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現代知識分子崗位的超越性和民間性

      2023-05-31 17:10:03陳思和
      南方文壇 2023年3期
      關鍵詞:廟堂周作人知識分子

      崗位的確定

      章太炎晚年失望于國民黨以南京政權取代民國政府,他毅然退出政治活動,歸隱民間講學,弘揚學術,轉而成為一個崗位型知識分子。這是1927年以后的事。其實像章太炎這樣一位公眾人物,是不可能完全歸隱民間的。在他身上,廟堂意識、廣場意識和崗位意識作為價值取向同時在起作用,只是在某個時段,某一種或兩種價值取向起到了比較重要的作用。晚年章太炎在蘇州講學期間,一再發(fā)布通電、發(fā)表言論,關心國事,呼吁抗戰(zhàn),對于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也表示贊同,這不能不說是他在政治上的進步。如果從價值取向而言,晚年章太炎仍然是以廣場、崗位雙重標準為言行旨向,但以崗位取向為重。不過在1927年以前,章太炎一度在孫傳芳時代也確實熱衷政治活動,這連一向溫和沖淡的周作人也看不過去了,發(fā)表《謝本師》批評老師。周作人在東京與魯迅一起受業(yè)于章氏,此刻體現了“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意思。周作人用的是當年章太炎批評老師俞曲園時寫的同名文章《謝本師》的題目,認為:“先生好作不大高明的政治活動,我也知道先生太輕學問而重經濟(經濟特科之經濟,非Economics之謂),自己以為政治是其專長,學問文藝只是失意時的消遣;這種意見固然不對,但這是出于中國謬見之遺傳,有好些學者都是如此,也不能單怪先生??傊壬貒詠聿辉僦v學,這實在是很可惜的,因為先生倘若肯移了在上海發(fā)電報的工夫與心思來著書,一定可以完成一兩部大著,嘉惠中國的后學?!雹僬绿自趯O傳芳時代的政治活動的動機與價值取向均與廣場、崗位無關,屬于廟堂意識在作怪,周作人所說“出于中國謬見之遺傳”,指的就是傳統(tǒng)文人的價值取向。但很快隨著北伐勝利,軍閥垮臺,章太炎又回到了弘揚國學的專業(yè)崗位。這且不去說它了,我現在感興趣的是:周作人是站在知識分子崗位意識上批評章太炎,與魯迅站在廣場意識上批評章太炎,正好體現相反的價值取向。

      魯迅批評章太炎是“身衣學術的華袞,粹然成為儒宗”②,不再隨時代前進;周作人批評章太炎與其熱衷政治表態(tài),還不如回到專業(yè)崗位,繼續(xù)講學或者著書立說,嘉慧后學。周氏兄弟的不同立場反映了當時知識精英的兩種價值取向,即魯迅堅持的廣場意識和周作人堅持的崗位意識。周作人后來在淪陷時期出任過偽職(教育督辦),影響后人對其歷史功過評價。研究者難免以偏概全,不能辯證把握,連同他在五四時期的業(yè)績也一并抹殺。這是不公平的。周作人于現代文學史和現代知識分子史的貢獻,不止于散文小品的創(chuàng)作,也不止于希臘文和日文的翻譯,他的存在提供一種價值取向的范式。這種范式的利弊我還會做進一步辨析,但因為他的理論倡導和自覺實踐,使得嚴復、張元濟、章太炎以來的知識分子崗位意識的實踐道路得以真正成型。為什么這么說?嚴復、張元濟、章太炎等人(包括稍后的王國維)都是從傳統(tǒng)士人階層轉型而來,他們在轉型過程中功在確立了民間的專業(yè)崗位,無論學術翻譯、現代出版還是民間講學,都推動了現代知識分子的價值觀的形成。但他們本人卻屬于傳統(tǒng)士人階層,無法與廟堂完全隔斷關系,政治上還留有保守的、迎合廟堂的一面。而包括周作人在內的《新青年》同仁是屬于廣場型知識分子,他們與廢黜的清政府沒有感情,對北洋軍閥政府深感厭惡,甚至對馬上奪天下的國民黨政權也不屑一顧,他們與廟堂是對峙的。所以,晚清時期他們是激進的革命派,共和初期他們都是以言論爭自由的廣場型知識分子,反對尊孔也反對復辟;到了北洋軍閥的后期以及國民黨政權初期,國家的民主體制已經遭到破壞,北洋軍閥靠武力鎮(zhèn)壓來維持統(tǒng)治,國民黨新政權更是在戰(zhàn)爭與大屠殺中建立起來的,連沒有絲毫奴顏媚骨的魯迅都承認:“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嚇得目瞪口呆,離開廣州的。”③遑論一大批從廣場上撤退下來的知識人群。這個時候,流浪型和崗位型的知識人群再次分化,大批流浪型知識人群在堅持廣場斗爭中逐步走向了現實政治斗爭;而一批在專業(yè)上已經做出成績的學者、專家和文人,最后歸宿就是留守在自己的專業(yè)崗位上繼續(xù)做出自己的貢獻。

      對知識分子的崗位意識表述得最完整、最自覺的是周作人。在五四時期,周作人也是廣場型的知識分子,但是與《新青年》同仁相比,他與魯迅都屬于比較外圍的圈子,魯迅偏重小說與雜文創(chuàng)作,周作人更偏重理論建樹和翻譯?!叭说奈膶W”之提出,可以說是五四新文學的綱領性的理論主張。但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別的五四健將還沉浸在光榮與夢想的勝利喜悅中,周作人卻已經在反省知識分子的廣場型價值取向了。寥寥數言的短文《勝業(yè)》里,他自稱是“野和尚登高座妄談般若,還不如在僧房里譯述幾章法句,更為有益”。接著,他提出了要各人“自修勝業(yè)”。所謂“勝業(yè)”是佛教用語,周作人把它借用過來,指的是每個人自己須有的專業(yè)。他宣布說:“我的勝業(yè),是在于停止制造(高談闊論的話)而實做行販。別人的思想,總比我的高明;別人的文章,總比我的美妙:我如棄暗投明,豈不是最勝的勝業(yè)么(嗎)?”④他所說的“行販”指的是翻譯。周作人精通多種語言,對古希臘語、拉丁語、英語、日語都有很深的造詣,由語言通向歐洲古典文化和日本古典文化,以及東西方的民俗學。他隨隨便便地說出自己能夠勝任的工作是“行販”即翻譯的時候,在其背后已經梳理了好幾個知識體系。與劉半農成為中國實驗語音學學科的奠基人一樣,周作人是中國民俗學學科的先驅者、歐洲古典學的研究專家。他與劉半農不一樣的地方,劉半農做了大量工作并沒有陳述自己的價值取向,而周作人則在他剛剛確定自己的“勝業(yè)”并付諸實踐的時候,就公開豎起旗幟,宣布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或者不想)做什么。周作人對于自己一生所追求的專業(yè),早在20年代初就規(guī)劃好了的,是有充分自覺的。

      同時,周作人又是一流的散文家,他的大部分學術成果,除翻譯外,都是通過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表述出來的。這也是他事先規(guī)劃好的。《勝業(yè)》之前,他連續(xù)發(fā)表了兩篇短文:《個性的文學》和《美文》,強調現代小品文的特性?!懊牢摹敝赣降碾S筆,早已有愛默生、蘭姆、霍桑等人樹立了榜樣,他說:“讀好的論文,如讀散文詩,因為他實在是詩與散文中間的橋。中國古文里的序,記與說等,也可以說是美文的一類?!雹菟选皞€性的文學”界定為:“(1)創(chuàng)作不宜完全沒(抹)煞自己去模仿別人,(2)個性的表現是自然的,(3)個性是個人唯一的所有,而又與人類有根本上的共通點,(4)個性就是在可以保存范圍內的國粹,有個性的新文學便是這國民所有的真的國粹的文學?!雹捱@與他之前鼓吹平民文學、模仿文學有很大的不同。五四初期,周作人在《人的文學》《平民文學》《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fā)達》等文章中,按著新文化運動的步調,強調文學的人性、平民性以及學習日本明治維新以后模仿西方的文學,為的是配合文學革命的主張,批判封建的傳統(tǒng)文化。這一立場后來周作人沒有改變,但是在《個性的文學》《美文》中,他有意強調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的某些抒發(fā)性靈的因素,強調中國作家的個性是唯一值得保存的國粹,強調作家要有個性,不能抹殺自己一味去模仿別人,甚至強調要將英國式的隨筆文體與中國古文中的小品文體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散文特色。很顯然,周作人后來一生堅持的寫作,都是與這樣一些自我設置的寫作目標有關系。周作人是一個成熟的崗位意識者,他對自己追求的知識專業(yè)和表達專業(yè)成果的形態(tài)都有明確的目標。

