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即新課標)自出版以來,引發(fā)了學界研究的高潮。筆者也對新課標進行了仔細的研讀,經(jīng)過比較發(fā)現(xiàn),與《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即老課標)相比,其最突出的變化在課程內容方面。
新課標將課程內容分成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xiàn)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xiàn)代史、跨學科主題學習等七個板塊。其中,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一個新增板塊??傮w而言,前六個板塊是歷史學習的基礎,而跨學科主題學習板塊則是建立在基礎上的提升和擴展??鐚W科主題學習板塊的指導思想是“進一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歷史學習方式的轉變,加強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進行綜合探究的能力……引導學生圍繞某一研究主題,將所學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知識、技能、方法以及課題研究等結合起來,開展深入探究、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活動”。
其實在之前的歷史教學活動中,或多或少都涉及多(跨)學科的內容。然而,新課標則明確提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要求。就跨學科主題學習而言,有兩個關鍵詞值得我們注意,一是跨學科,二是主題學習。開展跨學科的學習活動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于不同學習領域知識的整合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運用多種學習方法。主題學習則是以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學習為主,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手段,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多方面的發(fā)展。跨學科與主題學習的結合能促使學生將學科知識與社會問題的解決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學習的有效遷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本文即從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角度,進行初步探索。
一、主題的確定
筆者原先的設計是圍繞統(tǒng)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展開的,預想的課題名稱為《浴血重生: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然而,筆者在設計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本單元的知識點多而零碎,想把每個知識點串起來頗有難度。正當筆者苦于無法完成這個設計的時候,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zhàn)》中的“南京大屠殺”這個子目進入了筆者的視野。南京是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和南京大屠殺的發(fā)生地,南京城中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的遺址、遺跡比比皆是,如: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qū)里的魏特琳塑像、南京大學鼓樓校區(qū)南園的拉貝故居、沿江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草鞋峽遇難同胞紀念碑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山碼頭遇難同胞紀念碑,等等。
除此之外,南京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國戰(zhàn)區(qū)受降儀式的舉辦地,更是審判日本戰(zhàn)犯的地方??梢哉f,南京見證了中國的屈辱,也見證了中國的重生。以上種種似乎可以形成一脈絡,將這段歷史很好地連接在一起?;诖?,筆者重新構思了一個主題——《浴血重生之南京》,這也正好符合新課標中主題學習的設想。
就主題而言,側重點應在于“浴血重生”四字。從字面意思來說,浴血重生應當理解為曾經(jīng)輝煌繁華,后來遭遇了變故衰落甚至毀滅了,最后經(jīng)過努力再次復活,重獲新生。聯(lián)系到南京的具體情況就應該是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更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的南京,在日軍侵華戰(zhàn)爭和南京大屠殺中變成了人間地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從“秦淮河時代”邁向了“揚子江時代”,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奮力跨越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超過千億、萬億元的兩大臺階,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二、跨學科融合
本課的設計中充分運用了多學科知識,如語文、數(shù)學、地理、美術等。試舉幾例。
其一,歷史與語文學科的融合。南京浴血重生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南京(主要是古代);第二階段是日軍鐵蹄蹂躪下的南京;第三階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南京。其中,關于第二階段可以通過展示一些戰(zhàn)爭中南京城的圖片,讓學生意識到此時的南京是破敗(到處是斷壁殘垣)的,充滿屈辱的。關于第三階段,可以通過播放航拍視頻的方式使學生認識到現(xiàn)在他們居住的這座南京城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走向了盛世,是繁華的、昌盛的。
那么,關于第一階段該如何設計呢?筆者想到了古詩。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的以南京為題材的詩詞歌賦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筆者經(jīng)過仔細挑選,確定了兩首詩:謝朓的《入朝曲》,李白的《金陵三首》(其一)。通過對這兩首詩的鑒賞,學生很容易得知古代的南京是壯麗的、虎踞龍盤的、充滿古韻的。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意識;另一方面,將文學與歷史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充分體現(xiàn)了跨學科的相關要求。
其二,歷史與數(shù)學學科的融合。絕大部分學生都知道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達30萬人以上,然而,很少有人會思考30萬人到底有多少。換句話說,學生對于30萬這個數(shù)字是缺乏概念認知的。為了使學生對30萬有一個量化的理解,筆者引用了張純如《南京大屠殺》中的一段材料:“一位歷史學家曾經(jīng)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殺的罹難者手牽手站在一起,這一隊伍可以從南京綿延到杭州,總距離長達200英里左右。他們身上的血液總重量可達1200噸,他們的尸體則可以裝滿2500節(jié)火車車廂。”這段材料提到了三個數(shù)據(jù):“總距離長達200英里左右”“血液總重量可達1200噸”“尸體則可以裝滿2500節(jié)火車車廂”。對于八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對“英里”和“噸”這樣的單位并不陌生。與此同時,對于火車車廂的體積和容積,學生也應該大致有數(shù)。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得學生對于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人數(shù)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概念。不僅如此,在如此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面前,學生內心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慨以及對遇難同胞們的同情之情也會油然而生。
