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師表》是義務教育九年級必讀課目,從2001年至今,文中有一處標點經(jīng)歷了兩次變化。這樣的標點變動,使“深追先帝遺詔”的主語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是“陛下”劉禪在追思先帝遺詔,還是“臣”諸葛亮在追思先帝遺詔?筆者從語境分析和公文寫作兩個方面得出結論:應當是諸葛亮在深追先帝遺詔。
關鍵詞:《出師表》;公文;標點;句讀;主語
筆者從2001年執(zhí)教至今,見證了語文課本的幾次改版。其中有課文的刪減,也有課文內(nèi)容的變化。《出師表》一文一直保留在九年級上冊。其中一處微不足道的標點,經(jīng)歷了兩次變化,引起了筆者的注意。愚以為雖“微”,但“足道”。
一、初中語文課本中《出師表》的兩次標點符號變化
《出師表》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標點符號變化,可總結為下表:
上述兩個標點的變動,使“深追先帝遺詔”的主語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2001版和2018版的主語應該是“陛下”;2002版的主語則應該是“臣”,即諸葛亮自己。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改動?2002年版本的改動有必要嗎?改動的根據(jù)何在?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查閱了一些資料,進行了一些思考。據(jù)筆者所能查到的資料,《出師表》中“深追先帝遺詔”一語前后,有三種不同的標點法。
其一,前為逗號,后為句號,即認為“深追”的主語是陛下。這種標點法比較多,大約是因為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寫的《古文觀止》中句前標“、”(相當于今天的逗號)后標“?!?,此書出版量大,影響廣泛?,F(xiàn)代讀本這樣標點的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1980年再版的《古代散文選(上冊)》,北京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郭錫良主編的《古代漢語(中冊)》,2001年以前和2018年以后的各版中學語文課本。
其二,前后均為句號。這樣處理的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徐中玉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這種標點方法回避了“深追”的主語到底是誰的問題,作為不求邏輯精確的“文學作品”選本不失為一種巧妙的處理方法,但是“深追”的主語是誰的問題并沒有因回避而解決。
其三,前為句號,后為逗號,即認為“深追”的主語是“臣”,即諸葛亮本人。采用此種處理方法的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三國演義》所全文引錄的《出師表》(此前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中華書局出版的《三國演義》中引錄的《出師表》均是第一種標點法),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王銘主編的《公文選讀》,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018版初中語文課本。
二、“深追先帝遺詔”的主語應該是諸葛亮
前文所述三種標點方法孰優(yōu)孰劣?這實際上就是“深追先帝遺詔”的主語到底是誰的問題。筆者認為第三種標點方法最符合文章的本來意義,“深追先帝遺詔”的主語是諸葛亮而不是陛下。理由有以下兩點:
第一,語境分析支持第三種標點法。
不同的標點法反映了對句意的不同理解。運用現(xiàn)代語境分析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準確理解那些有歧義的語句。
現(xiàn)代語境學認為,語境可以分為內(nèi)部語境和外部語境?!八^內(nèi)部語境,是指在一定的言語片段中,一個詞同其他詞在詞義搭配、語法組合、文章照應等方面的關系。所謂外部語境,是指說話的背景、場合、意向等存在于語言片段之外的因素?!盵1]283下面結合《出師表》的“內(nèi)部語境”和《三國志》等典籍提供的“外部語境”,來比較三種標點方法的優(yōu)劣。
先看《出師表》本身提供的“內(nèi)部語境”。中學語文課文《出師表》有九個自然段,前五段是進諫之詞;六、七兩段是追述自己以往經(jīng)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第八段是明確歸納各方面的責任;第九段是表文的結束語。在第八段中,諸葛亮首先明確了自己的責任——“討賊興復”;接著明確指出了郭攸之、費祎、董允等留守國君身邊的大臣的責任——給國君以“興德之言”;最后委婉地指出了國君的責任——“咨諏善道,察納雅言”。至此,各方面的責任已明確表達完畢,按照行文一般規(guī)律,下面理應轉入其他內(nèi)容,故此處斷句(使用句號)是符合文義和語法的。
