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鐘小輝
摘 要:古塔建筑文化承載著社會、文化、經濟發(fā)展的歷史印跡,成為記錄歷史文化的“活化石”。通過對湖南省邵陽市市區(qū)內古塔的地理位置、建筑特征等方面進行初步研究,探討了邵陽古塔建筑的藝術特色及其文化內涵,以期加深人們對傳統(tǒng)古塔建筑文化的了解,提高人們對古塔建筑藝術的保護意識,讓邵陽古塔建筑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邵陽;古塔建筑;結構造型;裝飾特色
在湖南邵陽,古塔是當?shù)匾瞬毮康娜宋木坝^。當?shù)毓潘姸?,列入《湖南古今名勝詞典》的古塔有九座,其中三座位于邵陽市區(qū),即東塔、北塔、猴子塔,這三座塔也是在邵陽甚至全國有名的古塔。
一、邵陽市古塔建筑位置及現(xiàn)狀
(一)東塔
東塔(圖1)坐落于邵陽市雙清區(qū)東塔公園內東塔山山頂之上,地勢偏高,登塔頂可觀全城風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東塔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后被損壞,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邑人謝承蒔在原址重修,因戰(zhàn)事修至四級而止。同治元年(1862年),其兒子謝永鍔經過三年續(xù)建而成。1982年邵陽市園林部門進行了大維修,把傳統(tǒng)的老瓦改成了深綠色的琉璃瓦,在塔的基座上增加了護塔的石制圍欄,抬高了塔基的散水,將底層進塔心室的門進行封堵,現(xiàn)可由第二層的東面進入塔內。東塔的附屬建筑有東塔庵和文昌閣等。文昌閣現(xiàn)已不存在;保存下來的東塔庵與東塔相隔20余米,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遭到破壞,20世紀80年代后進行了修復。
(二)北塔
北塔(圖2)位于邵陽市資江北岸的江北鄉(xiāng),在資江和邵水匯流的北岸,與東塔隔江相望,為一座鎮(zhèn)江風水塔,守護著市民的生活安居樂業(yè),更寄托著在江水上討生活的人及其親人祈求平安的夙愿。北塔始建于明代萬歷元年(1573年),高26米,七級八角,磚石結構,鐵頂,塔內寬敞,底層可容納百余人。有磚砌螺旋式樓梯,可登塔頂。
(三)猴子塔
猴子塔(圖3)位于邵陽市大祥區(qū)九井灣天池山上,與資江小學相鄰,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建于咸豐三年(1853年)。塔高15米,七級六面,實心,是中國現(xiàn)存古塔中唯一一座以猴子命名的古塔,已經于2004年被邵陽市大祥區(qū)列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邵陽市古塔建筑結構特征
(一)東塔
東塔是一座佛塔,位于東塔山頂。拾級而上,它的莊嚴與神圣愈加明顯。其為樓閣式磚塔,塔高32.6米,共分七層,塔基護以石制圍欄,塔的建筑平面為八邊形,每層都有開門和窗戶。門窗不僅成為塔身的結構裝飾,也解決了塔內通風和采光問題,可以供游客登高遠眺整個邵陽城市風貌,將資水、邵水、北塔、雙清亭的景色盡收眼底。塔內有兩條螺旋形的甬道通往各層塔心室。塔心室共五層,每層的塔心室平面也是八邊形,通到塔頂。寶頂為疊澀穹隆式,塔檐為疊梁式挑檐。塔頂八角攢尖,覆蓋琉璃瓦,寶葫蘆收剎。
(二)北塔
邵陽北塔為風水塔,跟東塔一樣也是一座樓閣式磚塔。塔基用青石建造,各邊長為6.25米,露出高度為1.92米。塔身通高26米,塔身為七層八面,八角攢尖頂,塔頂則用三個疊立的鐵質寶葫蘆瓶組成塔剎。底層南面為半圓券頂大門,門兩側飾以磚制半圓形倚柱四通,上飾重疊式的翹角門檐,出檐為磚磨而成的如意斗拱。塔身每層飾以塔檐,一到三層為磚磨制而成的如意斗拱,其他幾層為疊梁式挑檐,由條磚、弧面磚、條磚、棱角牙子、條磚交替砌筑而成。塔頂和塔檐覆蓋小青瓦為底瓦,用青筒瓦蓋面,檐口滴水、勾頭瓦瓦當飾以花草圖案,脊瓦飾以獅象走獸,頂層翼角為牛角狀的鐵翹角,角下掛了鐵質鈴鐺,其他各層翼角為陶瓷翹角。墻體自外向內由四部分組成,分為外壁、甬道、內壁、塔心室,構成內外兩環(huán)。