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莉 丁思穎
內容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內驅力,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繁榮昌盛的基石,也是當前我國民族工作的主線。統編小學教材致力于語文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雙線組合編排,是國家教育認同的重要載體,教材中覆蓋國家認同教育內容廣泛,其中文化認同相關內容最多,這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的“五個認同”,緊密結合,互相協同的。繼承傳統與實踐創(chuàng)新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統編教材的關鍵路徑,用好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全面加強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小學語文 統編教材 國家認同關鍵路徑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材為基。教材是開展教育教學,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基礎的重要載體和憑借,其中,代表著國家事權的統編教材在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教育中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對培育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基礎性作用,充分彰顯統編教材維護社會穩(wěn)定、政治認同、文化自信的使命與擔當。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由“中華民族共同體”和“意識”兩個概念組成的,換成另外一個表述方式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客觀實體或客觀存在,而“意識”是一種思想、觀念、精神等主觀層面的認知結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思想層面的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指中國56個民族成員能夠自覺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客觀存在,并自覺認識到自身是中華民族中一個成員的觀念,對中華民族及其政治共同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忠誠和情感依托等所具有的態(tài)度和認識,對歷史上中華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交往交流的認同,是對近代歷史上各民族患難與共的共同民運的認同。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體現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十分豐富,可以從身份認同、政治認同、中華優(yōu)秀文化認同、歷史認同和地理認同幾方面關注。
(一)培育身份認同,培養(yǎng)中華民族的國民意識認同感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關于身份認同的內容共有32處。關于公民身份的內容共有9處,包含中國人身份、承擔公民義務、服務社會等。
關于國民意識的內容共有23處,包括中國地圖、心系祖國、不忘母語、國旗、少先隊旗、神州五號飛船發(fā)射成功、嫦娥四號探月、C919國產大型客機交付使用、北京獲冬奧會舉辦權、火星探測衛(wèi)星等。如: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單元人文主題就是就“家國情懷”,課文《梅蘭芳蓄須》《延安,我把你追尋》,從歷史人物事跡的追尋中,讓學生感受到一代代名人的家國情懷如此清明真摯,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梅蘭芳等愛國志士的愛國情懷,并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國民意識的內涵,從而培養(yǎng)小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感。
(二)崇尚政治領袖和精英,促進政治認同,全面認同中國共產黨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關于政治認同的內容共有20處,關于政治主體的內容共有19處,主要是對我國近代史以來的政治領袖和政治精英的認同,包括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其中關于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內容最多。如《八角樓》《吃水不忘挖井人》《歡樂的潑水節(jié)》等,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講述了毛澤東在江西領導革命時期,在沙洲壩為鄉(xiāng)親們解決吃水難的問題,領導鄉(xiāng)親和戰(zhàn)士們挖井供水的事件。四年級下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記敘了周恩來青年讀書時,面對東北奉天被外國人霸占的局勢,忽覺中華不振的現象著實讓人憤慨,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壯誓言。二年級下冊《鄧小平爺爺植樹》一文描述了83歲的鄧小平不辭辛勞地和大家一起植樹。這些內容有利于加強學生對黨和國家領導人愛國愛民形象的認識,進而促進政治認同,全面認同中國共產黨。
(三)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根植中華文化認同感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關于文化認同的內容共有200多次,包含各種文化類型,如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
1.關于物質文化的內容共有33處,包含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和生活用品文化四個方面。
一是飲食文化,相關內容有16處,包括粽子、臘八粥、臘八蒜、餃子、元宵、年糕、春餅、月餅等。一年級下冊《端午粽》一課講到端午節(jié)包多種多樣的粽子;三年級下冊《中國傳統節(jié)日》專欄介紹了中秋節(jié)的月餅、端午節(jié)的粽子等。這些內容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我國傳統飲食文化的感知和認同。
