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婷婷
摘 要:受圖書差錯率、碼洋和讀者監(jiān)督三個方面的制約,編輯工作面臨內容瑣碎繁多、容錯率低、業(yè)績擔子重等難題,不僅讓編輯常常感到工作壓力巨大,也讓不少編輯產生了職業(yè)倦怠感。編輯加工過程中存在很多難題,其中,手寫稿、關系稿、行文不講究的稿件、口語化嚴重的稿件等是編輯在職業(yè)發(fā)展早期特別容易忽視的重要“關卡”,正確認識和對待這些難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诖?,本文對編輯加工面臨的難題進行了分析,并指出編輯要妥善處理和作者之間的關系,緊緊圍繞著書稿來服務作者,做好作者的預期管理,尋求編輯工作中的過程評價,不斷培養(yǎng)自身的選題策劃能力,努力以奉獻精神和專業(yè)能力出版更多優(yōu)秀圖書。
關鍵詞:編輯;出版;把關;作者;關系;口語化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6-0081-04
一、引 言
關于編輯是做什么的,眾說紛紜,其中大眾對編輯工作最常見的誤解是,編輯就是改錯別字和病句的。挑錯、改錯固然是編輯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的瑣碎事項,但是編輯工作卻遠不止于此。圈外人對編輯工作的誤解不僅與編輯工作本身的幕后性有關,也與編輯甘居作者之后、標榜“為他人做嫁衣”的職業(yè)操守有關。因此,網絡時代、新媒體時代的編輯不能固守躲在書稿和作者身后的舊方法,應積極改變“一人一桌一筆”的編輯工作方式,以免助長外界對編輯工作的偏見,避免因被輕視而無法獲得公平、公正的評價,努力爭取更好地展示自己真正價值的機會。
二、把關:編輯工作的本質
編輯工作的價值到底是什么?一言以蔽之,編輯工作的本質是把關,且是全程把關。把關即編輯按照出版的要求對照手頭的稿件,對于不合格之處要么指導作者進行修改,要么自己根據文章內容替作者改。稿件質量的根源在于作者,而編輯要為此負責。所謂全流程把關,是指一本書稿除了白紙以外,其他所有能上墨印刷的地方都需要編輯對它們進行把關負責。即便是供印刷的白紙,紙張的大小、材質、裝訂方式等,也是由編輯對接設計師、印刷廠方面以后,由編輯決定且負責的。編輯除了不產紙、不產墨,一本書的其余環(huán)節(jié)統(tǒng)統(tǒng)都得管,可謂千頭萬緒、事無巨細。我國圖書出版實行編輯責任制度,保障圖書內容符合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編輯工作既是“把關”“負責”,也是“背責”,一本書一旦出錯,編輯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編輯工作受圖書差錯率的制約。“圖書差錯率”一詞讓編輯和出版單位望而生畏,“萬分之一的差錯率”是紅線、死線、高壓線。我國關于圖書質量的法規(guī)規(guī)章主要有國務院頒布的《出版管理條例》、國家新聞出版署發(fā)布的《圖書出版管理規(guī)定》和《圖書質量管理規(guī)定》等。圖書質量分為內容、編校、設計、印制四項,其中有任何一項不合格就是不合格圖書。《圖書質量管理規(guī)定》第五條指出,“差錯率不超過萬分之一的圖書,其編校質量屬合格。差錯率超過萬分之一的圖書,其編校質量屬不合格”[1]。比如,一本10萬字的書,超過10個差錯就屬于不合格圖書?!秶倚侣劤霭媸痍P于開展圖書“質量管理2022”專項工作的通知》指出了對出版不合格圖書的編輯和出版社采取的處理措施:對出版圖書差錯率在萬分之零點九至萬分之一之間的出版單位由上級約談提醒;對差錯率在萬分之一以上萬分之五以下的圖書必須收回、修訂重印后才能發(fā)行;出版不合格圖書的責任編輯在2年內不得晉升出版職稱,更嚴重的還將面臨注銷職業(yè)資格和禁止從業(yè)處罰[2]。對圖書質量的追溯時效為十年,出版、重印或再版十年以內的書,都受約束。
