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井亞 馬長根
深度學習的概念,學界有分歧,但共識也很明確:深度學習是一種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的沉浸式學習。學生從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多個維度投入學習,以淺層學習為基礎(chǔ)加深理解,不僅要學習知識的符號表征,更要學習知識的邏輯形式與意義系統(tǒng),不斷建構(gòu)和完善知識體系與認知結(jié)構(gòu)。深度學習強調(diào)的是探究與對話。
在情感、意志積極參與的條件下,經(jīng)歷了深度學習,學生會留下哪些特征呢?知特征才能明操作。從思維上看,深度學習比淺層學習要深刻得多。學生一般都要經(jīng)歷由“自以為很懂”到“不懂”再到“深度理解”這樣的過程,這也是語文素養(yǎng)逐漸養(yǎng)成的過程。
教師怎么推進基于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呢?從宏觀看,課堂自然要激發(fā)學生興趣,制造認知沖突,然后利用知識解決認知沖突,幫助學生建構(gòu)新的理解。教師更需要微觀的操作方法,具體來講,可以從三個方面推動深度學習,茲以《孔雀東南飛》的教學為例予以說明。
在通過文字關(guān)之后,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讀出劉蘭芝的勤勞、善良、美麗、勇于抗爭的形象。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劉蘭芝投水殉情之后,作者對劉蘭芝的欣賞態(tài)度也未曾改變,但是如果不引導學生品味這些文字,學生就會忽略過去。例如“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一句,詩歌描寫劉蘭芝投水的動作從容優(yōu)美,令人震撼。池水的清澈與劉蘭芝品質(zhì)的高潔相互照應(yīng),劉蘭芝之死凄美得讓人心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換字法,在比較中體會劉蘭芝之死的凄美:“不用原文中的詞,你還能用哪些詞來描述劉蘭芝的清池赴死?”這是教學應(yīng)該聚焦的第一個點。
這樣一位我們看來沒有缺點的女子為何會被婆婆休走呢?婆婆的理由就是:“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初讀之下,劉蘭芝似乎并沒有什么無禮舉動。不過如果沒有沖突的話,人物之間就沒有矛盾了,不符合文本的邏輯。教師要提醒學生靜下心來,仔細地尋找劉蘭芝言行之中會引發(fā)婆婆不滿的蛛絲馬跡。
細究文本,劉蘭芝確實可能有忤逆焦母的地方。第2自然段劉蘭芝對丈夫抱怨的時候說“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第10自然段對婆婆道別說“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qū)使”。這些語言在婆婆聽來可能有不滿和抵抗的含義。劉蘭芝在被休走的那天,還不慌不忙,進行了一番細致的梳妝打扮,這似乎也太冷靜了,超出了一般的民婦所為,在婆婆看來,不是有些太自我了嗎?我們從現(xiàn)代人的觀點看,劉蘭芝根本就沒有做錯什么,不過劉蘭芝確實孝而不順,與婆婆產(chǎn)生矛盾—— 婆婆要你唯唯諾諾的,你卻很自我,豈不沖犯了婆婆這個“大家長”?我們要追問,婆婆如此不可一世、居高臨下的氣勢從何而來?這正是封建禮教吃人的地方。點到此處,學生就能真正理解詩歌的主題了,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封建禮教”這個詞語的表面。
《孔雀東南飛》是采集自民間的樂府詩,通俗易懂,就理解而言,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本詩盡管是敘事詩,但是它運用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手法,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豐富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強化了情感表達。深入具體情境中,學生能真正地理解這個寫作手法嗎?筆者這樣設(shè)題:
《孔雀東南飛》一詩描寫了劉蘭芝與焦仲卿別離、殉情的悲劇,但表達情感以含蓄蘊藉為主,實寫、直寫二人情感的地方很少,主要借助于外物、環(huán)境來加以烘托。請從第8自然段夫妻分別時交代事物以作留念,第9自然段蘭芝離開家時精心打扮,第11自然段夫妻送別時馬車傳聲,第24自然段夫聞妻再嫁時馬之悲鳴,第32自然段文章結(jié)尾的景物描寫等片段,分析人物內(nèi)在心理或情感。首先圈畫出打動你的詞句,然后分別寫出一兩句話來揭示人物心理或詩歌的藝術(shù)表達效果。
