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埃萊娜·西蘇“女性書寫”理論的生成背景研究

      2023-06-20 22:53:34王喆
      關鍵詞:埃萊娜理論

      摘 要:法國當代女性主義理論家埃萊娜·西蘇較多關注女性與寫作、與語言本身的哲學層面關系。她強調(diào)書寫對于女性的重要性,為女性作家開創(chuàng)了一種以身體、享欲為中心的“女性書寫”理論。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女性書寫”理論有著多層級、較復雜的生成背景。“女性書寫”理論萌生于當代法國女性主義理論或法國新女性主義蓬勃發(fā)展的歷史語境,而后成長壯大于多元、雜糅的文化語境,印有鮮明的解構主義與心理分析為主導的哲學學術背景。同時,“女性書寫”理論框架的完整建構也無法脫離20世紀70年代法國社會的革命政治語境。

      關鍵詞:埃萊娜·西蘇;“女性書寫”理論;生成背景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101(2023)02-0058-06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類重點項目(SK2021A0349;SK2019A0667);安徽建筑大學人才引進及博士啟動基金(2018QD04);安徽省教育廳質量工程教學重點研究項目(2020jyxm0326)

      作者簡介:王喆(1983-),女,安徽淮南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與西方文論。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French feministHélène Cixous mainly focused her academic attention upon the philosop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writing,or women and language.S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writing as for women,founded the body-centered,or jouissance-featured theory,“écriture féminine”.However,it is worth noticing that the formation background of “écriture féminine” is rather a multi-layered,complicated one.The“écriture féminine” burgeoned upon the historical milieu of contemporary French feminism,or new French feminism,then flourished upon the basis of a multiple,hybrid cultural background,which is philosophically a distinct combination of deconstruction and psychoanalysis.Meanwhile,the complete formation of “écriture féminine”also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revolutionary political context in France around the 1970s.

      Key words:Hélène Cixous; écriture féminine; formation background

      20世紀70年代左右,法國當代女性主義理論家、哲學思想家埃萊娜·西蘇(Hélène Cixous,1937-)創(chuàng)設了以身體為中心,兼具詩性與音樂性的“女性書寫”理論,并逐步得到西方學者的高度關注。作為“法國女性主義批評中一種重要的理論表述”[1]185,“女性書寫”理論“開創(chuàng)了女性主義對語言中欲望表達調(diào)查的新天地”[2]124。這種有別于先前的女性寫作觀不僅是一種寫作理論與實踐,更是一種思維模式與認知方式?!芭詴鴮憽崩碚撋l(fā)于當時法國社會中特殊的歷史、文化、政治語境,而所有的這些背景因素均促成了西蘇本人對于性別差異、女性氣質、女性語言及女性寫作等議題的反理性、反規(guī)范性質的探究。因此,有必要對這種關于女性作家及其寫作方式的新型理論的生成背景進行剖析,以更好地理解西蘇的“女性書寫”理論。

      一、歷史語境:法國女性主義理論的滋養(yǎng)

      西蘇的“女性書寫”理論扎根于法國當代女性主義的歷史沃土中。從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發(fā)展角度來說,20世紀 70年代左右的法國女性主義,或法國新女性主義有著“單個最為重要的理論影響”[3]。與傳統(tǒng)英美女性主義理論家不同,法國女性主義的基本關注點在于“文學中‘女性氣質的生產(chǎn)”[4],其批評理論“本質上是心理分析的”[1]186。一直以來,高度異質、雜糅性被視為法國女性主義的一個顯著特征,多元的哲學、理論融合背景為法國女性主義傳統(tǒng)涂抹上了一縷濃烈的思辨色彩。西方女權運動創(chuàng)始人之一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女性主義創(chuàng)始論著《第二性》(The Second Sex,1949)的理論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就吸收了同時代的薩特(Jean-Paul Satre)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法國女性主義從多重理論思想中汲取營養(yǎng)為己所用,其中,較為重要的理論思想有如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結構語言學與二元對立思想、??拢∕ichel Foucault)有關于知識與性別的討論、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對于意識形態(tài)問題的解讀、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的解構主義理論及其經(jīng)典的“延異”(différance)概念、拉康(Jacques Lacan)對人類心智與語言的探究等。此外,德勒茲(Gilles Deleuze)、伽塔利(Félix Guattari)有關于身體與欲望的討論也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對于女性肉欲或身體的格外關注。