二是服飾文化,相關內容在一年級上冊第一課《我是中國人》,圖畫中56個民族的服飾清晰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對民族服飾文化有所認知。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的資料袋中展示了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和德昂族人物服飾及外貌特征,這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我國民族文化多樣性的認知和理解,強化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三是建筑文化,相關內容有多處。其中三年級下冊《趙州橋》一文通過“創(chuàng)舉”“世界聞名”“堅固美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等詞匯贊美了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的趙州橋,有助于培育學生對我國橋梁文化的自豪感。
四是生活用品文化,共有14處,包括紅燈籠、對聯、香爐、年畫、祖像、祭器、青銅禮器、孔子像、象腳鼓等。這些事物在課文中或語文園地中以各種形式出現,目的就是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體現在各個方面,包括生活用品。
2.關于精神文化的內容有17處,包含傳統美德、思想精華和民族精神三個方面。
一是傳統美德,共有25處,包括敬愛師長、勤學奮進、助人為樂、愛崗敬業(yè)、尊親愛友、謙恭有禮、珍愛勞動成果、誠實守信、懲惡揚善、廉潔奉公等。如二年級下冊《一株紫丁香》一文描寫了老師辛勤工作的畫面,學生用紫丁香回饋老師的辛苦付出;六年級上冊習作單元中的插圖刻畫了戴紅領巾的小朋友們到敬老院看望老人。這些內容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傳統美德的認同并引導實踐,讓學生踐行尊敬師長、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
二是思想精華,共出現46處。包括學習觀、仁愛觀、改過觀、修身觀、自強觀、變通觀、義利觀、誠信觀、廉恥觀、民族觀、性善論等。其中,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呈現的思想大多數為我國古代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人及相關著作中的思想。如教材中選用孔子學習觀的論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讓學生樹立勤問的學習態(tài)度。選用《禮記》中“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觀點,旨在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方法。關于仁愛觀,教材中呈現各家代表言論,墨子主張“愛人若愛起身”,孟子主張“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荀子則認為“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這些思想精華不僅能啟迪學生智慧,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且有利于豐實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并在此過程中培育其文化認同。
三是民族精神,共有46處,涉及愛國主義、舍己為公、團結一致、英勇無畏、鍥而不舍、自強不息、勤勞勇敢、勇于擔當、忠貞不屈、開拓進取等方面的精神品質。其中,涉及愛國主義方面的內容最多,達14處。如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文,平實的文字中充分凸顯出革命英雄在生死面前,舍生忘死、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一方面讓學生對革命先烈懷有崇敬之心,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增強民族自豪感。
3.關于制度文化的內容有4處,主要包括中國姓氏、二十四節(jié)氣、十二生肖等。這些制度文化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至今仍在人們的身份確認和日常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這些內容的介紹,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傳統制度文化的了解和認同。
4.關于行為文化的內容有66處,包含表演和技藝、書法繪畫、節(jié)日習俗和科學技術四個方面。
一是表演和技藝,共有20處,包括京劇、藏戲、少林寺醉拳、剪紙、捏泥人、糊燈籠、拉二胡等。教材中共有7處有關京劇類的行為藝術活動,如:六年級上冊《京劇趣談》一文著重對我國京劇文化中的走馬鞭進行了專門介紹;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一文在前言中提出了梅蘭芳先生主演的享譽世界的京劇作品《貴妃醉酒》和《霸王別姬》。這些內容都有助于凸顯我國京劇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特色和地位,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認同感。
二是書法繪畫,共有15處,包括書法、繪畫、文房四寶等。教材中多次講到我國書畫藝術史上的書法家、畫家及其作品。如六年級上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五年級上冊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五年級下冊顏真卿的《勤禮碑》等,這些內容彰顯了我國書法藝術的魅力,讓學生受到書法藝術的熏陶和感染。
三是節(jié)日習俗,共有29處,包括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語文園地《春節(jié)童謠》一文列舉了從臘月初八到大年初二的春節(jié)節(jié)日習俗,包括貼窗花、新桃換舊符、放鞭炮等,意在凸顯春節(jié)的歡快氣氛,提升學生對我國春節(jié)的熱愛之情,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四是科學技術,包括造紙術及中醫(yī)問診。如教材中提到了中醫(yī)問診的四個關鍵點,即望、聞、問、切,它是中國醫(yī)學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有利于培育學生對傳統醫(yī)學的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三年級下冊《紙的發(fā)明》一文介紹了紙的發(fā)明過程,讓學生了解了科技發(fā)展歷史,同時也讓他們對科技文化有所認識,培養(yǎng)科學文化認同意識。
(四)繼承革命傳統,強化歷史認同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關于歷史認同的內容共有37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1.關于歷史事件的內容有19處,包括香港被占、英法聯軍摧毀圓明園、澳門被占、大柏地戰(zhàn)役、紅軍長征、南京大屠殺、日寇進犯晉察冀根據地、南泥灣、開國大典等。以上歷史事件呈現了近代以來我國遭受的列強侵略和中國人民進行的抗爭,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這些歷史內容,有利于弘揚革命文化,促進學生歷史認同感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從而增強學生偉大祖國來之不易的認同感。
