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費錚
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品德素養(yǎng)方面,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校班主任是思想品格教育的主力軍,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教師應將思想品格管理放在關鍵位置,主動地為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尋找落腳之處,確保德育工作的穩(wěn)步進行,幫助學生成長為三觀正確的優(yōu)秀人才。
隨著教育領域的不斷改革和發(fā)展,“以人為本”“素質教育”等教育思想和觀念得到了各界的廣泛支持,德育成為當前各級各類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成為當前社會評估人才質量的重要指標。無論是社會、國家,抑或是教師、家長,都應當意識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我國科技、經濟的迅猛發(fā)展,讓小學生的周圍出現了更多的不良誘惑,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學生誤入歧途,成為每一位教師應當擔負的責任和義務。對此,在小學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教師應當立足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做好思想品格管理,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和三觀。
一、多措并舉,強化自我管理意識
(一)打造德育環(huán)境,增強思想品格管理
小學階段的學生善于被外界的事物所影響,他們會自覺地與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信息交換,從而豐富自身的見聞,拓寬視野。因此,當外界環(huán)境中的德育元素充分時,學生的精神世界能得到滋養(yǎng),心靈得到潤澤。但縱觀目前的小學教育管理,大多數教師將管理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導致周圍環(huán)境中的德育養(yǎng)分匱乏。對此,教師應當增強對德育環(huán)境建設的關注度,主動地邀請學生參與德育環(huán)境的建設活動,增加學生與周圍環(huán)境進行信息交換的概率,提升思想品格管理的質量。
在對學生進行尊老愛幼這一美好品格的培養(yǎng)時,教師可以請學生參與環(huán)境建設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從周圍環(huán)境中汲取精神養(yǎng)料,豐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開展德育管理活動中,教師先請學生利用互聯網等渠道收集與尊老愛幼這一中華傳統美德有關的名人名言、歷史典故,為學生后續(xù)打造德育環(huán)境準備充足的材料。在正式展開活動時,教師先搭建平臺,請學生分享自己收集的資料,如有的學生分享了“子孝父寬心”等名言,有的學生分享了“孔融讓梨”的故事。之后,教師與學生一起對這些材料進行篩選,并開展畫報、條幅的制作活動,準備裝飾教室的材料。在做好后,教師與學生一起將畫報、條幅張貼在特定的位置,營造班級內的德育氛圍。
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班級裝飾活動,能增進學生與周圍環(huán)境的距離,使周圍環(huán)境的德育養(yǎng)分在悄無聲息中流淌進學生的心底,并在學生的心底扎根、發(fā)芽,推動學生美好人格品質的養(yǎng)成。
(二)彰顯主體地位,鼓勵自覺遵守班規(guī)
對班級進行有效管理從來不是教師的“獨角戲”,學生也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班級管理活動中,大多數教師會直接將學生行為守則呈現在學生面前,對學生提出硬性要求,期望學生遵守班規(guī)校規(guī)。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生只會如同機器人般被動地遵守教師提出的規(guī)定,難以建立自覺意識?!耙陨鸀楸尽苯逃枷胫忻鞔_指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期望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翁。對此,教師也應當轉變班規(guī)的提出方式,利用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制定班規(guī),增強學生遵守班規(guī)的自覺性。
在班規(guī)中寫有不要亂扔垃圾的要求,當教師簡單地將這一班規(guī)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往往難以引起學生的重視,甚至會引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導致學生將飲料瓶、廢紙扔得到處都是。對此,教師可以借助班會,將垃圾回收站的圖片呈現在學生的面前,當學生直面垃圾遍地的場景時,會下意識地說出“這樣的環(huán)境真臟”“這里一定到處都是蒼蠅,好惡心”等話語。在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后,教師順勢提出:“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生活、學習,會怎樣呢?”請學生進行思考。當學生說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肯定是無法安心學習的”“這樣的環(huán)境,我一分鐘都不想多待”等想法后,教師繼續(xù)設計“為了不讓我們的校園變成垃圾場,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的問題,引導學生說出“不亂扔垃圾”“將垃圾扔在指定位置”等答案。圍繞學生的回答,教師再與學生一起制定相應的班規(guī),有效增強學生自覺遵守班規(guī)的意識。
教師為學生擬定情境,讓學生成為班規(guī)的制定者,不僅能引導學生了解每一條班規(guī)存在的價值,也能強化學生的自覺意識,使學生成為班規(guī)堅定的守護者。
二、妙用活動,推動美好品格滲透
(一)設定主題活動,引領思想品格管理
主題活動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的一類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這類教學活動的開展并不是為了熱鬧,而是為了達到某種特定的教學效果。與一般學習活動相比,主題活動的方向性會更加明確,也更能實現對學生的教育指導,促進師生之間良好關系的發(fā)展。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下,為了集中精力對學生進行品格管理,讓學生系統地理解高尚人格品質的內涵,教師不妨以德育內容為主題,為學生創(chuàng)建學習活動,在腳踏實地中提升思想品格管理的質量。
