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莉
[摘 ? ? ? ? ? 要]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輔導員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著眼于勝任力理論深入了解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發(fā)揮,以期為提升輔導員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以及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提供相應的參考。
[關 ? ?鍵 ? 詞] ?勝任力理論;高校輔導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發(fā)揮
[中圖分類號] ?G441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3)05-0168-04
在全面深化課程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備受矚目,一些學校著眼于教學改革以及學生管理工作,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占的比重,以高校輔導員為領頭羊,逐步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及內(nèi)容,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和體系。確保輔導員能夠主動發(fā)揮自身的特長及優(yōu)勢,穩(wěn)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心理素質(zhì)。確保學生能夠在輔導員的教化下直面生活、學習中的各種困難,樹立正確的“三觀”,順利實現(xiàn)“學校人”向“社會人”的過渡。
一、高校輔導員勝任力理論概述
勝任力主要指表現(xiàn)較為優(yōu)異的員工在各自工作崗位上所具備的價值觀、自我概念、技能、知識以及個人特質(zhì),具有明顯的個體特征。首先,勝任力與任務指導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處于不斷的波動中,崗位特征、工作條件以及工作環(huán)境都會影響勝任力的具體表現(xiàn)。其次,勝任力與員工的工作績效相掛鉤,通過對勝任力的分析及研究可以了解員工的工作績效以及職業(yè)發(fā)展方向。最后,勝任力能夠進一步區(qū)分優(yōu)秀者和一般者,勝任力比較強的員工往往表現(xiàn)較為優(yōu)異,能夠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中有所建樹,社會經(jīng)濟組織會將勝任力作為考核員工以及招聘員工的重要標準。在人員選聘中,勝任力理論備受關注,應用范圍較廣,企業(yè)也圍繞勝任力逐步構建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和框架,加強對人才的科學評價,確保自身所聘用的人才具備較強的適應力以及工作能力。
對高校輔導員來說,在組織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除了需要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之外,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勝任力。與其他崗位相比,高校輔導員的勝任力要求更為嚴格,涉及諸多的能力維度,比如應變能力、溝通能力、言語表達能力、職業(yè)忠誠度、觀察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關愛學生和組織能力。輔導員的反省認知能力、心理輔導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最為直接。通過對輔導員勝任力的分析,可以了解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優(yōu)秀的高校輔導員會主動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始終站在時代發(fā)展的視角堅持多措并舉,積極掌握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原則和技巧,逐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滿足學校的育人工作要求。
從輔導員自身的視角來看,良好的勝任力是個人工作職責所提出的要求。目前,一些高校輔導員隊伍綜合力量比較有限,在勝任力上有許多短板。首先,輔導員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夠科學及合理,對心理科學知識、教育科學以及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和認知較為片面。知識視野不夠?qū)掗?,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有待提升。其次,輔導員個人的綜合品質(zhì)以及智能水平不夠理想及完善,難以整合利用各種先進的教育科學知識組織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無法及時洞察學生所出現(xiàn)的各種心理問題,敏銳判斷能力不夠理想,難以在抽絲剝繭的過程中找到問題的根源,最終導致輔導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動性不強。
二、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體作用
首先,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教學管理工作中,輔導員扮演著實施者和組織者的角色,能夠更好地督促學生、管理學生、教育學生,確保學生真正做到遵紀守法、思想端正和認真學習。其次,輔導員能夠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及幫助,指明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方向,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指明燈,能夠教導學生,幫助學生掌握為人處世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三觀”。最后,輔導員是學生的朋友,能夠與學生促膝長談,為學生排憂解難、答疑解惑。優(yōu)秀的輔導員會在日常工作中主動參與科研工作、學生服務工作和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紀律嚴明、業(yè)務精細以及作風優(yōu)良。具備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溝通協(xié)調(diào)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總結概括能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能夠以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身體素質(zhì)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獲取學生的認可及支持。學生也會樂于接受輔導員的教育和熏陶,主動向輔導員看齊,與外界進行交流及溝通,保持平穩(wěn)的心態(tài),自覺參與班級活動,真正實現(xiàn)個人的個性化成長及發(fā)展。
三、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發(fā)揮現(xiàn)狀
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輔導員的優(yōu)勢比較明顯,與任課教師相比,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年齡更為相近,與學生有許多共同語言,因此能夠獲得學生的認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阻力比較少,整體的教育質(zhì)量和教育效果也可以得到保障。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受到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整體的教育難度系數(shù)相對偏高,有一部分高校還沒意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無視前期的宏觀管理以及組織協(xié)調(diào),實質(zhì)的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及合理,內(nèi)容體系不完善,無法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系統(tǒng)性以及科學性。從微觀的視角來看,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一部分輔導員的工作經(jīng)驗比較有限,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質(zhì)及內(nèi)涵的理解不夠深刻,缺乏心理咨詢經(jīng)驗,個人的人生閱歷不足。(2)在日常工作中,輔導員沒有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為一體,對班級管理目標的認知相對較為模糊,沒有站在學生的視角分步驟、有目的、有層次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機械性地開展談心活動,沒有著眼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品德,導致學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比較有限,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3)輔導員的工作壓力比較大,需要面對較多的學生,實質(zh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zhì)量不夠理想,缺乏針對性和人性化。學校也沒有按照學生人數(shù)合理調(diào)整輔導員的設置比例,導致輔導員的工作不夠細致,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成長成才,整體的大學生心理輔導質(zhì)量持續(xù)下降。
