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麗
【關鍵詞】《陋室銘》;陋;鄙??;安貧樂道;傳統(tǒng)美德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居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nèi)容三大主題之首,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前提是內(nèi)容的明確化。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主題是“修身正己”,《陋室銘》和《愛蓮說》合編,意在引導學生學習君子之德——前者為“安貧樂道”,后者為“清峻高潔”?!堵毅憽繁痪庍x入語文教材以來,其中的“陋室”大多被解釋為“簡陋的屋子”,這客觀上導致教學解讀淺表含混,進而使《陋室銘》“安貧樂道”的君子之德被標簽化,削弱了該文美德教育的價值。為此,筆者從分析教材注釋入手,運用訓詁方法,落實關鍵字“陋”的訓釋,為深入解讀經(jīng)典、重構教學內(nèi)容提供借鑒。
一、《陋室銘》常見教學解讀與教學內(nèi)容擇取的問題
《陋室銘》的常見教學內(nèi)容,主要是通過分析“陋室不陋”、用典(諸葛廬、子云亭)的意圖來解讀“安貧樂道”之旨。請看如下兩個教學案例(摘錄):
案例一
從哪些角度可以看出“陋室不陋”?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體現(xiàn)自然環(huán)境的清雅。(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突出朋友交往的儒雅。(3)“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突顯生活情趣的高雅。(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從反面展現(xiàn)出生活姿態(tài)的優(yōu)雅。
為什么說“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
(1)渲染烘托“陋室不陋”。(2)以諸葛、揚雄自比,說明自己的才華、陋室也不亞于他們,《陋室銘》寫成,必定也可以流芳百世——“惟吾德馨”?。?)又借“孔子云”自況,陋室不俗??!其間的自得、自傲,可見一斑。[1]
案例二
(1)品讀課文,感受“陋室”之“陋”,體會作者境況。
師:這篇文章題目叫《陋室銘》,請問哪些語句寫出了“陋室”的“陋”呢?
…………
生:“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的房子只有一間,只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沒有辦法擺設華麗的裝飾品,當然作者也沒有華麗的裝飾品。從這句也能看出“陋室”的“陋”。
(2)研讀課文,感受“陋室”不“陋”,感悟詩人“德馨”。
師:你能從文章的哪些句子讀出主人品德高尚?
師:……(作者)也希望自己在政治上能夠像諸葛亮一樣建功立業(yè),在文學上能夠像揚子云一樣萬古流芳。
師:……這樣荒僻的地方,這樣簡陋的房子,劉禹錫卻不以為苦,反而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它,認為這是一個幽雅的居所。作者之德馨由此可見。[2]
以上案例通過分析“陋”與“不陋”理解主旨“惟吾德馨”,教學內(nèi)容主要有:(1)陋室陳設簡陋、少有人來,故稱“陋室”;(2)陋室有“四雅”,所以不俗、不陋;(3)陋室主人以諸葛亮、揚雄自比,心懷大志、品德高尚,所以不陋。