      女性主義學者瓊斯(Ann Rosalind Jones)較好地濃縮提煉過法國女性主義的四個變量或特征。首先是解構。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常致力于對法國主流男性作家,如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熱奈(Jean Genet)等的經(jīng)典文本、寫作傳統(tǒng)及文學史進行解構。其次是對沉默的挖掘。與傳統(tǒng)英美女性主義批評相比,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強調(diào)壓抑”[1]186。與心理分析學家在具體案例治療過程中重點關注病人話語中的離題、間斷、迂回等看似無關緊要的語言表述類似,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擅長發(fā)掘女性作家在文本中流露出的被壓抑的欲望或潛在的反父權制傾向等。她們集體抵制官方的話語語境,注重探索文本中內(nèi)嵌的文化禁忌物(如同性戀等話題),尤為關注母女關系中“母親”一方所扮演的積極角色,而這正是西蘇在“女性書寫”理論中對母親、分娩中的母體或母性進行全新闡發(fā)的緣由。再次是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注重對文本中諸多印有女性氣質的要素進行解碼。如西蘇在“女性書寫”理論中主張感知文本中所透射的女性氣質與反象征秩序因素(具有某種特殊意義的修辭、結構、數(shù)字、神話模式所帶有的移情作用等)。在分析具體的女性寫作與文本特征時,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偏向于模仿或使用該作家的語言游戲,如雙關、比喻等解讀其中的女性氣質,而非以簡單的散文體方式進行復述。最后是她們注重挖掘作品中語法、詞法、句法、比喻、結構模式與女性主義理論文本的親緣關系。總體來看,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合力抨擊父權社會的價值觀體系,相比英美女性主義理論家,她們更著重于在哲學思辨層面上描述男女性別差異所在。以西蘇為首的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致力于抵制對菲勒斯的盲目崇拜,進而顛覆弗洛伊德提出的有關女性作為被壓迫者角色的觀點。如專屬于女性性屬、女性肉體的愉悅感,或“享欲”(jouissance)概念正是西蘇“女性書寫”理論的核心議題之一。

      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的3位杰出代表西蘇、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與伊莉格蕾(Luce Irigaray)擁有多元化的職業(yè)、學術背景。她們或為女性作家、專職心理分析師,或是學院派中具備一定資歷的文學、哲學教授,且都有海外流散經(jīng)歷。因此,在個人特質方面,3人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如較為激進的反資產(chǎn)階級思想、日常的辯證法思維方式等。她們堅信人類、上帝或享有特權的藝術作品的最終命運都是走向死亡,并致力于從閱讀、寫作中汲取某種顛覆性的政治力量。黑格爾、馬克思的辯證法促使她們把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壓制與文化中的其他方面,如家庭相聯(lián)。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多借用心理分析學中的“無意識”“力比多”等核心概念,試圖對男女兩性欲望進行區(qū)分,進而探索專屬于女性的力比多、幻覺、欲望等。英美女性主義理論家對弗洛伊德一貫持不屑與排斥態(tài)度,而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卻截然相反。

