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絲路中華工匠:一個學術命題的剖視

      2023-06-02 17:09:01潘天波
      關鍵詞:絲路工匠中華

      潘天波

      (江蘇師范大學 工匠與文明研究中心,江蘇 徐州 221116;陜西師范大學 人文科學高等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119)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主題《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中如是指出:“哈薩克斯坦這片土地,是古絲綢之路經(jīng)過的地方,曾經(jīng)為溝通東西方文明,促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作出過重要貢獻。東西方使節(jié)、商隊、游客、學者、工匠川流不息,沿途各國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1]很顯然,工匠是古代絲綢之路上川流不息人群中最為重要的群體之一。抑或說,“絲綢之路中華工匠”(以下簡稱“絲路中華工匠”,即古代絲路上流動的中華手工藝人)已然是一個重大的學術命題。對此,擬提出三大值得探討的學術問題:一是為什么要提出“絲路中華工匠”命題,這一學術命題的應有學術之題和學術之命有哪些?二是作為學者如何剖視或看待這一學術問題,這關涉到作者研究的視界?三是作為學者“善視”命題剖析之益處又在何處?或者說,它能給研究帶來何種創(chuàng)新與突破?在回答上述三大學術問題之后,方能獲得對絲路中華工匠學術研究的未來建樹。接下來的討論擬聚焦上述三大問題展開系統(tǒng)研究,以期有利于絲路學術史的拓展,又能裨益于更多學者對這一命題研究方法論的探討與建構,進而能在更為廣闊的學術史空間開拓絲路史研究的新領域、新理論與新體系,也有助于推進當代“一帶一路”倡議。

      一、命題的空間展開

      從約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900年間的“兩個千年”里,中國向全球的文化拓展,誕生了享譽世界的絲綢之路。在絲路上,中國給予全球的東西已然遠遠超過了她從全球其他地方所得到的東西,而這些東西的絕大部分是中華工匠生產(chǎn)出來的,它們包括中華工匠的手工產(chǎn)品、技術觀念以及工匠精神。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來自中華工匠之手的東西近乎改變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念與美學時尚,并成為絲路國家近代文明發(fā)展的堅實基礎。因此,命題“絲路中華工匠”是應然的學術之題,也應有重要的學術之命。

      (一)學術之題

      縱觀絲路學術史研究,基于考古、貿(mào)易、器物、藝術、文學、宗教等領域的學術研究已然取得了豐盛的學術成果,然而在動態(tài)視角下關注絲路中華工匠的研究卻較為零散。這一學術研究現(xiàn)象顯然無補于全球絲路史的書寫,也不利于揭示中華工匠的全球身份。從絲路空間看,絲路中華工匠至少包含以下四大應然之題:

      第一,絲路中國與亞洲國家的工匠交流研究。在亞洲,諸如涉及絲路中華工匠有劉阿知、戴逵、沈子蕃、劉元、黃成、龔容、楊堃、林呱、梁阿發(fā)、潘淳、薄玨等,還有棄宗弄贊(參與布達拉宮營建)、釋玄奘(參與營建大雁塔)、釋善導和釋鑒真(參與寺廟營建)、赤日巴金(建廟請匠)、尉遲恭韜(掠蜀匠至南詔建塔)、元代阿拉伯名匠石抹按只、我國回族名匠阿瓦老丁和亦思馬因、去印度的明代名匠唐東杰布(建筑家)等,這些絲路亞洲工匠史料散見各種歷史文獻。另外,波斯“工匠集團”階層、印度的犍陀羅工匠群體、奈良三彩工群體、馬來亞“磚瓦房”泥水匠和“馬來犁”工群體、印尼陶瓷工群體、菲律賓“常來”(Sangleys)[2]10工匠以及馬尼拉的華人工群體,等等,這些無名工匠群體常常也被學界忽視。然而,這些工匠群體又是絲路中國與亞洲工匠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他們構建了絲路中國和亞洲工匠文化交流體系。

