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燈是貴州省一種廣為流傳的民間藝術,深受當?shù)厝讼矏邸;舭凑詹煌谋憩F(xiàn)形式和藝術風格可分為黔北花燈、黔東花燈、南路花燈和西路花燈。而獨山花燈不僅是南路花燈的代表,也是貴州戲劇藝術的典范。獨山花燈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是一種集歌、舞、燈、戲于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它以獨特的藝術風格、鮮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悠揚的音樂曲調、婉轉動人的唱腔聞名于世。獨山花燈的流程和內容別具一格,是獨山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造就的,獨山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凝結成了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粑璨粌H具有觀賞價值,還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舯硌菪问届`活、曲調優(yōu)美、結構簡單、雅俗共賞,廣泛流傳于獨山的18個鄉(xiāng)鎮(zhèn),逐漸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歌舞形式。獨山花燈所在鄉(xiāng)鎮(zhèn)憑借花燈獨特的魅力先后被國家授予“花燈藝術之鄉(xiāng)”“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的稱號,并且獨山花燈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獨山花燈受邀于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引起巨大轟動,很快便引起全世界矚目,成為中國戲曲領域的一朵奇葩。文章主要研究獨山花燈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以及外在表現(xiàn)形式,力求從整體上感受花燈舞的表演風貌,挖掘其文化內涵,更好地傳承與保護花燈文化。
關鍵詞:獨山花燈;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1-00-03
1 獨山花燈文化概述
1.1 形成與發(fā)展
關于獨山花燈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獨山花燈是外來文化或是外來文化融入本土元素后形成的“外來說”;二是獨山花燈是在獨山這塊土地上土生土長的“本土說”[1]。有的說獨山花燈來自江西的采茶歌,有的說是來自湖南的辰河戲和川劇,有的說是來自廣西的采茶戲,有的說是從本地元宵活動中演變而來的……眾說紛紜,頗有爭議。但從史實來看,《楊萬八墓序》中記載,明朝統(tǒng)一之后,江西吉安府的楊萬八宣撫使率兵征討豐寧司之后,便占領了貴州獨山。且在獨山設立了上豐寧、下豐寧、平浪三司。楊萬八本是江西吉安人,下屬也多為江西籍,自從占領了獨山之后,便世襲豐寧轄區(qū),其手下也卸甲歸田,定居獨山。他們與獨山人民一同生活,給獨山地區(qū)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就這樣,江南的歌舞文化如旱船、采茶燈等戲曲活動逐漸與獨山地區(qū)的民族歌舞融合,進而形成了獨山地區(qū)獨特的花燈文化。