      對于女性作家作品,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極其重視其中的女性語言與身體的關聯(lián),她們的討論焦點在于辨析女性受壓迫地位的本質或是男女性別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大多聚焦于“文本、語言學、語義學或心理分析的理論”[2]195,甚至于她們所創(chuàng)作的理論文本本身也是高度實驗性質的,是女性主義理論與詩歌、散文、小說等多種文學形式的混雜產(chǎn)物,其宗旨在于挑戰(zhàn)英美女性主義中較為傳統(tǒng)的文本書寫或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在“女性書寫”理論的完整建構過程中,西蘇特別強調(diào)性別中的文本再現(xiàn)、寫作的具體方式及書寫過程。如在《美杜莎的笑聲》(“The Laugh of the Medusa”,1975)等諸多有關“女性書寫”理論的經(jīng)典文本闡發(fā)中,西蘇嘗試采用現(xiàn)代、非線性的寫作方式,以詩化哲學的行文風格成功創(chuàng)設了一種專屬于女性的語言表述與書寫方式。

      二、多元文化語境:解構主義與心理分析的哲學背景

      總的來說,西蘇的女性主義著述“塑造了后結構主義文學理論與哲學的前言性問題”[5]1。她曾坦言自己身處的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歷史文化時期,并明晰解釋自身對于哲學知識、辯證分析法有著較充足儲備與選擇性的使用:“我與哲學是有關系的,但是是對話性質的”[6]150。“女性書寫”理論生發(fā)于二戰(zhàn)之后的法國學界,成長于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左派社會現(xiàn)實主義思想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因此,對西蘇而言,“女性書寫”理論的生成背景早已超越法國女性主義理論或思潮的狹窄范疇,是“一種生活、言談與觀察世界的方式”[6]xxii。

      盡管西蘇在歐美學界被習慣定義為女性主義理論家,但她的大多數(shù)學術理念卻是反向生發(fā)于西方經(jīng)典作家作品,如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坡(Edgar Allan Poe)、喬伊斯(James Joyce)等所創(chuàng)作的多元風格的文學文本;或是借鑒了德國浪漫主義學者,如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卡夫卡(Franz Kafka)等的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芭詴鴮憽崩碚撝挟惓ur明的哲學特質派生于克爾惇凱爾(Sren Kierkegaard)、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德里達等男性思想家的哲學思想。在西蘇的相關理論著述中,讀者可以明顯覺察出她對于古希臘神話或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概念的多處援引。此外,法國詩人蘭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德國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獨特的詩歌寫作風格與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也部分影響了“女性書寫”理論的詩意文風。對于殖民地中被殖民者的持久關注也促使西蘇將女性主義視野敏銳延展至第三世界國家作家作品,如巴西女性作家李斯佩克特(Clarice Lispector)、南非已故總統(tǒng)曼德拉(Nelson Mandela)等人的文學作品。

      總體上看,西蘇的“女性書寫”理論成長于法國當代哲學流派、后現(xiàn)代主義、現(xiàn)代語言學、符號學肥沃土壤中,而后壯大于德里達的解構主義思想與拉康的現(xiàn)代心理分析理念,因此可被視為幾位男性哲學家思想理念的部分雜糅。但是,西蘇僅是某種程度上借鑒了他們的理論表述,并非拿來主義,她最終力圖展示給讀者的是這些男性哲學家一貫的父權制偏見。在弗洛伊德及拉康的心理分析學中,女性通常只是某種隱形的存在,或是一種缺失物(the lack)。與男性相比,身為“第二性”的她們更是一種甘愿保持緘默的性別存在。而西蘇“女性書寫”理論的價值與貢獻,就在于對女性的這種身份缺失與沉默地位進行了修正與改寫。

      (一)解構主義的根基

      很大程度上,西蘇的閱讀、寫作過程及其“女性書寫”理論的生發(fā)背景是德里達的解構主義思想與拉康的現(xiàn)代心理分析理念。西蘇曾明確表示,“德里達式的解構主義將一直會是我們時代中最偉大的道德批判警示姿態(tài)”[7]xviii。德里達所要批判的是二元對立范疇之下的邏各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或是一元論主導下的邏各斯世界(the Logos)。同樣,女性主義理論家“果斷地譴責二分的現(xiàn)實及其他的單位,二元對立”[8]?;诖它c,解構主義與女性主義有著共同的作用對象或類似的理論目標,即對固有、常態(tài)二元對立結構的消解。德里達的解構主義思想極大影響了西蘇對于男女性別間二元對立的哲學闡發(fā),甚至于在很大程度上,西蘇的理論文本被評論家明確界定為“對解構主義的貢獻和對諸如男人/女人、女性/男性、女性氣質/男性氣質過時二分法的重新思考”[9]9。最終,在部分吸納德里達解構主義思想的基礎上,“通過對辯證法的質疑,西蘇的理論體現(xiàn)了從二元論到多元論的轉變”[9]xiv。