      第二,絲路中國與歐洲國家的工匠交流研究。在歐洲,航海家、傳教士、私人收藏家、學者、藝術家以及一些博物館、遺址、沉船等均在一定程度上與絲路中華工匠文化有直接關系。譬如與絲路中華工匠文化研究最為密切的有葡萄牙航海家巴爾托洛梅烏·繆·迪亞士、費爾南·佩雷茲·德·安德拉德、科爾沙利,荷蘭航海家讓·哈伊根·范林斯霍滕等,傳教士有殷弘緒、黨智忠、馬可·波羅、利瑪竇等。航海家的日記和傳教士著述記載了大量絲路中國和歐洲工匠交往史料。根據(jù)初步掌握,私人收藏中國工匠技術物的有葡萄牙人桑托、美國學者古柏和房龍、羅馬尼亞學者尼古拉·斯帕塔魯·米列斯庫、荷蘭商館館長尼古拉斯·庫克巴克爾、法國藝術家讓·杜南以及馬丁工匠家族等;館藏主要見歐洲博物館,如英國大英博物館、蘇格蘭博物館等。私人收藏或館藏的絲路中國和歐洲工匠交流技術物均要甄別、考辨與研究。另外,著名遺址有里斯本中國瓷器“格爾明”街道、葡萄牙中部城市科英布拉舊圣克拉拉修道院遺址、廣彩外銷瓷出土遺址、東印度公司的巴達維亞遺址以及德國的夫林班克墓冢和黑海沿岸墓葬遺址等一百多處;荷蘭“海爾德馬爾森”號、葡萄牙“圣地亞哥”號、法國船“昂菲德里特”號等沉船有中華工匠名字的器物銘文,其考辨需要系統(tǒng)研究,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盡管歐洲的航海家、傳教士、私人收藏家、學者、藝術家等并非工匠,但是他們的貿(mào)易、活動、收藏等均能反映出絲路中國與歐洲國家的工匠文化交往,并推進了中國和歐洲的工匠文化交流。

      第三,絲路中國與美洲國家的工匠交流研究。在美洲,遺存的絲路中華工匠文化史料較多:1786年來中國的美國“大土耳其”號、1815年來廣州的“新冒險”號、駛往墨西哥的大帆船“圣·奧格斯汀”號、沉沒于瓜納巴拉灣的“天使皇后”號等船上所載物品都確切有中華工匠銘文標識;另外還有許多絲路中華工匠群體,如墨西哥的華人工匠、墨西哥城“唐人街”的工匠、阿卡普爾科中國市場工匠、墨西哥城的瓷宮華潤豐工匠、巴西的貝萊姆·達卡喬埃伊拉修道院碑刻華人工匠、為墨西哥的塞萬提斯家族和科爾蒂納公爵制作成套紋章瓷的中華工匠,以及以契約方式送往巴西和智利的華人工匠、秘魯華工“拔山拿”(墨西哥人對華人的稱謂,即“同鄉(xiāng)”的意思)[3]80等。北美博物館藏有大量絲路中華工匠技術物遺存,主要集中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夏威夷檀香山藝術學院、克利夫蘭藝術館、納爾遜藝術陳列館、底特律藝術中心、洛杉磯郡立美術館以及厄瓜多爾、秘魯?shù)鹊氐牟┪镳^。珍藏在北美博物館的絲路中華工匠技術物雖然早已引起學者們的關注,但由于遠藏海外,國內(nèi)學者無法方便查閱。上述帆船物品記載、華工人物志、文物遺存、博物館等含有的絲路中華工匠文化史料亟待發(fā)掘與研究。

      第四,絲路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工匠交流研究。在非洲大陸,今藏絲路中華工匠文化文獻最豐之處首推北非、東非、南非,尤以北非埃及開羅福斯塔特、開羅市東端阿斯巴爾清真寺、丹埃得哈布港、摩洛哥等地數(shù)量最多;東非出水或出土瓷器以埃塞俄比亞、索馬里、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地為多;中南部非洲以津巴布韋、莫桑比克、贊比亞等地為多。其中記載了許多工匠群體,如非洲的伊斯蘭工匠、航海家汪大淵“游歷團”工匠、鄭和船隊工匠以及伊本·白圖泰描寫的工匠、英國歷史學家巴茲爾·戴維遜[4]記錄下的中國工匠,還有葡萄牙沉船“Espadarte號”和商船“哥德馬爾森號”等出水瓷器上有姓名標識的工匠、南非華工等。非洲的許多博物館也收藏了大量中國陶瓷。非洲大陸的絲路中華工匠文化史料豐富,由于文化差異、路途遙遠等原因,這里的絲路中華工匠文化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