在開展感恩教育時,教師便可以引入“感恩從小開始,讓愛溫暖彼此”的德育主題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先創(chuàng)建“感恩父母養(yǎng)育我”的活動,請學生寫一篇感謝父母的文章,讓學生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之后,教師為學生布置家庭作業(yè),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打掃衛(wèi)生、整理床鋪、捶背等。隨后,教師引入“感謝教師教導我”的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向教師問好,并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同時,教師也要請學生演唱感謝教師的歌曲,用歌聲傳遞心聲。緊接著,教師再創(chuàng)建“感謝他人的幫助”的活動,帶領學生用賀卡的方式,向幫助過自己的同學、朋友表達感謝。透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也能將“感恩”的美好品格牢牢記在心底。
教師依托德育要求為學生創(chuàng)建主題活動,并設計多樣化的活動形式,能維持學生參與主題活動的熱情,并讓學生透過每一個小活動加深對德育理論的印象,從而真正地將美好的人格品質留在心底。
(二)開展實踐活動,踐行美好人格品質
相較于理論性的學習活動來說,親身實踐的學習方式更能在學生的心底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德育中亦是如此。因此,在開展班級管理活動時,為了讓美好的人格品質在學生的心底開花,教師不妨打破過去的德育管理模式,主動地與社會公益組織進行聯系,為學生拓展德育空間,促使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強化品德意識,真正地完成對美好人格品質的內化。這樣,在真正步入社會時,學生也能夠自覺擔負相應的責任,推動和諧社會的發(fā)展。
在對學生進行關愛他人這一品格的教育時,教師便可以與當地的殘聯聯系,共同商定后續(xù)德育活動的細節(jié)。在確定了德育方案后,教師先在校內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避免學生在校外實踐活動中出現意外。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到達殘聯,并由殘聯的工作人員組織學生對殘聯進行參觀,增強學生對殘聯的認識。隨后,學生在殘聯工作人員的輔助下展開角色模擬活動,體會殘疾人的日常生活,以便站在殘疾人的視角,深入感知他們生活的不便之處,自覺形成關愛他們、幫助他們的意識。這樣在未來的生活中遇到殘疾人時,學生也能積極地伸出援手,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教師打破常規(guī),組織學生到校外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能讓學生透過親身實踐,深入認識關愛他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在生活中主動地踐行這一美好品質。
三、巧借科技,創(chuàng)新品格管理模式
(一)利用媒體優(yōu)勢,改良學習方式
德育知識帶有強烈的抽象色彩,在德育中,當教師簡單地利用口述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指導時,往往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推動學生高尚人格情操的形成。媒體技術具有對事物進行形象化處理的優(yōu)勢,能夠將原本抽象、枯燥的內容以靈動、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活力,弱化學生理解德育知識的難度。對此,教師應當充分綻放媒體技術的光彩,照亮德育之路,改變學生識記德育知識的方式,使學生的品德素養(yǎng)獲得進一步提升。
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便可以先在互聯網中輸入“愛國”“歌曲”“影視片段”等關鍵詞,收集網絡中的相關資料,為之后對學生進行德育奠定基礎。在正式開展活動時,教師先為學生播放愛國歌曲,讓學生被激昂澎湃的歌聲所吸引,主動地將目光放在活動上,并初步感知本次德育活動的主題。隨后,教師為學生呈現影視片段,并向學生設計“影片中主要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主人公的做法,帶給你怎樣的啟示?”等問題,使學生透過電影的畫面,逐步發(fā)現主人公身上濃郁的愛國精神。之后,教師再借助歌詞、電影主人公的行為等,為學生介紹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增強學生的理解,從而讓學生的心底升起愛國情懷。
教師以媒體技術為媒介,向學生呈現直觀、靈動的影音資料,能有效喚醒學生的形象思維,讓學生直面高尚品格的內涵,從而主動地將影音片段中的主人公當作學習的榜樣,在向影片主人公靠近中,塑造愛國情懷。
(二)拓展德育平臺,便捷汲取養(yǎng)分
在現如今德育活動中經常存在一種尷尬的情況,即在課堂上學生認可高尚品格存在的重要性,但是在課下他們依舊我行我素,可見德育沒有起到持續(xù)性的效果。究其根本是教師鞭長莫及,不能時刻在學生的身邊對學生教育指導,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主動地改進自身的行為習慣。現代科技的發(fā)展,讓互聯網成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幫手。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格的管理中,教師不妨借助公眾號、網頁等平臺,創(chuàng)新德育的方式,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以從網絡中接觸德育知識,不斷潤澤自己的心靈。
為了讓學生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教師便可以以此為主題進行微信公眾平臺的制作,有效拓展學生的線上學習渠道。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先在互聯網中收集與革命歷史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等,為后續(xù)制作公眾號做好準備。在正式創(chuàng)建公眾號時,教師可以對公眾號進行板塊切割,如“回顧歷史”“英雄人物”等,分門別類地傳遞革命知識,讓公眾號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之后,教師定期在公眾號中更新內容,促使學生能隨時隨地依靠公眾號了解革命歷史,深刻體會革命烈士不拋棄、不放棄的偉大精神,自覺傳承紅色基因。
教師增強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主動地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為學生創(chuàng)建線上學習的渠道,能讓學生在離開學校、離開教師后,隨時隨地獲取德育知識,讓靈魂更加豐滿。
總而言之,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提出,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為學生下一階段的發(fā)展做好準備,讓學生逐步成為四有公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助力。對此,小學教師要繼續(xù)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融入日常班級管理活動,在不斷更新班級管理模式中,帶給學生新穎的學習體驗,讓學生的思想品格獲得有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