      在《突圍:向外向外:攻擊/出走/突襲》(“Sorties:Out and Out:Attacks/Ways Out/Forays”,1975),以下簡稱《突圍》)的開篇,西蘇列出了后結構主義中如“主動/被動……理性/經(jīng)驗……男性/女性……言說/寫作、話語/書寫”[10]63等諸多二元對立物的存在。在這些貫穿于西方多個世紀表征系統(tǒng)(representation)的二元對立范疇內(nèi),或經(jīng)由西蘇定義的“對子”(couples)[10]64中,前者總是占統(tǒng)治或特權地位,而后者一貫居于支配、被貶損地位,兩者間等級森嚴。在西蘇眼中,性別差異的建構正是基于這種二元對立。一直以來,男性被視為主動、活躍的主體;女性倒退為被動、消極的客體,她們常與西方哲學思想中的被動性(passitivity)相聯(lián)。西蘇性別差異思想的著力點就在于顛倒這種對立物之間內(nèi)嵌的主次、先后關系,她致力于解構西方菲勒斯中心主義思想中異常簡單粗暴的二元對立思維,進而探索女性性征與語言的本質關系。

      德里達所創(chuàng)設的表示無限過程的“延異”與“書寫”“禮物”“專有”等術語均在某種程度上啟發(fā)、影響著西蘇“女性書寫”理論的完整生成。德里達認為,在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中,自柏拉圖起,真理、存在、本質等總是與言語或“活的聲音”相聯(lián),書寫或文字退居次要、不在場的位次。德里達所要批判、解構的正是這樣一種重語言、輕書寫的結構,他認為書寫應替代言說,并取代言說固有的特權地位。語言的意指系統(tǒng)在潛在意義上是一個無止境的、拖延性的過程。在德里達眼中,書寫行為就如同延異產(chǎn)生的整個過程。在文本生成的過程中,邏各斯意義從來就不是完全在場的,它總是被延后。所謂全部思想與語言系統(tǒng)的存在基礎,即某種“終極真理”或“超驗所指”將不復存在。對西蘇而言,以女性身體、無意識、力比多沖動為中心的“女性書寫”理論正是這樣一種可以超越邏各斯中心論的表述。在“女性書寫”理論中,“在場”或一成不變的父權專制被解構,無限的差異、延擱隨之浮現(xiàn)。正如解構主義思想,“女性書寫”理論是一種對無上權威和霸權的抵制。對于德里達和西蘇而言,“書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德里達高度評價西蘇為“法國現(xiàn)存的最偉大的作家與詩人般的思想家”[5]9,并部分贊同西蘇的女性主義思想,特別是西蘇對于性別差異思想的解構主義式闡釋,如他曾在講稿中明確提及“性別差異是可以被詮釋、被破譯、被解碼的”[11]121。西蘇在1962年初識德里達,之后兩人便保持著一種較為親密友好的關系。在相關訪談錄中,西蘇更是坦言自身與德里達思想的同緣性,甚至于彼此之間有著一種最為奇怪的“相當多的親近關系”[11]80。西蘇與德里達曾合著過文本《面紗》(Veils,1998),隨后,她還專門創(chuàng)作了《作為年輕猶太裔圣徒的雅克·德里達》(Portrait of Jacques Derrida As a Young Jewish Saint,2001),細描德里達與她本人都經(jīng)歷過的海外阿爾及利亞、猶太生活背景。

