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琴
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在藝術活動中幼兒的自主學習尤為重要。本文基于園所開展的藝趣兒童工作室的教育實踐,歸納總結了在幼兒自主學習前、中、后三個階段教師可以采取的支持策略,包括為幼兒提供環(huán)境和經驗的準備、在過程中平衡探索的深度與廣度、利用隱性力量實現(xiàn)引導以及鼓勵幼兒總結與反思等具體內容,為藝術教育中如何提升幼兒自主學習能力提供參考。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幼兒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習者,是學習中的主體。在彰顯個性、鼓勵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藝術活動中更應該賦予幼兒自主探索與學習的空間。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也指出,藝術領域教師支持的關鍵在于為幼兒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提供條件和機會。然而,在當前的藝術教育實踐中,往往存在著教師引導過度、幼兒主體缺位的現(xiàn)象。教師關注作品的呈現(xiàn)和藝術技能的掌握,會采用示范、練習等形式,讓幼兒不斷模仿,而幼兒真正的興趣和自主自發(fā)的表達則被忽視和壓抑。孩子有著看待事物的獨特眼光,也有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本能傾向,他們往往將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情緒融入藝術作品之中,盡管技法不夠純熟、筆觸較為稚拙,但仍然反映著他們對周圍世界的理解。自主學習對于幼兒藝術靈性的抒發(fā)與養(yǎng)護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為幼兒的自主學習提供必要條件
(一)營造寬松且豐富的藝術探究環(huán)境
為了滿足幼兒藝術中的自主探究和表達的需要,常州市劉海粟美術幼兒園為幼兒營造了人、時、空相互交織聯(lián)系的藝術學習空間——藝趣兒童工作室,作為幼兒深度藝術探究的場域。而教師作為幼兒藝術探究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在其自主學習中起到“鷹架”作用,推動幼兒向最近發(fā)展區(qū)進階。在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同時,為幼兒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必要的技能和方法的引領,讓幼兒在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的同時收獲藝術創(chuàng)作的成就感。從藝趣工作室的課程實踐中,歸納出以下用以支持幼兒自主藝術學習的教師支持策略,從自主學習活動的準備、過程的支持以及評價與總結等方面為幼兒提供指導。
環(huán)境作為幼兒學習中隱形的“第三位教師”,為藝術探究和自主學習提供了情境,因此,藝術探究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是幼兒有效開展學習和投入創(chuàng)作的前提。一方面,為幼兒營造具有安全感和相對輕松愉悅的心理環(huán)境,讓幼兒自由、大膽地進行探索和表達尤為重要;另一方面,物質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在支持幼兒的藝術學習中也發(fā)揮著關鍵性作用,然而在當前的實踐中存在材料投放種類單一、選擇余地小、空間布局簡單、缺乏審美體驗等問題,過于單調的環(huán)境顯然無法激起幼兒的創(chuàng)作欲望。因此,在“藝趣兒童工作室”的環(huán)境營造中,著重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為幼兒的自主學習打造“有準備的環(huán)境”。首先是空間的拓展。班級中的美工區(qū)和園內的美術專用室共同構成了幼兒美術學習的場域,為幼兒提供了更加靈活多樣的空間選擇。開放性的空間設置能容納多名幼兒同時活動,讓他們自由選擇開展藝術探究的區(qū)域、材料及同伴;其次是環(huán)境整體性設計。充分利用墻面、桌面、柜面的空間,形成和諧一致的具有美感的環(huán)境,在環(huán)境設計中不僅有教師的精心設計,也凸顯出幼兒的參與。比如,定期更換的墻面、吊飾、桌面在風格和色彩上形成呼應,滿足幼兒審美需求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幼兒對美的感知。同時,在環(huán)境中充分融入幼兒的作品,通過有組織的陳列和展示以及用照片記錄下來的作品“誕生過程”,不僅讓環(huán)境增添了幾分稚拙的美感,也讓幼兒的主體價值得以展現(xiàn),增強孩子們的自信心,拉近他們與環(huán)境的距離。