      周作人這三篇文章發(fā)表時間接近,唯視其為一體,有些問題才能解釋清楚:從所謂“野和尚登高座妄談般若,還不如在僧房里譯述幾章法句更為有益”等意思去琢磨,大致可以感覺到,周作人在1921年初已經有意識地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廣場”拉開距離了,他似乎意識到,做一個包打天下、舍我其誰的廣場型知識分子已經力不從心。在即將開始的20年代前期,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現代知識分子進入了一個輝煌時代,五四新文化運動不費一兵一卒,沒有動用廟堂的一份權力,而是靠了一份刊物、三尺講臺,有效地傳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改變國運的走向。這是一個創(chuàng)造神話的時代,但這也是一個夢想隨時可以破滅的時代,令人振奮的興盛隱藏著瞬間崩潰的危機。以《新青年》陣營為核心的知識分子,成為社會名流,受到萬人矚目;同時又面臨分化:陳獨秀、李大釗等已經從新文化的廣場邁向政治領域,大有問鼎中原之勢;胡適也躍躍欲試,試圖參與廟堂進行“好人政府”的實驗;魯迅自言“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獨自在思想文化、文學創(chuàng)作、翻譯新知、學術研究、社會批判、培養(yǎng)新人等多個領域繼續(xù)實踐知識分子的廣場使命;而周作人(還有錢玄同、劉半農等)則明確了自己的專業(yè)方向,確定屬于自己的工作崗位。周作人在《勝業(yè)》中舉例:“俗語云:‘蝦蟆墊床腳。夫蝦蟆雖丑,尚有蟾酥可取,若墊在床腳下,蝦蟆之力更不及一片破瓦。”⑦他自覺把知識分子的社會功能縮小到自己的專業(yè)范圍,以抵制把知識分子看作是流量明星的社會導向,這對于在廣場上自我膨脹的知識精英不失為一帖清苦良藥。學界一般認為周作人提倡美文是轉向消極人生的開始,此說并不符合事實。20年代的周作人沒有因為設立了專業(yè)崗位而放棄知識分子的批判責任,貫穿了《語絲》時期的思想文化斗爭中,周作人與魯迅一直是在場的,其激進程度有時還甚于乃兄。

      如果說,周作人在20年代初期提出“勝業(yè)”是對知識分子自我膨脹的警戒,那么,1928年底發(fā)表《閉戶讀書論》,才是知識分子情緒普遍低迷的狀態(tài)下提出的自我保護主張。“閉門讀書”容易被人們望文生義,理解為“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消極態(tài)度,其實這是一篇激憤之作,是對國民黨政權白色恐怖還擊、抗議的力作,只是運用了迂回的敘事方式,讓人難以把握其復雜的思想感情。周作人是一個歷史循環(huán)論者,在他看來中國社會難以進步,不斷重復以前發(fā)生過的悲劇,使得歷史上的“群鬼”再生。他由此感到恐怖,同時又感到了一種“快感”——因為他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看出了現實社會的某些現象,只不過是歷史上的故伎重演而已。他總結說:“淺學者流妄生分別,或以二十世紀,或以北伐成功,或以農軍起事劃分時期,以為從此是另一世界,將大有改變,與以前絕對不同,仿佛是舊人霎時死絕,新人自天落下,自地涌出,或從空桑中跳出來,完全是兩種生物的樣子:此正是不學之過也?!雹嘀茏魅说纳羁讨?,是看到了歷史的延續(xù)性和復制性,所謂的“新紀元”都是靠不住的。中國現代政治舞臺上多次演出“新紀元”來了,最終發(fā)現,“來了”的仍然是歷史的群鬼⑨。書讀得多的人,思考愈深刻,理性也愈強大,不容易輕信鬼話。當然這也會導致消極的因素,由于對歷史和現狀之關系看得太明白,容易生出悲觀,最后導向虛無。周作人就是這么一個現代知識分子?!堕]戶讀書論》無論從思想批判還是從敘事手法來看,都屬于現代文學的上乘名篇,體現了五四新文學的現實戰(zhàn)斗精神,敘事手法雖然晦澀一點,但也沒有晦澀到讀不出他的批判性。由此要緊說的是,堅持崗位價值取向的周作人就如同劉半農、錢玄同一樣,并沒有真正放棄廣場型的價值取向,不過是在崗位意識方面更加突出了自己。

      在以往的偏見中,知識分子回到學術崗位,就意味對廣場的背叛,態(tài)度消沉了,放棄了五四新文化的戰(zhàn)斗傳統(tǒng)。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周作人30年代以后散文小品創(chuàng)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又透過成熟的語言文字,表述了他研究民俗學的深刻見解,以及翻譯古希臘羅馬時代和日本古代的文學經典,這是周作人在專業(yè)崗位上樹起的三大高標。1933年周作人自編《知堂文集》出版,他刪去五四時期寫的許多時文和直接批判社會的文章,但仍然保留了《閉戶讀書論》《三禮贊》等反諷的批判文章,更多的是從文化批判的立場來展示他的思想成果。確實,與魯迅相比,周作人在30年代批判性的雜文寫得少了,當然客觀上也是有原因的。國民黨政府統(tǒng)一中國以后,確立了反五四傳統(tǒng)的文化專制體制,知識分子的言論自由受到高度鉗制。魯迅為代表的左翼文藝團體活躍在上海,利用了租界、半租界的復雜地域政治,努力擴大言論自由空間,但即使這樣,左翼運動仍然是處于半地下狀態(tài),魯迅的文章還經常被刪被禁。周作人是一個生活穩(wěn)定的崗位型知識分子,他對于流浪型知識人群政治化的活動方式和激憤的表達方式都抱有成見,道不同不相謀。從20世紀30年代(僅限于抗戰(zhàn)前)的文化格局來看,京滬兩地風格迥異,北京的文化空氣沉悶,相對平靜,適合于崗位型知識分子的居住和工作;上海租界文化的華洋雜糅,人口流動,則更合適流浪型知識分子的活動。周作人放棄寫作戰(zhàn)斗性雜文,不說明他放棄廣場意識,只是在更高層面上履行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他對國民黨政權非常厭惡,對尊孔復辟的逆流堅決回擊,對亡友李大釗的遺孤細心呵護,而自己則默默堅持在自己選擇的崗位上寫作和研究。

      崗位的超越性

      從知識分子的兩種責任——社會責任與學術責任,到知識分子的雙重標準——廣場意識與崗位意識,我一直在思考現代知識分子二元價值取向的人生狀態(tài),怎樣才能既在專業(yè)崗位上有所堅持,又能履行知識分子良知的使命。晚清到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價值取向只是一個模型,真正需要解決的,還是我直接面對的知識分子人生道路的選擇。

      五四前后的中國與19世紀俄國的情況有點相似,兩者都處于社會發(fā)生斷裂式的急劇變化,如托爾斯泰描繪的“在我們俄國,一切都顛倒了過來,一切都剛剛開始建立”⑩,這是指俄國農奴制度崩潰,現代資本主義經濟迅速崛起,“一切都剛剛開始建立”的勢態(tài)為一批接受西方新思想的知識分子提供了用武之地,可惜,無論中俄,這樣一個充滿希望的歷史階段非常短暫,嚴酷的現實是社會新形態(tài)沒有按照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順序展開,卻是連帶著社會新形態(tài)自身所具有的深刻矛盾,推動了更為激進的社會革命提前到來。歷史教科書描寫的民主共和制度輝煌的一面——《人權宣言》宣告的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都沒有能完美落地。真正的民主制度不曾到來,現代化步伐進退維谷,社會動蕩不能不延宕下去,知識分子繼續(xù)聚集在廣場上,這樣的處境刺激著激進主義者急于用暴力來最后解決歷史的節(jié)點,武器的批判比批判的武器更為管用。如前所說,知識分子廣場意識急劇膨脹的情況下,作為知識分子行動依據的另一面,崗位意識必然萎縮,被認為是意志衰退、消極逃避、更為嚴厲的則被視為背叛。陳獨秀呼吁青年知識分子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監(jiān)獄,出了監(jiān)獄就入研究室”的雙重價值取向11,在嚴酷現實中難以為繼,更多的例子是出了監(jiān)獄直接赴刑場(陳獨秀的兩個兒子就是如此命運);或者反過來,進了研究室再也出不來、也回不到廣場12。監(jiān)獄與研究室的分裂,就是知識分子的廣場意識與崗位意識的分裂,理想中的知識分子雙重標準無法貫徹下去。這是中國(也包括中國革命的樣板俄國)的嚴酷現實決定的,沒有一點浪漫幻想存在的可能性。