      總而言之,上述四大絲路空間中的中華工匠文化已然是一個未被完全開墾的學術熱土,亟待學者去探索與研究。形成此現(xiàn)狀之原因較多,諸如絲路工匠史料零散、工匠文化不被史學家重視、絲路工匠身份復雜、絲路工匠的研究文獻較少,等等,以至于絲路中華工匠成為絲路學界被忽視的“冷門”研究。

      (二)學術之命

      絲路上的中外工匠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尤其是絲路中華工匠促進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此相反,在過去的大約“兩個千年”里,西方人在向全球肆意擴張的時候,悍然催生了臭名昭著的“殖民之路”[5]121。與此同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向世界源源不斷地輸出了大量的工匠及精美的手工產(chǎn)品。對此,有必要提出“絲路中華工匠”的學術研究之命,它至少要解決以下幾個學術使命:

      第一,絲路文獻與史料整理研究。對中國古籍、中外藏有工匠記名的絲路遺存以及海外絲路工匠文化研究文獻的源流、工匠故事跨文本傳播、記載內(nèi)容的先后、遺存的獲得關系與確切來源等,需要在文獻考據(jù)、文物鑒定的基礎上展開,以辨識其真?zhèn)?獲得“保真”文獻資料,然后才能對其展開史料整理與文物考釋。各種文獻史料出現(xiàn)的前后、版本、變遷以及傳播等需要考察、辯證其真?zhèn)?對經(jīng)過考據(jù)后的文獻史料要展開史料摘錄、編目、歸類與整理,并研究其在絲路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中的功能與影響。在文獻考據(jù)基礎上,對有效文獻史料展開整理。另外,還要采集有確切工匠記名的遺存,采集重點集中于敦煌區(qū)域、絲路海港遺跡、海外出土器物及其館藏圖像;對環(huán)中國海的日本、菲律賓、印尼孤島等器物遺存,涉及以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域,包括東南亞半島陸緣地帶、日本海域、菲律賓海域、印尼海域等,也是器物采集重點。對確切有記名的工匠文物鑒定真?zhèn)?要考釋年代、產(chǎn)地、工匠類別,并聚焦研究工匠的活動軌跡、交流互鑒以及全球影響等。實際上,沒有系統(tǒng)的絲路文獻與史料整理,也就沒有深入的絲路中外工匠文化交流研究。

      第二,絲路中外工匠文化交流研究。在史料整理、考據(jù)、鑒定的基礎上,闡釋絲路中外工匠文化的交流緣起、交流契機、交流途徑、交流機制和交流內(nèi)容,并展開絲路中外工匠文化交往以及全球影響研究。其中,交流緣起主要研究絲路驛站、港口互通、海外開拓、工匠器物與美學張力;交流契機主要研究通商海運、國際航線開通、氣象學與航海技術進步、地理大發(fā)現(xiàn)、歐洲文化拓展;交流途徑主要研究傳教士與僧侶、海外貿(mào)易、朝貢恩賜、遣使游歷、海外移民、戰(zhàn)爭掠奪;交流機制主要研究直線機制、螺旋機制和中轉機制等;交流內(nèi)容是研究重點,即將絲路中外工匠文化交流內(nèi)容研究貫穿始終;交流影響主要探究中華工匠文化給全球國家或各國民眾在生活系統(tǒng)、技術系統(tǒng)、思想系統(tǒng)、制度系統(tǒng)和精神系統(tǒng)的深遠影響。

      第三,絲路中外工匠文明互鑒研究。絲路工匠文明互鑒是研究絲路中華工匠的一個重要抓手,也是為探索絲路中國文明提供直接證據(jù)的關鍵內(nèi)容。根據(jù)搜集已有的絲路工匠史料以及文化研究,深度探討絲路工匠文明互鑒的全球脈絡與全球經(jīng)驗,聚焦生活文明互鑒(包括民俗民風、生活習慣、審美方式等)、物質文明互鑒(包括技術學習、藝術模仿、材料加工、美學思想等)、制度文明互鑒(包括典章制度、農(nóng)業(yè)制度、工業(yè)制度、軍事制度等)、精神文明互鑒(包括工匠精神、思想觀念、哲學理念以及宗教文明等)展開研究,突出絲路中華工匠文明的全球互鑒功能、經(jīng)驗、價值與影響,這是絲路中華工匠研究的重要學術使命。