四、基于勝任力理論的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發(fā)揮對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統(tǒng)性比較強,涉及理論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需要主動應對各種挑戰(zhàn)及沖擊,以大學生全面成長及發(fā)展為基本目標,站在大學生的視角綜合了解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結合學生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提出相應的對策,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積極承擔教育責任和歷史使命,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夠落到實處。
(一)深入學習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
為了凸顯輔導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價值,學校需要加強對輔導員的教育,鼓勵輔導員主動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提升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技巧及核心。首先,在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一部分輔導員出現(xiàn)了力不從心的問題,實質(zhì)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不夠理想。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些矛盾,主要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難度系數(shù)相對偏高,涉及諸多主客觀影響因素。有的輔導員還未掌握專業(yè)知識和技巧,個人的道德水平有待提升,所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不夠得當,因此實質(zhì)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與預期目標差距甚遠。學校需要想方設法提升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促使其嘗試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其次,在高校不斷擴張的過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更加嚴格。身處工作一線的輔導員需要注重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zhì),逐步完善知識結構,積極學習美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及歷史,堅持終身育人和終身學習。學校需要給予輔導員專業(yè)系統(tǒng)的心理知識培訓以及心理健康輔導,強化輔導員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理論的理解。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輔導員需要主動了解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掌握最新、最前沿的心理健康教育資訊和理念。比如輔導員可以主動學習定勢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以及首因效應,并將它們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結合,綜合系統(tǒng)地了解學生在能力、興趣、性格、氣質(zhì)上的差別,結合學生的氣質(zhì)類型以及心理活動特征組織開展心理輔導活動,靈活組合多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體現(xiàn)一定的協(xié)同作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比較明顯,輔導員需要堅持因勢利導、因事而異以及因材施教,不可“一刀切”,要針對性地組織層次性的思想教育工作,穩(wěn)步提升個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勝任能力。
(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
為了確保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學校需要在高瞻遠矚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huán)境,鼓勵輔導員積極整合多種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掌握其中的精髓,實現(xiàn)靈活應用。輔導員所面臨的工作環(huán)境比較復雜,壓力較大,任務非常艱巨。在提升個人勝任力的過程中,輔導員需要實事求是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保障最佳的心理健康教育質(zhì)量。首先,輔導員需要全面加大對心理溝通和心理教育工作的投入及支持力度。在高校擴招的過程中,大部分學校以院系專業(yè)為單位,為班級配備輔導員。不同班級以及年級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閱歷大有不同,性格各有差異,在參與集體活動時學生的責任感、認同感、使命感會直接影響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和積極性。輔導員需要注重心理投入,為心理溝通做好準備,及時了解學生的身心變化,給予學生更多的幫助和支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集體活動,逐步提升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能夠自主自覺地完成學習任務,為集體活動做出相應的貢獻。在全面落實集體日常管理以及建設集體的目標時主動總結經(jīng)驗教訓,在加大心理投入的同時實現(xiàn)與學生之間的心靈相通。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進行交流,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集體的依附感和歸屬感,讓學生能夠主動接受輔導員的指導,進而對輔導員產(chǎn)生一定的親切感和崇敬感。
其次,輔導員需要注重心理換位,站在學生的視角,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情況以及內(nèi)心訴求。始終以包容、欣賞的態(tài)度與學生溝通,深入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為學生排憂解難、答疑解惑。在人際交流時,學生非常希望獲得外界的認可及理解,但是存在明顯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輔導員需要鼓勵學生主動尊重和理解他人,學會站在他人的視角換位思考,在與學生促膝長談的過程中鼓勵學生主動協(xié)調(diào)師生關系、朋友關系以及同學關系。通過心理換位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站在對方的視角分析和看待問題。這種循循善誘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模式有助于消解學生心中的矛盾,學生也會向輔導員看齊,在日常生活以及學習中實現(xiàn)心理換位,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并主動與他人進行合作互動,保持平穩(wěn)的心態(tài)。
最后,組織開展人格輔導活動。輔導員需要明確人格輔導的基本目標,讓學生能夠主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規(guī)范個人的言行舉止,積極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變動,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以及生活質(zhì)量。人格對個人行為思想的影響比較直接,個體的行為方式、態(tài)度傾向、情感特征、認知模式以及行為習慣都會受人格的影響,與人格密切相關。輔導員則需要抓住人格輔導的重點以及核心,圍繞社交輔導以及情緒輔導來引導學生、鼓舞學生。情緒輔導相對比較簡單,主要以學生接納自己為目標,確保學生能夠?qū)W會控制情緒,平穩(wěn)心態(tài),積極調(diào)整個人情緒,學會與他人進行平等交流。社交輔導則以學生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保持平穩(wěn)的社交狀態(tài)為目標,讓學生能夠掌握較為常見的社交禮儀,主動與他人進行互動和溝通,學會有效處理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矛盾沖突。除此之外,輔導員還需要實現(xiàn)與學生的心理相容,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進行互動,實現(xiàn)雙方的互相認同、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信任。只有確保學生愿意接受輔導員的指導,同時贊同輔導員所提出的意見,才能轉(zhuǎn)變學生的不良行為,確保輔導員的教育工作獲得學生的認可。在日常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輔導員和學生非常容易出現(xiàn)誤解,導致兩者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工作質(zhì)量相對較差。輔導員需要意識到這一問題的癥結,主動放下自己的“權威”地位,在與學生平等交流及溝通的過程中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訴求,讓學生產(chǎn)生更多的良性體驗,借此機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及發(fā)展。