      面對這樣的現實環(huán)境,我們上一節(jié)所討論的知識分子崗位型價值取向,還有必要作些補充。周作人發(fā)現知識分子崗位型價值取向是在1921年(以《勝業(yè)》為標記),他真正宣布退出廣場,自覺堅守民間專業(yè)崗位,是在1928年(以《閉戶讀書論》為標記)。周作人在1921年到1928年期間,認真履行了知識分子雙重標準的實踐:一方面創(chuàng)立了研究古典學和民俗學,翻譯西方經典以及散文小品寫作等“勝業(yè)”;另一方面用寫作尖銳批判形形色色的社會陰暗面。他是在1927年目睹李大釗慘死、國民黨建立了獨裁政權以后,才祭起“閉戶讀書”的旗,應被視作知識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消極反抗。廣場斗爭應該是理性運動,主要方式是言論和書寫;當武器的批判占了絕對上風、理性喪失與狂熱泛濫的時候,言論和書寫都很難被準確表達和準確理解,因此,知識分子廣場型政治熱情消退而轉移專業(yè)崗位,也是理性選擇的結果。但這需要前提,首先是選擇者有自己的專業(yè)崗位,而且能安心于此或者喜歡自己的專業(yè);其次需要有相適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總的看來,知識分子轉型期形成的三種價值取向,崗位型價值取向最晚形成。先是在傳統(tǒng)向現代轉型的社會變化中,崗位型價值取向是在傳統(tǒng)廟堂型價值取向被廢止(這里指的是傳統(tǒng)仕途的斷裂)的過程中產生的,嚴復、張元濟、蔡元培等為第一代實踐者,他們的價值取向在廟堂、崗位兩個維度上都是不徹底的;但是在他們的努力和示范下,社會轉型過程中涌現出許多民間專業(yè)崗位,也就是新興的社會職業(yè)場所,他們實踐并培育了第一代民間的職業(yè)機構:報社、書店(出版社)、編譯所、學校(講習所)、法律事務所、各種類型的研究所……還有更加接近服務社會的行業(yè),如制造業(yè)、建筑業(yè)、礦產業(yè)、醫(yī)院、公共衛(wèi)生以及各類專門性質的行業(yè),這些行業(yè)的盛興和發(fā)展,不僅需要有資金投入,更需要有專業(yè)知識和技術作為支撐,知識者在那里可以找到合適自己專業(yè)的崗位。專業(yè)知識者在新興的行業(yè)里從事學術研究、科學實驗和著書立說,奠定了中國現代化事業(yè)的最初規(guī)模,這也是現代知識分子崗位型價值取向的現實基礎和社會導向。其次是知識分子推行現代化進程的實踐中,無可回避要面對政治體制的改革,必然會與現存的舊體制發(fā)生激烈沖突,既得利益集團會全力以赴摧毀改革。這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當政治環(huán)境惡劣到任何言論和書寫都無意義,政治理想和政治熱情都被瓦解的時候,知識分子唯有三緘其口,轉而在專業(yè)崗位上投諸所有熱情和生命能量。周作人、劉半農等五四一代知識分子,就是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下形成的崗位型價值取向。這個時候,不僅在社會上擁有相對成熟的專業(yè)崗位,知識分子也開始形成相對自覺的價值取向。我們從整個歷史過程來看,第一次從廟堂意識分化出來的崗位意識,不可避免地含有廟堂意識的成分;第二次從廣場意識分化而來的崗位意識,也同樣含有廣場意識的內涵:知識分子對專業(yè)崗位投諸的熱情和生命能量仍然涵蓋了潛在的廣場意識。知識分子持有的雙重標準到了無法堅持的時候,就會轉換為一元性的價值標準。但是這種一元性的價值標準依然混合了雙重標準的內涵,只是通過更隱蔽的形式,有深度地展示出來。

      因此我們在討論“知識分子崗位意識”或者“崗位型知識分子”這類概念時,前提已經承認了知識分子應具備的專業(yè)內外雙重標準,只是從價值取向上來區(qū)分,他究竟屬于哪一類型的知識分子。缺乏專業(yè)的廣場型知識分子和缺乏社會熱情的崗位型知識分子都是不完整的知識分子,已經被排除在我們討論的問題范圍以外。我們現在討論的崗位型知識分子,主要討論其究竟是在專業(yè)崗位之外、還是之內履行知識分子的社會關懷的使命。但是我想強調的是,知識分子與手工業(yè)勞動者或者技術工人的相似之處,在于他們都是憑專業(yè)知識(技術)勞動謀生,但知識分子不僅通過腦力勞動換取生活資料,而且他的勞動本身(即知識本身)先驗地包含了人文特質,能夠對接受者精神成長方面起到作用,引導他們去關心超越個人性的社會公共事務。這樣一種雙重疊加的價值取向,比較符合我理想中的現代知識分子的崗位型價值取向。我在《試論知識分子在現代社會轉型期的三種價值取向》中試圖對知識分子的“崗位”下過一個類似的定義:我所說的“崗位”包含兩種含義。第一種含義是知識分子的謀生職業(yè),即可以寄托知識分子理想的專業(yè)工作。譬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編輯出版、媒體傳播、教育、文學藝術創(chuàng)造、舞臺影視形象塑造等。在商品社會里,任何工作都無法擺脫謀生的意義,這無須諱言。但知識分子的崗位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工作(譬如鞋匠做鞋、司機開車等),是因為知識分子的工作崗位本身寄寓了人文理想。公正理性、道德信念與人格力量,永遠是知識分子必須維護的精神傳統(tǒng),這不是抽象的虛幻的,而是融化于普普通通的工作實踐之中。

      這種超越的形式不再是知識分子脫離專業(yè)崗位去介入社會政治,而是在專業(yè)崗位之上實現升華,超越崗位的專業(yè)范圍,進而達到批判社會政治的層面。這里我使用一個關鍵詞:“崗位的超越性?!币话銇碚f,知識分子的身份首先來自擁有專業(yè)知識,然后強調除了獻身專業(yè)崗位外,還要對社會與人類的事業(yè)表示關注。這是一分為二的過程。而“超越”則是指知識者堅守在自己專業(yè)崗位上,不僅獻身專業(yè),成為行業(yè)的佼佼者,還要在專業(yè)領域里堅持了知識分子的人文精神,履行對權力以及一切社會負面現象的抵制。這樣一種以專家身份對權力與社會負面現象的抵制,與他在專業(yè)崗位上的創(chuàng)造具有同一性,屬于合二為一的過程,我稱之“超越性”。具有超越性的崗位才是屬于知識分子的崗位。關于這一點,在現代社會發(fā)展中將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越來越含有斗爭性。

      崗位意識包含的超越性,意味著專業(yè)崗位上知識分子面對社會現實絕不是鄉(xiāng)愿,他同樣是不妥協(xié)的批判者,只是這種批判性并非從廣泛的社會層面出發(fā),而是針對了本專業(yè)領域的反科學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陰暗面。知識分子既是專家也是批判者。這種超越性與廣場意識有相似的地方,兩者都有鮮明的原則立場和斗爭性,不同的是,它的斗爭范圍是建立在專業(yè)崗位之上的。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崗位意識尚處萌芽狀態(tài),具體實例乏善可陳。胡適在當時發(fā)表了一篇極有影響的論文《易卜生主義》13,介紹了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戲劇《國民公敵》14,主人公斯多克芒(一譯斯鐸曼),正是易卜生塑造的崗位型知識分子,這個藝術典型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成長產生過深刻影響。斯多克芒是北歐一個南方小城的浴場醫(yī)生,浴場是在他的建議下修建起來的,給小城帶來了經濟繁榮,市長正在打算進一步修建新浴場,以謀求提高市民收入??墒怯幸惶?,斯多克芒醫(yī)生發(fā)現了浴場的水里有細菌,會帶來一種有害于人體健康的流行病毒。經過研究,他又發(fā)現是因為水管安裝的位置太低,受到了環(huán)境的污染。本來這件事很容易處理,醫(yī)生打報告要求改建水管。但是這樣做就會影響浴場收入,還需要花費一大筆資金,更要緊的是,浴場歇業(yè),沒有游客,整個小城經濟都會受到損失。于是,在市長唆使下市民們(包括醫(yī)生的朋友、房東、親戚……幾乎所有人)都反對醫(yī)生的建議。最后的結局是,斯多克芒被解雇、孩子被迫退學、妻兒繼承權被剝奪、他的文章沒有地方發(fā)表,正常的生活全被干擾了,斯多克芒成為“國民公敵”。但他沒有屈服,也沒有離開小城,堅持孤獨一人與整個小城的市民進行斗爭。