      概言之,“絲路中華工匠”有其自己的應然學術主題空間和學術使命。系統(tǒng)搜集整理絲路中外工匠交流史料,深入挖掘絲路中外工匠交往與文明互鑒史實,能揭示絲路中外工匠全球交往機制與文明互鑒體系,進而能闡明絲路中華工匠的全球身份與歷史價值,也為當代“一帶一路”倡議的全球展開以及“中國制造”品牌的全球推廣提供歷史智慧與經(jīng)驗策略。

      二、“三視”境界

      提出“絲路中華工匠”這一學術命題,它僅僅還是一種學術假設階段。對這一命題深度而持續(xù)地剖視,并最終考察它的學術之題的正當性(真的問題)和學術之命的重要性(善的問題)以及該命題的影響性(價值的問題)。顯然,學者的視界影響了對“絲路中華工匠”這一命題的研究深度、厚度與廣度。

      (一)他視:從他者看中華工匠

      就他者而言,命題“絲路中華工匠”內(nèi)涵的語義系從他者看中華工匠,即所謂從“他者”視界下剖視中華工匠。譬如,從歐洲“文藝復興”(14—16世紀)時期的來華傳教士馬可·波羅和門多薩撰寫的《馬可·波羅游記》(1299年)和《中華大帝國史》(1585年)以及“啟蒙運動”(17—18世紀)時期的利瑪竇、曾德昭、安文思、杜赫德分別撰寫的《基督教遠征中國史》(1615年)、《中華帝國》(1642年)、《中國新志》(1688年)、《中華帝國全志》(1735年)為案例,這些作品部分地闡釋了歐洲近代兩大思想解放運動時期來華傳教士對華物及工匠的敘事,并闡釋了它們對歐洲造成的廣泛影響。作為他者的傳教士確證了中華諸物對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思想的出場提供了基礎性物質認知與理性思想準備的事實,并進一步闡釋影響了全球的中華文明。

      除了傳教士之外,全球學者對絲路工匠的考察與描述,也是一類重要的他者群體。諸如法國學者布羅斯以及佩雷菲特,英國學者巴茲爾·戴維遜、貝格·瑪克辛、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L.W.哈克尼、G.F.赫德遜、吉爾伯特,法國漢學家謝和耐、吉爾伯特,美國學者詹姆斯·希爾頓,荷蘭學者L.包樂史和C.J·A·約爾格等人,他們的著述有部分涉獵絲路中華工匠,特別是英、法學者研究絲路中華工匠的文獻最多。這些學者對墨西哥華人工匠、唐人街工匠、阿卡普爾科中國市場工匠、瓷宮華潤豐工匠、巴西的貝萊姆·達卡喬埃伊拉修道院碑刻華人工匠、為墨西哥的塞萬提斯家族和科爾蒂納公爵制作紋章瓷的中華工匠、通過契約方式送往巴西和智利的華人工匠、墨西哥華工“拔山拿”等研究,是直接涉獵絲路中華工匠最為典型的內(nèi)容。另外,亞洲有很多學者著作中描述了波斯工匠集團、印度的犍陀羅工匠、奈良三彩工匠、馬來亞“磚瓦房”工匠和“馬來犁”工匠、印尼陶瓷工匠以及馬尼拉華人工匠等,這些同樣是從他者的立場觀察絲路中華工匠。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從跨文化視角看,他者對中華工匠的描述是一種帶有本民族文化“過濾”的描述,或多有裹挾自己的文化立場去看待他者文化與文明。但通過詮釋學循環(huán)視角,從他者那里也許更能獲得自己,這正如瑞士學者伊夫·博薩爾特(Yves Bossart)指出的那樣:“我們不只在閱讀文本時會遇到詮釋學循環(huán),而是在所有形式的理解上都會……所謂了解他者,其實是在他者中看到自己,同時也在自己身上看到他者。為此我們必須拓寬思考的視野,以使自己與他者的視野互相交融。”[6]232-233因此,在研究中,要區(qū)分他者的文化語境與思想立場,謹慎判斷他們對絲路中華工匠的描述與闡釋,并參考他者的視野。