為了消滅差錯,編輯往往養(yǎng)成了一種“強迫癥式”的工作方式,即反復檢查核對。同樣是看書,編輯審稿改稿時的“編輯閱讀”和一般讀者的“讀者閱讀”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出于工作職責為他人而看,是把關和挑錯;后者是出于興趣、學習等個人原因為自己看,是為了獲取、欣賞和吸收。對于閱讀對象,讀者閱讀是通過字、詞、句、段、篇來了解意思、獲得思考;而編輯閱讀卻往往是“倒著來”,不僅要將閱讀對象“拆解”為篇、段、句、詞、字,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字眼”,檢查字詞錯誤,還要聯(lián)系上下句、上下段、上下文,檢查邏輯錯誤、含義錯誤等。由于編輯閱讀的強度比較大,編輯對書稿常常采取指讀、默讀、唇語等“反閱讀”的方法,刻意降低閱讀速度,以此保持閱讀的注意力。此外,編輯還會通過重復、多遍閱讀的方法來消滅錯誤,這種“反復炒剩飯式”的閱讀方式極大地降低了閱讀趣味。編輯加工費時費力,反復修改的次數越多,心理狀態(tài)就越差,心理疲勞就越多[3]。如果說讀者閱讀是一種積累,那么編輯閱讀就是一種消耗,長時間的伏案工作,也容易導致編輯出現(xiàn)頸椎病、視力下降等職業(yè)病。
其次,編輯工作受出版行業(yè)KPI(關鍵績效指標)———碼洋的約束。隨著20世紀初出版行業(yè)改制浪潮的沖擊,絕大多數出版社從有財政撥款的事業(yè)單位轉制成為自負盈虧的企業(yè),編輯從有編制的人員轉變成為合同制的企業(yè)員工,受此影響,圖書的商品屬性越發(fā)明顯,其經濟效益在“兩個效益”的考核占比中越發(fā)突出。無論KPI考核指標是否會嚴格執(zhí)行,絕大多數出版社都會對編輯進行KPI考核,有的出版社甚至規(guī)定責任編輯一年內必須出多少本書、審核多少萬字的稿件才算達到標準,否則就會扣他們的績效工資和獎金。然而,事實上,很少有新手編輯能夠完成KPI考核,盡管出版社對培養(yǎng)期的新手編輯并不會嚴格執(zhí)行績效考核,但是出版社對工作任務的明確要求依然會對編輯構成“心理約束”。出版社對編輯的種種嚴格要求,不僅是出于雇主方的理所當然,也常是迫于形勢的無奈之舉。隨著網絡的不斷發(fā)展和人們閱讀方式的改變,紙質圖書出版面臨著重重困境,一些沒有好書傍身的中小出版社的生存處境會更加艱難,于是,這些出版社便會通過KPI將企業(yè)的生存壓力轉嫁到編輯身上,而編輯生涯的長久、穩(wěn)定、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必然要求編輯注重圖書的經濟效益。
最后,編輯工作除了受“圖書差錯率”和績效考核的制約,還會受到千千萬萬個讀者的監(jiān)督。圖書最終要面對讀者,讀者有評說圖書的權力,通過購買或使用能夠對圖書的質量進行側面反饋。市面上不乏一些既滿足“圖書差錯率”要求,又滿足出版社KPI要求的書,但是讀者卻不買賬。這些書的最終歸宿,要么在出版社龐大的庫存里變成“壓庫書”,要么直接化成紙漿。即使是大出版社里在業(yè)界很有名望的編輯,做書“看走眼”的情況也并不鮮見。國家新聞出版署發(fā)布的《2020年全國新聞出版業(yè)基本情況》顯示,僅2020年一年,全國出版的新版圖書就高達21. 36萬種,總印數23.22億冊(張)[4]。然而,讀者最終見到的書、買到的書又能有多少種、多少冊呢?出版一本既叫好又叫座的書是多么的難!
