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
內容摘要:葉舒憲的《文學與人類學》主要講述了人類學的興起,文學與人類學之間的互動關系等方面的內容。將文學與人類學聯(lián)合起來考察,為文化的文學研究拓寬了更多的可能性。葉舒憲提到在文化趨同時代,求異思維的重要性,因此地方性知識,體驗性知識,原始文化等被提出來以保持人類思想之“異”,而“求異”思想的存在不僅僅受到文化趨同的大背景影響,同時也是對工具理性的反叛。
關鍵詞:葉舒憲 《文學與人類學》 “求異” 知識全球化
文化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許多事物的產生都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學也是如此,所以完全從文學內部來研究文學本身已不能滿足文學的發(fā)展需求,因為僅僅從文本出發(fā)對文學進行審美研究,它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文學的發(fā)展,文學作為社會的產物,其不僅是審美的,更是有反思意義的文本,因此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文學,有利于我們更深入的了解文學。于是20世紀以來出現(xiàn)了許多從文化的角度來考察文學的研究,比如文學人類學就是以人類學的視域來看待文學,并最終落足于文學,即用外部研究的方式,服務于文學的內部研究。人的整體意識的誕生與世界整體化的到來息息相關,關于“人”的意識,在世界不同民族中很早就有顯現(xiàn),但所謂“人類”的意識,卻是一種世界意識,應該說是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后才催生出來的。就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意識的姍姍來遲是由于無法突破“自我中心”主義,是總將自我看得高人一等,而無法平視其他人,而在種族之間的大殺伐之后,人類逐漸意識到不同人所具有的同樣本質,正基于此,人類學秉持著文化相對主義的原則,要求平等的看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可以這么說,文學人類學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采用跨文化、跨學科的視角,用文化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文學”[1],尤其到了20世紀后期,全球化迅速崛起,給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異”在逐漸被削弱,“同”的負面影響也不斷凸顯,因此,葉舒憲在《文學與人類學》中提出了求異思維,他認為要“努力學會如何容忍差異、尊重差異,并且嘗試將理解他者和欣賞他者作為培育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地球村公民之必修課?!盵2]所以“求異”既是平視一切人類文化的保證,同時也對文學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意義。
一.產生求異思維的原因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有一種“求同”的思維,因為在“同”的狀態(tài)下,一切就會變得普遍化,同時也會更便捷化,但是過度的“同化”也給文化帶來了負面影響,更多的不同與細節(jié)也被人們忽視了。于是“求異”思想被提出來,肖偉勝認為“文化人類學的‘求異獨特的思維方法曾經無數(shù)次地激發(fā)了現(xiàn)代主義作家 的文學想像與靈感”[3],并且在葉舒憲的《文學與人類學》一書中,他也曾強調了求異思維的重要性,對于“求異”思想產生的原因,我們主要從文化趨同的時代背景和本土再闡釋這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文化趨同的時代影響
對“同”的追求是大多數(shù)民族的共同特點,中國古人曾希望實現(xiàn)所謂的“大同世界”,他們對“同”會有十分特殊的情感,并且對異族以夷、蠻相稱,而在今天,自工業(yè)革命,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以來,世界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尤其是到了20世紀后期,全球化的時代開始到來,這就使得中國古人所說的“大同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實現(xiàn)著。
正因為“同”的世界離我們越來越近,所以我們對“同”的危機的感知能力也就越來越強,因為“當‘同正一步一步向我們走來時,如何避免由‘同引起的副作用也就成為普遍的自覺。”[4]在知識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通,融通的過程就是一個同化的過程,如若融通的方式不當,過于講“同”,那么其文化本身的“異”也就會被遮蔽。“同”可能是一種普遍性的東西,而“異”則可能是一些具體而微的對象,在對“同”的過度追求中,我們往往會忽視了細節(jié)和差異,而這些差異卻很可能是對象之區(qū)別其他對象的重要特點。所以人在身處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切身感受到了趨同危機,又經歷了后現(xiàn)代和解構主義的洗禮以后,人們過去普遍偏“同”的價值觀便開始偏向“異”的這一邊。
(二)本土再闡釋對“異”的需要