      (二)互視:從周邊看中華工匠

      工匠絕非絲路上的孤立群體,他們和絲路上的商人、士人、傳教士、遣使、船員、旅客、詩人、農(nóng)民等形成了一個較為松散的共同體。因此,從周邊共同體去看絲路中華工匠,即所謂“互視”的學術世界。譬如就匠人與商人而言,華商是絲路上顯赫的群體,其本身可能就是中華匠人。譬如這類研究以張秋生先生主持國家重大項目《世界華商通史》成果為代表,涉及不少華商工匠。此外,19世紀后期,在海外創(chuàng)業(yè)群體中,不乏華僑企業(yè)家。譬如姜抮亞《東亞華僑資本和近代朝鮮:廣幫居商同順泰號研究》(2018年)論及清乾隆年間制墨工匠胡開文,劉然玲《文明的博弈:16至19世紀澳門文化長波段的歷史考察》(2008年)論及早期移居海外的中國移民工匠,曲金良《中國海洋文化史長編》(2017年)分析了明清時期的海外移民華匠等。換言之,華商或華僑中部分人的身份是很特殊的,他們既是商人或僑居在異地的華僑,又是地道的工匠。王垂芳等《世界著名華僑華人企業(yè)家列傳》(1996年)列舉了“世界船王”包玉剛、新馬紡織工業(yè)先鋒李乃煒、建筑大師貝聿銘等,他們大部分人早年有工匠生活經(jīng)歷。另外,李明歡《歐洲華僑華人史》(2019年)、高偉濃《在海之隅:委內(nèi)瑞拉與荷屬加勒比地區(qū)的華僑》(2019年)等,敘述了華僑企業(yè)家早期曾以工匠身份參與全球經(jīng)濟建設。大部分華工主要為絲路沿線國家從事機場、農(nóng)場、工廠以及手工勞動。許永璋《古代中非關系史稿》[7]272(2019年)記載了英國在中國招募工匠前往圣赫勒拿島,書中記載有中國20名木匠、10名石匠、10名泥水匠和6名鐵匠。明清以來,華僑企業(yè)家和華工是活躍在絲路上的重要群體,他們在絲路上發(fā)揮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與作用。

      在絲路工匠研究方面,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2008年)論及流光溢彩的中國與印度尼西亞文化交流、中國絲綢與地中海服飾文化和中國四大發(fā)明傳入非洲等。作者在書中指出:“在文化諸層次中,最先相遇、最容易引起彼此興趣與喜愛的,乃是文化的物質(器物)層面?!盵8]20但大部分內(nèi)容還停留于經(jīng)濟、科技等方面,僅部分論及華工對拉丁美洲的開發(fā)貢獻。這些研究都是絲路中外工匠交流研究的重要成果,也都是從互視的視角展開絲路工匠研究的典范。

      (三)我視:從自我看中華工匠

      作為中國學者,“我視”是最為常見的研究視角,是對“絲路中華工匠”研究的重要群體。實際上,我視也是一種他視,并意味著再闡釋。在理論上,“再闡釋就意味著文化他者的視野在本土文化中的應用”[9]10。因此,從自我看中華工匠,也是另一種他視。

      在國內(nèi),學者有杜環(huán)、汪大淵、魏源、王鴻緒、嚴從簡、徐光啟、胡宗憲、鄭若曾、方觀承、翟均廉、張蔭桓、沙丁等。在當代,有關絲路工匠的研究最為著名的學者是敦煌研究院的馬德先生,他的《敦煌工匠史料》(1997年)為絲路工匠研究提供了絕佳史料文獻,《敦煌古代工匠研究》聚焦敦煌工匠研究,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看待敦煌工匠文明,這是史無前例的。除了上述研究之外,有關絲路“我視”研究,李硯祖、胡玉康、江曉原、楊巨平、程金城、石云濤、乜小紅、段渝、林文勛、劉義杰、沙武田、車效梅、宋建忠、劉鋒燾等著名學者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工匠文化研究方面,學者彭南生、陳建立等先生也取得了較多成果。

      概言之,他視、互視與我視構成了對絲路中華工匠這一學術命題剖視的整體“三視”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在三視之外,也要關注“忌視”,即分析的幾種偏見,如狎視、無視、傲視等?;蛘哒f,從他者的視角看絲路中華工匠,要摒棄狎視的立場;從互視的視角看絲路中華工匠,要摒棄無視的立場;從我視的立場看絲路中華工匠,要摒棄傲視的立場。進一步地說,在剖析絲路中華工匠的學術立場上,等視與省視是最為常見的善視。

      三、善視之益

      對絲路中華工匠的“三視”,即為有益的善視。學術“善視”決定了學者研究的基本理念以及學術觀點的突破,也就決定了學術研究成果的創(chuàng)新與否。那么,在絲路中華工匠的整體善視里,又有哪些問題識別的推進、基本理念的拓展和學術觀點的突破呢?