      盡管學術探索之路與方向存有驚人的相似性,但由于學術興趣存在相異性,二者的學術觀點偶爾也會“分道揚鑣”。如在論述“死亡”這一議題時,兩位理論家的觀點就存有較鮮明的差別。在“女性書寫”理論中,西蘇認為死亡意指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過去時,她坦然接受死亡的現(xiàn)實;而德里達則判定死亡即將發(fā)生于未來,個體皆是被置于死亡的陰影籠罩之中。西蘇對自己與德里達的關系曾作過頗為形象的描述,“有時分開、有時又走到一起”[11]81。而在性別身份層面,女性主義理論家西蘇更是一直以來視德里達為自身的“他者”。

      (二)心理分析學的底色

      除德里達的解構主義思想之外,弗洛伊德的傳統(tǒng)心理分析學及之后拉康的現(xiàn)代心理分析學被公認為西蘇“女性書寫”理論的另一個直接源頭。西蘇明確承認自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思想影響很大,“我們對于無意識的探討皆歸于弗洛伊德”[12]。在相關訪談錄中,她曾頗為親切地寫道:“我的叔叔弗洛伊德”[13]。弗洛伊德認為,最初狀態(tài)下人類的性征是多形態(tài)、可變的,而西蘇的“女性書寫”理論認為要在相關詩意書寫中展現(xiàn)個體,尤其是女性個體性征的多元、靈活性,二者之間的關聯(lián)極為清晰。

      然而,西蘇與傳統(tǒng)心理分析學的關系始終是“有爭議性質的”。西蘇在《突圍》中對弗洛伊德有關性別差異議題的論述進行了批評。弗洛伊德認為,解剖學層面的女性生理特征決定了其在性別二元對立狀態(tài)中處于常態(tài)低等地位;而西蘇一針見血地揭示出了弗洛伊德設定的有關性別差異的唯一生理區(qū)分標準——陰莖的有無??傮w來看,弗洛伊德有關性別差異的描述中充斥著男性欲望的體驗,女性性征僅是男性性征的參照物。如在弗洛伊德看來,女性存在崇拜陽具或“陰莖嫉妒”(penis envy)心理。在這種標準下,男女性別差異在視覺上的直觀呈現(xiàn)只會致使其淪為“一種偷窺者的理論”[10]82。在西蘇的女性主義視閾中,弗洛伊德對陰莖的無上崇拜僅是一種帶有強烈歧視色彩的性別差異觀念,男性在這種性別對立狀態(tài)中盡享特權。因此,西蘇在《美杜莎的笑聲》中向女性發(fā)出了異常明確的反叛呼召:“不要呆在心理分析的封閉中。環(huán)顧四周,然后開辟新路”[15]429。在西蘇的“女性書寫”理論中,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一貫被定義為非女性主義的,男性、父權的弗洛伊德強調(diào)的是對女性氣質甚至是對男性性征中潛在的某些女性氣質的壓制,他意欲把女性流放、發(fā)配至某個“黑暗的大陸”[15]422,而西蘇則指明這一隱喻僅是弗洛伊德設立的一種詭計,其目的在于掩蓋女性的性征與她們潛在的母親身份。對此隱喻,西蘇加以大膽挪用,并號召女性勇敢探尋女性氣質的領地、專屬于女性的性愉悅體驗或身體的享欲。在“女性書寫”理論中,這種黑色常被西蘇定義為中性色彩,甚至帶有相當褒義色彩。如在《美杜莎的笑聲》中,西蘇寫道“我們是黑色的,我們是美麗的”[15]416。