三、闖關:編輯加工的難點
了解作者、識別書稿質量是編輯做好書稿的關鍵,也是編輯行業(yè)的不傳之秘。編輯工作是從書稿到成書的全程把關,書稿本身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編校工作的難易程度。尤其對于新手編輯,識人識書既是避坑要訣,也是生存指南。作者是編輯的衣食父母,很多稿件也常常是麻煩的源頭,而那些給編校工作帶來重大挑戰(zhàn)的往往是不會使用電腦軟件修改稿件的、靠關系投稿的、文字極不講究的以及文稿口語化嚴重的作者,因此,新手編輯只有闖過種種關卡,才能最終將書稿變成一本好書。
首先,新手編輯要謹慎對待不能熟練使用Word、WPS等文字處理軟件的作者。過去那種編輯在作者手稿上進行編校加工的時代已經結束,現(xiàn)代出版行業(yè)中通行的是通過電腦并運用文字處理軟件進行編校工作,這不僅能將編校過程清楚地留痕,也能讓作者與編輯之間的溝通更加方便、快捷。網絡時代,盡管手寫稿已經極為稀少,但是仍有不少年紀較大的作者因為種種原因不能熟練使用Word等軟件而使用手寫稿,因此,新手編輯應努力教會他們使用Word軟件中的“審閱—修訂”功能,并要求作者的每一次改稿都使用“修訂”模式,以減少自己因過多使用Word自帶的“文件—對比”功能而干擾對稿件的完整閱讀和總體把握。
其次,新手編輯要謹慎對待關系稿,即沒有經過出版社正常的審稿流程而進入出版計劃的稿件。出版審稿制度能較為有效地控制關系稿,但是在出版行業(yè),人們對關系稿的定義往往非常模糊。出版方有時候需要關系才能拿到他們認為的好稿子,而作者有時候也需要關系才能找到愿意出版的出版方。策劃編輯當然認為他們找到了好選題,但作者在好選題下拿出的稿子未必是好稿子。編輯行業(yè)看重從業(yè)經驗和資歷,新手服從老手,正如初審編輯服從復審、復審服從終審一樣。換言之,新手編輯的身份類似于學徒,話語權較低、議價能力較弱,被指定編校的文稿可能會是包裹在好選題名義下的壞稿子,導致新手編輯常常會低估壞稿子的破壞力,以及一份壞稿子對編輯生涯的沉重打擊。因此,新手編輯既要學會區(qū)分好選題和壞稿子,避免因無法勝任關系稿而陷入自我懷疑的旋渦中,還要積極面對關系稿,化挑戰(zhàn)為機遇,勇于承擔,不斷提高自身的稿件編校能力。
新手編輯尤其要注意那些“行文不講究”的稿件,比如,口語化嚴重、邏輯顛倒錯亂、非網絡小說而段落極為破碎的文字。面對那些內容不乏一定的思想性但文字表述不講究的稿件,編輯應充分認識編校加工的難度,及時了解圖書差錯率的相關規(guī)定和計算辦法,認識到圖書差錯率不僅與編輯相關,也與作者的切身利益相關———在我國現(xiàn)行圖書管理體制下,編校質量不合格的圖書即使已經進入流通領域,也有被召回的可能性。同時,編輯還應向作者講解圖書差錯率的相關知識,提高作者的認知水平,讓作者了解編輯工作把好“文字關”的重要性,從而增強作者對“文字關”的重視程度。此外,編輯還可以要求作者按照出版標準對書稿中一部分“不講究”的文字進行修改,并在“試改稿”過程中,注意考查作者對出版要求的悟性、對改稿的配合程度、打磨稿件的耐心程度以及返稿是否及時等問題,如果經過反復說明出版要求及改稿方法后,作者依然不能將文字處理得講究,那么,這樣的稿件即使放棄也不可惜。
口語化嚴重是所有編校加工難度較大的稿件中特別突出的問題之一,且常常容易被編輯忽視。除了部分小說、戲劇、訪談類作品之外,絕大多數的書稿都要求以書面語進行表達。書面語和口語是兩套接近的表意系統(tǒng),而二者之間的差別卻十分明顯:書面語要求句子具有主謂賓、定狀補的語法結構,而口語表達卻并不需要嚴格遵循語法規(guī)則;書面語講究句子之間的邏輯、順序,口語表達往往存在重復、嗦的情況。在行文時,有些作者習慣于使用“拉家?!钡姆椒ǎ@對寫作來說未必是好事,口語化的稿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它們讀起來常常像談話一樣自然、好懂,但深究起來卻存在種種問題,經不住仔細推敲。因此,新手編輯容易被迷惑而忽視對這類書稿“文字關”的把握。
四、過關:做好編輯工作
正確認識編輯工作中遇到的常見問題,既有助于編輯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又有助于編輯通過積極的自我調適,提高自身應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針對編校工作中常見的問題,編輯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應對:
首先,正確認識編輯與作者之間的關系,努力讓作者了解編輯的工作。編輯在初入行時,常常潛移默化地接受老一輩編輯們“編輯要服務作者”的觀念,以與作者們結下深厚的友誼為榮。天才編輯麥克斯·珀金斯也因替天才作者們處理財務危機、情感問題、家庭糾紛等而為人們所稱道,成為服務作者的典范[6]。編輯要服務作者,但編輯與作者之間并不完全是服務和被服務的關系,而主要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關系,他們二者之間的人格是平等的。任何一份值得長久投入的工作,都不能以犧牲人格、押上自我為代價。編輯對作者的服務應該緊緊圍繞著書———發(fā)現(xiàn)書稿的特點和不足之處,指導作者改稿,根據出版標準對書稿進行“把關”。編輯與作者之間之所以能夠建立合作關系,是以書籍為紐帶的。與其說是編輯服務作者,不如說是編輯服務稿件。