此外,獨山又與廣西相鄰,所以也受到當?shù)亟?jīng)濟、文化的影響。廣西和獨山屬于同一種語系,且在清朝時期,地域上劃分不清,因此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無礙,于是廣西的彩調文化便與獨山的花燈有了密切的來往。另外,獨山花燈在融入漢民族藝術形式的同時吸納了本民族的特色,把本民族的歌舞、武術等樣式融入花燈表演當中,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和風格。由此可見,獨山花燈是由漢民族藝術與地方民族藝術融合而造就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元宵燈會活動是何時傳入獨山的,明末以前無從考證,乾隆《獨山州志》中記載“元宵燈火花炮,家家爭勝,上元日晚,紳士鄉(xiāng)民,各至父母祖先墳上燈”[2]??赏茢嗟贸?,至少康熙以前花燈就在獨山縣流傳,到了清中后期,便在各鄉(xiāng)鎮(zhèn)廣泛流行。獨山花燈最早以歌舞為主,演出的節(jié)目有《打頭臺》《踩新臺》等,隨著各地經(jīng)濟文化的不斷交流,逐漸由歌舞發(fā)展到了人物,并且出現(xiàn)了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戲劇節(jié)目,如《還魂記》《紅燈記》等?;魬蛘Q生之后,便從原來在平地演出的地燈變成了在臺上表演的臺燈,這也標志著獨山花燈戲的形成。獨山花燈戲發(fā)展到民國時期,花燈藝人逐漸增多,劇目也更加豐富,業(yè)余燈班隨之產生。新中國成立后,獨山與各地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且花燈節(jié)目的表演占據(jù)較大比重,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有300多首曲調、40多種舞蹈樣式、上百種傳統(tǒng)戲劇節(jié)目。
1.2 形式與內容
獨山花燈產生于民間的祭祀活動,表演場地多在平坦的地面或者舞臺上,一般借助扇子、手帕等道具,是運用歌曲和舞蹈呈現(xiàn)的一種表演形式。最初人們主要是借花燈來娛神、還愿、驅邪,后面演變發(fā)展為一種酬神娛樂的藝術形式。獨山花燈的表現(xiàn)形式一般以一旦一丑對舞為主,二人手持扇帕,面對面跳舞,同時伴隨著說唱、逗笑打諢,一般沒有固定的腳本,全靠藝人即興發(fā)揮,表演比較隨性,極具個人風格。獨山花燈主要的舞蹈動作多來源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如“金雞獨立”就是模仿公雞的站立姿勢,舞姿有特殊之處?;静椒椋撼蠼牵薪牵┳甙珮恫?,旦角(女角)走梭步,其他角色走八字步。八字步又分內八字、外八字、小八字、大八字。此外還有升子步(即四方步)、自由步等。老旦走的是“雞啄米”,老生走的是“狗舂碓”,娃兒走的是“蛤蟆步”[3]。其內容多取材于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如《五鼠鬧東京》《包公鍘國舅》《蟒蛇記》等,新中國成立后也創(chuàng)作了一些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題材,如《哥笑了》《婦女礦工排》等,另外還有神話傳說《配荒山》《蛇郎》等。獨山花燈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地燈—愿燈—臺燈”這一過程,以下便從這三種表演形式來近距離感受獨山花燈文化的魅力。
地燈的形式相對簡單,人們通常就地而演,沒有場地要求。表演以歌舞為主,情節(jié)簡單,曲調輕快明朗、詼諧幽默,唱詞近似當?shù)乜谡Z。舞蹈活潑歡快、大方隨性,舞姿優(yōu)美質樸,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地燈表演沒有管弦樂器相伴,僅依靠打擊樂器如鑼、鼓、缽等助興,雖然簡單,但是富有喧敘性。地燈演出一般由一男一女相互配合完成,一般流程為:男角先出場,經(jīng)過整裝后出發(fā)去邀請女方;通過門前喊話,應對女方提問、幫女方開財門、進門拜年,以及雙方對唱對舞。從中表現(xiàn)男女青年的愛慕情誼,同時融入喜慶祝賀的主題內容[4]。地燈表演的基礎動作有40多種,組合動作則有20多種,一套完整的地燈舞蹈動作由眾多的基礎動作連成一套組合動作而成,而組合動作需要按照一定的路線、站位和畫面編排。其表演動作可分為步法、扇帕執(zhí)法、扇帕舞法和身段4種。
