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最遠的,最近的

      2023-07-12 02:48:20楊青
      莽原 2023年4期
      關鍵詞:張宇

      楊青

      發(fā)生了什么

      這些年,時不時有人拿我和張宇一起去南極這事兒調侃:20多天在一起,你倆就沒發(fā)生點啥事?

      張宇哈哈:除了上床,該發(fā)生的都發(fā)生了!

      直到前些日子一群酒友春聚,又有人扯出這個話題,讓張宇“老實交代”。旁人熱鬧著、哄笑著,我倆也便附和著“呵呵”,張宇頂多說一句:俺倆的關系,是狗皮襪子,沒反正。

      這年頭,活得這么邊緣,竟還有人記得最遠的南極,記得最近的男女,難得,值當!

      或許我倆如果真發(fā)生點什么旁逸斜出的事兒,在旁人看來,是不是更有嚼頭、更別開生面?

      我和張宇之間確實發(fā)生了不少的事兒,但都是有話題,無畫面。就像一個正派女人,端莊有余,風韻不足,難以撩動人心。

      最早知道張宇應該是三十余年前,那時我剛參加工作,只是一個懵懂的報社小編輯。對當時已經(jīng)成名的大作家的認知,只有從他的作品里,從偶爾參加座談會隔桌相望中對他崇拜一二。真正近距離熟悉和了解張宇,則源于一次遠行。

      遠行的確很遠——十二年前,《大河報》組織策劃了一個活動,要我陪同張宇去南極。張宇是“文化使者”,我算半個使者,同時也兼著半個翻譯。領導讓我擔當這個角色,一是我和張宇相熟,二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省得大作家獨自在風中寂寞,問個路還得親自張口,挺掉價的。

      陪“行”的身份挺好,只要哄著張宇高興,他就能把任務完成。果然,回來后他就奉獻出長篇散文《對不起,南極》。當時我也想寫些什么,奈何有張宇這尊大神出手,我這小編就心安理得地歇菜,省得拿不出手,丟人現(xiàn)眼。

      也許正是因為這次長時間、長距離的同行,我才真正和張宇有了密切交集。漫長而孤寂的旅程中,除了向離你最近的他傾吐,討教,求助,還能找誰呢?

      緣分在路上,誠不我欺也。

      一晃十二年過去了。這中間,因為各種因緣際會,我和張宇在各種場合倒也時不時都能碰面。見面時總感覺很親,總有說不完的話。但話題大多是家長里短、你是我非的。

      或許人的醒悟需要一個契機,或許多余的時間讓人有了思考人生價值和意義的主動,或許混吃等死的日子終究不是一個文化人的生命常態(tài),數(shù)年前在我從一線工作崗位退下常感無聊之時,我們之間不經(jīng)意的一次對話,讓我瞬間清醒了不少——

      問:人的價值是什么?

      答:活著。

      問:活著的價值是什么?

      答:明白。

      問:人為什么要讀書呢?

      答:不讓別人騙咱。

      再問:女人為什么要讀書呢?

      再答:不讓男人騙你。

      人生的價值、讀書的意義,原來可以這樣理解,這樣表述,直白易懂,男女通吃;原來我的前五十年,都活得不夠明白。

      或許,就是從這次問答開始,我發(fā)自內心地愿意視張宇為師長,由他解惑,便不再自以為是、心浮氣躁、醉生夢死地茍活。是張宇,督促我在年過半百時開始學會讀書,懂得思考,遠離浮淺,放下功利,走向覺悟。

      也是幾年前,我的恩師、《大河報》首任總編輯王繼興先生親筆揮毫,贈送我的扇面題字是:“讀書萬卷始通神”。他的希望和期待,我懂。

      人生何其有幸,碰到繼興老師、張宇老師這樣的名師,他們潤物無聲、靜水流深;他們海納百川,虛懷若谷。

      此生,雖不能至,我心向往。

      溫軟的憐憫

      “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群一般地擁擠呢?地上的人們,為何又像星星一樣地疏遠啊……”

      我喜歡齊豫,喜歡她的這首《答案》。

      天與地、男和女、我和你——既相互依存,又冷漠隔離。

      最遠的不是星空,是人心;最近的不是親人,是懂你。

      “眾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碑斈阆胱x懂一個人的時候,你其實是想更多地看清自己。