2.關于歷史人物的內容共有18處,包括蔡倫、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宋慶齡、董存瑞、狼牙山五壯士等。在《開國大典》中,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莊嚴時刻,讓莘莘學子肅然起敬,熱淚盈眶……一位位偉人、英雄的事跡和壯舉,譜寫著人性的光輝,激發(fā)著學生對我國歷史人物的崇敬感,強化歷史認同感、民族凝聚力。
(五)贊頌祖國錦繡景觀,傳承地理認同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關于地理認同的內容共有67處,包括自然風光、人文景觀、領土意識等。
1.關于自然風光,包括天山、珠峰、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黃山、天門山、廬山、天都峰、敬亭山、雙龍洞、九寨溝、長江、黃河、桂林山水、日月潭、江南、陳巴爾虎旗大草原、海南島、西沙群島等。如一年級上冊《神州謠》一文運用“黃河奔、長江涌”的語句刻畫了我國黃河和長江奔騰壯闊的洶涌氣勢。三年級《黃山奇石》對黃山風景區(qū)各種天然奇石的描述,讓人領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這些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激發(fā)學生對壯麗山河的自豪感,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2.關于人文景觀,包括故宮、長城、頤和園、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馬俑、布達拉宮、鸛雀樓、黃鶴樓、海寧安瀾園、蘇州獅子林等。如六年級上冊《故宮博物院》一文描寫故宮是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有近六百年的歷史,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成就,彰顯了故宮在當代的人文價值……這些歷史遺跡讓學生感知中國特有的建筑文化等人文景觀,激發(fā)對偉大祖國的地理認同感。
3.關于領土意識,涉及臺灣、香港、南沙群島、西沙群島、小興安嶺、海南島等地。二年級上冊《日月潭》一文明確寫到“日月潭是我國臺灣省最大的一個湖”;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中指出“西沙群島位于海南省西北部,是我國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教材這樣編寫,旨在強化學生的地理認同意識,培養(yǎng)對偉大祖國遼闊的疆土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六)強化文化認同,凸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
語文教材是我國母語教材,相較于其他學科教材而言,尤為注重滲透文化認同相關內容。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國家認同教育內容十分豐富,文化認同相關內容共有220處,占到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總量的58.51%。文化認同相關內容中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方面的內容最多,數量分別為117處和66處,占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的比例分別為31.12%和17.55%,這些數據充分體現了小學語文教材對這些內容的高度重視。從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國家認同教育內容分布及編寫上看,明顯可看出國家認同教育內容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我們要堅定不移用好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在學生認知、情感、行為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目標。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事關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課題,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教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路徑之一,語文課程以其在整個學科課程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和特殊作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中承擔者重要使命。如何通過統編教材有效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中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深入研究。從研究對象來看,不僅要關注用好統編教材,還要關注教師教學,也要關注學生學習。我們要結合教材,實證研究,堅定不移用好教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張祿佳,鄭流愛.國家認同:一種教材分析的視角——以統編初中歷史教材《秦統一中國》一課為例[J].歷史教學問題,2019(4).
[2]高維,郝林玉.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研究[J].教育導刊,2020(8).
[3]高維,顏蒙蒙.統編教材與國家認同——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研究[J].教育學報,2020.16(3).
[4]孔亭.試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21(2).
[5]高承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意義與鑄牢策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40(12).
[6]陳瑛,郎維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五個認同”關系再探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7]張淑娟.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重意涵[J].學術界,2020(1).
[8]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2010-2020)[EB/OL](2010-07-29)[2020-05-12]
注:本文為2021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22J0788)“統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挖掘與培育路徑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曲靖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