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覓
陳端生是清代彈詞女作家,字云貞,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著有彈詞小說《再生緣》十七卷。陳寅恪晚年?!白鳠o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寫了近八十頁的長篇論文《論〈再生緣〉》,認為其藝術(shù)成就不在杜甫之下,甚至可同希臘史詩媲美,而陳端生亦為“當日無數(shù)女性中思想最超越之人也”,足見他對陳端生及其作品的重視與肯定。
1751年,陳端生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祖父陳兆侖是桐城派古文家方苞的入室子弟,乾隆初舉博學(xué)鴻詞科,官至太仆寺卿,著有《紫竹山房詩文集》,還擔(dān)任《續(xù)文獻通考》的纂修官及總裁,其詩文清淡醇古,在當時也頗有名望,被京師士大夫奉為文章宗匠。
陳端生的父親陳玉敦是舉人出身,官至山東登州知府,在云南也做過官。母親汪氏是云南大理知府、進士汪起巖的女兒,能詩善文。結(jié)婚之后汪氏跟隨陳玉敦進京趕考,一舉成名,朝廷任命陳玉敦為山東登州知府。
就在陳玉敦上任的當年,汪氏生下了陳端生。爺爺陳兆侖很喜歡這個孫女,出生之后,看見小小女孩兒眼眸清亮、容貌端莊,如同藍天上的云朵一般,于是就給其取名為陳端生,字云貞。
陳兆侖是一個很開明的人,曾寫《才女論》一文,認為女性“習(xí)篇章”“多認典故”,可以“大啟靈性”,對于“治家相夫課子皆非無助”,而且可使女子變得“溫柔敦厚”,因此得出“才也而德即寓焉”的結(jié)論。雖然他眼里的才女最終目標還是做一個更稱職的主婦,但他把文化修養(yǎng)提到了有用的地位,至少為他的女性后人接受文化教育開了大門。陳端生和她妹妹陳長生都以文學(xué)才情見長,當受益于祖父的開明思想。
在這樣安穩(wěn)和樂的書香家庭長大,陳端生的童年無疑是無憂無慮、極為幸福的。陳端生從小受家人影響,每天穿梭在書本中,從小開始寫詩詞,且文采斐然。俞蛟《夢廠雜著》稱“云貞淑而多才,擅長筆札,工吟詠”,稱其詩“宛麗清和,真掃眉才子所不如者”。
陳玉敦和汪氏沒有兒子,只有三個女兒,端生為長,慶生為次,長生最幼,三姐妹從小便深得父母寵愛,并且都極為聰明伶俐。但慶生不幸早夭,慈母肝腸寸斷,從此對待端生姐妹越發(fā)溫柔細致。
汪氏來自云南,那里遠離傳統(tǒng)文化的中心京城,人們的思想不像其他地方那樣受傳統(tǒng)的拘束,因此汪氏對姐妹倆的態(tài)度亦十分開明。陳端生有一個較為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使得她的思想觀念比較超前。在這樣的書香家庭里,陳端生也見識了很多才識超絕的女性,她感到她所見識到的女性之才華完全不亞于男性,甚至要比男性更出色,但卻無法像男性一樣在社會上實現(xiàn)自我價值。這也促使了她有了寫《再生緣》的想法。
《再生緣》實際上是《玉釧緣》的續(xù)書。《玉釧緣》是當時在江南閨閣之中流行一時的著名彈詞作品,作者已不可考,只從前言推測出是母女二人,女兒執(zhí)筆,母親修改。全書共三十二卷,計一百三十六萬字左右?!队疋A緣》說的是謝府雙胞胎兄妹謝玉輝與謝玉娟于危急中互換身份,謝玉輝假扮妹妹入宮,解救宮廷內(nèi)爭,并取得功名、娶得妻妾。謝玉娟女扮男裝應(yīng)試為官,還為自己兄長娶了宰相的女兒。全書氣勢宏大,情節(jié)曲折,引人入勝,但是敘述卻龐雜碎裂。
陳端生和母親都很喜歡這部作品,陳端生意猶未盡,決定寫《玉釧緣》中謝玉輝及其妻妾下一世的故事,這就是《再生緣》。她才思敏捷,筆力縱橫,《再生緣》的整體構(gòu)思和藝術(shù)魅力大大超過了《玉釧緣》,以至于后世之人只知道《再生緣》,不知道《玉釧緣》。
陳端生是在十七歲(1768)秋天開始創(chuàng)作《再生緣》的,十九歲那年秋天(1770)擱筆,前十六卷近六十萬字都是在這個時候?qū)懙?,幾乎是一氣呵成,從“射柳姻緣”一直寫到“脫鞋驗身”?/p>
陳端生成家后,其夫君范菼身家富裕,不喜讀書,但他生在官宦之家,免不了要被父母催促著考取功名。范菼卻鋌而走險,請人代考,結(jié)果,他遭受了極其嚴厲的懲處:發(fā)配伊犁為奴。
陳端生平靜安寧的生活忽然被打破,丈夫受罰,子女失父,她在精神上遭受到了極大痛苦。本是有清清靜靜的好日子可過,卻因丈夫的一念之差,遭此橫禍,從此夫妻分離。范菼過慣了富貴日子,怎能忍受邊疆苦楚?
從小一帆風(fēng)順的陳端生,在生活中從來沒有面對過如此大變。她幾乎就要支撐不下去了。但幸好,除了家人的安慰,她也收到了來自讀者的關(guān)愛。當年寫《再生緣》前十六卷是在北京和山東,讀者只有母親和妹妹。這個時候,《再生緣》的書稿卻很快在浙江一省傳開?!对偕墶返那楣?jié)離奇曲折,引人入勝,讀者們紛紛表示對書的喜愛,并催促陳端生再繼續(xù)寫下去。
讀者的支持便是作者最大的動力,有那么多人喜歡她的文字,這比任何財物都來得珍貴。讀者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作者的知音。因此,為了眾多讀者,陳端生便決定繼續(xù)寫下去了:“知音愛我休催促,在下閑時定續(xù)成。”
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早春二月,陳端生在母親去世十二年后,又開始緩緩研墨鋪紙。時隔十二年,一切都已物是人非。正如她自己說:“仆本愁人愁不已,殊非是,拈毫弄墨舊如心?!敝皇?,此時她的靈性與體力都無法跟少女時代相比,寫作的速度也已經(jīng)大不如前,寫寫停停。她此時的心境也和少女時期那種意氣風(fēng)發(fā)的飛揚心態(tài)大不一樣了,生活的現(xiàn)實與磨難令她無法再沉浸在彈詞小說里做夢了,所以她只寫了第十七卷一卷,僅四萬字左右。她竟從年初寫到歲暮,用了將近一年時間,而當年她十七歲之時,僅僅用了兩年時間便完成了前十六卷近六十萬字。
寫完十七卷之后,她也沒有再繼續(xù)寫,如《紅樓夢》一般,《再生緣》正在高潮處便戛然而止。嘉慶元年(1796)秋,陳端生因病去世,再也不能續(xù)寫《再生緣》了。
陳端生除了《再生緣》外,還著有詩集《繪影閣集》,只可惜《繪影閣集》并未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