上述教學解讀與教學設計存在三個問題:第一,案例一通過陋室“四雅”證明陋室不俗,然而雅俗是審美問題,《陋室銘》關注的是窮通問題,教學解讀不能以“俗”釋“陋”、以“雅”駁“俗”;第二,案例二對陋室的解讀很大程度上來自主觀想象;第三,案例一把“君子之德”釋為對“雅”的追求,案例二認為還包括建功立業(yè)之志,失之偏頗。更有不少解讀止步于“高尚的情操”,至于“君子之德”如何“高尚”,則含糊了之,并未追問。
上述問題與語文教材對“陋”字的片面訓釋有關。葉圣陶先生在1962年就曾強調(diào)教材注釋一定要準確:“凡教課之際宜令學生明曉者,注之務期簡要明確。所注雖為一詞一語一句,而必涉想及于通篇……必不宜含糊了之,以大致無誤為滿足。注若含糊了之,教師亦含糊了之,而欲求學生之真知灼見,誠為緣木求魚矣。”[3]誠如通常所認識的,“惟吾德馨”為全文主旨,但“陋”才是全文根脈,它撐起“陋室”的每一個特點——《陋室銘》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君子仕途不順時該如何自處。劉鳳嶺提到:“學習《陋室銘》非抓‘陋不能顯其表象,非抓‘德馨不能見其深意?!保?]遺憾的是,《陋室銘》的教材腳注一直將“陋”片面解釋為“簡陋”,把多向度的“陋”限定在居室陳設的單一向度之內(nèi),間接導致“有仙則名”之“名”、“無絲竹之亂耳”之“絲竹”、“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之“諸葛廬、子云亭”的訓釋失當,進而消解了行文意脈,最終降低了《陋室銘》的思想深度,使“君子之德”標簽化。
二、《陋室銘》中“陋”的三重含義:小、遠、賤
《陋室銘》一文中“陋”有三重含義:卑陋、空間狹隘,僻陋、遠離廟堂,貧賤、地位低微,非僅指陳設簡陋。下面通過三處教材注釋的分析來說明“陋”
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1.“有仙則名”,注②:名,出名,有名
此句“名”為“大”義?!抖Y記·禮器》“因名山升中于天”,鄭注曰:“名猶大也?!薄肚f子·人間世》“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高、名并舉,郭慶藩注為:“名,大也?!薄懊酱蟠ā敝忻⒋髮εe,“名師碩儒”中名、碩對舉,名皆“大”義。用例很多,如“名丘”是大丘、“名都”是大都等。
“陋”和“名”意義相反,指狹隘卑小,尤指屋舍卑陋?!墩f文·阜部》曰:“陋,阨陿(即隘狹)也?!薄冻o·東方朔〈七諫〉》“凌恒山其若陋”,王逸注:“陋,小也?!彼稳送魬健段亩üぢ毅憽吩唬骸笆鞘乙?,僅足以容膝,其陋矣哉。余之處是室也,固宜而名之以陋也。”說室小僅可容膝,本就應該用“陋室”來命名它。再如,白居易《三年冬隨事鋪設小堂寢處稍似穩(wěn)暖因念衰病偶吟所懷》:“小宅非全陋,中堂不甚卑。”文彥博《次韻留守相公》:“昔日相君曾降顧,常憂蝸陋不容車?!标懹巍陡袘选罚骸拔揖右缓温e手屋可捫?!?/p>
“陋”的第一重意思指屋子狹小?!堵毅憽芬陨剿鹋d,直言陋室之小,由空間特征引入。正如小山有仙則謂之名、淺水有龍則謂之靈一樣,住所不以高大華美取勝,君子蟄伏于陋室,但“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一“上”一“入”,寫陋室的勃勃生機,作者盡享自然之趣,可謂窗虛乾坤大,室小天地寬。
2.“無絲竹之亂耳”,注⑩:絲竹,世俗的樂曲
針對《陋室銘》中“無絲竹之亂耳”一句,人們提出“絲竹為什么會亂耳”的問題并作了討論。喬俊杰、馬玉山以為字誤,當為“有絲竹之亂耳”,好與下句“無案牘之勞形”相對。[5]蔣民勝稱此類說法“令人噴飯”“改一字則致殘”。[6]
回答這個問題,須先明確詞義?,F(xiàn)行教材釋“絲竹”為“世俗的樂曲”,似乎亂耳乃因其俗。楊文貴比較了“世俗樂曲”和“官場樂曲”的差異,認為將“絲竹”釋為“官場樂曲”更符合語境,用來指“宦海中被迫迎來送往、躬迎吹捧的那種令作者煩厭的生活”。[7]此說極是,這里補充一點詞匯學佐證。