(三)組織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傳統(tǒng)僵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工作局限于輔導員的理論講解和說教,實質(zhì)的教育質(zhì)量和教育水平不夠理想。輔導員需要轉(zhuǎn)變工作思路以及教育方針,將活動作為教育的新載體,以活動為依托,進一步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及手段,充分凸顯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在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時,學生能夠主動接受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有效消除個人的負面情緒和抵觸心理。輔導員則需要融入更多的新鮮血液,吸引學生的眼球,嘗試多種創(chuàng)造性和趣味性的輔導方式,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其中,自覺接受輔導員的心理強化。比如輔導員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5·25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周中組織常規(guī)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積極參加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學術報告、教育講座、心理沙龍,心理素質(zhì)訓練營、現(xiàn)場心理咨詢、新生心理普查及建檔趣味心理運動會,與學生共同賞析各種心理電影,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校園心理劇大賽。通過這種形式可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及時掌握現(xiàn)代先進的心理學知識以及工作方法,在提升自身心理素質(zhì)的同時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zhì)的服務。
(四)整合利用多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一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所發(fā)揮的作用非常有限,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難以凸顯輔導員的作用和價值,導致輔導員的勝任力持續(xù)下降。為了避免這一矛盾,輔導員需要堅持整體觀,積極利用多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更好地勝任這一工作。首先,在高校擴招的過程中,學生人數(shù)不斷上升,輔導員需要面臨上百名學生,日常事務非常繁雜。輔導員可以與寢室長以及班級心理委員取得聯(lián)系,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工作,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做好危機干預工作,真正實現(xiàn)防患于未然。其次,輔導員可以采取朋輩心理輔導的形式積極解決各種共性問題,同輩與大學生的聯(lián)系和交流比較密切,與大學生存在比較相似的心理問題,共同語言較多,實質(zhì)的心理輔導效果比較明顯。輔導員可以鼓勵同輩與學生進行互動,敞開心扉,互訴衷腸,釋放學生的心理壓力。輔導員需要關注個人的體態(tài)、語言和態(tài)度,充分凸顯自身的優(yōu)勢。其次,輔導員需要結合時代發(fā)展的背景,積極利用各種網(wǎng)絡平臺實現(xiàn)與學生之間的線上交流,避免面對面交流的尷尬,維護學生的隱私,讓學生能夠在線上說出個人的真實想法。最后,輔導員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及發(fā)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空間和環(huán)境。比如有的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意愿不足,缺乏集體榮譽感,輔導員需要結合學生的心理訴求組織體育活動,讓學生一邊參與體育一邊完成團體活動并接受心理輔導,始終保持平穩(wěn)的心理狀態(tài)。有的學生在與他人交流時,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以及交往障礙,輔導員則可以在班級集體活動中組織討論活動以及游戲活動,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打破學生的壁壘,讓學生能夠放松身心,互相交流意見和想法,逐步營造良好的班風學風。在輔導員的幫助下,學生能夠打開心扉,不再封閉自己,真正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除此之外,輔導員還要跳出校園的局限,加強與社會各界以及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不再依靠一己之力完成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聯(lián)合多方力量,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覆蓋以及有效拓展。結合實踐調(diào)查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問題與家庭環(huán)境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家長對學生心理、生理的影響比較直接。輔導員需要積極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動員家長參與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及時了解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以及家庭教育情況,鼓勵家長主動關心孩子,讓孩子能夠感受到家的溫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凸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性化和思想性。
五、結語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輔導員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拓展教育功能,輔導員需要加大氣力,拉長戰(zhàn)線,提升自身的勝任力,將更多的新鮮血液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確保這一工作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更上一個臺階。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在學業(yè)和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各種不足,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技巧和方法原則的有效分析,逐步提升自身的知識運用能力,為學生的成長發(fā)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沈來,董玲君.論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發(fā)揮的作用[J].商品與質(zhì)量·理論研究,2010(7).
[2]聞雪梅.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作用發(fā)揮及其工作策略[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2,25(3).
[3]張東偉.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
[4]李麗.高校輔導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的路徑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3(8).
[5]楊進學.基于勝任力模型的獨立學院輔導員能力建設研究:以武昌理工學院為分析對象[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6]韓英.大學輔導員勝任力模型及其應用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9.
[7]任莎莎,杜廷勇.論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職工教育,2013(6X).
[8]楊通宇,楊通琴.心理健康:論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2(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