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康
我們這代人做孩子的時候,很小就會做些家務(wù)小事。父母們之間常以此夸耀:“我的兒子都打醬油了?!边@打醬油的年齡一般都在七八歲吧。再長到十歲后,那就要肩扛布米袋,拿著糧油供應(yīng)本,去糧站站隊買米了。
家鄉(xiāng)小鎮(zhèn)那條長長的街道上,東街和西街各有一家醬園,東街的叫同和祥醬園,西街的叫周三醬園,這兩家醬園是我兒時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同和祥醬園比周三醬園要大一些,它們都是制作豆制品的,如豆腐、豆腐干、豆腐皮和醬菜之類。醬油和米醋是它們生產(chǎn)的主要調(diào)味品,所謂柴米油鹽醬醋茶,家家戶戶每天都離不了。
醬園分前后兩進,前是店鋪,后是醬坊。店鋪是經(jīng)營,醬坊是生產(chǎn)。走進醬園的店鋪,映入眼簾的便是高高的柜臺,這是買賣結(jié)算的地方。柜臺內(nèi)有兩口大缸,一盛醬油,一盛米醋。柜臺外放有一口大缸,盛有食鹽,食鹽是用盤秤計量。大凡家用食鹽,所買也就一二斤,一斤食鹽要用好長時間。醬油和米醋就不一樣了,一瓶醬油和米醋用不了幾天,就又要去買,而這個任務(wù)自然就落到了“打醬油”年齡的我身上。
醬油和米醋的計量只能用勺,它多是用竹筒和鐵皮制成,勺的大小決定了內(nèi)盛計量的多少。一般常用勺是一斤或半斤,也有更小的勺是一兩或二兩。那勺有一長長的柄,柄尾端有一彎彎的鉤,這鉤可以掛起這些大小不一的勺。
醬園,印象最深的要數(shù)那高高的柜臺,現(xiàn)在是怎么也見不到那種柜臺了。柜臺到底有多高,沒有人量過,只記得兒時來打醬油、米醋時,我要踮著腳尖,把空瓶和打醬油的錢舉過頭頂,店員還要稍稍欠著身子,才能把空瓶和錢接到手中。
接下來,店員會把漏斗放入瓶口,左手拿著空瓶,右手持著勺鉤,把勺子伸入醬油或米醋缸內(nèi),輕輕地舀醬油或米醋,然后慢慢地把勺提起來,稍稍平懸一下,讓溢出的醬油或米醋溢入缸內(nèi),右手傾斜把勺內(nèi)的醬油或米醋再倒入漏斗兌入瓶中。那動作特別優(yōu)雅,至今想起來依然可以在腦海中回放。
店員小心翼翼地將裝有醬油的瓶子,從柜臺內(nèi)欠著身子慢慢地遞到我的手中,直到他認為我已經(jīng)抓穩(wěn)了才松手,并叮囑一句:“路上走好,不要摔倒!”?一般情況下,我會馬上把打好的醬油送回家,因為母親正等著用呢??梢灿欣?,如果路上遇到小伙伴,往往會把醬油瓶放在一邊,與小伙伴們一起玩耍,玩得時間久了,也就忘了。母親一等不來,二等也不來,只得自己拿著瓶子去再打一次。
最初,母親叫我去打醬油,我還覺得新鮮好玩,歡蹦亂跳地去??梢换囟兀瑵u漸地也覺得乏味無趣,不愿去打醬油了。有時候,母親在灶上忙著做菜,急等著醬油、米醋,而我又不愿去醬坊,母親只好哄我:“給你一分錢,這回總行了吧!”醬油、米醋多少錢一斤,記不清楚了,但一分錢在當時卻可以買到一粒糖果,那糖果不是奶糖,更不是軟糖,就是用山芋熬出的糖稀制作的硬糖,黑黑的,吃在口中甜,但也有微微的澀苦,可在當年也是稀罕之物哇。這個獎勵我當然接受,馬上便高高興興地去醬坊了。
打醬油、打米醋的空瓶子都是逢年過節(jié)攢下來的,居家過日子,父母親是舍不得買現(xiàn)成包裝的物品的,所食所飲所穿所用,都是論斤論兩論尺論寸地去消費,也只有逢年過節(jié)或來了尊貴的客人,才狠狠心買上包裝的酒,買上包裝的醬油和米醋。用完后,他們把空瓶洗干凈,存放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樣節(jié)儉過日子,是我們那輩人的生活常態(tài)。
父母使喚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家務(wù)事,更是那個時代的常態(tài),家家戶戶都是如此??傻轿覀冏霭謰屪鰻斈虝r,怎么就陡然變了呢?孩子們讀書就像是給我們讀書似的,大人們省吃儉用,唯恐苦了他們。家里就是醬油瓶倒了,也不喊他們扶一扶。久而久之,他們也心安理得地過這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父母呼,應(yīng)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边@確實是比較遙遠的故事了,可在今天讓小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對于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他們成熟的心智,難道不是很有益處的嗎?
(常朔摘自《西安晚報》 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