除了整體環(huán)境之外,在“藝趣兒童工作室”環(huán)境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材料的提供。在材料提供上遵循易取放、多種類的原則。美術活動中用到的工具和材料繁多,為了便于幼兒取用,對工具材料進行分類收納,放置在適宜幼兒視線高度的矮柜里,并避免工具和材料之間的遮擋,從幼兒視角保證工具和材料的可用性。在班級藝術探究場中,會提供與幼兒年齡相符的工具,如為中班的幼兒提供剪刀等。在使用時,僅強調工具與材料的整理與收放,不限制使用的數(shù)量和類型,便于幼兒體驗不同工具和材料的特性,尋找最為適宜的表現(xiàn)形式。從材料上看,在藝術探究場中兼顧低結構和高結構材料,但以能給予幼兒更多創(chuàng)意可能的低結構材料為主,融合生活中常見的人造材料、生活材料和自然材料,如超輕黏土、橡皮泥,生活中收集到的紙盒、紙板以及幼兒在園中撿拾的樹葉、樹枝等都被分類放置于探究場域中,幼兒可以將不同材質、形態(tài)的材料進行組合,形成極具創(chuàng)意的藝術作品。如紙盒與小木棒組合可以變成具有年代感的復古收音機、通過鏤空并嵌入薄木板可以變成生活中常見的自動售貨機、覆上黏土再貼上瓶蓋就能變身有趣的照相機。豐富多元的開放性材料以及不受局限的自由取用為幼兒的個性化表達提供了可能。
(二)幫助幼兒做好藝術探索的經驗準備
在美術活動中,常常會出現(xiàn)幼兒面對大量材料和工具無法取舍,拿到材料后不知所措的現(xiàn)象。幼兒的藝術探索與創(chuàng)作需要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幼兒在生活經驗和藝術技巧經驗上的缺乏會導致幼兒對美的感知不夠充分、對事物的表征不夠豐富。幼兒在藝術探究場中的自主學習也必然離不開教師在幼兒前期經驗積累上提供的幫助。
幼兒藝術探索的經驗準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創(chuàng)作內容相關的經驗。一定生活經驗的積累能夠為幼兒的創(chuàng)作提供靈感,日常生活、傳統(tǒng)文化、自然現(xiàn)象、繪本故事都可以作為幼兒經驗的來源。例如,各種各樣的建筑是幼兒所熟知的生活事物,與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開展藝術探究前,與幼兒進行關于建筑的探討,引導幼兒觀察常見建筑的結構、形態(tài)、色彩等特點,使幼兒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設計出各種各樣有趣的房子,有大大的、能供許多人居住的高樓,也有屋頂覆蓋著積雪的“雪房子”等,幼兒在感知事物的基礎上對其特征進行歸納并經過想象轉換為形式不同的表征方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節(jié)氣”也能幫助幼兒打開創(chuàng)作的思路,例如在小滿到來時,農作物尚未成熟但顆粒逐漸飽滿,田野間的麥穗變得沉甸甸的,通過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麥穗,讓孩子們對農作物的成熟狀態(tài)有直觀的認識,在藝術探究中,幼兒通過不同的形式來表現(xiàn)小滿時節(jié)的麥穗,他們通過繪畫、拼貼、粘土等形式生動地再現(xiàn)了飽滿的麥穗狀態(tài)。此外,繪本故事中天馬行空的想象以及色彩豐富、形態(tài)各異的插畫也與幼兒的思維特點相契合,教師在探究樹枝的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了一本有趣的繪本故事《不,我不是小樹枝》,其中講述了一個高高瘦瘦長得和小樹枝一樣的女孩的故事,孩子們在聽完故事后想到小樹枝還可以被塑造成不同動作的人物造型。
二是技巧技法上的準備經驗。幼兒的創(chuàng)作需要依托于材料和工具,如果對不同材料的特性缺乏基本的了解或是缺少使用工具的基礎技能,則無法支撐幼兒的自主探索,反而會降低幼兒的自信心。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在一定的情境中引導幼兒觀察、比較不同材料的特點,鼓勵幼兒歸納和總結基本工具的使用技巧。如請幼兒分享剪刀或壓花器的使用方法,或者通過游戲的形式引導幼兒學習黏土混色的技巧,這種技法可以用于作品的裝飾,或者用來制作浩瀚宇宙中美麗的“星球”。此外,也可以選取同一主題下不同材料制作的作品,請制作者說一說選用材料時的思考以及使用過程中的體驗,讓幼兒展開討論,比較不同材料所帶來的不同效果,激發(fā)對材料創(chuàng)新的思考。盡管在藝術探究中強調幼兒的自由表達,但是技能技巧仍然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礎。在藝術探究場的實踐中要避免“唯技能”的做法,也要避免“去技能”的傾向,而是要基于幼兒的直觀體驗和感受或通過游戲化、情境化的引導來幫助幼兒做好相關經驗的準備。
二、在幼兒的藝術探究過程中提供及時支持
(一)推動縱深與廣度結合的探索方式
雖然“藝趣兒童工作室”為幼兒提供了多種形式的材料和工具,幼兒可以廣泛地嘗試不同材料的使用及組合,但是幼兒也容易因為追求新鮮感而不斷更換材料,對每種材料的探索都浮于表面。經過仔細研討發(fā)現(xiàn)在關注材料提供的多樣性或幼兒探索的廣度的同時,也要關注縱深,通過過程中的指導推動幼兒對特定材料持續(xù)、深入地探索,鼓勵幼兒使用多樣的工具和不同的方式來不斷創(chuàng)意,增進幼兒對某種類型材料的理解和認知。美國高瞻課程中視覺藝術教育的新方法——單項深度法為教師在“藝趣兒童工作室”中的支持策略帶來了啟示。單項深度法指的是對一種或一類媒介或藝術材料展開深度的持續(xù)探索,利用此類媒介進行的藝術欣賞和創(chuàng)作活動能夠發(fā)展幼兒的藝術感受力和表現(xiàn)力。在幼兒的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幼兒的學習進展及興趣演變,及時把握住教育時機,通過正向的引導維持幼兒對材料的興趣,并推動探索的逐步深入。例如最簡單、最為常見的紙張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也可以有不同的變化,教師察覺到幼兒對剪紙活動的持續(xù)興趣,可以嘗試讓幼兒利用不同類型的紙張進行不同的嘗試,如較硬的卡紙剪下來的圖案可以“站立”起來,空間就從平面拓展為立體,在三維的空間之中,幼兒的想象也得以延伸。