      這個作品在啟蒙時代被人解讀為個人(啟蒙者)與眾數的斗爭。斯多克芒是一個尼采式的個人英雄,一個偉大的啟蒙者;但我更愿意從知識分子價值取向的角度來解讀,這部戲劇很好地詮釋了知識分子崗位的自我超越。斯多克芒對政治不感興趣,也不是一個廣場型知識分子。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浴場醫(yī)生,因為發(fā)現病毒,無意之中成為一個吹哨人,接著就遭受到政府與市民的雙重反對以及群眾暴力的迫害。斯多克芒的主要對立面是他的哥哥彼得,他集市長、警察局長和浴場委員會主席于一身,既代表國家機器和權力,也代表了資本的人格化;另一個對立面是廣大普通市民,他們既是廣場上被啟蒙的“大多數”,也是群眾暴力事件的一分子。斯多克芒醫(yī)生的崗位設置在民間,注定要與這么一批人打交道,既要抗衡來自權力的壓迫,還要面對社會人心的陰暗:自私、愚昧、貪婪、懦弱和暴力。斯多克芒醫(yī)生面臨的斗爭,難道不是有關社會公共利害事務嗎?他進行斗爭的意義,不正是在維護人類的基本價值(如理性)嗎?也許在國家板蕩變革之際,廣場上的英雄能獨領時代風騷,但在和平建設的社會環(huán)境里,像斯多克芒醫(yī)生那樣戰(zhàn)斗在自己崗位上的知識分子更加值得我們的關注和尊敬。易卜生沒有在結尾部分把斯多克芒寫成心力交瘁的失敗者,而是讓他在自己的崗位上越戰(zhàn)越勇,甚至喊出了:“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正是最孤立的人!”15易卜生強調的是西方知識分子的個人主義傳統(tǒng),但他似乎沒有意識到,斯多克芒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他擁有現代科學知識和專業(yè)精神,只要他不妥協(xié),最終勝利一定是屬于他的。知識就是力量。

      這個劇本的主要矛盾是在斯多克芒兄弟之間展開的,兄長身兼數職,他的著眼點就是城市的經濟發(fā)展、政黨權力以及資本利益,綜合起來是代表了國家利益,他的行為反映了權力的異化;弟弟卻很簡單,只是一個忠于職守的醫(yī)生,他服務于公共衛(wèi)生,要對自己的專業(yè)負責,進而對社會負責。同樣面對一份改建水管的建議,兄長顧慮的是方方面面的集團利益(也包括他個人在權力系統(tǒng)中的利益),而弟弟失去的是個人(包括家庭)的利益,挽救的是整個小城民眾的健康。如果這個故事能夠移植到當代中國的背景之下,則表現為知識分子崗位意識與廟堂權力資本的沖突,近二十年來,數次疫情流行猖獗之際,都有像蔣彥永、李文亮、張文宏等醫(yī)生挺身而出,充當了保護人民利益的吹哨人。他們都是站在自己的專業(yè)立場上仗義執(zhí)言,體現出知識分子崗位意識的超越性。

      確立知識分子崗位意識,知識專業(yè)及其超越性是必不可少的。關于這一點,我們過去較少注意到。方維規(guī)在論文《“Intellectual”的中國版本》中列舉了西方辭書有關“Intellectual”的定義,他是用“智識者”的中譯名來取代“知識分子”:

      雖然西方對“智識者”(intellectual)概念的定義不完全相同,各有自己的側重面,但是它基本上指的是一種類型的人(群)。這些人因為他們的“才智”(intellect),亦即他們的“理性”(reason)而產生影響,常常獲得超出一般人的社會榮譽。或者說,在判斷一個人是否屬于智識者的時候主要不是看他的受教育程度(雖然必要的、全面的或比較高的教育程度往往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尺度)而是取決于他的腦力勞動和精神活動的性質。他具有(不是內行或專家意義上的,而是博學或哲學意義上的)超越現實、給人啟迪的開創(chuàng)精神;不管他是積極的參與者還是冷眼旁觀者。他的目光是批判性的;或者,他也可以是一個與社會通行的行為方式或觀念保持很大距離的人。這種說法來自德國《邁爾百科全書》對智識者的定義,是一種強調智識者主導精神潮流的“精英”觀念。在整個定義中,當今那種在論述智識者的時候似乎必然提及的批判精神、對公共領域的關懷和對政治事務的介入顯得相當淡薄。這大概是辭書定義的特點:就事論事,就詞論詞。16

      方維規(guī)在論文里也認同這一點:

      西方就概念論概念的辭書中或一般人對智識者的理解很少把那種在一個(人文)學科具有真知灼見、以生產觀念和思想為職業(yè)的一流學者排除在智識者之外,不管他是否具有公共關懷和政治介入。以《邁爾百科全書》中的“他也可以是一個與社會通行的行為方式或觀念保持很大距離的人”為例,我們是很難把陳寅恪那樣的大學者排除在智識者之外的,他那種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無疑是智識者的典范。17

      方維規(guī)的理解是準確的。在現代中國的文化語境里,如果西方的intellectual連陳寅恪這樣的大學者都不能涵蓋,那我們就沒有必要在這里討論這個概念了。

      既然是從專業(yè)崗位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所謂知識分子特征,當然首先是肯定其人在專業(yè)領域的博學與權威,“博學”是指主體內在學問的豐富性和人文性,“權威”是指其在社會行業(yè)里的公信力;也就是在“博學或哲學意義上”的超越。一個有文化的人生活在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里,以知識淵博以及服務他人的熱忱,獲得周圍和行業(yè)人群的尊敬,進而獲得公眾社會的公信力。從傳統(tǒng)農耕社會的文化人(鄉(xiāng)村教師)到現代國家專業(yè)領域的學術權威(大學教授、科學家、社會名流、文化明星等),都是以這樣的形式逐漸建立起知識者在周邊社會的話語權。這種權威性僅止于行業(yè),但每個行業(yè)都不是在真空里發(fā)展的,許多行業(yè)是直接在社會中生存,為社會人群服務的。諸如教育、出版、司法、醫(yī)療與公共衛(wèi)生等社會服務領域,以及人文學科的許多相關領域,在行業(yè)的專業(yè)規(guī)范上,它擁有自己的行業(yè)標準與獨立的話語權,以維護知識專業(yè)的客觀價值。這種價值取向的確立和實踐,從嚴復、張元濟的時代就開始了,但直到1928年前后發(fā)生的一個著名事件,知識分子的崗位型價值取向才被兩位學術大師用生命宣言的形式張揚開來。

      1927年6月2日,在北伐軍接近北京的時候,國學大師王國維投湖自盡。社會上對其死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王國維也是近代中國從傳統(tǒng)士人轉型為現代知識分子的代表性人物。他早期接觸西方現代哲學和美學,并在學習過程中把康德、叔本華哲學思想引進中國文學研究領域,寫出了《〈紅樓夢〉評論》《人間詞話》等重要論著,成為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者;他后期轉向史學與古文字學研究,從地下出土的甲骨文獻探索殷商政治制度史,以卜辭補正史書記載的錯誤,成為新史學的“開山”18。王國維是一個從思想到方法都接受了西方現代思潮影響的學者,對中國現代學術事業(yè)貢獻甚巨,真正攀上了“博學”與“權威”兩大高峰。在《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一文中,他力陳中國美學不發(fā)達之原因,在于政治功利主義導致了藝術獨立審美價值的喪失。他深有感情地描述:

      今夫人積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諸文字、繪畫、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賦之能力之發(fā)展,而此時之快樂,決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19

      在“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文學觀念下,士人一向認為:個性唯寄植于廟堂政治價值中方能得以高揚,文學創(chuàng)作只是作家政治抱負的宣泄形式?!爸戮龍蛩瓷?,再使風俗淳”,方是文學的至善至美境界。從孔子的“詩可以觀”至梁啟超的“欲新民,先新一國之小說”,是一脈相承的文藝觀。然而王國維的美學思想大背于此,在他看來,人之個性在外界種種束縛下無以實現,只能通過自己獨立的精神活動自娛。這雖然是白日夢,但在毫無個性自由可言的社會環(huán)境中,士人唯求諸藝術這塊自由意志的領地。所以王國維把真理的發(fā)現、獨立審美的快樂,都夸張到與人世間的“南面王”相提并論,自覺確立了“以學術為志業(yè)”的崗位型價值取向。在這一點上,王國維高于周作人。周作人提倡的“閉戶讀書”含有獨善其身的消極態(tài)度,而王國維樹立了崗位意識的最高境界(“南面王而不易”),有兼濟天下的含義。所以周作人遇到強大的政治壓力會屈服,遁入虛無;而王國維則寧可以死抗爭。盡管在理性層面上,王國維所選擇的,依然是廟堂型價值取向20。

      王國維去世兩年后,1929年6月2日,清華國學研究院師生集資建造“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聳立在清華大學校園,另一位國學大師陳寅恪慨然書下著名碑銘,宣言如下: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于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jié),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21

      這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史上一份不朽的宣言。當時的情況是,以蔣介石為核心的國民黨獨裁政權,清華學校已經改為“國立清華大學”(校名由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院長譚延闿書寫),由五四廣場走向廟堂的羅家倫任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1928年暑假到任,在大學里推行所謂“學術化、民主化、紀律化、軍事化”的改革,其骨子里是推行國民黨的黨化教育。新文化運動中高漲的知識分子廣場意識受到壓制,獨立自由的士風被邊緣化,就是在這個時刻,身在新文化運動場外的知識分子陳寅恪挺身而出,用宣言的方式,重申王國維不跟風,不媚俗,獨立特性的精神立場22。陳寅恪從王國維的精神遺產中提煉出來的,不是具體的學術成果,而是“擺脫俗諦、發(fā)揚真理、思想自由、精神獨立”十六字。這皇皇十六個大字,前八字是知識分子對崗位的堅守,后八字是對崗位的超越;前八字體現了知識分子拒絕俗諦(不僅指世俗的名利誘惑,還有各種社會流行風潮學說)探索真理的學術勇氣,后八字是知識分子在思想、精神上對專業(yè)崗位的超越,人格上沒有絲毫的奴顏媚骨,真正做到了不媚權,不唯上,洞若觀火,清濁自分。由十六個字再進而凝聚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十個大字,不僅銘刻在清華校園,也銘刻在全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深處,道出了知識分子崗位意識的最高境界23。