文化趨同是時代大背景,但就縮小到具體的文化本身來說,本土文化面對外來文化,就是與“異”的相撞,遇見“異”,我們既不能完全被同化,成為他者,也不能將他者完全拒之門外,它既需要雙方把握“同”,也需要二者接受“異”,這個“異”包括兩點,其一是不固守本民族文化,并接納外來文化的“異”,其二是不一味地趨同于外來文化,而保持本民族與他者相區(qū)別的“異”。
“異”可以是本土文化煥發(fā)新的生機。全球化使西方異民族的文化進入我們的視野,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都是經歷了千百年的積淀而形成的,它是本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它影響著本民族的認知理解,思考習慣,所以邱馬科夫認為“全球性意識上的主要障礙,是對全球性價值的不同理解與解釋?!盵4]但是,知識全球化給單一的本土思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它成為本土文化的對照與反思,而面對外來文化的進入,我們需要本土再闡釋來接受外來文化,那么本土再闡釋應該如何可能呢?首先,我們需要超越本土文化的束縛,接受異族文化,以“這種他者的反觀之效,發(fā)現(xiàn)和揭示自身文化特點的弱點和局限”[5],來消解我族中心主義的思想傾向;其次,再闡釋還是一種外來文化的本土應用,是“文化他者的視野在本土文化中的應用,或是賦予本土文化以新的資源價值。”[6]這給本土文化帶來了“異”,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陌生化”。
二.“求異”思想的表現(xiàn)
“同”的危害使許多思想家提高了警惕,他們意識到在過度強調趨同的過程中,文化中的差異、細節(jié)和特色都被掩蓋了,所以格爾茨提出了“地方性知識”,波蘭尼提出了“體驗性知識”,他們認為有多少個不同的經驗個體,就會有多少精微的知識。葉舒憲同樣出于對“求異”思想的肯定,提到以“地方性知識”和回溯原始文化來表現(xiàn)“異”。
(一)推崇地方性知識
“地方性知識”是格爾茨在田野作業(yè)之后,給那些未進入學科體系的本土知識的一種界定,對“地方性知識”的考察是對豐富多彩的文化的考察,是“將各種不同的世界納入我們的觀察?!盵7]所以不同的地區(qū)的文化差異是無可厚非的。
強調文學人類學的“異”是在肯定“地方性知識”的多元性。格爾茨的“地方性知識”強調“在‘文化相對主義的立場下,以文化闡釋為要點,推翻和顛覆西方既往的認知體系,建立多元的文化研究范式。”[8]知識應該是多元化的,但是自20世紀以來,現(xiàn)代性進程的加快,使得人們普遍進入了唯科技主義的狀態(tài),科學技術講究實證,知識也成為了實證科學的一部分,逐漸知識的一元化使其本身喪失了活力,那么挖掘地方知識就是在發(fā)現(xiàn)文化的多樣性,所以“地方性知識的確認對于傳統(tǒng)的一元化知識觀和科學觀具有潛在的解構和顛覆作用?!盵9]畢竟社會生活與科學的機械化生產是完全不同的,人類學家以“文化相對主義”的原則平視一切文化,格爾茨認為“承認他人也具有和我們一樣的本性則是一種最起碼的態(tài)度?!盵10]而“地方性知識”就是以豐富多樣的形式而存在的文化樣態(tài),它是文化差異性的集中體現(xiàn)。所以,葉舒憲在這里推出“地方性知識”就是其把握文化之異的一種表現(xiàn)。
(二)復歸原始文化
《文學與人類學》中除了提到以“地方性知識”達到求異外,還提到了復歸原始文化。原始思維研究本是西方的理性研究者為拯救西方的文化,而轉向非西方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一種方式,而在今天,基于文化趨同所能帶來的實際危害,人們普遍“求異”的意識覺醒,也主要表現(xiàn)為對現(xiàn)代性的反叛和對原始文化的復歸。
復歸原始文化是人們企圖從原始文化中找到文化本身的活力,以原始文化之異來消解現(xiàn)代文化的趨同危機。“復歸原始則意味著找回已經失落已久的詩性智慧的美妙世界,恢復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原初親緣關系?!盵11]現(xiàn)代性給文化帶來的危機之一就是會使文化在工具理性的作用下,失去其自身的獨特性,人類學倡導回歸原始文化,就是在喚醒文化過往的生命力,為今日之趨同的文化注入新的力量。原始文化是今日文化生成的源泉,當西方思想家將目光投向非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之時,非西方的原始文化對于他們來說就是“異”,所以可以說這也是以“求異”的方式來救贖他們今日之文化的一種手段。
三.對“求異”思想的反思
20世紀以來,人們對“異”的呼喚掀起了新的思想浪潮,當全球化席卷世界時,人們看到了所謂“大同”的弊端,因此,“求異”的思想從外而內,從娛樂到文化都在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著。而在當下的生活中,社會問題與文學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所以社會文化中的“求異”與文學也息息相關,反思“求異”思想對當前的啟示,主要以它對工具理性的反叛和與文學的關系這兩方面來論述。
(一)對工具理性的反叛
