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從鍾叔河先生處看到一冊郁達夫詩詞的手抄本,是其好友俞潤泉于1965年用拓藍紙抄寫并手工線裝。雖塵封已久,但仍不失其精致,乃鍾先生翻尋舊籍,無意之間發(fā)現(xiàn)的。此手抄本俞潤泉僅做四冊,贈鍾叔河、朱正、張志浩各一,俞自留一,迄今已整整五十八年。
在我看來,這是一件既富含歷史深意又頗具文學價值的珍貴現(xiàn)代文物。
俞潤泉與鍾叔河、朱正、張志浩四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新湖南報》同人,年輕的他們曾充滿激情地迎接新時代的到來,并為之謳歌;也曾一派天真地表達過一些不合時宜的個人看法。于是在1957年四個人被打成右派,開除公職,淪落至社會底層?!拔母铩睍r期,俞、朱、鍾又因“現(xiàn)行反革命罪”被判刑,同時在湖南洣江茶場勞動改造而成為獄友。
如今,俞潤泉與張志浩已經(jīng)辭世,余鍾叔河與朱正健在,但皆為九十多歲高齡的老人了。
鍾叔河曾在《潤泉紀念》一文中憶及此冊郁達夫詩詞抄本之事。文中寫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他們四人在長沙以繕寫、挑土維生,張志浩借到一部郁達夫詩詞抄本,俞潤泉則熬夜數(shù)晚復寫四份,裝訂成冊,一人一本,并于卷首題詩一首:
賞心樂事人人有,數(shù)我抄書事最奇。
隔宿有糧先換紙,每朝無夢不親詩。
只緣偏愛元溫句,卻是傷心屈宋辭。
寫罷富春才一卷,曉風涼霧入窗時。
至晚年,俞潤泉在給張志浩的一封信里亦回憶:“在報社那個小天地里,詩那時不成氣候。我們這些‘小四人幫,你喜杜,叔河喜李賀,朱正學李白太高,杜牧對他來說又低了些。我算什么呢?我喜歡義山,他是現(xiàn)代朦朧詩的鼻祖,特別是他的卑弱、屈辱,與我相似……”
但鍾叔河說過,若論才情,他們四人當中以俞潤泉為第一。在《潤泉紀念》一文的開頭,鍾先生引大沼枕山句“一種風流吾最愛,南朝人物晚唐詩”,借此以示對俞潤泉其人其文的深切緬懷,且非常傷感地寫道:“一位可與談藝論文的老友的逝世,像一本翻熟了的舊書突然被從手中奪去投入焚爐,轉(zhuǎn)眼化作青煙,再也無法摩挲重讀了。時間過去得越久,書中那些美好的、能吸引人的篇頁,在記憶中便越是鮮明?!?/p>
此冊手抄本的版式,為鋼板蠟紙刻寫后油印而成,折頁邊處有書名有頁次,兩端還儼然畫了魚尾,乃地道的古籍線裝本形制,看來俞潤泉確實用了心思費了氣力。尤為珍貴的是,整冊抄本幾乎每頁都有批注,天頭地腳乃至字里行間寫得密密麻麻。隨意翻看幾則,往往由此及彼舉一反三,頗具學識見地,亦多感時傷懷。
如,郁氏詩云:
亂離年少無多淚,行李家貧只舊書。
夜夜蘆根秋水長,憑君南浦覓雙魚。
批注則引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又,郁氏詩云:
不怨開遲怨落遲,看花人正病相思。
可憐逼近中年作,都是傷心小杜詩。
批注則聯(lián)想到孟郊的《古別離》:
欲別牽郎衣,郞今到何處?
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再細看這些批注,幾乎都是出自一人手跡,卻與俞潤泉抄本之筆跡分明不同,便問鍾先生是誰寫的。但因批注皆信筆所致,字體既小,且頗為潦草,鍾畢竟年事已高,記性與眼力均不逮,難以確認。說看去有些像朱正的字,但也可能是張志浩的字。我便說,若果真是朱正寫的批注,這冊抄本就更有價值了。鍾先生說,那當然。
于是當即用手機拍了幾張照片發(fā)給朱正之子朱曉,請他轉(zhuǎn)給父親看看。隔天,朱正給我回電話確認,批注乃他所寫。但若不提及,他也早就忘了。且有意思的是,朱、鍾二人皆忘記這冊抄本是如何到了鍾的手里。而鍾自己那本,早也不知所終。記得的僅是自己那冊開頭有俞潤泉寫的詩,迄今仍能完整地背出來。
人的記憶,真是奇妙得很。
又與鍾先生閑聊,說若哪家出版社有意將此冊手抄本配上朱正的批注釋文,以線裝本形式出版,當不失為一本有獨特價值的出版物,應該蠻好啊。鍾先生頗有同感。卻笑言,這得由朱正認可。又說,今人寫舊體詩,尤喜郁達夫。朱正的批注,當然最妙。
此抄本畢竟經(jīng)歷數(shù)十年時移世變,多處字跡或已淡化,或已漶漫模糊。能保存至今,已算奇“跡”,若果能出版,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