其三,歷史與地理學科的融合。歷史與地理學科的關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歷史地圖的存在。歷史地圖是反映人類歷史時期自然和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狀況及其變化的地圖,是歷史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本節(jié)課與地圖有著密切關系的則是南京保衛(wèi)戰(zhàn)。
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zhàn)失利后,為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zhàn)。自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命第八號”,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xié)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開始,一直到12月12日,南京衛(wèi)戍司令長官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策后圖”,下達守軍撤退令止。
雖然戰(zhàn)爭只進行了短短十幾天的時間,但過程卻慘烈異常,無數(shù)的愛國將領奮勇抵抗,面對裝備遠遠優(yōu)于自己的日軍,悍不畏死,用生命詮釋了一名軍人的榮耀。
圍繞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示意圖,筆者開設了如下活動。要求學生觀察地圖,分析日軍的進攻方向。學生觀察地圖后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答案:日軍除西北一闕外,從多個方向(西南、正南、東南、正東、東北)進攻南京城,形成了一個3/4的包圍圈。與此同時,為了防止中國軍隊渡江逃走,日本軍艦還溯江而上,擋住了中國軍隊的退路。
這個活動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歷史與地理學科的融合,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識圖辨圖能力,為以后的歷史和地理學習夯實了基礎,另一方面給予了學生充分的發(fā)揮空間。
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南京保衛(wèi)戰(zhàn)與南京大屠殺帶給他們的啟示。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設計反戰(zhàn)(和平)的標志,并談談設計理念。這一設計活動巧妙地將美術與歷史這兩個看似沒有什么聯(lián)系的學科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反戰(zhàn)(和平)標志的設計過程,其實也是學生愛國情感和正確歷史觀的強化過程。
三、凸顯自主性
關于跨學科主題學習,我們要遵循綜合性、實踐性、多樣性、探究性、可操作性的原則。其中,關于探究性原則的表述為“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探究主題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延伸性,提倡深度學習、項目式學習和課題式學習,形成研究性學習成果”。
其中,項目式學習和課題式學習引起了筆者的注意。查閱資料后發(fā)現(xiàn),所謂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提供一些關鍵素材構建一個環(huán)境,讓學生自行組建團隊,通過在此環(huán)境中解決一個個開放式問題來學習。而課題式教學則是將學習、設計、研究貫穿于課程教學始終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學習、研究、討論和設計,把教、學和做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者都強調了學生學習活動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基于此,筆者設計了如下活動。
活動一 開展主題為“向英雄致敬”的故事會活動。以小組(3人或4人)為單位,給學生布置探究任務:搜集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涌現(xiàn)出來的英雄人物的相關事跡并制成幻燈片,幻燈片中應包含英雄人物的名字、照片、職位、部隊的番號、相關事跡以及自己對英雄人物的評價。隨后在班級中開展講故事活動,在每個小組講述完后都要進行打分。打分分為自評(20%)、小組互評(40%)、師評(40%)三個部分?;顒咏Y束后,根據(jù)排名頒發(fā)獎品(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如書簽、本子,筆等)。
活動二 開展走訪南京大屠殺遺址活動。學校地處長江濱江帶,距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草鞋峽遇難同胞紀念碑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山碼頭遇難同胞紀念碑不過2公里。對于這兩個紀念碑,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都接觸過或聽說過,所以,當筆者圍繞這兩個紀念碑布置任務時,無疑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盧梭所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p>
同樣以小組為單位,給學生布置走訪任務:利用周末時間走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草鞋峽遇難同胞紀念碑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山碼頭遇難同胞紀念碑,同時通過多種方式(上網(wǎng)、看書、口述、問卷等)搜集相關資料,并制作幻燈片,幻燈片應包含紀念碑的由來、碑文解釋、自己的感悟。隨后,請各小組代表做主題匯報。
這兩個活動充分考慮到了學生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的特點,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除此之外,在教學中合理地引入?yún)^(qū)位資源,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歷史距離我們并不遙遠,歷史就在我們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歷史就在我們身邊。這樣一來,學生對于新知識的親切感不自覺地就提升了。另外,將區(qū)位歷史資源融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作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家國情懷,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培養(yǎng)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出版給我們廣大一線教師指明了課程改革的方向,而跨學科主題學習必將是我們今后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研究課題。在《浴血重生之南京》的教學活動中,筆者充分利用了南京的區(qū)位資源,圍繞南京從古代的秀麗、繁華到抗戰(zhàn)時的一片廢墟,抗戰(zhàn)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再次崛起騰飛的這條主線,設計了多樣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標中關于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相關要求,希望對廣大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有所裨益。
注: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傳承與弘揚長江文化課程建設與實施》(項目編號:LZD/2021/140)的課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