      崗位的民間性

      1993年,我發(fā)表了《試論知識分子在現代社會轉型期的三種價值取向》,我描繪知識分子轉型期的三種價值取向:廟堂型、廣場型和民間崗位型,用的都是文學修辭,具有象征性的含義;并非指具體的空間概念,不能簡單理解為廟堂、廣場、民間三個平行的價值空間。與廟堂、廣場相平行的價值取向是崗位型價值取向。廟堂型是以能否成功獲得政治權力來衡量人生價值,廣場型是通過社會活動直接推動社會進步來衡量人生價值,而崗位型的人生價值取向則在于置身本行業(yè)中能否達到最優(yōu)秀為標準的。從人生價值的影響范圍來說,廟堂型和廣場型的站位相對高,鼓勵個人直接服務于國家最高權力或者國家的未來前途,而崗位型的范圍在本行業(yè),似有局限,常常會被人誤以為理想境界不高。但是知識分子專業(yè)崗位的多元和超越,決定了它是以多元形態(tài)直接連接社會大地,與千百萬社會人群正常的、高質量的生活緊密關聯。如果我們把三種價值取向勾勒為一個金字塔三角圖形,廟堂型旨向在塔尖,廣場型旨向在斜線,而崗位型旨向則在底線,它是社會結構的基礎。理想的社會狀況是:知識分子以專業(yè)知識技術領導各行業(yè)的廣大從業(yè)人員接受培訓、教育、指導,通過規(guī)劃共同來推動行業(yè)的發(fā)展,進而推動國家現代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崗位型價值取向實際上是最廣泛、也是最具體地為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做出貢獻。

      我們通常是從以下三個標準來考量知識分子崗位型價值觀:首先,知識者確立與自己專業(yè)相關的工作崗位,崗位型知識人群,具體就是指那些有專業(yè)崗位的腦力勞動者,指不僅擁有工作崗位,而且熱愛、愿意投入自己所有的人。其次,這個崗位是屬于民間的(指屬于社會的,服務型的),而不是國家設置的權力機構,崗位上的履職者是專業(yè)技術人員而不是官員。最后,專業(yè)崗位必須遵從行業(yè)(專業(yè))的自身規(guī)范,并在行業(yè)規(guī)范上設定技術崗位等級,每種行業(yè)都應該具備頂級標準——用恩格斯的話說,要有“各自領域的奧林帕斯山上的宙斯”24。根據這三條標準,依次出現的關鍵詞是崗位、民間和專業(yè)。崗位是主語,民間和專業(yè)都是修飾詞。崗位的民間性,體現為知識分子的崗位是以社會職業(yè)形態(tài)獨立展開并服務于社會的普遍屬性;而崗位的專業(yè)性則是指崗位的特殊屬性,是以行業(yè)規(guī)范為標準,而非以官家指令為標準;知識分子崗位的民間性和專業(yè)性具有同一性,可以理解為知識分子崗位的精神獨立與非廟堂性。崗位、民間與專業(yè)是一個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完整概念。

      民間是知識分子崗位型價值形態(tài)必不可少的一個維度,它保障了知識分子崗位與社會及社會人群的密接聯系,保證知識分子的專業(yè)工作與民族根本利益的關聯。譬如一個小學或者幼兒教育工作者,每天日常工作就是陪伴著孩子成長,看似與國計民生重大決策沒有直接關系,但是一批批的孩子以健康的身體與智力活潑走出學校或幼兒園,在未來三十年以后,他們就自然成為社會主體力量,也就是說,一個小學教師或幼教人員的專業(yè)工作(如智力開發(fā)是否健全、身體素質是否健康、從小培養(yǎng)的生活習慣是否良好、在孩子心田里有否播下人文精神種子等),可能直接影響到未來三十年后國家民族的面貌與質量,這比那些空喊只有什么東西可以救中國的口號,不是有千百倍的力量嗎?這也是知識分子崗位的價值所在。這樣的重任,當然不是一般社區(qū)、家庭或者老外婆可以任意擔當和完成的,它必須由符合行業(yè)規(guī)范的兒童教育工作者用專業(yè)知識來領導社區(qū)、小學和幼兒教育單位,與廣大從業(yè)人員共同來追求崇高的目標。我舉這個例子可能微不足道,但它與知識分子從事高端科技工作的意義,在邏輯上是一致的。強調崗位的民間性,就是強調崗位在社會的獨立地位,這是現代意義上的民間,它與傳統(tǒng)社會廟堂—民間二元循環(huán)的封閉社會結構有著本質的不同。

      我在探討知識分子在現代社會轉型期的價值取向時,提出了“民間崗位”的概念。起初我引入民間概念,是為了討論古代士人價值取向的兩個維度,民間是對應傳統(tǒng)廟堂的另一空間。在古代社會,廟堂以外都是民間,但民間仍然處于廟堂意識形態(tài)的覆蓋之下。廟堂文化屬于大傳統(tǒng)的范疇,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聯系在一起,歸類于統(tǒng)治階級的精英文化;民間文化屬于小傳統(tǒng)范疇,它在本質上是與原始生命力聯系在一起的、相對粗鄙的自然形態(tài)。但在人類社會進入文明階段后,自然形態(tài)的民間逐漸被國家意識形態(tài)全覆蓋;雖然如此,它依然是存在的,仿佛地底下的生命種子,只要有適合的環(huán)境氣候,它就會以各種生命變形的方式展示出來。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古代社會中民間不是一種與廟堂對峙的價值取向。在傳統(tǒng)廟堂—民間的二元循環(huán)的封閉社會結構里,士人的價值取向只有一個:廟堂。士人除了進入廟堂為官宦,沒有其他能夠得到社會尊重的價值標準。所謂隱逸文化,包括更接近民間的江湖幫會等組織,都沒有產生新的價值取向,至多在一定程度上對主流的廟堂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一點稀釋、消解作用。所以我們只能在廟堂價值標準下考量這些現象。而且,在國家體制相對成熟的形態(tài)下,民間沒有完整獨立的空間,民間與廟堂的文化關系不是斷然分裂、非此即彼的兩大空間。從廟堂立場看,民間是被統(tǒng)治、被滲透的社會形態(tài),是廟堂意愿所折射的社會形態(tài);而從民間立場看,這種被覆蓋形態(tài)也不是全然被動的,廟堂的覆蓋也是一種被民間的接納與改造。民間生命力蓬蓬勃勃,善于吸收一切外在于它的物質及非物質,有能力把吸收物經過消化轉為內在生命的有機部分,這就是我經常使用的一個詞:藏污納垢。我指出過民間的定義之一是“在國家權力控制相對薄弱的領域產生的,保存了相對自由活潑的形式,能夠比較真實地表達出民間社會生活的面貌和下層人民的情感世界;雖然,在國家權力面前民間總是以弱勢形態(tài)出現,總是在一定限度內接納國家權力對它的滲透?!魏我粋€時代的統(tǒng)治思想始終不過是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25,正是這種狀況深刻的說明”26。

      當晚清社會開始進入現代轉型之際,最后一代士人毅然轉向民間社會,以他們的社會實踐來建立專業(yè)崗位,建立起各種新的社會職業(yè)。這就改變了傳統(tǒng)的民間性質,才開始現代意義的民間。從第一代實踐者的價值取向看,他們仍然依循古代士人的傳統(tǒng)在行事。無論是嚴復、張元濟、蔡元培等自覺建構民間職業(yè)崗位,還是像章太炎那樣游走在廣場議政和民間講學之間,他們的價值取向都與廟堂保持了千絲萬縷的關系,依然帶有古代士人的廟堂—民間二元循環(huán)的痕跡。唯有他們的知識專業(yè)增加了新因素,即來自西方的思想學術成果在社會上直接產生作用,從而疏離了為廟堂服務的古老傳統(tǒng)。而待到第二代如周作人、陳寅恪等現代知識分子的形成,才明確了民間的崗位意識。周作人提倡的“閉戶讀書”和陳寅恪提倡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都含有拒絕廟堂的自覺立場,知識分子的專業(yè)知識具有了“南面王而不易”的獨立價值。這才是確立現代知識分子崗位意識的精義所在。