獨山愿燈是將祭祀活動與歌舞表演相結合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目的是請神還愿、驅魔除病、祭祀祈福,其基本內容包含請神、酬神、祈神、送神等。表演流程:請水、安靈、請神、開光、拜祭、發(fā)燈、拜土地、拜臺、踩門戶、賀主人、掃堂、拜家神、辭神、拜土地、岔排燈、造船、化燈折臺、回壇。[5]表演內容可分為祭祀活動和舞臺演出兩部分,前者以儀式為主,只有打擊樂器伴奏,后者以歌舞燈戲為主,有絲竹樂器相伴。表演曲目主要為《蔣三哥下南京》《安安送米》等,燈曲一般分為采茶調、祭祀調等幾類,主要曲目則有發(fā)燈調、門戶調、開壇調等。愿燈的表演動作主要包括耍扇、耍帕、身段三種,動物模仿主要有“雙龍戲珠”“犀牛望月”“金雞獨立”等,表現(xiàn)事物的則有“觀音坐蓮”“落地金錢”等內容。表演時由燈班班主領導,一般班主需要身著長袍,頭戴法冠,其余表演者則統(tǒng)一著裝,拿著由竹子和彩紙制作而成的紙燈演出。
臺燈是集歌、舞、戲為一體的一種表演形式。臺燈與地燈的不同之處在于,臺燈的主要功能是娛人。臺燈是一種群眾自發(fā)性的自娛自樂的演出活動,一般在逢年過節(jié)時演出。表演時一般有絲竹管弦相伴,所以也稱為“絲弦燈”。臺燈曲目豐富多變,節(jié)奏性強,并且故事情節(jié)充滿戲劇性?!恫刃屡_》是臺燈表演的起始節(jié)目,其目的有二:一是開戲前把新搭的臺踩堅實、平穩(wěn),為眾人添福添壽;二是為了吸引觀眾,展現(xiàn)藝人的功底,為后面的節(jié)目做好鋪墊?!恫刃屡_》是僅供女子參與的一種群舞,演出人數(shù)均為偶數(shù)。表演順序由“出臺”“梳妝”“踩臺”“尾唱”4個部分組成,舞蹈動作基本遵循“雙腿前后交叉站,雙腳磨步走圓彎,右大左小臂劃圓,擺胯扭腰柔態(tài)美”[6]的規(guī)律?!恫刃屡_》的表演逐漸由成對歌舞過渡到集體歌舞,規(guī)模不斷擴大,舞蹈動作也逐漸趨于豐富多樣。
1.3 音樂與道具
獨山花燈的音樂結構形式是曲牌聯(lián)套體,一般都是選曲套詞?;粢魳钒凑展δ軇澐?,可分為唱腔、過場曲牌、鑼鼓曲3個部分。唱腔可分為采茶調、祭儀調、賀調、路調、數(shù)板和花調6個大類,它的曲牌較多,達300種。從它的調式來看,建立在“1、2、3、5、6”五聲音節(jié)上,極少使用“4、7”這兩個音節(jié)。獨山唱腔常用徵調和商調,羽調和宮調作輔助或修飾。過場牌子用于起板、轉腔、收尾、上下場、做身段之中,一共有28個曲牌,包括“一板頭”“二板頭”“三板頭”“游臺”等,其中一、二板頭用得最多,其既可以形成獨立的曲牌,也可折掉其頭和尾,融入唱腔之中,起到轉換和銜接的作用。鑼鼓曲牌用于鬧臺、上下場、做身段、烘劇情之中,有“耍鑼”“三六九”等50多種牌子,打擊樂器則配有鑼、鼓、缽、板等。獨山花燈的傳統(tǒng)演奏樂器包括花胡、竹笛和樂琴,近幾年來,增加了揚琴、笙、大胡等,還有大提琴、黑管等西洋樂器,伴奏的方法基本是樂隨腔走。
在演出時,獨山花燈會用彩紙和竹子扎制各種顏色和樣式的花燈,在燈內點上蠟燭,用作裝飾和照明。此外,演員大多著特定的服裝,旦角一般頭上包紅色紗帕,然后插上鮮花,身穿父母裝或者旗袍,腰上系紅綢帶,腳上穿繡花鞋;丑角一般頭上包紅色或者青色的帕子,身穿白色對襟短衫,下面穿青色或者藍色的褲子,腳上穿白布鞋?;舯硌荻嗍褂蒙扰吝叧吿?,所以非常注重道具的穩(wěn)定性,它的扇面用絲綿紙制作而成,用棕竹作為扇骨的材料。手帕則是由質地綿厚的綢布制成,并且在中間會加上一處圓形的帕心,方便藝人旋轉表演。
2 獨山花燈的傳承現(xiàn)狀
近年來,獨山花燈逐漸得到許多人的關注和重視,相關部門也采取了一些傳承和保護獨山花燈的措施。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它的原生面貌也受到?jīng)_擊和威脅。
2.1 藝人青黃不接,傳承后繼無人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尋求生計的方式發(fā)生了改變,許多年輕人為了謀生選擇外出務工,農村地區(qū)老齡化嚴重,文化斷層現(xiàn)象明顯。燈班成員多是中老年人,班內鮮有年輕人的身影。這些留守老人由于年事已高,體力不支,因此漸漸退出花燈演出活動,花燈文化漸漸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由于老一輩藝人退出舞臺,中青年外出務工、青少年外出求學等,因此花燈文化傳承出現(xiàn)了斷層,花燈陷入無人繼承的困境。雖然老藝人會和其他成員分享自己跳燈的經(jīng)驗,但只有老藝人堅守花燈藝術是遠遠不夠的,其傳承和發(fā)展迫切需要新鮮血液。
2.2 活動經(jīng)費不足,組織結構松散