      (一)問題識別的推進

      以往學界更多關注絲路上的器物、遺存、圖像,即便是絲路人文、絲路交往等研究,也多以靜態(tài)的物質為重心。“絲路中華工匠”的研究則主要針對動態(tài)的絲路工匠,除官匠、民匠外,兼及軍匠、商旅工匠、僧匠、移民工匠等。隨著絲路考古以及敦煌文書的不斷發(fā)現(xiàn),以及當代全球文明理論與全球史研究的深入,絲路中外工匠交流研究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工作,該研究通過在絲路上、博物館、圖書館里做田野調(diào)查,為全球歷史、中國歷史和絲路歷史建設補齊最重要的一塊短板,也為深入推進中華文明歷史研究提供一種新領域與新方案。

      (二)基本理念的拓展

      絲路中華工匠的研究所追求的基本理念是,沿絲路沿線的廣義空間范疇,工匠文化的視野,工匠文明研究的學術理念,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方法,弘揚與傳承絲路中華工匠文化的學術理念。具體地說,在空間范疇上,突破工匠文化研究以敦煌為中心以及狹義歐亞古絲路的空間,基于廣義絲路空間超越至北方絲路、南方絲路、東海絲路、南海絲路、美洲絲路以及其他廣闊區(qū)域,基于工匠行走在絲路沿線國家的基本史實,確立調(diào)查與研究全域絲路的空間范疇;在文化視野上,克服傳統(tǒng)絲路文化史研究中從器物看交流、從華人華僑看華人工匠的價值偏頗,樹立絲路工匠本位的立場,彰顯絲路工匠自身的價值;在學術理念上,超越傳統(tǒng)絲路研究重物質輕非物質、重文物輕工匠的不足,從文化交流上升到文明互鑒的研究,從文明互鑒中發(fā)掘絲路工匠文化豐富系統(tǒng)的內(nèi)涵;在研究方法上,絲路中華工匠史料的整理與研究是新時期我國絲路人文歷史研究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學術工程,內(nèi)容廣泛、工作量大、學科跨度大,需要文獻學、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宗教學、藝術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的協(xié)作與整合;在學術宗旨上,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中華工匠精神的當代,發(fā)掘絲路工匠文化新內(nèi)涵,樹立絲路工匠文明新理念,通過田野調(diào)查、史料整理與研究,認識、挖掘、傳承絲路中華工匠文化,弘揚中華工匠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展示中華工匠文明的悠久歷史與當代價值。

      (三)學術觀點的突破

      與以往觀點不同,絲路中華工匠的研究認為,絲綢之路是一條工匠之路。絲路工匠交往是中國與世界交往模式的一種形態(tài),絲路工匠交往衍生出來的社會功能是文明互鑒,其核心社會功能是促進全球文明的發(fā)展。

      第一,提出“絲綢之路是工匠之路”的新觀點。就工匠文化的構成看,工匠一定是工匠文化的主體,工匠所生產(chǎn)或制作的器物是工匠文化的載體,匠人勞動所表現(xiàn)出來的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靈魂。換言之,工匠文化的核心構成是:工匠、器物和精神。也就是說,絲路中華工匠研究所要關注的絲路工匠文化是絲路工匠(人)、絲路遺存(器物)與絲路精神(文明)。這樣的研究對象之內(nèi)涵與外延的考慮有兩個學術思考:一是傳統(tǒng)絲路史研究或聚焦絲路遺存,而忽視絲路工匠和絲路精神,或只是關注絲路遺存本身的研究。如此容易將絲路遺存與絲路工匠割裂開來,也容易忽略絲路精神;二是絲路遺存包括絲路工匠精神的遺存,并非完全是絲路貿(mào)易之物。因此,將絲路工匠、絲路遺存和絲路精神結合起來研究,統(tǒng)稱之為“絲路中華工匠研究”。毋庸置疑,絲路中華工匠又是一個不易挖掘的研究對象。因此,絲路中華工匠的研究是在絲路遺存和絲路精神中找到“大寫的絲路工匠群體”,即一個“統(tǒng)稱”。譬如大量前往東南亞的商人團體里有中國工匠,在遣使去日本的隊伍里有中國工匠,在前往南美洲的非洲黑奴隊伍里有中國工匠,在前往美國修建太平洋鐵路的隊伍中有中國工匠,在非洲東海岸的島嶼上有中國工匠……這些工匠的絲路流動或作為華僑留居海外是不能不關注的。因為,他們雖然沒有留下姓名,但是他們是確實存在的。另外,絲綢之路上流動的傳教士、僧侶、遣使、商人等有名有姓的群體,他們并非工匠,但他們熱衷于傳播工匠文化或對工匠文化感興趣,也自然可以成為本研究關注的一類互視或比較群體。因此,絲綢之路,就是工匠之路,或是工匠交往之路。這種學術觀點的突破或能夠改變以往“見器不見人”或“見人不見跡”的研究偏頗。