孤立地看,將“深追先帝遺詔”看成是諸葛亮臨出師前對陛下的期望似乎也行,但結合上文提供的內(nèi)部語境,就不難看出這種理解的不妥。因為這里的“遺詔”何所指,可以在“內(nèi)部語境”中找到答案,《出師表》中明確提到“先帝遺詔”只有一處:“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因此,后文的“遺詔”當即指此。由于這個遺詔是對“臣”(諸葛亮)下的,所以后文“深追先帝遺詔”的主體當然應是“臣”,而不是其他人。
有人可能會說,雖然《出師表》所提到的“遺詔”僅“臨崩寄臣以大事”一處,但是劉備去世時是給后主劉禪留有遺詔的。諸葛亮出師北伐之前,對暗弱無猜險的劉禪不放心,所以叮嚀他“深追先帝遺詔”,這不也順理成章嗎?那就讓我們到《三國志》等史書提供的“外部語境”中去尋找答案!根據(jù)《三國志》裴松之注,先帝敕后主遺詔是由“諸葛亮集載”,其內(nèi)容如下: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勺x《漢書》、《禮記》,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2]382
這個“遺詔”的主要內(nèi)容是強調諸葛亮對蜀國的作用,這完全符合《三國志》對當時情況的記載:劉備“臨終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2]382??梢妱湓趯⒍U的遺詔中僅讓他“父事丞相”,并沒有明確要求他對別的人“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既然先帝對劉禪的遺詔就是要他“父事丞相”,如果“深追先帝遺詔”主語是劉禪,那豈不成了諸葛亮在暗示劉禪不聽話,所以“陛下要像對待父親一樣聽我的話”,這顯然不符合作為臣子并且一生謹慎的諸葛亮的身份和性格。
結合《出師表》的“內(nèi)部語境”和《三國志》提供的“外部語境”,先帝“臨崩寄臣以大事”,敕劉禪兄弟“父事丞相”,這些都使得諸葛亮對先帝更加感恩戴德。上文第七段中諸葛亮已把出師北伐歸結為“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故《出師表》全文實際上都是在“深追先帝遺詔”,表示報答先帝知遇之恩??梢娫谖恼陆Y束之前的這個句子,乃是作者對全文的一個總結,其主語當是作者自己——臣。
第二,公文寫作理論支持第三種標點法。
《出師表》雖然常常被收錄在“文學作品選”一類的出版物中,卻并不是以塑造形象為特征的純文學作品。從現(xiàn)代文章學觀點看,它實際上是一篇典型的公文——大臣就重大國事向最高統(tǒng)治者寫的請示報告?!吧钭废鹊圻z詔”一句,既然出現(xiàn)在重要公文的結尾之處,那么立足應用公文寫作理論對它進行分析就很有必要。
首先從“表”這種公文的性質和“行文得體”的寫作要求來看,“表”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常用公文的名稱,是臣下對君主有所陳請的上奏公文,始用于漢初。“漢定禮儀,則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章者,明也?!对姟吩啤疄檎掠谔?,謂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表者,標也?!抖Y》有《表記》,謂德見于儀;其在器式,揆景曰表。章表之目,蓋取諸此也。按《七略》《藝文》,謠詠必錄;章表奏議,經(jīng)國之樞機,然闕而不纂者,乃各有故事,而布在職司也?!盵3]262魏晉南北朝時表文盛行,唐宋以下亦多用此名。唐代學者李善在《文選注》中說:“表者,明也,標也,如物之標表。言標著事序,使之明白,以曉主上,得盡其中,曰表?!盵4]515由于是臣下對君主有所陳請的上奏公文,那么它首先就得注意行文得體。一般情況下,臣下進諫都希望君主采納,受制于這一行文目的,行文者一定要擺正自已的位置,明確自己的身份。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就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因為他知道后主是個“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的昏庸之徒,既要把道理說透徹,又不可語氣過重;既要循循善誘,又要不失君臣禮儀。所以他一再使用“愿”“宜”等具有委婉修辭效果的詞語,以達到勸勉后主的目的。上文已經(jīng)指出,先帝對劉禪的臨終遺言主要是要他“父事丞相”,如果“深追先帝遺詔”的主語是“陛下”,等于說“陛下不要忘了先帝的臨終遺言,應該像對待父親一樣聽我的話”,這就完全違背了封建君臣禮儀,不符合“表”這種公文的行文要求。
再從“表”這種公文的結構要求來看,一般公文都有例行的收尾用語。古代“表”這種公文既然是臣子寫給皇帝的請示報告,結尾之前一般都要表示對陛下的感謝。如與《出師表》寫于同一時期的曹植的《求自試表》的結束語是:“圣主不以人廢言,伏惟陛下少垂神聽,臣則幸矣!”[4]520唐代韓愈的公文名篇《諫迎佛骨表》的結束語是:“無任感激懇悃之至,謹奉表以聞,臣某誠惶誠恐。”[5]102《出師表》最后幾句也是公文的例行結束語,也要表達對皇帝的感激之意。由于劉備臨危托孤曾囑咐后主“父事丞相”,諸葛亮與后主的關系不同于一般君臣關系,他對皇上的感激之情自然要從對先帝的追念說起,所以“深追先帝遺詔”與下句“臣不勝受恩感激”,句意連貫自然,情感一脈相承,中間不宜用句號隔開。