      對于弗洛伊德的閹割焦慮、俄狄浦斯情結等經(jīng)典心理分析學概念,西蘇同樣加以質疑或批評。她認為,不同于男性,女性總是一位樂于奉獻的給予者,“對于砍頭或閹割的恐懼,她們毫不關注”[15]425。西蘇堅信其性別差異思想,認為“女性書寫”理論勢必會為男女兩性作家?guī)硪幌盗懈锩缘淖兓T如“男性氣質”“女性氣質”的字眼最終將毫無實質意義,“性別”將是持續(xù)流動、易變的。此外,弗洛伊德對夢境的解析、對死亡本能的論述,也極大影響了西蘇后期對于“女性書寫”理論的完整闡發(fā)。

      新弗洛伊德學派代表人物拉康的的現(xiàn)代心理分析學觀念對西蘇“女性書寫”理論影響也很大。20世紀60年代,拉康從結構語言學角度延伸拓展了弗洛伊德的傳統(tǒng)心理分析學與俄狄浦斯情結的內(nèi)涵,由此提出了現(xiàn)代心理分析學的三個不同發(fā)展階段,即鏡子、想象與象征(Real/Imaginary/Symbolic),分別對應著弗洛伊德建構的三重人格結構學說。在鏡子階段,孩童在鏡相中發(fā)現(xiàn)了作為自我、主體對立面的“他者”;隨后,在想象階段,母親與孩童融為一體,差異和缺失并不存在;然而,在象征秩序中,孩童對母親的占有欲望與性親近的想法卻被代表著父親法律、父親名字的菲勒斯所壓抑,他們遭遇到了閹割威脅,無意識隨之浮現(xiàn)。

      在拉康眼中,性別身份建構于這種自我與他者的關系中,且以差異和缺失為根基。在象征秩序中,他者演變?yōu)檎胬淼脑慈?。然而這種所謂“真理”的真實性卻有待懷疑,其或僅是一種對菲勒斯力量的曲解。由于他者的缺失,在象征界中對于意義的找尋注定徒勞無功。拉康顛覆了索緒爾的符號學與語言學理論,他指出,在語言之內(nèi),主體向意義移動,然而意義的取得卻是以對未被言說的事物(如對無意識的壓制)為代價的。這種壓制將是持續(xù)的,被壓制的無意識最終只能通過語言介質完成對意義或身份的消解。在拉康的現(xiàn)代心理分析思想體系中,文本即是某種欲望的話語。在“女性書寫”理論中,西蘇嘗試運用后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觀點給予拉康的性別差異理論批判性評價。她認為,象征秩序中的二元對立關系勢必會產(chǎn)生相應的改變,語言系統(tǒng)中父權的中心地位可以通過女性作家新型的書寫方式,或專屬于女性的語言加以扭轉改變。西蘇創(chuàng)造性地挪用了拉康的心理分析話語,并對其所提出的相關概念進行了強有力的女性主義修正。

      此外,西蘇的“女性書寫”理論中有關女性的“享欲”概念生發(fā)于拉康的心理分析學思想。在拉康看來,“享欲”是力比多力量在某一時刻的積攢或凝聚,它從想象階段爆發(fā),隨后涌動至象征階段。在此基礎上,“享欲”可被理解為個體性力的突然釋放,其結果擾亂了象征秩序中的連貫性。拉康曾特別指出,“身體的享欲……是超越菲勒斯的”[16]。西蘇成功借用了拉康對于“享欲”的概述,轉而用以描述專屬于女性身體的性愉悅。在“女性書寫”理論中,這種專屬于女性及其身體的享欲同時印有“流動、彌散、持久的觀念”[17]。