絲竹是管弦樂的總稱,在唐代是雅樂的代表,在文學作品中常暗指帝京、廟堂。上古雅樂推崇金石,絲竹地位不高,漢末音樂審美從以金石為代表的廟堂雅樂向以絲竹為代表的文人雅樂轉型。韓偉指出:“東漢末以金石之聲為代表的宮廷雅樂,或者說樂懸制度受到了毀滅性打擊……魏晉史志中被廣泛提到的‘新聲,當是符合時代氣息,以絲竹之聲為主的時代新樂?!保?]因此詩文中不乏“絲竹”與粗鄙、原生態(tài)音樂對舉的用例,如《琵琶行》:“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边@是一首貶謫詩,抒發(fā)江湖淪落之悲和京都之思,對酷愛音樂的白居易而言,絲竹在一定程度上即京都。
這里體現(xiàn)了“陋”的第二重意思:身份微賤?!痘哿找袅x》卷三十二“丑陋”注引《考聲》云:“陋,賤也?!惫糯吤窬由钌接墓取⒏F街陋巷,“陋”由此引申出微賤義。用例多見,如《漢書·循吏傳序》:“繇仄陋而登至尊?!睅煿抛⒃唬骸柏坡?,言身非正統(tǒng),而身輕微賤也?!崩蠲堋蛾惽楸怼罚骸敖癯纪鰢v俘,至微至陋。”《陋室銘》以“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將“絲竹”與“案牘”對舉,前者指宮廷雅樂,喻貴族禮儀;后者言官府文書,指煩冗公務。劉禹錫雖謫居和州,屈居下僚,但遠離權力爭斗,擺脫繁文縟節(jié),不用為公務操勞,“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琴書為伴,清閑自在。
3.“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注:⑿⒀諸葛亮隱居南陽住的草廬,揚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文末用諸葛亮、揚雄的典故,注釋⑿⒀僅按字面直解,雖提示了諸葛廬、子云亭和陋室都是賢士隱居之所(“不陋”),但并未留意它們在地理位置上的共性。
上古以處于黃河流域的中原腹地為中國,其他四方稱東夷、西戎、北狄、南蠻。由漢而唐,湘澧、巴蜀、淮泗等地早已今非昔比,但因為南北風土迥異,更因為唐代重京官、輕外任,逐臣外放近乎等于宣判政治生涯的結束。永貞革新失敗后,劉禹錫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等職,輾轉巴楚,回京似乎遙遙無期。他在《讀張曲江集作》中對張九齡為相時“放臣不宜與善地,多徙五溪不毛之地”[9]的建議大力吐槽了一番,另有“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之句,抒發(fā)長期被貶蠻夷之地的憤慨心情。
劉禹錫的陋室是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時(824—826年)的居所,他在此地的情形新舊《唐書》未載,但做朗州司馬時,“地居西南夷,土風僻陋,舉目殊俗,無可與言者”[10]。由夔州調(diào)任和州,雖地處江淮,離京都近了一些,但和州風俗受吳楚影響很大,《和州刺史廳壁記》稱此地“女工尚完堅,男夫尚墾辟。市無嗤眩,工無雕彤”[11],民風淳樸,物產(chǎn)粗陋。在“遠守藩服”的放臣劉禹錫看來,和州與朗州、連州都是遠郡貶所、疫癘之鄉(xiāng),并無太大不同。
因此,《陋室銘》舉諸葛廬、子云亭與陋室作比,結尾又引“子欲居九夷”的典故,皆非隨意為之。孔子儒道不獲推行,失意而欲隱居東夷;諸葛亮雖隱居南陽隆中,但心懷天下、靜待明主;揚雄隱居成都,潛心撰寫《太玄》——這三處賢士隱居之處與劉禹錫的貶謫處所大致相合。
這里反映了“陋”的第三重意思:僻陋偏遠。用例常見,如歐陽修《夷陵歲暮書事呈元珍表臣》:“平時都邑今為陋,敵國江山昔最雄。”梅堯臣《送祖擇之秘丞知海州》:“勿云海濱陋,豈無彼黔黎?!逼x還常隱含無禮的意思,前引《論語·子罕》謂孔子打算到九夷隱居,別人問他“陋,如之何”,東夷蠻荒僻遠,不懂禮義;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以禮義教之,受教而化,自然就不再僻陋了。諸葛廬、子云亭因主人的才德而聲名遠播,劉禹錫的陋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暗合“君子居之”之意,“何陋之有”?