內環(huán)為塔心室和內壁,外環(huán)為甬道和外壁,甬道在外壁和內壁之間。甬道底部為壁內折上式踏步,頂部為疊梁式搭連結構。塔內有四層格室,打破了外觀七層的結構布局。從第一層大門進入,經過一道寬1米、高2.6米、深約4米的門巷,通往底層塔心室,可容百人,建筑空間為八邊形,頂部為疊澀式穹隆頂。塔心室背面設有神龕,交角四面設小佛龕,用以供奉香火。塔心室兩側有門巷和甬道相通,甬道按逆時針方向旋轉而上,通到塔頂,每層都設有門窗供塔內通風采光和游客觀看風景。墻體外墻每面都分布有大小不等的神龕,共89個。在第一層外墻上嵌有磚碑,銘刻《修砌北塔石碑記》,記載建塔匠人、姓名、籍貫和嵌碑時間。第一層和第三層的磚上印有“萬歷元年信士施磚”和“皇明萬歷元年”等字樣,記載了該塔的始建年代。
(三)猴子塔
猴子塔位于天池山上,塔高15米,七級六面都是實心,六邊形青石基座。底層石墻上有兩塊石碑,刻碑的部分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塔身由青磚砌筑組成,每層會留出一個短的塔檐。猴子塔塔頂收剎處為一只白色大理石的猴子。石猴高約0.7米,寬約0.3米,輪廓分明,面貌清晰,形態(tài)逼真,托腮望遠,若有所思,十分醒目,故名“猴子塔”。
三、邵陽市古塔建筑的特色
(一)平面形制為多邊形
中國古塔在唐朝時期,平面形制就已具有本土化的特點,很多大型塔采用磚塔的建造形式,平面多為四邊形,而小型塔多為磚石的墓塔、禪師塔,平面形制相對靈活多樣。猴子塔平面形制為六邊形,東塔和北塔為八邊形平面形制,內設甬道,可登塔頂。這種八邊形結構有助于減少風雨對塔身的磨損,又使塔身具有視覺美感。在各個面開設門窗,不僅對塔身起到裝飾的作用,又解決了塔內的通風和采光問題,更為游客提供登高遠眺的良好視野。
(二)立面造型
中國古塔從立面造型主要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式塔、亭閣式塔、喇嘛塔和金剛寶座塔,發(fā)展至宋代,磚塔則以前兩種最為常見。東塔和北塔都為樓閣式磚塔,猴子塔為實心磚塔。塔身立面逐層遞減層高、遞收塔徑的特點較為突出。
四、邵陽市古塔建筑的文化內涵
(一)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東塔是佛塔建筑,及其附屬建筑東塔禪寺一起成為老百姓心中的佛教圣地。東塔及其一些小寺塔就是為埋藏舍利子、經卷和佛教法物修建的,佛塔是其中心建筑,寺廟供奉不同的佛像,供佛教信使進行焚香朝拜,祈求風調雨順、萬事皆順意等。古塔多為奇數(shù)層,一般為七層、九層、十三層,較多為七層結構。
(二)人文情懷和藝術情懷的交融
北塔屬于風水塔,有著鎮(zhèn)守一方平安的寓意,是建在資水岸的一座鎮(zhèn)江之塔,它是在江水上船工們祈求平安的寄托。有句佛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為了“救”湍急資江河灣中的船夫,于是北塔依佛塔七層的造構而建立,聳立在資江急彎處的河灣北岸。猴子塔上石猴的原型極有可能是明代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袁洪,相傳其為風水鼻祖九天玄女的高徒。猴子塔是在邵陽境內連年發(fā)生災害的背景下修建的,人們希望用改善風水的方式消除災禍??傊@些古塔都承載著邵陽百姓的美好愿景,充滿了人文情懷和藝術情懷。
(三)城市景觀文化的載體
每一個建筑都是在特定的地理位置上建造的,塔式建筑也不例外。邵陽北塔和東塔兼具觀景功能,建立在自然環(huán)境相對優(yōu)美的資江河畔,塔水相依,塔影橫臥江中,壯麗之中平添幾分雅致,追求一種“天人同構”的境界。這樣美不勝收的景色使人們更容易體味古塔建筑的文化意境。同時,所有塔式建筑都來源于特定的歷史背景,并且著力體現(xiàn)著自身的歷史文化。邵陽市每一座古塔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擁有歲月的斑駁痕跡,例如東塔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在塔頂裝置空襲警報紅球,城區(qū)皆可望見,戰(zhàn)后拆除。這都在提醒人們不忘歷史。這些古塔散發(fā)出的人文氣息和歷史氛圍,容易使人們產生對其歷史文化的豐富聯(lián)想和想象。