      三、政治語境的催化

      “西蘇的作品與教育方法皆帶有1968年五月事件與環(huán)境的影響印記?!保?]xvi除強大的歷史背景與濃厚的哲學思辨色彩外,“女性書寫”理論還根植于20世紀70年代法國社會風起云涌的革命運動與顛覆性質的政治語境中,如發(fā)生于1968年5月的以學生為主體力量的巴黎政治運動“五月風暴”與近乎同時期發(fā)生的第二次法國女性解放運動浪潮。在分析法國當代女性主義的生成背景時,莫伊(Toril Moi)就談及到這一時段法國社會中所發(fā)生的宏大的歷史事件,如“五月風暴”。在當時,“它幾乎推翻了所謂西方民主中更具有壓制性的一種民主”[2]9 。五月風暴”中的女性學生對該政治運動中部分男性同胞的父權主義偏見或資產(chǎn)階級思想深感失望,她們聯(lián)合左派的政治團體,形成了屬于自身的政治運動團體,如“政治與心理分析”(Psych et Po)、先鋒派后結構主義理論團體“太凱爾”(Tel Quel)、“革命女性主義者”(Féministes révolutionnaires)等。在政治語境層面,這些法國女性革命運動團體堅信當代女性作家寫作的終極任務之一在于對象征秩序的顛覆,如對文本中句法的重組、革命性質的文字游戲,或是對“能指”(the signifier)等語言學概念的解構和戲謔。

      20世紀早期,依托西方社會中女性爭取選舉權的歷史背景以及隨之浮現(xiàn)的具有解放、進步性質的“新女性”形象,英國女性主義先驅伍爾夫(Virginia Woolf)在《一間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中對女性寫作境遇進行了深刻反思。西蘇的“女性書寫”理論孕育于20世紀70年代左右女性解放運動的第二次浪潮中,此時,盡管現(xiàn)代女性已在某些方面,如選舉權、就業(yè)領域等取得了較明顯進步,但性別歧視現(xiàn)象仍無法得以根除。因此,鑒于當時甚為復雜的社會背景與性別環(huán)境,西蘇對于當代女性作家及其寫作狀態(tài)的反思更為激進,更具有革命性。

      在“五月風暴”運動時期,西蘇積極參與相關政治集會與示威活動。在教育實踐開展方面,她創(chuàng)建了頗為激進、具有實驗性質的巴黎第八大學萬森納分校(Paris VIII---Vincennes),以抵制當時法國社會中具有壓制性、階級性的教育結構體制。1974年,西蘇在巴黎八大成立了歐洲大陸首個專門研究女性問題的博士點“女性學研究中心”(The Centre de recherches en études féminines)。之后,她又聯(lián)合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熱內(nèi)(Jean Genet)等法國男性學者創(chuàng)辦了頗具影響力的實驗性雜志《詩歌》(Poetique)。作為當時法國學界中的極度活躍分子之一,西蘇與“女性”雜志社創(chuàng)始人福特(Antoinette Fouque)、實驗性質的太陽劇場(Thétre du Soleil)創(chuàng)始人莫須金(Ariane Mnouchkine)保持著較為親密的關系,由此卷入了當時如火如荼的法國第二次女性解放運動浪潮。西蘇與眾多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女權主義革命者并肩作戰(zhàn),最終成為20世紀70年代法國女性解放運動的核心人物。受1968年及之后法國社會政治氣氛的影響,西蘇持續(xù)號召女性對傳統(tǒng)教育培訓結構進行變革,以實現(xiàn)女性性別身份的真正解放。其中,她所關注的核心話題即是“對于她(和他)的身體與其他身體關系的變革”[6]58,這正緊密呼應著以身體為中心而向外發(fā)散的“女性書寫”理論。反之,該理論“在社會意義上具有著顛覆的潛能”[18]。

      四、結束語

      西蘇在以心理學與語言學為中心的法國當代女性主義的沃土中開創(chuàng)了一種存在于寫作與性別差異中的嶄新思維模式,創(chuàng)建了法國女性主義中關于女性寫作議題的“女性書寫”理論?!芭詴鴮憽崩碚摰纳傻靡嬗诙嘣奈幕尘?。在某種程度上,這種關于女性寫作的鮮明的性別政治可被定義為當時法國學界中盛行的某些理論思潮,如德里達解構主義與拉康現(xiàn)代心理分析學的綜合雜糅產(chǎn)物。因此,除去其女性主義理論家的鮮明標簽,西蘇在西方學界又常被視為一位極其思辨的哲學家。由于“不在傳統(tǒng)的哲學界限里思考或閱讀”[5]9,她在學術理論層面擁有著與眾不同的多維度研究視角。另外,作為女性主義解放運動的忠實踐行者,西蘇在20世紀70年代法國社會中激進活躍的政治革命生涯也部分影響了其先鋒派特質“女性書寫”理論的生成。

      參考文獻:

      [1] ELAINE SHOWALTER.Feminist 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 [J].Critical Inquiry,1981,8(2):179-205.

