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杏偉
2~3歲的幼兒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以“自我為中心”,還未形成“你”“他”和物權概念,認為所有喜歡的東西都是自己的,所以會出現搶東西的現象。與此同時,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交往技巧欠缺、自我控制能力差,當出現矛盾時,出于對自己“利益”的保護,肢體行動會先于語言。
當幼兒與其他同伴交往時出現攻擊性行為,教師首先應保持溫柔而堅定的態(tài)度并告訴幼兒,這是一種不好且不受歡迎的溝通方式。然后用簡單明確的語言喚起幼兒的同情心。比如遇到幼兒搶別人玩具,教師可以說“你搶別人的玩具,別人很不開心”,而不是責備幼兒“好孩子不會搶別人玩具”。隨之,可示范一些同伴間友好交往的做法,如想玩對方玩具時可對同伴說:“我也喜歡這個玩具,可以讓我玩一會兒嗎?”最后,要滿足幼兒對愛和尊重的需要。教師要把幼兒視為與自己平等的個體,與他們進行真誠的情感交流,理解他們的情緒情感。當幼兒用直接的肢體語言表達情緒或想法時,教師可以安撫著幼兒說:“你其實不是故意要打他,只是想玩這個玩具,對嗎?”當教師能夠將幼兒的真實意圖表達出來時,幼兒就會認為教師是理解他的。當幼兒愛和尊重的需要被滿足,其親社會行為的發(fā)生和自我意識的建立會更加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