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系統(tǒng)記載了從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史學巨著,在經(jīng)學、史學、文學、思想文化等諸多領(lǐng)域?qū)笫喇a(chǎn)生了巨大影響。其以人物為中心的敘述方式,開創(chuàng)了傳記文學的先河。
《史記》為“二十四史”之首,奠定了中國史學的基本格局。它記事始于黃帝,迄于漢武帝太初年間,時間跨越兩千多年,系統(tǒng)記載了中國和周邊國家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世界史的規(guī)模。司馬遷意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研究歷史,注重考察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探究國家興衰治亂的規(guī)律,從歷史觀和方法論上提升了史學的境界。其開創(chuàng)的紀傳體,被歷代史學家奉為圭臬。
父子相繼寫作《史記》
《史記》由司馬談、司馬遷父子相繼撰寫而成。司馬氏世代典掌周史?!短饭孕颉罚ㄒ韵潞喎Q《自序》)說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仕于建元、元封之間”,長期擔任史官,曾“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他的《論六家要指》對陰陽、名、法、儒、墨、道德各家學說的評析精到中肯,第一次從學派和學術(shù)流變高度評論各家得失,并且確立了學術(shù)批評的客觀標準,是一篇極有見地的論文。司馬談有意繼《春秋》而著述,搜集了大量的史料,規(guī)劃了《史記》的基本框架,并且留下了若干篇章。《孝文本紀》贊語說:“漢興,至孝文四十有余載,德至盛也。廩廩鄉(xiāng)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于今。”這顯然是司馬談的手筆。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馬談病危,囑咐司馬遷完成《史記》,司馬遷在父親面前鄭重表示:“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p>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在今陜西韓城)人,出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自序》云:“(司馬談)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史記索隱》曰:“《博物志》:‘太史令茂陵顯武里大夫司馬遷,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薄队窈!肪硭氖d:“《史記正義》:《博物志》云遷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敝端麟[》和《正義》同本于《博物志》。今本《自序》曰:“五年而當太初元年?!薄墩x》云:“案:遷年四十二歲。”“四”當為“三”之誤。
《自序》說司馬遷十歲誦古文,二十歲南游江、淮,他曾經(jīng)向董仲舒請教《春秋》之學,向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元封元年,司馬遷出使西南夷,此年,他的父親司馬談去世。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遷任太史,開始“?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從事資料準備工作。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參與制訂的《太初歷》完成,他正式開始《史記》寫作。天漢三年(前98年),司馬遷因李陵事件得罪漢武帝,被處以腐刑?!稘h書·司馬遷傳》說司馬遷被刑后,“為中書令,尊寵任職”。中書令是皇帝身邊的近臣,當時都是由宦者擔任。遭受腐刑,對司馬遷來說是奇恥大辱,面對嚴酷的身心摧殘,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司馬遷作出了生死抉擇,更堅定了完成《史記》的決心。征和二年(前91年),《史記》基本完成。司馬遷《報任安書》稱《史記》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自序》敘述全書及各體篇數(shù),與《報任安書》相同,且撰述各篇提要,總括全書字數(shù)為“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聲稱要“藏之名山,副在京師”?!蹲孕颉吠瓿蓵r,《史記》已經(jīng)定稿。
《史記》的體例、內(nèi)容及其影響
唐代劉知幾《史通·六家》把古代史學論著分為六種體例:《尚書》家、《春秋》家、《左傳》家、《國語》家、《史記》家、《漢書》家。六家分別代表記言、記事、編年、國別、紀傳體通史、紀傳體斷代史。
《史記》所采用的是一種復合式的述史體例,這與其所承載之歷史內(nèi)容有關(guān)?!妒酚洝房v貫兩千多年,這一時期,社會形態(tài)極其復雜:有王權(quán)集中的一統(tǒng)時期,有天子、王侯并存的封建時期,有五霸迭興的春秋時期,有七雄并峙的戰(zhàn)國時期。中國古代社會形態(tài),莫能出此范疇。復合式的體例,完全適用于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社會內(nèi)容的需要?!妒酚洝返膬?nèi)容是對前代史學的一次大總結(jié),其體例亦是集大成之作。復合式體例的包容性和靈活性遠較單一體例為優(yōu),所以具有很強的適應(yīng)性和生命力。后世各史,門類或有增減,篇目或有損益,名目或有異同,總體上都跳不出《史記》范圍,原因就在于此。