      現代知識分子崗位意識的產生與成熟,也折射出另一個問題:古代傳統(tǒng)社會廟堂—民間合二為一的結構已被顛覆。首先,舊廟堂被革命推翻,依附在君主專制體制下的廟堂—民間二元循環(huán)結構崩潰。辛亥革命以后,民國軍閥政府無力完成民主共和體制建設,導致政局動蕩,戰(zhàn)爭頻發(fā),社會出現了“王綱解紐”的形態(tài),政權對社會的制約相對松弛,民間在社會具有了相對的獨立性。同時,世界大戰(zhàn)又帶來了中國民族資本的發(fā)展契機,社會上新的職業(yè)崗位如春潮般涌現,這可以理解為民間社會在體制松綁以后獲得了自主發(fā)展,知識分子專業(yè)崗位設置在民間社會,直接服務社會,也促使民間自然生命力的蓬勃泛濫。其次,傳統(tǒng)廟堂與民間松綁之際,知識分子廣場意識便迅速楔入其間。雖然戊戌變法是一場傳統(tǒng)廟堂爭斗的重現,但維新思想已經摻雜了大量來自西方的新內容,康有為、梁啟超都屬于廟堂型的士人階層,他們始終把政治理想建筑在開明君主身上,希望服務于大一統(tǒng)的君主專制;但是他們都接觸、學習西學,并能學以致用。在變法前,他們通過民間辦報、講學、組織學會等形式來宣傳維新思想,初步形成廣場議政的雛形。變法失敗后,梁啟超在海外通過辦報大肆宣傳新思想,鼓吹新小說等通俗文藝來普及新思想,起到啟蒙的“新民”效應,其背后也有廣場型價值取向在發(fā)生作用。梁啟超的啟蒙宣傳影響了一大批青年才俊,直接推動了后一代知識分子廣場意識涌向高漲。五四新文化運動是知識分子廣場意識最輝煌的時期,廣場對廟堂的短兵相接的批判,構成了新舊兩種勢力的新戰(zhàn)場,也促使了一大批不屑從政做官、又不愿意參與政治斗爭的知識分子回到民間,在職業(yè)崗位上從事專業(yè)工作。

      我們對照轉型時期知識分子三種價值取向的消長變化,大致可以看到:但凡廣場意識受到挫敗之際,崗位意識就會進入一個新的高漲時期。戊戌變法失敗是一次,1927年大屠殺又是一次,現代知識分子的民間崗位與傳統(tǒng)廟堂實現了分離,形成獨立的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獜R堂崩壞與廣場介入固然是其中的兩大原因,但更為重要的原因是現代知識分子創(chuàng)造了客觀環(huán)境,可以把專業(yè)崗位建立在民間的社會之上,直接為社會人群服務,由此產生自身的價值。崗位意識的民間性特征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被充分凸顯出來,民間性成為知識分子崗位型價值取向的客觀保障。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建立在專業(yè)與行業(yè)之上,而大部分的專業(yè)與行業(yè)又是建立在民間的社會之上。知識分子從事的專業(yè)崗位都有其自身的技術等級和價值標準;知識分子(即專家)的價值標志與他是否擁有行政權力或者擁有政治身份沒有直接的連帶關系,兩者不能、也不應該混淆起來,彼此隨意置換與取代。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的界限原則,現代知識分子轉型期間的三種價值取向彼此獨立地成為現代社會的三塊指路牌,構成了20世紀前半葉知識分子在混亂中的思想分野和實踐道路。

      對于知識分子崗位的民間性特征,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理解為古代士人的不食周粟,也不能狹隘地理解為現代社會中只有私人化、民營化或者外資企業(yè)等非官方組織才可能具備民間性,這種狹義的民間概念,唯有在非常特殊環(huán)境下才有絕對的意義27。然而在正常的社會生活里,廣義的民間不是與廟堂相對抗的概念,而是一種相平行的空間,民間的底線就是非廟堂性,即不在政治權力系統(tǒng)里謀取價值,堅持知識分子崗位獨立的專業(yè)的價值取向。知識分子崗位的民間性,更多地體現為知識分子的精神立場,指的是知識者忠于專業(yè)的獨立精神和非廟堂性,知識者的勞動過程自然可以與廟堂、廣場發(fā)生廣泛聯系,但不是以服務政治或利益集團。舉一個現成的例子:五四時期的北京大學原有京師大學堂的背景,在民國初期,它具有國家意志是無可諱言的,蔡元培是民國政府任命的北京大學校長。但是在北大任教的教授們,忠于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操守,認真培養(yǎng)學生和研究學問,依然具有民間性特征,能與廟堂保持相對的獨立。蔡元培制定的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就是尊重學術自由發(fā)展規(guī)律,不是一家獨大,也不是兩家爭鳴。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在北大提倡新思想,提倡白話文,其影響的廣泛性遠在上海時期之上,原因也就是具有了北京大學作為國家最高學府的背景,但這不妨礙《新青年》是民間知識分子辦刊,也不妨礙北大教授自由選擇人生價值取向。在國家最高學府擔任教授職務的學者,依然可以擁有民間崗位型的價值取向,雖然他們領取的是國家薪水,但與舊廟堂的翰林院有本質區(qū)別。北大的一部分知識分子提倡新思想,發(fā)起新文化運動,發(fā)動學生游行干預國家外交事務,足以產生與國家權力相抗衡的進步力量,成就了現代中國的思想啟蒙運動,形成知識分子廣場型價值取向;同時另一部分知識分子在各自專業(yè)領域埋首學問、整理國故、實驗語言文字改革、開拓新學科、建立各類專門學問的研究機構等,形成了崗位型價值取向。事實上,知識分子的廣場型、崗位型價值取向都可能發(fā)生在具有國家背景的高等學府之中,而不僅僅限于獨立的民間社會。工作崗位即使不設在民間,崗位上的專家依然可以選擇民間崗位的價值取向。

      在現代社會,知識分子的專業(yè)崗位不可能純然屬于民間,尤其是一些比較高端的科學研究領域。如民國第一個十年中,地質學家丁文江主持地質研究所(1914—1916)和地質調查所(1916—1921),之前他還擔任過的民國政府工商部礦政司地質科科長,這些機構都是國家政府行政部門,丁文江在這些專業(yè)崗位上培養(yǎng)了中國第一代優(yōu)秀的地質學家,對國家地質資源作了全面調查,功在國家,利在民族,為國家現代化礦業(yè)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顯然這些科學工作是無法通過民間來完成的。又如1928年國民黨政府組建中央研究院,蔡元培出任院長,傅斯年是研究院的創(chuàng)院元老,他在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的基礎上,籌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把一個大學附設的學術機構提升為全國性的學術機構,所聘研究專家都是一時之選。20世紀30年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傅斯年領導下,歷史組整理清朝內閣大庫檔案、出版明清史料文獻,考古組對安陽殷墟文物的搶救、整理、調查等,做出了極為重大的學術貢獻。在人文領域的學術研究,有些方面可以通過學者個人的天才勞動來完成,但有許多人文學科的重大工程、重大項目,也是必須依靠學者團隊以及國家資源的投入才能完成。正如傅斯年所指出的:

      歷史學和語言學發(fā)展到現在,已經不容易由個人作孤立的研究了,他既靠圖書館或學會供給他材料,靠團體為他尋材料,并且須得在一個研究的環(huán)境中,才能大家互相補其所不能,互相引會,互相訂正,于是乎孤立的制作漸漸的難,漸漸的無意謂,集眾的工作漸漸的成一切工作的樣式了。28

      傅斯年這段話對于我們理解現代學術特點很重要。在現代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中,如果是實行正常的民主體制、從事和平建設的時期,文化學術工作當是建設國家軟實力的必要組成部分,必須設置大量的學術機構,投入國家資源從事學術研究,營造出人文學者和科學工作者單靠私人力量無法完成的學術環(huán)境和研究條件?,F代知識分子的專業(yè)崗位雖然是以設置在民間社會,直接服務于社會人群為標志,它可以通過市場需要和社會公益來調節(jié)資源流通,但對于高端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包括國家教育事業(yè),主要還是依靠國家的資源投入。除了傅斯年所列舉的上述種種方面,最重要的是國家有責任保障科學家和學者的生活質量和尊嚴,保證科學家和學者在各自研究領域能夠樹立起真正的權威性,以及他們的正當工作權利。在這些原則的前提下,知識分子崗位型價值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知識分子以專家的社會身份服務于社會,他們的專業(yè)性體現在自己行業(yè)的絕對優(yōu)秀標準,忠誠學術事業(yè);他們的民間性體現在知識者自覺屬于社會人群的一員,他的工作代表了社會最廣大人群的利益,而不是為了某種政治目的或者集團利益。一旦在行業(yè)領域發(fā)生各種社會力量的博弈局面,受聘于國家學術機構的權威專家的民間立場和專業(yè)立場就會變得非常重要。不管是國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不管是國家背景的科研單位還是民間社會形態(tài)的職業(yè)崗位,知識分子崗位型價值取向中,民間性總是一個內在的指標,民間性和專業(yè)性是不變的兩大特征。崗位型知識分子的自我超越,也是在民間性和專業(yè)性兩大立場上才能實現。充分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夠完整理解像丁文江領導的地質調查所、傅斯年領導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學術研究工作的價值所在,他們對學術機構的領導工作依然屬于知識分子的崗位職責。