以上觀點得到公文研究專家的支持,不但王銘先生主編的《公文選讀》是這樣劃分的,而且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主辦的《秘書工作》雜志2006年第1期“公文佳作賞析”欄目中方春榮先生的《<出師表>賞析》一文,也是這樣分段的。方春榮先生《出師表》最后一段的現(xiàn)代漢語譯文:“追懷先帝的遺詔,我對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依然難以自已。在我就要遠離陛下之際,對著這紙表章我流淚滿面,不知道說什么才是。”[6]41這充分肯定了是諸葛亮在深追先帝遺詔。
綜上所述,從“語境分析”和“公文寫作理論”兩個方面可以明確證明“深追先帝遺詔”的主語是“諸葛亮”,而不是“陛下”。因此,筆者贊同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2年初審通過的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二十四課《出師表》中標點符號的改動。
三、知句讀方能解惑
是句號,抑或是逗號?這其實就是古人所說的“句逗”,即句讀。文言文中沒有專門的標點符號設計,它以行氣為核心,文中一口氣行完,并表達出一個意思稱為一句。在行完一口氣的過程中出現(xiàn)諸多的自然小停頓、間隔稱之為讀。如果不掌握句讀,也就沒有辦法理解文章內(nèi)容?!抖Y記·學記》記載說:“‘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離經(jīng),斷句絕也。辨志,謂別其心意所趣鄉(xiāng)也??追f達疏:離經(jīng)謂離析經(jīng)理,使章句斷絕也。”[7]285古人在蒙學讀物《三字經(jīng)》中就正面強調了“明句讀”,“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盵8]17韓愈在《師說》中則反面強調了句讀的重要性:“句讀知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9]46今人用標點符號取代了古人的句讀,但絕不能斷章取義,使惑依舊為惑。標點雖小,意義重大。中學語文教師一定要重視標點符號教學,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普及也具有重大意義。
2002版語文課本雖然改動了標點符號,但是“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仍然留在第八自然段,筆者認為這還是不夠妥當。因為第八段層次明了,非常清楚地分述了自己、留守大臣、陛下三者的責任,段意獨立而完整。而“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如上分析乃是公文收尾之前表達感恩之情的語句,是結束語的組成部分。所以在我們給這篇表文劃分自然段的時候,應該將“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和收尾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獨立劃為一個自然段。
參考文獻:
[1]高守綱.《語義和語言環(huán)境》[C]//西槙光正(日本),語境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2]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8.
[3]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李善.文選卷第三十七[C]//蕭統(tǒng),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
[5]韓愈.論佛骨表[C]//阮瓊,唐宋名家文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
[6]方春榮.諸葛亮《出師表》賞析[J].秘書工作,2006(1).
[7]戴圣.禮記·學記[C]//張良一,國學名篇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8]王應麟.三字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11.
[9]韓愈.師說[C]//阮瓊,唐宋名家文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
(作者:梅軍,合肥市第三十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責編胡承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