《陋室銘》緊扣三重含義(小、遠、賤)寫陋室之“陋”,同時又逐一批駁,寫室之趣、人之貴、己之逸,“陋”與“不陋”桴鼓相應,構思極為巧妙。正如過珙《詳訂古文評注全集》卷六所評“句句將‘陋字翻案”:
此銘首以山水四句喚起“陋室”二句?!疤邸薄安萆倍?,狀陋室之趣?!罢勑Α薄巴鶃怼倍洌越唤佑谌苏哔F?!翱梢浴彼木洌运阌诩赫咭??!澳详枴倍洌钥梢员饶详栔畯]、西蜀之亭,而不為陋也。[12]
三、《陋室銘》的主旨和行文意脈
《陋室銘》以山水起興,引出主旨句“惟吾德馨”,通過對“陋”字三重含義的反駁,再引諸葛廬、子云亭為證,以“何陋之有”作結。因?qū)Α败啊闭Z意指向的理解不同,“惟吾德馨”的解讀有兩種。一是“德馨”說。吳楚材《古文觀止》隨文注曰:“有吾德之馨香,可以忘室之陋。”[13]教材腳注④與吳評同:“只因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馨,能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德行美好?!倍恰笆臆啊闭f。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曰:“吾德之能使陋室馨?!保?4]呂茂峰、王虎曾有過討論,認為此句節(jié)奏當作“惟/吾德/馨”,意為因為我的君子之德,陋室將會像諸葛廬、子云亭那樣美名遠揚。比照起句的語義結構,“山不在高,有仙則(山)名”,“水不在深,有龍則(水)靈”,那么下句意為“室不在華,有德則(室)馨”。二說相比,以“室馨”說為上。
末句明用《論語》“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典故,暗用顏回“陋巷”之意: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隱居于僻陋之地,不以為憂反以為樂的賢士,當首推顏回。劉禹錫借孔子之言,合顏回陋巷之意,以證孔顏之樂——周敦頤、程朱所謂“孔顏之樂”,即儒家之“道”,亦即劉禹錫的君子之德:君子固窮、安貧樂道。
永貞革新失敗后的劉禹錫,不僅要承受23 年的貶謫流離,更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曾被譽為宰相之器的一代奇才,反被斥為依附權貴的褊狹小人,“人嘉其才而薄其行”[15],一時之間似乎犯了眾怒,親朋疏遠、群起而攻,唐憲宗不僅將他貶至遠郡,且有“逢恩不原”之令——革新失敗后的劉禹錫遭受的正是“舉世非之”的精神磨難。我們要在這樣的背景下解讀《陋室銘》,理解劉禹錫的自警自戒:他是在提醒自己,越是困厄蹉跎,越要守節(jié)不移、潛心向?qū)W。潘軍曾說此文表達了失意文人的精神操守:“以君子的敬德修業(yè)嚴格要求自己,表現(xiàn)為一種對人生失意與仕途坎坷的超然豁達和樂觀開朗的人生態(tài)度?!保?6]此說頗為切合銘文的本意。
這樣我們就可以梳理出《陋室銘》的行文意脈:以孔顏之樂為起點,以諸葛亮、揚雄自比,緊扣“陋”的三重含義行文,以“惟吾德馨”之志自警自勉。一方面是陋室“三無”:先以“山不在高,水不在深”起興,它狹小逼仄,不軒敞華美;“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主人不居高位;類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它位置僻遠,不在政治中心。另一方面是陋室“三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青苔綠草為飾,有自然之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有良友同道,讀詩書、重禮義;“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有空閑,散淡自由、閑適自得。“三無”鋪陳陋室之“陋”,“三有”鋪陳“安貧樂道”之德。短短81 字,卻針腳綿密,令人讀之不盡、回味無窮。
四、“陋”三重含義的關系以及“隱”義
《陋室銘》中的一個“陋”字,怎么會有“狹小簡陋、偏僻鄙遠、卑微低賤”三種譯法、三重含義呢?符淮青討論詞義分合現(xiàn)象時曾說:“表性質(zhì)、狀態(tài)的詞有不少意義只適用于某種特定對象,在確定義項時,就出現(xiàn)了側重于意義有不同的適用對象而分,和不強調(diào)這個差別而合的差異?!保?7]其實,《陋室銘》之“陋”的多重含義是在物理空間、地理位置、社會身份等對象語境下的具體用法,屬于詞義因適用對象而分的現(xiàn)象。若不強調(diào)對象差別而合的話,都是“鄙小”一義。