      但是,作為國家學術機構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個人價值取向的選擇,是可以二元甚至多元并舉的。知識分子民間崗位的價值觀,未必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尤其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和1927年國民黨建立政權兩個特殊時期,新的國家形態(tài)總是吸引傳統(tǒng)士人轉型而來的知識分子重溫舊夢,繼續(xù)向往傳統(tǒng)的廟堂型價值取向。丁文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9。作為一個受過現代教育的科學家,一個長期進行田野調查的地質學家,他的專業(yè)工作與民間社會有著廣泛的聯系,他的價值取向本來應該更多地偏向知識分子崗位型的,但是不,丁文江的價值取向寧愿選擇廟堂。他與胡適在辦《努力周報》時發(fā)生過一場爭論,起因是丁文江在燕京大學的講演《少數人的責任》,直接批評胡適30。丁文江駁斥胡適在《新青年》時期提出“二十年不干政治,二十年不談政治”的主張,指出這是對國家不負責任,他提倡少數知識精英(“好人”)積極參與到政治事務中去,批評政治,干預政治,改革政治。丁文江如果僅僅宣傳這些觀點,其價值觀仍然沒有超出知識分子的廣場意識,但很快他就有了行動——直接參與到孫傳芳麾下去謀求“好人政府”了。1921年丁文江辭去了地質調查所所長之職,當了北票煤礦總經理,據說是因為家累太重,便辭職下海。這真是大專家辦實業(yè),短短五年不到,煤礦日產提升到兩千噸,足敷開支后有余,成績斐然。但是丁文江的興趣始終不在具體的專業(yè)崗位,他在這期間四處奔波,辦《努力周報》、呼吁“好人政府”,還研究軍閥張作霖系的軍事組織和軍事活動,為自己參政做準備。1925年底前后,盤踞江浙五省的孫傳芳軍隊擊敗張作霖的奉軍,丁文江積極參與到孫傳芳的地方政權建設。當時孫傳芳在謀劃把上海與江蘇省分離,他自任上海淞滬商埠督辦,任命丁文江為督辦總署總辦,全權代表他籌劃“大上?!币?guī)劃。淞滬商埠督辦權力很大,上海交涉使、上海道尹、警察局長等都歸督辦公署的領導。丁文江全力以赴,推行這個“大上海”建設計劃,不過,才做了八個月便隨著孫傳芳的軍事失敗而作鳥獸散,一腔書生熱血化作灰燼,為時人所詬病31。丁文江從政失敗后,不得不回到專業(yè)崗位,在北京大學地質系當教授,還是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人才。但他的志趣仍然是在廟堂,胡適指出:“他的新志愿好像是要為國家做一個‘科學化的建設的首領,幫助國家‘判斷政策的輕重,鑒別專門的人才。他放棄了他最心愛的教學生活,接受了蔡元培院長的請求,擔任其中央研究院的總干事。正是因為他認清了中央研究院的使命是發(fā)展科學的研究,領導全國學術機關的合作,幫助國家設計經營科學化的建設。他在那個時期主張‘新式的獨裁,也是因為他誠心的相信他所謂的‘新式的獨裁是同他生平的宗教信仰和科學訓練都不相違背的,是可以領導全國走向‘建設新中國的路上去的。”32胡適語氣略帶微詞,明顯不贊同丁文江的價值選擇。丁文江是個優(yōu)秀學者,但是在專業(yè)崗位上總是心有旁騖,向往能在廟堂發(fā)揮更大作用。1935年底,為了國家備戰(zhàn),他赴湖南粵漢鐵路沿線勘察煤礦,不幸煤氣中毒,不治身亡。時間是1936年1月5日,才49歲。他最終還是犧牲在自己的專業(yè)崗位上。

      丁文江是一個現代廟堂型的知識分子人才,可惜生不逢時,沒有施展他這方面才能的機會。當然原因也不完全是客觀的。丁文江熱衷廟堂價值取向,急于在政治上做出政績,往往對自己缺乏清醒認識33;他是一位優(yōu)秀的地質工作者,可惜在科學研究上沒有達到最輝煌的成就34;他也是一個在廣場上縱橫捭闔的活躍分子,發(fā)表過大量政論,但也未見得高明35。也就是說,丁文江向往的廟堂,沒有給他多少實踐的機會,而在他本來可以做出許多成績的專業(yè)崗位上,也沒有成就他本來可以達到的貢獻。根本原因就是在丁文江的價值觀里,沒有民間這一維度的位置,他向往的始終是廟堂,試圖通過政治權力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他試圖創(chuàng)辦新式軍事學校,鼓吹“新式的獨裁”,規(guī)劃“大上?!苯ㄔO計劃,以專家身份去勘察煤礦,都是把廟堂利益視為最高利益。這是廟堂型價值觀所決定的。他自覺為國家獻身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也不必考究他投靠的是舊軍閥還是新軍閥,但終究是一個悲劇。與丁文江經歷相似卻持有不同價值觀的例子是傅斯年,傅斯年也是一個游走在廣場、廟堂間的知識分子,但是他的價值觀是堅定不移的,就是一個廣場型知識分子,他雖然參與廟堂的各種組織活動,但始終在履行知識分子的民主立場,對軍閥政府深惡痛絕,對國民黨政府堅持嚴厲批評,同時他又是一個崗位型知識分子,利用國家資源領導了重大學術研究工程,他有能力轉換廟堂資源為知識分子的專業(yè)崗位服務,而不是相反的被權力異化。在傅斯年的崗位型價值取向里,那種堅持獨立精神、非廟堂性的批評立場,都體現了知識分子崗位型價值觀所包含的民間性。民間性能使知識分子在廟堂面前保持清醒的距離和批判性的認識,而不會在權力的腐蝕下與之同流合污。

      在現代社會如何完整理解民間的意義,我自己也是在不斷探索中。1993年我把民間概念與知識分子的專業(yè)崗位的價值取向聯系在一起,有意對其進行深入的探索,其中也寄托了自己對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期望。我所期待的未來的理想社會,是現代民主制度健全,社會各行各業(yè)的運行依靠大量專業(yè)人士與普通市民來共同參與決策,政府機構只是承擔某種管理和監(jiān)督功能,同時也必須在民意的認同之下。市民是城市的真正主人,社會各階層人群共同參與社會的建設,而專業(yè)人士是真正的權威。就知識分子的自身建設而言,廟堂的價值取向應逐漸淡化,民間的專業(yè)的崗位型價值取向要成為社會認同的主流價值取向。這樣的社會才能比較健全地朝著現代、民主、文明的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

      【注釋】

      ①周作人:《謝本師》,初刊于《語絲》1926年8月28日第94期。

      ②魯迅:《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載《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第567頁。

      ③魯迅:《〈三閑集〉序言》,載《魯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第4頁。

      ④周作人:《勝業(yè)》,初載1921年7月30日《晨報副刊》,后收《談虎集》。此引文引自《談虎集》,上海書店1987年根據北新書局1936版6月第五版影印本,第73-74頁。

      ⑤周作人:《美文》,初載1921年6月8日《晨報副刊》,后收《談虎集》,第41頁。

      ⑥周作人:《個性的文學》,初載1921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第8卷第5號。后收《談龍集》,此引文引自上海書店1987年根據開明書店1930年第四版影印本,第252-253頁。

      ⑦周作人:《勝業(yè)》,載《談虎集》,第73頁。

      ⑧周作人:《閉戶讀書論》,載《知堂文集》,天馬書店,1933,第30-32頁。

      ⑨周作人的歷史循環(huán)論在多處文章都有表述。如《歷史》里說:“假如有人要演崇弘時代的戲,不必請戲子去扮,許多腳(角)色都可以從社會里去請來,叫他們自己演。我恐怕也是明末什么社里的一個人……”見止庵校訂:《永日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34頁。又如,《命運(閑話拾遺十八)》里說:“幾年前我有過一句不很樂觀的話,便是說歷史的用處并非如巴枯寧所說,叫我們以前事為鑒戒,不要再這樣;乃是在于告訴我們,現在又要這樣了。”見《語絲》1927年4月9日,第126期。

      ⑩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草嬰譯,譯林出版社,2014,第1045頁。

      11陳獨秀:《研究室與監(jiān)獄》,初刊于《每周評論》1919年6月8日隨感錄專欄。載《獨秀文存》第2卷,亞東圖書館,1922,第50頁。全文如下:“世界文明發(fā)源地有二:一是科學研究室,一是監(jiān)獄。我們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監(jiān)獄,出了監(jiān)獄就入研究室,這才是人生最高尚優(yōu)美的生活。從這兩處發(fā)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價值的文明?!?/p>

      12從研究室返回廣場的例子,在中國很少見。20世紀40年代西南聯大教授聞一多屬于例外,但他很快就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了。

      13胡適:《易卜生主義》,初刊《新青年》第4卷第6號,1918年6月15日。

      14易卜生著、陶履恭譯:《國民公敵》,最早譯本在《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6號的“易卜生專號”開始連載,當時的譯名為《國民之敵》。1921年潘家洵(1896—1989)翻譯出版的《易卜生集》第2冊,也收錄了此劇的新譯本,譯名為《國民公敵》。

      15本書使用潘家洵譯本,載《易卜生文集》第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第400頁。劇名又改譯為《人民公敵》。

      16方維規(guī)依據的是Meyers Enz yklop?disches Lex ikon,9.Auflage,Lexikonverlag:Mannheim/Wien/Zürich1971/1981.