      第二,提出“絲路工匠交往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一種模式”的新觀點。如何研究“絲路工匠”?這是一直以來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絲路中華工匠的研究側重絲路中外工匠交流,所謂“工匠交流”,即把絲路上流動的工匠文化在中外交往的體系下展開動態(tài)的研究。根據(jù)絲路工匠的內(nèi)涵,中外工匠交流則指向工匠群體的交流、工匠之物的交流、工匠精神的交流。因此,絲路中華工匠核心研究內(nèi)容是交往、互鑒與創(chuàng)生。所謂“交往”,即中外絲路工匠群體的人際交往;所謂“互鑒”,即中外絲路工匠文明的互鑒,其互鑒的文明載體就是絲路工匠之物;所謂“創(chuàng)生”,即中外工匠藝術、精神和思想互鑒后的文明再創(chuàng)造,即中外工匠文化交往的影響,也是絲路工匠文明在絲路沿線的影響與發(fā)展。簡言之,絲路中華工匠的研究是以絲路工匠為本體,以絲路工匠交流為核心,以絲路工匠文明互鑒與創(chuàng)生為旨歸的學術構想。

      第三,提出“絲路工匠文明”的新觀點。就學術價值或學術目標而言,“絲路中華工匠”的研究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學術概念——絲路工匠文明?;蛘哒f,在絲路上,沿線的國家和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一種文明模式——絲路工匠文明。從人類文明史看,絲路中華工匠在人類文明的初創(chuàng)、建構與發(fā)展中,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在繁榮經(jīng)濟和穩(wěn)定政治[10]及其文明發(fā)展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中華工匠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文明,理應得到重視與敬畏。但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工匠在文獻典籍、社會身份以及文明價值體系中都沒有足夠的彰顯。絲路中華工匠的研究之所以提出一個新概念——絲路工匠文明,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在絲路貿(mào)易流通和交往中,探尋走在絲路上的工匠群體給沿線國家文明發(fā)展的貢獻,這既是研究絲綢之路的歷史貢獻,又是在研究絲路工匠群體的文明貢獻,尤其是中國絲路工匠給沿線國家文明的貢獻;二是在中外絲路工匠文化交流的研究中,探尋絲路發(fā)展的一種文明模式——絲路工匠文明模式,為當代絲路發(fā)展提供歷史經(jīng)驗與借鑒,尤其是為當代“一帶一路”發(fā)展提供新時代絲路工匠及其新產(chǎn)品走出去的啟示與戰(zhàn)略;三是在絲路工匠文化交流中,探尋絲路中華工匠文明在全球交往中的影響,為更多的學者研究中華工匠提供一種新視野與方法論??傊?絲路工匠文明既是絲路中華工匠研究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和新觀點,又是一個價值目標,同時還為弘揚中華工匠文化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研究視野和方法路徑。

      四、學術展望

      在研究價值層面,絲路中華工匠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社會意義和應用前景,并有望在絲路中外工匠交流的新史料、新體系、新理論上收獲更多成果。

      (一)學術價值

      在學術價值層面,絲路中華工匠的研究能發(fā)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新史料與新內(nèi)涵。發(fā)掘絲路中國新史料,增益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充實和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新內(nèi)涵;絲路工匠是中華民族認識全球文化最直接、最真實的歷史記憶,發(fā)掘與研究豐富多彩的絲路工匠文化,重建中華工匠文明史的新視野;絲路工匠或許能夠成為一種嶄新的學術研究范式,對于絲路學研究提供新對象、新理念與新領域,尤其能打破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學科壁壘,促進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融通;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以絲路中華工匠為立場的“絲路工匠”書寫,能推動當代新世界秩序中的中國話語建設。