隨著社會的變遷,花燈的生存空間逐漸縮小,花燈活動需要場地、服裝、帕扇等道具,同時燈班成員在演出結束后會獲得一定的酬勞,燈班外出演出的收入遠不能填補支出的漏洞。班內成員因為跳花燈沒有穩(wěn)定收入而相繼選擇外出務工,使燈班面臨被解散的命運。此外,花燈的組織管理比較松散,大多屬于業(yè)余的民間組織,并無專業(yè)人員領導和管理,因此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組織模式,無法應對市場的需求和變化,造成“燈不成燈、舞不成舞、戲不成戲”的局面。
3 獨山花燈的傳承與發(fā)展
3.1 政府搭臺,藝人唱戲
獨山花燈文化的傳承需要政府和人們共同努力。政府應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為花燈的傳承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為其提供一個生存和發(fā)展的平臺。并且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為獨山花燈的發(fā)展保駕護航,同時建立保護和培養(yǎng)傳承人的專項機制。此外,要加大對花燈演出的經(jīng)濟扶持力度,保障花燈演出的有效運轉和燈班人員的正常生計。設置花燈培訓基地,組織和培訓燈班人員,打造專業(yè)的燈班隊伍。
3.2 大力宣傳,燈旅融合
借助網(wǎng)絡平臺、數(shù)字媒體等渠道大力宣傳,提高獨山花燈的知名度,打造獨山花燈文化品牌。同時讓花燈文化走進校園,在中小學設置花燈課程,讓他們近距離感受花燈文化的魅力,提高花燈文化在本地的普及程度。近年來,文旅融合觀念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抓住這一發(fā)展機遇將花燈這一文化元素融入獨山的旅游開發(fā)之中,并深入挖掘獨山花燈的文化內涵,打造獨一無二的花燈旅游品牌。
4 結語
獨山縣位于貴州省南部,與廣西相鄰,素有“花燈藝術之鄉(xiāng)”的美稱?;羰亲怨帕鱾饔讵毶降囊环N民間藝術形式,至今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廣泛流傳于該地的農村地區(qū),演員多為農民,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魬虻念}材創(chuàng)作與獨山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內容體現(xiàn)了獨山的歷史進程、民風民俗、人際關系等,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文化價值。因此,應該充分挖掘獨山花燈豐富的文化內涵,呼吁社會關注獨山花燈藝術,加強對獨山花燈文化的宣傳,促進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朱玲波.析貴州獨山花燈的形成與發(fā)展[J].藝海,2011(12):192-193.
[2] 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貴州歷代方志集成(第57冊)[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84.
[3] 王希古,朱炳智,張芝梁,等.貴州花燈史話[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186.
[4] 申茂平,徐靜,楊軍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卷[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59.
[5] 江帆,自蘇,玉楓.獨山花燈[M].都勻:黔南文學藝術研究室,1983:36-59.
[6]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貴州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1:47.
作者簡介:田莎莎(1997—),女,貴州銅仁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