      [2] TORIL MOI.Sexual/textual politics:feminist literary theory[M].London:Routledge,2002.

      [3] ELIZABETH KOWALESKI-WALLACE.Encyclopedia of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M].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1997:16.

      [4] KARI WEIL.Androgyny and the denial of difference[M].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2:154.

      [5] ABIGAIL BRAY.Hélène Cixous:writing and sexual difference[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

      [6] VERENAANDERMATT CONLE.Hélène Cixous:writing the feminine[M]Nebraska: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1.

      [7] SUSAN SELLER.The Hélène Cixous reader[M].London:Routledge,1994.

      [8] MARTA ZAJACZ.The feminine of difference:Gilles Deleuze,Hélène Cixous and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the Marquis de Sade[M].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2002:57.

      [9] LEE A,JACOBUS,REGINA BARRECA.Hélène Cixous:critical impressions[M].Amsterdam:Gordon and Breach,2005.

      [10] HlNE CIXOUS,CATHERINE CLMENT.The newly born woman[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8.

      [11] HlNE CIXOUS,MIREILLE CALLE-GRUBER.Hélène Cixous rootprints:memory and life writing[M].London:Routledge,1997.

      [12] SUSAN SELLER.Writing differences:readings from the seminar of Hélène Cixous[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88:141.

      [13] HlNE CIXOUS.White ink:interviews on sex,text and politics.ed.Susan Sellers [M].Stocksfield:Acumen,2008:139.

      [14] GILL RYE.Reading for change:interactions between text and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French womens writing (Baroche,Cixous,Constant)[M].Bern:Peter Lang,2001:33.

      [15] HlNE CIXOUS.The laugh of the Medusa[A].Sandra M,Gilbert,Susan Gubar.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a Norton reader[C].New York:W.W.Norton& Company,2007.

      [16] JULIET MITCHELL,JACQUELINE ROSE.Feminine sexuality:Jacques Lacan and the cole Freudienne[M].Hampshire and London:Macmillan ltd.,1982:144.

      [17] ELAINE MARKS,ISABELLE DE COURTIVRON.Contexts of the new French feminism[A].ELAINE MARKS,ISABELLE DE COURTIVRON.New French feminisms:an anthology[C].Amherst: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0:36.

      [18] SAL RENSHAW.The subject of love:Hélène Cixous and the feminine divine[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9:104.

      [責任編輯:吳曉紅]

      猜你喜歡
      埃萊娜理論
      原生家庭影響下的彼此寄托與控制
      野心的分岔
      讀者(2023年3期)2023-02-28 08:24:24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打破的鏡子”
      ——論《我的天才女友》中女性啟蒙與成長
      大眾文藝(2020年11期)2021-01-27 11:50:29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女孩之間最好的友誼,一定要有點“臟”
      女性關系:埃萊娜性格塑造的催化劑
      东源县| 清镇市| 抚顺县| 双桥区| 怀仁县| 房产| 乐东| 分宜县| 许昌县| 克东县| 呼伦贝尔市| 台前县| 涞水县| 那曲县| 德江县| 淮南市| 九台市| 常山县| 鹰潭市| 德惠市| 吉安市| 隆化县| 务川| 祁门县| 八宿县| 永寿县| 江陵县| 湟源县| 平阴县| 洪湖市| 广灵县| 茌平县| 壤塘县| 塔城市| 昆山市| 万安县| 龙游县| 黎川县| 长宁区| 济阳县| 武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