古塔的外部景觀設計對其文化意境的表達也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優(yōu)美的外部景觀具有特殊的美學氣息和空間感染力,是營造塔式建筑文化意境的前奏。邵陽古塔附近做了綠化,種植多樣的花卉,能夠營造出一種靜謐安詳?shù)姆諊?,形成建筑與城市、建筑與自然的對話,有些植物還會隨著季節(jié)的轉換而發(fā)生變化,讓這里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詩情畫意。
五、古塔建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邵陽古塔記述著不同歷史時期邵陽市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水平,是邵陽歷史的真實寫照,邵陽古塔通過其自身的藝術形象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如今,邵陽的東塔、北塔和猴子塔,已經成為邵陽標志性建筑。這些具有歷史積淀的古塔是不能隨意拆除和損毀的。對古塔建筑文化藝術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并將古塔文化保護起來、利用起來,能夠彰顯出地方的歷史文化特色。
比如,以古塔為中心建立一個現(xiàn)代建筑群,讓古塔和周圍形成一個旅游景點,或者形成一個供居民休息的地方。邵陽市就將東塔和東塔寺作為一個整體的旅游景點。如今,邵陽市人民政府已規(guī)劃以北塔為中心建造公園,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北塔保護區(qū)將成為人們休閑的好去處。
邵陽古塔是邵陽的標志性建筑,展示了邵陽歷史的同時,還為現(xiàn)如今古塔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能夠幫助后人研究古塔、感受古人的智慧。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高大的住房、辦公樓拔地而起,古塔文化也在漸漸遠離人們的生活,但是古塔文化精神在今天也依然值得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地繼承與發(fā)展,通過學習古塔的建筑和裝飾藝術,學習邵陽古塔塔水相依的建筑思想,學習古塔和環(huán)境營造出來的意境和被人賦予的人文精神與內涵,運用到現(xiàn)代建筑設計之中,最終實現(xiàn)古塔建筑藝術的繼承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立冬,胡滿莉.析宋代廣教寺雙塔建筑藝術中的唐代遺風[J].美術教育研究,2021(3):102-103,112.
[2]李珠.遼代古塔建筑特征研究[J].智能城市,2021(3):51-52.
[3]肖瑩.贛南古塔建筑藝術的歷史圖景探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5):22-23.
[4]蘭惠英.從現(xiàn)存古塔窺見印度佛教建筑藝術對福建的影響[J].福建文博,2017(2):72-75.
[5]盧珍珍.商丘圣壽寺塔建筑藝術評析[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6(10):20-21.
[6]王雪芹.淺析中國古塔建筑藝術[J].大眾文藝,2010(24):234-235.
[7]孫群.福州古塔的建筑藝術與文化內涵探究[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2(3):284-288.
[8]胡光華.邵陽文物檔案[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陳英,碩士,邵陽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鐘小輝,邵陽學院學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