(駕駛)、趁錢(掙錢)、收數(shù)(收賬)、拍損(糟蹋)、探墓(掃墓)。

      生活用具類的:厝宅(住宅)、碗櫥(碗柜)、草窒(軟木塞子)、馃合(一種供品)、齒抿(牙刷)、紗衫(汗衫)、手指(戒指)、淺拖(拖鞋)、批殼(信封)、風吹(風箏)、吊鏡(望遠鏡)、霜廚(電冰箱)、電塗(電池)、火擦(火柴)。

      疾病醫(yī)療類的:病厝(醫(yī)院)、刣割(做手術(shù))、刣割房(手術(shù)室)、急燒(陶制藥罐)、青盲(失明)、缺喙(兔唇)、鴨母蹄(平足)、瘕痀(哮喘?。?。

      表示食物名稱的:菜頭(白蘿卜)、玉蜀黍(玉米)、雞卵糕(蛋糕)、旋仔(芒果)、霸蔥(洋蔥)、紅菜(茄子)、風鼓(楊桃)、風糖(潤喉糖)、糖霜(冰糖)。

      表示動物名稱的:牲牲(畜生)、四骹蛇(蜥蜴)、家蚤(跳蚤)、胡蠅(蒼蠅)、蠓仔(蚊子)、飯匙銃(眼鏡蛇)、蟲豸(蟲子)、塍嬰(蜻蜓)、牛屎龜(天牛)。

      表示時間的:天拆筪(拂曉)、透早(一大早)、早起(早上)、日晝(中午)、暗暝(夜晚)、頂日(前天)、規(guī)日(一整天)。

      這些方言老詞語至今仍廣泛地使用于菲律賓閩南話中,有些說法在祖籍地的閩南話中甚至都已很少使用了。如“天拆筪”,這一說法在閩南地區(qū)即使是老年人也很少使用了?!都崱罚骸肮d,轄甲切,音狎。竹名?!痹腹艜系囊环N竹子,閩南話中指竹皮?!疤觳鸸d”,天色如撕開竹皮那般慢慢顯出亮色,以此形容拂曉時分天色慢慢變亮的情景,非常形象。又如“枸杞”,在菲閩詞匯中仍保留著“柑杞”的叫法。旅菲華僑溫陵氏在《當歸熟地一枝春——妻兒還鄉(xiāng)記》中,就從故鄉(xiāng)親人的禮物“當歸熟地一枝春,柑杞生地空心蓮”領(lǐng)悟到親人的期盼是落葉能歸根【溫陵氏:《當歸熟地一枝春——妻兒還鄉(xiāng)記》,《華文文學》1987年第3期,第55頁?!?。其中“柑杞”諧音“甘居”,在旅居國外的老華僑心里“柑杞”具有特殊的寓意。受普通話影響,如今在閩南地區(qū)“柑杞”大多已被“枸杞”這一普通話詞語所取代。

      菲律賓閩南話詞匯的傳承性特征,或者說是存古性特征在老一輩華僑華人身上體現(xiàn)得較為明顯。而華裔青年已經(jīng)融入菲律賓社會、適應當?shù)氐牧曀缀蛡鹘y(tǒng),他們首先習得與經(jīng)常使用的是菲律賓語與英語;隨著國際中文教育的發(fā)展,他們還掌握了普通話。閩南話的使用范圍不斷縮小,閩南話詞匯也出現(xiàn)了衰退現(xiàn)象。

      “跨境移民群體進入新的居住國后,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和語言障礙,需要解決‘入鄉(xiāng)隨俗的問題”,需要采取一定的語言策略以適應新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周慶生:《語言適應-傳承模式:以東干族為例》,《語言戰(zhàn)略研究》2018年第4期,第10—18頁?!?。閩南人移居菲律賓的歷史悠久,且構(gòu)成了菲律賓華人社會的主體,閩南話在很長時間內(nèi)都是菲律賓華人社會的通用語言。為了適應菲律賓的多元語言文化環(huán)境,閩南人在語言適應方面采取的是“適應—傳承”的模式:一方面與當?shù)卣Z言交流互動,相互融合;一方面保留閩南話的基本特征,堅持閩南話的傳承,并將其視為重要的族群標志。這種語言適應模式反映到詞匯中,使得菲律賓的閩南話詞匯帶有適應性與傳承性兩個明顯的特征。適應性主要表現(xiàn)在與他加祿語的互相借用,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詞與新義的產(chǎn)生,體現(xiàn)了海外方言離開祖籍地之后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傳承性主要表現(xiàn)在方言特征詞、古語詞與方言老詞語的較好保留,體現(xiàn)了海外漢語方言對祖籍地方言文化的繼承與保留。

      對詞匯的適應性進行研究,可以探尋閩南移民在與菲律賓人民共同開發(fā)建設(shè)菲律賓的過程中,文化交流融合的悠久歷史。對詞匯的傳承性進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保存文化的歷史印跡,增強華裔青年對中華文化與祖籍地文化的認同感。“近幾十年來地方特有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世界幾近消亡,承負它們的語詞也逐漸不為青年一代使用”【王洪君,《搶救方言與搶救地方風俗文化》,《語言戰(zhàn)略研究》2019年第3期,第96頁?!浚}南話衰退現(xiàn)象在菲律賓華裔青年身上同樣表現(xiàn)得很明顯。海外漢語方言的研究、海外漢語資源的搜集與保護應引起更多關(guān)注。

      Adaptability and Inheritance of Hokkien Words in the Philippines

      ZHU Ti-ti

      Abstract: Hokkien people have a long history of immigrating to the Philippines and constitute the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there. Therefore, the hokkien has also been the common language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the Philippines. The hokkien has two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adaptability and inheritance in the diverse languages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Philippines. Language adaptabilit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mutual borrowing phenomenon between hokkien and Tagalog, and in the emergence of new words and meaning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reflect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dialects after leaving their ancestral areas. Language Inheritanc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good preservation of dialect characteristic words, archaic words, and old dialect words, which reflects the inheritance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local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ancestors in overseas Chinese dialects.

      Keywords: Philippines; hokkien words; adaptability; inheritance

      【責任編輯:陳 雷】

      猜你喜歡
      適應性菲律賓
      菲律賓圣誕臨城
      英語世界(2023年12期)2023-12-28 03:36:24
      谷子引種適應性鑒定與篩選初報
      2022年上半年菲律賓大米進口增加近30%
      7.0級強震襲擊菲律賓
      健全現(xiàn)代金融體系的適應性之“點論”
      中國外匯(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0
      大型飛機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適應性研究
      娶了個菲律賓老婆
      菲律賓?邦板牙省
      既定PSS在不同運行狀態(tài)下的適應性分析
      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與慢性丙肝的研究進展
      盐城市| 宁化县| 东宁县| 呈贡县| 若尔盖县| 水富县| 渭源县| 安义县| 八宿县| 通渭县| 防城港市| 二手房| 临洮县| 平定县| 托克托县| 乡宁县| 新竹县| 和田县| 永寿县| 新邵县| 巢湖市| 杨浦区| 通化市| 延庆县| 灵寿县| 临潭县| 鹤山市| 垫江县| 广饶县| 宁武县| 甘德县| 玉龙| 凤凰县| 遂川县| 肃南| 郑州市| 丽水市| 白水县| 尚志市| 澄迈县|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