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
其實不只是防治新冠,用中藥調(diào)理身體、治病療疾,都要注意以下內(nèi)容——
很多人把中藥當成補品,但首先中藥是藥,不是補品,也不是普通的食物,無病就不要吃藥,因為是藥三分毒。尤其一些味苦、性寒涼的中藥,如果患者自行抓藥長期服用,可能會損害身體內(nèi)的陽氣,進而導致疾病的發(fā)生。中國人喜歡用寒涼的東西來“下火”,可是很多所謂的上火癥狀,并不一定是“實火”,比如陰虛也會導致火旺,此時當用滋陰生津之藥,如果過服寒涼,則傷陽也。
即使因病而服用中藥,如果不辨證就亂用,可能會使機體陰陽偏盛或偏衰,以致病情更趨嚴重,適得其反。如瘡瘍?nèi)站谩⒘茏C、失血病人即使有表證也應慎用解表藥,表虛自汗、陰虛盜汗禁用解表發(fā)汗藥,實熱證、津血虧虛者忌用溫里藥。中醫(yī)最講究的就是辨證,它強調(diào)在整體觀念指導下,采用望、聞、問、切4種診察方法,獲得各種病理信息,通過綜合分析,判斷為某種性質(zhì)的證,審證求因,因證論治,有是證用是方,方證相合。不辨證就不能對癥下藥,則病亦無法調(diào)治??梢哉f,辨證施治是正確應用中藥的首要條件。
中藥有“四氣五味”,“四氣”是指藥物的“寒、涼、溫、熱”,“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只有掌握中藥配伍規(guī)律,才能增進療效,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言“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其中除單行是指單用一味藥治病,其余都屬藥物配伍應用的范疇。比如,相須是指功效相似的同類藥物合用可以起協(xié)同作用,臨床就常將麻黃、桂枝同用,以增強發(fā)汗解表的功效;相畏則是指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或功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之所以用半夏畏生姜,就是利用生姜來抑制生半夏刺激黏膜的毒副作用。非專業(yè)人士根本不知道這些配伍禁忌,胡亂將幾味中藥合用,肯定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中藥劑量的大小決定著其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需結(jié)合患者的身體狀況來決定使用劑量。比如,甘草性平,1~3克能調(diào)和藥性,5~15克能益氣養(yǎng)心,但若大量服用或小劑量長期使用可引發(fā)脘悶、水腫、低血鉀、血壓升高等。再如,相同的藥物,用于成人和體質(zhì)較好者時,用量可適當大些;用于兒童、婦女產(chǎn)后及體弱者時,就要酌減。此外,藥物本身的性質(zhì)也是決定用量的因素之一。比如,新鮮的藥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較大些,干燥的應較少些。
藥有藥性,食有食性,因此,服用中藥常有飲食禁忌,如服發(fā)汗藥忌食生冷,調(diào)理脾胃藥忌油膩。很多人喝中藥都覺得苦,喜歡加點糖、喝點飲料或者是其他飲品,實際上這些食物對中藥藥力的釋放都是有影響的,要避免在服中藥后立即吃其他食物。如果覺得很苦,可以用溫開水漱口。老人、小孩子和孕婦屬于特殊體質(zhì)人群,用藥要小心。不少老人有一些基礎(chǔ)疾病,盲目用藥可能影響肝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