《說文·阜部》:“陋,阨陜也?!倍巫⒃唬骸啊i者,塞也;陜者,隘也。部曰:‘隘者,陋也。然則陋與隘為轉注。阨陜者,如邊塞狹隘也。故從。引申為凡鄙小之稱?!?/p>
《說文》段注謂“陋”由邊塞阨陜(隘狹)義引申為“凡鄙小之稱”,是極為準確的。陋、隘轉注互訓,“陋”本義為邊塞狹隘,詞義泛化為凡“鄙小”義?!奥敝氨尚 ?,不僅有“小”義,還有“遠”義、“劣”義,用來形容鄙遠僻陋之地條件簡陋、水平低劣等事物與現(xiàn)象,如《淮南子·修務訓》“生于辟陋之國”,高誘注:“辟,遠;陋,鄙小也?!痹诰唧w語境下,空間小稱狹陋,位置偏遠稱僻陋,物質(zhì)條件差稱貧陋,身份低賤稱卑陋,見識短淺稱愚陋,都是由“鄙小”義引申分化而來的?!堵毅憽返慕滩淖⑨寖H指出“簡陋”義,而忽略了它空間狹窄、位置僻遠、主人地位低微等意思,使得此文“托物言志”所托之物與作者自身的相似性變得模糊含混。
五、《陋室銘》教材注釋和重構傳統(tǒng)文化課堂的建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教學建議”要求:“全面把握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突出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樹人作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清晰、明確地體現(xiàn)教學目標的育人立意。引導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體認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18]《陋室銘》緊扣孔、顏典故,表達劉禹錫的自勉、自戒,結構精巧、生動鮮活,為“安貧樂道”的君子之德確立了一個空前飽滿的意象,后人提到隱士居所,總會想到“陋室”。不僅如此,永貞革新的失敗觸動了當權者的利益,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劉禹錫處境艱難,直到宋代他仍被視為道德卑劣之輩?!堵毅憽肥莿⒂礤a對失意人生的有力反擊——做自己。北宋主持熙寧變法的王安石曾感喟說:
余觀八司馬,皆天下之奇才也。一為叔文所誘,遂陷于不義。至今士大夫欲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無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強以求別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廢焉。而所謂欲為君子者,吾多見其初而已,要其終,能毋與世俯仰以自別于小人者少耳?。?9]
對劉禹錫、柳宗元等在困厄中頑強堅韌的品格給予了極高評價,可謂異代知音。先賢們身處逆境,矢志不移、不隨波浮沉的精神,至今仍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教學《陋室銘》,應把它所承載的君子之德作為核心教學價值,準確理解關鍵字詞,切實把握文意,讓課堂言之有物,文化傳承才能落到實處。綜上,教材注釋與教學內(nèi)容重構的建議謹列如下:
《陋室銘》教材注釋修改建議:(1)“陋”當釋為“鄙小”義,“陋室”為位置偏遠、空間狹隘的房子;(2)注釋②改為“名,大也”;(3)注釋⑩改為“絲竹,廟堂之樂,這里指官場迎來送往的煩冗禮儀”;(4)注釋⑿⒀補充相關文化知識。其他注釋的問題前文已述,不贅述。
教學解讀首先要注意銘的文體功能,明確《陋室銘》是劉禹錫的自警之作。教學此文,建議把君子之德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作為核心任務。教學內(nèi)容可以從“陋”的三重含義入手,緊扣陋室“三無”“三有”,梳理行文意脈,比較陋室與作者的相似點,體察作者的貶謫心境,深入體會安貧樂道、堅韌頑強的君子之德,重構傳統(tǒng)文化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