教師先帶領(lǐng)學生齊讀課文,進入情境,然后對話交流,達成共識。第8自然段情感都在事物中,睹物思人情不滅;第9自然段精心打扮中有抗爭也有不舍;第11自然段隱隱何甸甸,心中倍熬煎;第24自然段人悲馬也悲;第32自然段樂中有哀,更見其哀。
教師也可以再讓學生思考還有哪些敘事為主的作品也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學生想到了《氓》中的“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想到了《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等。這樣,在遷移中鞏固知識理解的目的就達到了。
深度學習必然伴隨著深度理解,自然不能靠灌輸,而是要靠對話。對話可以在文本、師友、自我之間展開。教師要做的主要是挑起話題、引人入場、強化鞏固三件事。話題其實就是問題,而問題的設(shè)計是我們一直強調(diào)的語文教師的基本功。第一件事情做好之后,下面兩件事讓學生做即可,教師隨機引導,還課堂練習“主體”給學生。
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很多教師找出證據(jù),單純說理,簡單概括出人物形象特點。如劉蘭芝的形象,他們是這樣推理出來的——
角度一:劉蘭芝看自己。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jié)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
角度二:劉母看劉蘭芝。
“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
角度三:焦母看劉蘭芝。
“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
結(jié)論顯而易見,劉蘭芝是一位聰明能干、多才多藝、賢惠美麗、知書達理、剛強倔強的女子。這樣的分析不可謂不對,但是失之簡單。學生通過閱讀理解,自己也能做出上述的推理。教學的價值在于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待劉蘭芝的人物形象,在初步得出上述結(jié)論的基礎(chǔ)上,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思考:“如此優(yōu)秀的劉蘭芝,婆婆怎么就會看不上呢?哪里體現(xiàn)了劉蘭芝的舉動自專由?”展開對話,深度學習的落實就是可以期待的。
提出對話的話題,引導學生進場對話自然重要,鞏固對話成果也不能忽略。學界對《孔雀東南飛》當中幾個人物有著不同的理解,特別是焦仲卿、焦母、劉兄。很多教師基于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物身份引導學生做辯證思考。在當時的社會,沒有父母尊重子女的自由戀愛之說。焦母一心為兒子娶一位更合適的媳婦并沒有錯。焦仲卿懦弱嗎?他能直接對抗母親,違令不遵嗎?劉兄在妹妹被休到家之后,他的身份和見識會決定他為劉蘭芝做怎樣的思考?學生如果能這樣思考問題,思維就會客觀、辯證得多,就《孔雀東南飛》這篇課文而言,這也是深度學習的應(yīng)有之義。
觀課的時候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上,有的教師沒能引發(fā)學生持續(xù)深入的思考,教師對這個對話的強化鞏固不夠,導致學生思考還是膚淺一些。如何看待焦母、焦仲卿、劉兄等人物行為的合理性,這個問題推動了學生的思考,很多學生都能結(jié)合背景說出自己的理解。但若是止于此,學生就不能再深入思考了,很多學生仍然有“看一眼就懂”的認識錯覺。這降低了他們探索的興趣,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此刻,教師應(yīng)該繼續(xù)深入,引導學生的思維再上一個臺階。
筆者在辯證地讓學生思考人物形象之后,追問:“如果這樣來理解人物,我們會得出怎樣不同的主題?”這個富有沖擊力的問題把學生抓住了,他們又投入緊張的思考中,與那個自以為得之的自我對話了。
學生或許會有不同的認識,但是他們對主題的認識顯然是加深了。張曉娟老師在《淺議〈孔雀東南飛〉和〈長恨歌〉中的感傷愛情》一文中認為,《孔雀東南飛》反映了人類自身所處的時代“困境”,折射出人類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無奈與傷感之情。教師需要在理解文本的不同層次間加強聯(lián)系,由人物到主題,由主題的常規(guī)認識到非常規(guī)認識。對一線教師而言,帶領(lǐng)學生仔細探究,辯證思考,才能引導學生做好深度學習。
當然,劉蘭芝被趕走的其他原因,如無子說、畸形的戀子情結(jié)說等,這些超出學生理解能力上限的觀點,可以等以后學生自己去慢慢理解,不適合在課堂上組織教學對話?!?/p>
(潘井亞,江蘇省灌南高級中學;馬長根,江蘇省連云港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