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嫻
摘要:審美創(chuàng)造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教師在教學中可借鑒哲學家李澤厚先生審美的三個層次,根據(jù)略讀課文的特性和單元語文要素,結合每課學習提示,用悅耳悅目賞美文、悅心悅意悟內涵、悅志悅神啟心靈的方法,帶領學生走進略讀課文,落實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審美創(chuàng)造;略讀課文;學習提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中指出,審美創(chuàng)造是語文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審美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jīng)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涵養(yǎng)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略讀課文是語文教材中標有*號的課文,小學階段從三年級開始每單元安排1至2篇。從文本上看,略讀課文比精讀課文多了學習提示。學習提示是對本單元習得的學習方法的遷移運用,是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拐杖”。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略讀課文編排的篇數(shù)多,內容廣。筆者以略讀課文教學為載體,嘗試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素養(yǎng),論述如何在略讀課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一、悅耳悅目,品讀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在略讀課文中,有的文章語言細膩,畫面靈動。對于這樣的文章,反復品讀,感受語言文字描繪的優(yōu)美境界是學習的主要方法。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秋晚的江上》是一首現(xiàn)代詩,作者是劉大白,詩歌描寫了詩人在秋天的黃昏所看到的美景。全詩語言優(yōu)美,描寫生動,意象豐富,充滿想象。教師可引導學生反復吟誦,抓住詩歌中的景物,借助關鍵詞展開想象,再加上自己的感受,用流暢的語言將這些景物連綴成畫面。在描述畫面的過程中,學生不是純粹地重復詩歌語言,而是用上自己想到的詞進行表述,從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進一步感受詩歌的美妙和浪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的學習提示是反復朗讀詩歌,說說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結合文體特點,基于此學習提示,教師以“我為秋晚江上代言”明信片制作為真實任務驅動,搭建學生主動探究課文的支架。一讀詩歌,讀準字音和停頓,為秋晚江上明信片勾勒圖中物。學生借助拼音與標點符號,讀準字音和詩句,捕捉到秋晚江上的事物有歸巢的鳥兒、西斜的太陽以及被夕陽染紅的蘆葦。二讀詩歌,讀出畫面色彩,為明信片著色。學生再讀詩歌,交流分享詩中優(yōu)美的畫面:成群的飛鳥往家趕,金紅的夕陽已經(jīng)偏西,雪中帶粉的蘆花在江邊隨風搖動,美麗的色彩賦予了景物靈魂。三讀詩歌,為畫面點睛,填畫圖中最美的瞬間。美麗的秋晚江上的圖畫已躍然腦海,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再以自己的語言積累描述畫中最美的瞬間。明信片制作任務在這“三讀”中完成,秋晚江上的美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的《三月桃花水》是“鄉(xiāng)村生活”主題單元中的略讀課文。課文描繪了春回大地、河流蘇醒、桃花盛開、萬物復蘇的生動場面,展現(xiàn)了鄉(xiāng)村生機盎然的景象。課文語言充滿濃濃的抒情味。開篇用整齊的短句,節(jié)奏明快地展現(xiàn)出動態(tài)的畫卷;接著把河流解凍當作人蘇醒,用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鋪陳春水滋潤萬物、裝點大地帶來的美好感受;最后寫春水的流動,既寫出了水的靈動,又描繪了春耕繁忙的景象。
本課的自學提示是“在課文中,作者把春水叫作‘桃花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優(yōu)美的語言,讀出作者對桃花水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基于本單元語文要素訓練和自學提示,教師安排了“抓關鍵語句,梳理全文;品讀優(yōu)美語言,體會感情”兩個步驟學習本課。學習之初,教師讓學生回顧本單元語文訓練要素“抓住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邊讀邊思考能否抓住關鍵語句把握課文內容,課文3、5、7自然段圍繞課題,概括春水的特點,獨立成段,方便學生聚焦。學生找到課文中寫春天河流蘇醒以及描寫春水的聲音和樣子并抒發(fā)對春水的贊美之情的語句。隨后,教師提出問題:說說這些優(yōu)美語句引發(fā)了你的哪些想象,從哪里體會出作者對桃花水的喜愛和贊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感受表達的妙處。
新課標在學段要求的“閱讀與鑒賞”中提出,讓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并逐步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和用語言文字表現(xiàn)美的能力。略讀課文中,這類文質兼美的文章悅耳悅目。
二、悅心悅意,體驗情感精神的深邃
有的略讀課文語言平實、意境高遠,讀起來令人意猶未盡。對于這樣的文章,細讀品味,充分體驗和表達情感是學習的主要過程和方法。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的《挑山工》是作家馮驥才寫的登泰山見聞。作者登泰山時見到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長,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從而悟出生活的道理:做事只要認定一個目標,并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就能達到目的。文章先整體介紹,勾勒人物形象,再選取典型人物,通過對動作、外貌、語言的具體描寫,刻畫出挑山工的具體品質。文中配有一幅插圖,描繪了作者在登山途中再次遇到那位挑山工時,挑山工挑著扁擔拾級而上的樣子,圖文映襯,呈現(xiàn)了挑山工認真、勤懇的形象。