在談到為何現(xiàn)代西方會熱衷于原始文化時,葉舒憲先生是這樣說的:“一個受工具理性和實用主義倫理支配的世界,當然是壓抑個性和缺乏詩意和幻想的世界。復歸原始則意味著恢復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原初親緣關系?!盵12]現(xiàn)代性大致劃分為資產階級的現(xiàn)代性和審美現(xiàn)代性這兩個層次,資產階級的現(xiàn)代性是由資產階級的工業(yè)革命引起的,它推崇理性,堅信科學技術;審美現(xiàn)代性則是“對資產階級現(xiàn)代性的公開的拒斥?!盵13]審美現(xiàn)代性也叫作文化現(xiàn)代性,它走向了資產階級的現(xiàn)代性的反面,是對科學技術,工具理性的譴責。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有其利弊兩方面,一方面它使人類的生活更加快捷便利,另一方面它也使理性過度的充斥于社會中,使人們陷入唯工具主義的危機,尤其是進入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zhàn),讓人類進一步認識到了科技的殘酷性;全球化的深入,讓人類逐漸走向趨同的時代?!扒螽悺彼枷胝窃诜磳κ澜缤奈C中生成的,發(fā)現(xiàn)“地方性知識”就是在承認差異,否定同一的世界;復歸原始文化就是在借原始因素來反叛現(xiàn)代性。所以“求異”思想是文化現(xiàn)代性的思想基礎,以此來實現(xiàn)對工具理性的否定。
(二)文學中對“求異”思想的把握
不僅僅是社會生活中強調“求異”,文學中也有對“異”的把握?!叭祟悓W由于其特有的核心范疇‘文化,以及‘求異獨特的思維方法和文化相對主義原則”,[14]對今天面臨困境的文學有一定啟示效果。從文學藝術的整個發(fā)展史來看,文學藝術從來就是講求變化的,就像阿多諾所說的:“把藝術史說成是一系列波節(jié)點或許要比將其視為連續(xù)不斷的東西更為妥帖?!盵15]
新的藝術總是在對過去藝術的批判中生成的。而就具體的藝術形式來說,文學藝術也是拒絕絕對的同一化的,現(xiàn)代主義藝術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們的“異”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與現(xiàn)實生活的常規(guī)相左,它們一反現(xiàn)實常態(tài),將完全不符合生活邏輯的事例放入文學中,用文學與生活的不一致來反叛正常生活的病態(tài);二是與一般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式相異,現(xiàn)代主義文學不像傳統(tǒng)文學那樣有按部就班的故事情節(jié)和有跡可循的人物性格,相反其作品讀起來往往令讀者感到疑惑,卻又能看到其對現(xiàn)實生活的控訴。文學藝術“求異”不僅能激發(fā)文學更多的活力,創(chuàng)造出更多富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還能使人類在工具理性膨脹的社會中意識到文學的反理性作用,以試圖使文學藝術能從消費主義市場中的邊緣位置回歸。
文學人類學是從整個人類學的視域出發(fā)來看待文學,其最終對象在于文學,文學與人類學這二者之間的融通之處有兩點:其一是文學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人,而人類學所關注的對象亦是人本身,二者有相同目的;其二人類學與文學在廣義上都與文化息息相關,二者從不同角度凸顯了文化特色。20世紀的趨同化使得“同”的危機漸漸顯露,于是“求異”有了新的發(fā)展,人類學家很講究對差異的認同,從格爾茨的地方性知識,到葉舒憲的復歸原始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顯現(xiàn)了他們的“求異”思想。不僅如此,對“求異”思想對現(xiàn)代的文學藝術的發(fā)展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文學上把握“異”不僅能煥發(fā)藝術的活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所謂的“文學終結論”的危機。
參考文獻
[1]王艷:從文學到文化——文學人類學的跨界與超越[J],文學人類學研究,2019,{4}(01):78-84。
[2][4][6][7][10][12][13]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20,20,15,16,36,51,51頁。
[3]肖偉勝:知識全球化時代的當代文學研究[J],文學評論,2005,4}(06):55-60。
[5]邱馬科夫著,姚洪芳等譯:全球性問題與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21頁。
[8][11][美]吉爾茲著,王海龍,張家瑄譯: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第241,19頁。
[9]莫愁:從格爾茨“地方性知識”理論出發(fā)闡釋民俗學關鍵詞“地方性”[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3(03):47-53。
[14][美]卡林內斯庫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xiàn)代性的五副面孔:現(xiàn)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后現(xiàn)代主義[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年,第2頁。
[15]肖偉勝: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何處去?[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4}(08):70-74。
[16][德]阿多諾著,王柯平譯:美學理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