      17方維規(guī):《“Intellectual”的中國版本》,《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18郭沫若語。原話是:“就和王國維是新史學的開山一樣,魯迅是新文藝的開山?!币姟遏斞概c王國維》,載《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2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第301頁。

      19周錫山編校:《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第36頁。

      201923年春,王國維經蒙古貴族升允推薦,充任紫禁城內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自此以后,王國維把自己命運與遜帝溥儀捆綁在一起,以維護弱者自居,與民國初期野心家們的政治舞臺相對立。以王國維接受西方學術的程度,思想絕不至于保守,但他這么做的主觀動機,遠較那些奔走于新貴門下諂媚者高尚清白得多。我曾經探討過這個問題,溥儀小朝廷在王國維的潛在意識中,很可能作為磨煉自己的操守、德行和意志、證明自我價值的象征體。參見拙作《本世紀初西方現代思潮在中國的影響——王國維魯迅比較論》,初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收編年體文集《雞鳴風雨》,學林出版社,1994,第111-136頁。

      21陳寅?。骸肚迦A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載《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18頁。

      22據1927年6月29日吳宓日記記載,王國維去世不到一月,陳寅恪與吳宓同時做出了重要決定:“與寅恪相約不入(國民)黨。他日黨化教育彌漫全國,為保全個人思想精神之自由,只有舍棄學校,另謀生活。艱難固窮,安之而已?!币妳清担骸秴清等沼洝返?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第363頁。

      231949年,陳寅恪拒絕許多友人要他去臺灣香港的建議,南下留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同時也拒絕了朋友邀他進京做官。1953年11月21日,他接到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副院長李四光簽署的聯名信,要他出山擔任新組建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第二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寅恪口述回信作復,提出兩個條件:“一,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并不政治學習;二,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辈⑾驅W生汪篯出示他寫的《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重申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原則,他聲明自己決不反對現在政權,但在明知這兩個條件不可能兌現的情況下,仍然要強調“為學術爭自由”。他私下對學生黃萱說,“我自從作王國維紀念碑銘時,就持學術自由的宗旨,歷二十余年而不變”。見吳定宇:《學人魂——陳寅恪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第184頁。所引材料見中山大學檔案館。

      24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14頁。恩格斯的原話是:“黑格爾是一個德國人而且和他的同時代人歌德一樣拖著一根庸人的辮子。歌德和黑格爾各在自己的領域中都是奧林帕斯山的宙斯,但是兩人都沒有完成脫去德國的庸人氣味?!焙诟駹柡透璧露际堑聡膫ゴ笾R精英,恩格斯所說的他們各自領域,當然是指黑格爾在哲學、歌德在文學領域所創(chuàng)造的偉大成就,這是他們的專業(yè)崗位,而不是指他們在國家政治領域(廟堂)的所作所為,在后者,恩格斯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們還是“拖著一根庸人的辮子”。

      25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共產黨宣言》,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70頁。

      26陳思和:《民間的浮沉:從抗戰(zhàn)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解釋》,載《陳思和文集》第6卷《新文學整體觀》,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第271頁。

      27我這里指的“非常特殊的環(huán)境”,如中日戰(zhàn)爭時期的淪陷區(qū),任何具有占領者背景的學術機構都不應該成為知識分子的崗位,只有在這樣的特殊境遇下,民間才有絕對的非官方的意義。周作人在這個問題上失足,就是與他混淆了狹義與廣義的民間崗位意義有關。

      28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初刊《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1928年10月。參見傅斯年著、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第11-12頁。

      29有關丁文江的傳記資料,本書主要參考胡適:《丁文江的傳記》,載歐陽哲生主編《胡適文集》第7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第365-502頁。

      30丁文江在演講里說:“要認定了政治是我們唯一的目的,改良政治是我們唯一的義務。不要再上人家的當,說改良政治要從實業(yè)教育著手?!彼傅摹叭思摇奔词呛m。胡適在《丁文江的傳記》里考證說:“在朋友的談話中,他(指丁文江)常說的是:‘不要上胡適之的當,說改良政治要先從思想文藝下手!”丁文江在演講里強調:“我們中國政治的混亂,不是因為國民程度幼稚,不是因為政客官僚腐敗,不是因為無人軍閥專橫——是因為‘少數人沒有責任心而且沒有責任的能力?!币姟逗m文集》第7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第403-404頁。

      31平心而論,丁文江實施“大上海計劃”還是有價值的,只是實施時間太短,來不及看到成效。胡適對此有公正評價:“在三十年后回看過去,有兩件事是最值得記載的。第一是他建立了‘大上海的規(guī)模,那個‘大上海,從吳淞到龍華,從浦東到滬西,在他的總辦任內才第一次有統(tǒng)一的行政,統(tǒng)一的財政,現代化的公共衛(wèi)生。他是后來的‘上海特別市的創(chuàng)立者。第二是他從外國人手里為國家爭回許多重大的權利。傅孟真說,在君爭回這些權利,不以勢力,不以手段,只以公道。交出這些權利的外國人,反而能夠真誠地佩服他。”見《胡適文集》第7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第434頁。

      32歐陽哲生主編《胡適文集》第7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第478頁。

      33舉一個例子:丁文江曾經在孫傳芳面前提議辦一所現代軍官大學,培養(yǎng)現代軍人,并自薦做校長。孫傳芳聽后哈哈大笑,說:“丁先生,你是個大學問家,我很佩服。但是軍事教育,我還懂得一點——我還懂得一點。現在還不敢請教你。”見《胡適文集》第7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第431頁?!梢娫谲婇y的眼里,丁文江完全是在書生談兵。

      34胡適在丁文江傳記里說到丁文江離開后的地質調查所:“在純粹的科學研究方面,這個機關不但建立了中國地質學和古生物學,并且領導了史前考古學的研究,成為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研究的中心。北京附近周口店一區(qū)的系統(tǒng)的發(fā)掘,后來在民國十六年(1927)以下,陸續(xù)發(fā)現‘北京原人四十多具的遺骨,也是地質調查所領導提倡的科學大成績……”見《胡適文集》第7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第431頁??上У氖?,地質調查所領導這些重大科學發(fā)現的那段時期,丁文江卻熱衷在幫助軍閥推行“大上?!庇媱?,徒勞而無功。

      35丁文江在20世紀30年代初與胡適等辦《獨立評論》,發(fā)表許多政論。他于1933年去蘇俄旅行考察,他不贊成蘇俄共產主義,但對斯大林式的專制體制卻頗有贊賞,認為蘇俄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也是一種實驗,回國后一再鼓吹“新式的獨裁”。他宣布他的信仰是:“為全種萬世而犧牲個體一時”的宗教,與蘇俄推行的無產階級專政體制是相一致的。幸好他的“新式的獨裁”理論在國內沒有引起很大反響,否則的話,當時很容易被蔣介石獨裁政權所利用。

      (陳思和,復旦大學中文系)

      猜你喜歡
      廟堂周作人知識分子
      詠蘭
      乾榮子對周作人創(chuàng)作之影響考察
      文學與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21:38
      盧邁行走在“廟堂”與“江湖”之間
      從江湖到廟堂:風電產業(yè)一線深度調研與價值發(fā)現(下)
      能源(2018年10期)2018-12-08 08:02:46
      周作人之死
      北廣人物(2017年45期)2017-11-27 02:07:01
      廟堂與山林──朝野皆適
      學語文(2015年3期)2015-03-01 00:58:11
      周作人住在后面
      愛你(2014年11期)2014-11-15 06:51:15
      周作人、魯迅與李慈銘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8:00:13
      近代出版人:傳統(tǒng)知識分子與有機知識分子
      現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13:37:26
      復興之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抉擇
      六枝特区| 柳林县| 莎车县| 永仁县| 项城市| 宁陵县| 蒲城县| 海南省| 陕西省| 仁布县| 会昌县| 紫金县| 长顺县| 犍为县| 吉林省| 枣强县| 开远市| 苏州市| 青川县| 甘德县| 昌江| 胶南市| 保山市| 葵青区| 辰溪县| 神农架林区| 萨嘎县| 富蕴县| 信丰县| 龙海市| 涿鹿县| 仁化县| 尼木县| 大足县| 洪泽县| 花莲市| 穆棱市| 五指山市| 珠海市| 阜平县| 华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