《史記》一百三十篇,系統(tǒng)記載了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的歷史?!妒酚洝肺弩w,各有分工:本紀記載帝王、王朝或?qū)v史發(fā)展影響巨大的人和事,世家記載王侯貴族和其他一些重要人物,列傳記載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動及周邊民族歷史,表記載王朝及諸侯大事,書記載各種典章制度及專門事物。其內(nèi)容涉及極廣:五帝三王,各國諸侯,天子王侯、公卿貴族,文人學者、刺客游俠、倡優(yōu)佞幸、日者龜策等各色人物,無不備載;外國四夷,禮樂律歷,軍事祭祀,天文食貨,無不囊括其中。
五體之中,本紀、世家、列傳都是以人物傳記為主。從《漢書》以下至《清史稿》,都有紀、傳二體,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紀傳體正史。紀傳體是《史記》的主體,“以無數(shù)個人傳記之集合體成一史”(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為傳記文學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chǔ)?!妒酚洝纷鳛椤岸氖贰敝祝哂虚_創(chuàng)之功,其會通著史和分類述史的方法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文學即人學,歷史是人的活動的總和,歷史學和文學都致力于對人的研究和敘述。紀傳體的創(chuàng)立,使歷史和文學的統(tǒng)一成為可能。先秦史傳,是以事為中心展開敘述的,而《史記》人物紀傳卻是以人物為中心。司馬遷對傳主的生平事跡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史記》對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舉止、性格乃至心理的把握和描摹極為生動準確,各種藝術(shù)手法的運用也非常嫻熟。人物傳記之中,又融進了高妙的史識,使得《史記》人物傳記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后代文人效法的典范。
《史記》的史料價值
《史記》的本紀、表、書、世家、列傳,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立體網(wǎng)絡(luò)。五種體例相對獨立又互為補充,各體之間,乃至于表、書、世家、列傳各篇之間,有著豐富的橫向聯(lián)系。這種經(jīng)梭緯織的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周詳?shù)膬?nèi)涵,是以前的史傳望塵莫及的。
司馬遷以“通古今之變”的歷史眼光對國家歷史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對中華民族進行了追本溯源的考察?!妒酚洝房v貫兩千余年,史料繁雜,散見于《尚書》《詩經(jīng)》《春秋》《左傳》《國語》《國策》《世本》《楚漢春秋》等書,而諸侯史記、諸子及檔案譜牒等各種資料數(shù)量也十分可觀。司馬遷對這些分散的史料作了全面的整理,去蕪存精,將原本散亂的史料理出了清晰的頭緒。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夏、殷、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歷代帝王及相關(guān)事跡,《史記》都作了盡可能系統(tǒng)翔實的記載。黃帝建立國家,堯舜禪讓,夏殷周三代興亡治亂,以至于秦漢得失,脈絡(luò)分明,一目了然。
漢以前的史傳,大多偏重于政治,多載天子、諸侯、公卿大夫的活動,敘事偏重于祭祀、戰(zhàn)爭、會盟、行人往來等,未能全面反映社會生活?!妒酚洝繁炯o、世家、列傳,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的人物紀傳序列。本紀主要記帝王,世家記王侯、世家大族及有影響的公卿大臣等,列傳記載范圍廣泛,社會各行各業(yè)的人物幾乎無不網(wǎng)羅其中,八書系統(tǒng)記載與國計民生關(guān)系密切的事物,大大拓展了記敘范圍。如前文所言,歷史是人的活動的總和,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司馬遷,以其卓越的實踐,第一次深刻揭示出歷史學的博大內(nèi)涵。
《史記》的史料價值,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稘h書·司馬遷傳》稱《史記》為“實錄”,大量出土文物也使《史記》的史料價值得到了確證。如:王國維作《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xù)考》二文,證實了《殷本紀》殷代先公先王的載述;陜西省眉縣楊家村出土的逨盤,記載了單氏家族八代輔佐文王至宣王十二位周王的史實,證實了《周本紀》周代世系的可信性。
當然,《史記》的史料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可分為三種不同情況:一是因作者疏失而造成的錯誤;二是由史料來源和《史記》體例原因而造成的一些歧異,因《史記》“厥協(xié)六經(jīng)異傳,整齊百家雜語”,取材廣泛,作者“信則傳信”“疑則傳疑”,將不同的史料散入,難免正誤雜出;三是《史記》在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的訛誤。
雖然《史記》在史料方面并非盡善盡美,但就總體而言,它是一部價值極高的信史,無愧于“實錄”之美譽。由于這一時期的相關(guān)文獻大多已經(jīng)散佚,《史記》的史料價值顯得尤其珍貴。
趙生群,山東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