      (二)社會意義

      在社會意義層面,絲路中華工匠的研究能推進文化軟實力建設。探究絲路工匠文化是發(fā)掘、繁榮和復興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對絲路中外工匠文化的交流、展示與弘揚,有助于推進中華文化軟實力建設;絲路工匠問題的展開,有助于“一帶一路”建設以及“中國制造”走出去的戰(zhàn)略實施,對于“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對中華文明認同以及為國家“厚植工匠文化、弘揚工匠精神”倡議落地等都具有實際意義;絲路工匠的文物、文獻、檔案流落海外,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痛。作為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其流失的歷史背景、整體面貌,將是另一種中外關系史?;仡櫿磉@些歷史,是愛國教育的生動教材。

      (三)應用前景

      在應用空間層面,絲路中華工匠的研究是多學科交叉領域的重要議題,它的成果產(chǎn)出必將對絲路學、歷史學、藝術學、傳播學等學科產(chǎn)生重要影響。同時,絲路中華工匠的研究有望通過平臺的建設和數(shù)據(jù)庫運營,讓課題史料整理成果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和共享化,以便真正嘉惠學林,造福社會;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要求,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展示好中國形象”,絲路工匠是寶貴的題材庫,對于影視制作、動漫和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產(chǎn)品開發(fā)、國際傳播、歷史劇改編、故事集等,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對絲路工匠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展開研究,必將對認識歐洲文明觀、全球文明史、中華文明的全球地位等問題,產(chǎn)生重要的啟示意義。

      簡言之,絲路中華工匠這一學術命題的提出,具有重大和深遠的學術意義與價值。學者能站在整體的剖視立場上,全視角地運用考古學、歷史學、藝術學、社會學、宗教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的理論、方法與成果,善視絲路中外工匠交往,或能深刻揭示絲路工匠文明互鑒背后所蘊含的工匠文化傳播與文明興衰之間的潛在聯(lián)系,以獲取全球文化交往、文明互鑒的整體與辯證認知;同時,還能捕獲絲路工匠交流和工匠文明互鑒的歷史脈絡以及全球經(jīng)驗,全面動態(tài)地把握絲路工匠文明互鑒理論體系與價值功能,系統(tǒng)建構絲路文明互鑒的全球歷史(“早期全球化的歷史”[11])、全球經(jīng)驗、全球理論和全球價值,從而開掘絲路工匠文明互鑒的核心內(nèi)涵與要義,展示中華工匠文明的全球貢獻,以裨益于絲路中華工匠文明的當代賡續(xù)。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對“絲路中華工匠”這一命題的深入研究,無疑有利于探究絲路工匠交流機制,有益于深化詮釋馬克思主義的交往理論,有利于明確絲綢之路就是一條工匠之路,絲路工匠是全球文明互鑒的推動者,有助于體認絲路工匠在接通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中的價值,也能展示中華工匠在全球文明發(fā)展中的身份與價值。研究絲路中華工匠文明是當代學者的學術使命,絲路中華工匠的研究也能為當代“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歷史依據(jù)與理論支撐,并為當代國家文明治理提供獨特的絲路方案,這對于全球國家治理也具有重要啟示,尤其對樹立文明交往、互鑒和發(fā)展的全球發(fā)展理念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絲路工匠中華
      90后大工匠
      國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工匠風采
      工匠神形
      當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絲路夢
      心聲歌刊(2018年5期)2018-12-10 01:44:04
      絲路
      黃河之聲(2018年12期)2018-09-13 06:31:04
      夢絲路
      絲路謠
      心聲歌刊(2018年5期)2018-01-23 20:34:28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東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東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東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遂宁市| 东台市| 大同市| 明溪县| 深泽县| 宣恩县| 阜康市| 黄陵县| 哈尔滨市| 壤塘县| 武安市| 玉溪市| 涿鹿县| 扬州市| 珠海市| 庆阳市| 娄烦县| 华亭县| 临城县| 大邑县| 山东省| 稻城县| 类乌齐县| 淳化县| 固原市| 志丹县| 库尔勒市| 松原市| 永宁县| 开鲁县| 柳江县| 象山县| 梓潼县| 顺平县| 景泰县| 邓州市| 南澳县| 石狮市| 绥江县| 甘德县| 东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