本課被安排在“人物品質”單元,單元語文要素是“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自學提示要求學生默讀課文,說說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山民的話包含了怎樣的哲理。教師在本課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了解挑山工怎樣登山,初識挑山工。文章第一自然段,通過畫圖和實地試走,學生基本可以理解“折尺形路線”。結合外貌描寫,學生看到了一位勤勞肯干、吃苦耐勞的挑山工,這是人物的初步印象。接著,教師找到山民講得最長的一段話,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學生認為,認定目標,堅持不懈就能成功。學文至此,師生都受益良多。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的《珍珠鳥》是馮驥才的另一篇名作。本課安排在“萬物有靈”主題單元,單元語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本課自學提示為默讀課文,想想“我”是怎樣逐漸得到珍珠鳥的信賴,找出描寫珍珠鳥的語句,體會“我”和珍珠鳥之間的情誼。圍繞單元訓練要素,在自學提示的指導下,教師帶領學生走近珍珠鳥。初讀思考:你看到了一只怎樣的珍珠鳥。學生交流之后回答,一只怕人的小鳥、漂亮的小鳥、可愛淘氣的小鳥等。再讀思考,珍珠鳥熟睡在主人肩頭,和開頭說“這是一種怕人的鳥”是否矛盾。學生開展小組探究,發(fā)現(xiàn)小鳥和“我”的親近有一個過程,表格呈現(xiàn)小鳥的活動范圍和變化,看得見的是小鳥一步一步靠近“我”,看不見的是“我”的反應。讓學生根據(jù)文中寥寥數(shù)筆對“我”的描寫,想象“我”其他時候的反應,雙線并走,幫助學生體會珍珠鳥對“我”產(chǎn)生信賴的原因。“我”對小鳥的愛躍然紙上,雖然文中沒有一處直接寫“我”喜歡珍珠鳥,但又處處能感受到“我”對小鳥的喜歡。言盡此而意無窮,學生閱讀文字,走進了“人鳥和諧”的美好境界,身心 愉悅。
三、悅志悅神,內心致敬人格的偉大
還有一類略讀課文能啟迪人、教育人、鼓舞人,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對于這類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品讀人物形象,為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打好底色。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的《清貧》是方志敏1935年在獄中寫的一篇文章,以第一人稱敘述他被俘時,兩個國民黨士兵認為他是共產(chǎn)黨大官,身上肯定能搜出錢財,結果一無所獲的事。本單元以“責任”為主題,學生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內心,感悟先輩們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本課自學提示為“默讀課文,說說從方志敏的自述中體會到他怎樣的品質,交流對‘清貧的理解”。上課伊始,教師以開展“清貧與富有”的交流分享,開啟課文的學習。學生通讀課文,交流他們找到的“清貧與富有”:方志敏被捕時身上沒有搜出一個銅板,他交代自己的“財產(chǎn)”是讓妻子藏在深山塢的幾套舊衣舊襪,但是士兵認為他富有,肯定是把錢藏在哪里,以至于士兵佯裝拉木柄榴彈恐嚇他。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人活著不可能對一切都無所追求,只不過不同的人追求不同,之后提問學生方志敏和國民黨士兵的追求有何不同。學生展開討論,認為國民黨士兵追求的是物質錢財與享受,而方志敏追求的是共產(chǎn)黨員的美德。隨著交流的深入,“清貧”的含義逐漸清晰,它是方志敏及無數(shù)共產(chǎn)黨員克己奉公的氣節(jié)。再聯(lián)系課文的開頭與結尾,“在這長期的奮斗中,我一向是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沒有奢侈過”“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地方”。方志敏生活清貧,廉潔自律,但是精神富有。通過對“清貧與富有”的辨析交流,學生對什么是高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的《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是臧克家在1949年11月1日魯迅逝世13周年時為紀念魯迅而寫的。
這首詩被安排在“走近魯迅”單元,本課的自學提示為“有感情地讀一讀,結合本單元課文和查找的資料,說說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學完之前的課文,學生對魯迅先生已有了初步了解,教師補充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新中國成立后,勝利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隆重地開展紀念魯迅先生活動,詩人臧克家參加了首都人民的紀念活動,心里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教師以對比手法切入,初讀詩歌,思考“有的人”分別指誰。隨后,圍繞單元要素和自學提示,聚焦魯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詩中哪些語句是描寫魯迅先生的,讀懂詩句大意。結合已有知識分析,為什么那些詩句是魯迅先生的,你從哪里找到先生的身影。最后,揣摩作者的表達,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通篇稱呼,行文前后為何如此安排。在一次次交流和誦讀中,魯迅先生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愈發(fā)高大清晰。
在新課標倡導培養(yǎng)審美創(chuàng)造核心素養(yǎng)的當下,筆者嘗試將審美創(chuàng)造融入語文學科,根據(jù)略讀課文的特性和單元語文要素,結合每課學習提示,用悅耳悅目賞美文,悅心悅意悟內涵,悅志悅神啟心靈的方法,帶領學生走進略讀課文,就尋到了教學的捷徑,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李澤厚. 美學四講[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3]葉枚舉. 找準問題·明確定位·優(yōu)化方法:略讀課文教學策略探析[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3(Z1).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