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艷群
魯班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fā)明家,他發(fā)明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工具,而每一件工具的發(fā)明,都來自他在生產(chǎn)實踐中得到的啟發(fā)。兩千多年來,人們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也集中到了他的身上,而魯班的名字也已經(jīng)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
1 春秋時期,有一位發(fā)明家叫魯班。兩千多年來,魯班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他被后世建筑工匠、木匠尊為“祖師”。
2 據(jù)說,魯班特別注意在實踐中觀察生活,發(fā)明實用的工具。他發(fā)明了許多木工用的工具,如鋸子、刨子、石磨、三角板、鉆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其中,鋸子的發(fā)明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3 有一年夏天,魯國的國君命令魯班監(jiān)工建造一座宮殿,期限為3年。但是這座宮殿所需的木料數(shù)量龐大,對工匠們來說,3年的時間就連砍伐原材料都不夠。
4 國君的話不可違抗,如果真的耽誤了工程進度,是要被殺頭的。這可急壞了魯班,他苦思冥想解決的辦法,愁得連覺也睡不踏實。
5 為了加快砍伐木料的進度,魯班每天都要提前上山選擇要砍的樹木。這天,天剛蒙蒙亮,他就迎著晨曦出發(fā)了。
6 為了快些上山,魯班選擇抄小路走,可是小路坡陡路滑,路上橫七豎八地長滿了小樹、雜草,行走非常不便。他一不留神,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
7 魯班摘下葉片仔細觀察,原來這種野草的葉子邊緣都長著鋒利的小細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又割開了一道血口子。
8 魯班正想俯身探究其中的道理,忽然看到近處有一只大蝗蟲,口器一開一合,快速地吃著草葉。他把蝗蟲捉起來細看,發(fā)現(xiàn)蝗蟲的口器上也排列著許多小細齒。
口器/蝗蟲等昆蟲取食、咀嚼的器官。
9 這兩件事讓魯班得到了啟發(fā),他心想:如果仿照野草和蝗蟲的細齒,用鐵打造一件邊緣帶有細齒的工具,它的切割能力一定比野草和蝗蟲的口器強許多,用它來砍樹,豈不比斧子更快、更省力嗎?
10 有了這個靈感,魯班很興奮,甚至忘記了疼痛。他立刻轉(zhuǎn)身下山,做起試驗來,經(jīng)過多次試驗,他終于打造出一把帶有許多細齒的鋒利鐵條。
11 魯班將新發(fā)明的工具拿到砍樹的現(xiàn)場,用它試著去切割樹木,不一會兒就切割倒了好幾棵樹,比斧子的效率高很多,工匠們都稱贊這件工具又快又省力。魯班給這件工具起了一個名字,叫作“鋸”,鋸子就這樣被發(fā)明了。這個故事雖然是傳說,但是我們從中卻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fā):實踐出真知,鉆研出智慧。
12 傳說魯班的母親和妻子對他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有很大的幫助。魯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就是由他的母親拉住墨線頭的。
墨斗/木工用來打直線的工具。
13 后來,魯班的母親在線頭上拴了一個小鉤,這樣就可以由一個人完成這一步驟了。后世木工把這個小鉤叫作“班母”,以紀念魯班的母親。
14 魯班的妻子云氏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我們?nèi)粘K玫膫銚?jù)說就是她發(fā)明的。起初魯班刨木料時,是由妻子扶住木料,后來才改用卡口,所以木工刨木料的卡口叫作“班妻”。魯班和古代工匠們發(fā)明的工具使當時的人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這位名師巨匠,把魯班尊為中國土木工匠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