他們利用紙張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他們所熟悉的東西,包括汽車、樓房、游樂場、森林、地鐵等,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將自己的創(chuàng)意拼搭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圖景。除了剪紙之外,紙張是否還有其他的用途呢?盡管卡紙可以變得立體,但是容易晃動,有沒有辦法讓紙張既能立體又能變得更加牢固呢?教師提供了“紙雕”的創(chuàng)意,并和幼兒一起將紙浸泡在水里,這樣一來,紙張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變成了質地如黏土的紙漿,幼兒可以輕松地對紙漿進行塑造,將其變成各種各樣立體的形態(tài),一個個小動物還有小樹躍然紙上。教師通過聚焦紙這一材料的使用,不斷拓展其使用方法,讓幼兒對紙有了更為充分的感知,不斷延續(xù)著探索的樂趣,讓幼兒的自主學習向縱深發(fā)展。同時,在紙制作品中融入其他的元素作為裝飾或者不同形態(tài)的紙制作品的融合也為幼兒拓展了材料使用的范圍,保證了探究學習的廣度。
(二)發(fā)揮教師隱性指導作用
幼兒在“工作室”中的自主學習往往會由于教師的干預和指導而中斷,或者從自己的節(jié)奏中脫離轉而依賴教師的幫助。在總結了經驗之后,發(fā)現(xiàn)在指導幼兒自主的藝術探索時,教師應當將指導“隱藏”起來,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的支持。教師的隱性作用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通過平行游戲的方式自然地融入幼兒的藝術探索,通過自己的操作為幼兒提供范例。如幼兒在使用剪刀剪紙時遇到困難,教師可以拿剪刀在一旁也進行剪紙的活動,放慢動作沿著邊線進行剪紙操作,幼兒會自然地模仿教師的行為,從而學習到剪紙的技能。二是將支持融入環(huán)境之中。如在桌邊或工具籃里放置圖文并茂的使用說明,或者在已有的陳列作品周圍貼上制作的步驟圖,通過示意圖、說明書或其他相關的工具書,幼兒能夠自主參與來解決問題,教師逐漸從直接支持轉為間接地提供幫助,減少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的依賴心理,讓孩子們形成獨立思考、自己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也為幼兒成為真正自主的學習者打下良好的基礎。三是發(fā)揮同伴的作用。幼兒之間的相互模仿學習是幼兒發(fā)展的動力之一,不同的幼兒在藝術表現(xiàn)上各有所長,相互欣賞彼此的優(yōu)點并嘗試向對方學習能夠更好地提升幼兒的能力。在藝術探究場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不同幼兒的長處,并且鼓勵其與同伴分享自身的經驗,形成同伴間互相幫助的友好氛圍。教師通過主動“撤出”,為幼兒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留有了空間。
三、為幼兒的總結與反思給予恰當指導
在幼兒園的實踐之中,藝術探究活動往往止步于作品的“誕生”,對活動過程的總結與反思重視不夠。而幼兒對材料和工具使用經驗的總結與回顧、對探究過程的反思都能夠幫助其成為真正的自主學習者。因此,在“工作室”的創(chuàng)作結束后,教師會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藝術探究過程進行總結與分享。比如,借助一對一談話或者小組、全班討論的形式,通過提問來引導幼兒回溯,也會利用圖片輔助來幫助幼兒回憶探究的過程。在反思中,既要包括幼兒創(chuàng)作的靈感、內容和方法的分享,也要包含幼兒對工具使用的體驗和感受,更為重要的是關注幼兒對自身探究活動中學習品質的評價,如幼兒是否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是否嘗試解決、如何解決、是否堅持完成了自己的藝術作品是對幼兒堅持性的考察;又如幼兒是否專注地投入到創(chuàng)作之中、是否接受了同伴的幫助或者是否為同伴提供了支持等,也是自主學習中學習品質的重要體現(xiàn)。盡管幼兒起初可能無法準確地描述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狀態(tài),但是透過討論和引導會逐步讓幼兒在探究中關注到自己的學習過程,這對于推動幼兒的元認知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當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自身的學習狀態(tài)有更為充分的了解,就能在探究式的“藝趣兒童工作室”的自主學習中有更多的收獲。
總之,教師在為幼兒的自主藝術探究活動提供支持時要真正將幼兒視為獨立、自主、有能力的學習者。在引導幼兒掌握藝術技能和技巧的同時,也要引導幼兒學會學習,將探索的空間真正交還給幼兒,讓其在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中、在潛移默化的感染中、在與同伴的積極互動中,成為自信的、積極的創(chuàng)造者,在深入的藝術探究中感受其魅力,實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
注: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立項課題“幼兒園‘藝趣兒童工作室實踐探索研究”(項目編號:2021JY14-L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