其次,編輯要做好作者的預期管理,即讓作者明確哪些屬于自己的責任范圍。從書稿到出版一般包含著大量的修改,修改稿件的主體應該是作者,編輯是稿件修改的指導者和把關者。然而,一些作者認為,一本書一旦簽訂了出版合同,那么稿件修改、配圖等一切工作都是編輯的分內事,自己無須參與修改,實際上,這是作者對自己的稿件不負責任的做法。正規(guī)出版合同一般都要求作者的書稿達到“齊、清、定”的要求,因此,由于作者不配合改稿造成的出版時間延誤或無法出版的情況,不能將責任全部歸給編輯或出版社。清代文人龔煒在《巢林筆談》·卷下談到“改文之法”,認為方法在于“申其未申之旨,達其未達之詞,通其未通之線,接其未接之榫,傳其未傳之神,足其未足之氣”[5],編輯可以借鑒該方法指導作者修改文稿。編輯不僅要提高自身的編校能力,更要培養(yǎng)作者的改稿能力,切實有效地提升作者的寫作水平。此外,對于那些反復修改仍然達不到出版要求的稿件,出版社還應允許編輯退稿或中止編校工作。
其次,針對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標準的不足之處,編輯應積極尋求過程評價,邁出“被看見”的第一步。編輯工作的幕后性與對編輯考核的結果導向存在矛盾,現(xiàn)行的考核標準不足以評價編輯的工作,許多編輯明明做了很多工作卻“不被看見”,更談不上“被認可”,編輯的職業(yè)獲得感少、職業(yè)榮譽感低。因此,要全面評價編輯的工作,就需要對編輯工作的過程進行評價。由于編輯改稿時常常是“一人一桌一電腦一整天”,具體的編輯工作往往是瑣碎的、隱蔽的、繁雜的,過程評價成本太高,難以全程監(jiān)督編輯在做什么,因而編輯自身需要邁出“被看見”的第一步。尤其是當一本書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而無法順利出版時,編輯更應積極尋找外界的反饋,譬如,虛心向更有經驗的編輯前輩請教經驗,向編輯室主任、總編輯等領導尋求業(yè)務指導和幫助。這不僅有助于編輯度過艱難的“學徒期”、解決當前的困難,還有助于展示編輯本人的個性和特點,更好地整合自身的價值。
最后,編輯應提高選題策劃能力,主動尋找優(yōu)質稿源,爭取早日獨當一面。編輯要成為雜家、通才,就要找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優(yōu)勢和長處,比如,有些編輯擅長文字編校工作,有些擅長知識性和邏輯性的把關,有些擅長尋找選題,有些擅長做圖書推廣,這些優(yōu)勢既是編輯的“保命刷子”,也是他們與其他編輯合作的良好基礎,還是他們職業(yè)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和職業(yè)獨立性的重要保障。此外,編輯還要注重分析自己在編輯工作中的長處,并不斷培養(yǎng)長處,打造自己的“職業(yè)名片”,比如,一些編輯對選題和書稿來者不拒,對作者的要求逆來順受,表面看來是踐行什么書都能編的雜家路線,實際上是被動地等待他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和價值,主動放棄了對編輯專業(yè)性和職業(yè)尊嚴的追求。因此,編輯在職業(yè)生涯早期應苦練編校能力和識人識書的眼力,不斷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出版方向和主題,為早日做出兼顧“兩個效益”、叫好又叫座的書而積蓄力量。
五、結 語
編輯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紐帶,是現(xiàn)代出版環(huán)節(jié)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編輯是書籍的助產士,是人類精神家園的守望者。編輯工作偉大而神圣,值得畢生追求,而具體的編輯工作又是瑣碎、繁雜的。做好編輯工作不僅要有“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奉獻精神,還要積極應對編輯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并努力通過多種方法做好自我調適。
參考文獻:
[1] 國家新聞出版署.圖書質量管理規(guī)定[EB/OL].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770/103 255.shtml,2005-03-01.
[2] 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新聞出版署關于開展圖書“質量管理2022”專項工作的通知[EB/OL].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103 812.shtml,2022-04-07.
[3] 段傳極.編輯心理淺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91-93.
[4] 國家新聞出版署.2020年全國新聞出版業(yè)基本情況[EB/OL].https://www.nppa.gov.cn/nppa/upload/files/2021/12/cb1263408943e406.pdf,2021-12-01.
[5] 龔煒.巢林筆談[EB/OL].國學導航,http://www. guoxue123.com/biji/qing/clbt/010.htm,2006-01-01.
[6] 司各特·伯格著.天才的編輯———麥克斯·珀金斯與一個文學時代[M].彭倫,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15-195.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