      寫作,是我們談論最多的話題。

      張宇有自己的寫作觀:“小說,無非就是扯淡。以理服人,那不是小說家的事兒?!?/p>

      我喜歡張宇的小說,是因為他所構建的故事和人物不矯情,不排他,不執(zhí)拗,不自我,一如他的為人。我曾對張宇說過:你是從鄉(xiāng)村的田野中走出后,一步踏入城市的作家,很少再見你寫紅薯和莊稼。紅薯和莊稼當然好,可是外面的世界、城市的風景、異域的文化更值得看看,人類創(chuàng)造的最高級的文明都集中在城市。

      張宇認同我的看法。

      我細讀過張宇的《活鬼》《疼痛與撫摸》《軟弱》《足球門》《表演愛情》等幾本書,最突出的感受是,他對城市里各色人等的描摹,真是惟妙惟肖,好像他自己就是長在那堆兒里的人;又好像他以旁觀者的視角記錄著城市里三教九流的卿卿我我、哭哭笑笑、起起落落、蠅營狗茍。詭譎而幽默,批評又留余。

      不過,我私下覺得,張宇作品的調性總歸是少了那種十步一殺、劈山倒海、砍瓜切菜般的快意。這種以戲謔取代批判,以懷柔掩藏智慧的創(chuàng)作風格,我笑稱為“有種娘兒們般的忸怩”。張宇自己也說:“我是個話狠心軟的人。”

      在寫作上,年輕時的我更喜歡“一邊是菜刀,一邊是親吻”的極致感和反差感,就如同喝烈酒,酣暢淋漓、辣得有感。每當聊到這里,張宇就會感慨:“寫新聞和寫小說總歸是不一樣的。你們擔的是道義,我們擔的是仁義。”

      他的出生地洛寧曾有土匪出沒。走出洛寧、走進城市的張宇似乎并沒有被家鄉(xiāng)民風中的“野道”所浸染,因而一直也沒能“惡”起來。與張宇聊天談及某人某事時,他愛用一個詞:“狠”——整人狠、弄事狠、下手狠。對這樣的人,張宇常無奈地自嘲:“我不狠”,所以一直“郎當”著。

      “郎當”,當然是他的自嘲。作為一名作家,他早已名滿天下。不“狠”似乎讓他覺得在那些所謂更成功、更風光的人面前,自己終究沒能走得更遠,爬得更高,心中興許也有些遺憾吧。

      而在我看來,張宇的“不狠”恰恰是他的可愛與可敬之處。他以更悲憫的情懷、更包容的心態(tài)、更平等的胸襟、更國際化的視野、更真實的性情,書寫自我,書寫他人,書寫世界。但從成功學的角度看,不“狠”也常被看作沒膽量,難有大作為。所謂“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是也。

      張宇“柔軟”的一個側面讓他的朋友常提常新。某天中午,一位老朋友請他喝酒,我作陪。朋友說:“你寫得最讓我感動的一件

      事,就是帶著你爹上天安門城樓那一段?!?/p>

      張宇接過話茬:我爹上了城樓后,看著遠處的紀念堂,抹著眼淚說,老人家可憐吶,都給全國人民了,自己也沒留下啥。我比老人家活得還長,罪過、罪過呀!

      張宇接著又說:我爹雖然是個農(nóng)民,可心中有大義呢。

      除了牙尖嘴利,我其實從骨子里也是個沒“大膽兒”的人。我家先生經(jīng)常嘲笑我:you are a fake journalist ,you have no guts to tell the truth 。you are so weak?。闶莻€假記者,你沒有勇氣講出真相,你真軟弱!)

      他的譏諷讓我怒火中燒,便立刻回懟:“你老婆我雖然勇氣不足,但有一顆金子般的心?!?/p>

      每當把這樣的爭吵和心中的委屈講給張宇時,他都笑著安慰:“我很喜歡你家天

      才,他是有信仰的人,純凈?!?/p>

      “天才”就是我家先生,印度人。是的,我這個枕邊人是單純的。當我偶感無聊時,他勸我:“少喝酒,多讀書。”當我因為他的國籍和身份而進步受阻的時候,他深感有愧,私下里說:“咱倆離婚吧,假的。我還和你在一起。”

      哈,為了進步去離婚,我丟不起那人。在進步和愛之間,我選擇愛。何況,咱人沒進步,工作可沒有落在后面。

      張宇總愛夸我先生長得帥,話不多,明事理。從南極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逛街時,他陪著我一家店一家店地看,一次次地幫著試穿衣服,并逼著我:“給天才買這件皮衣。你就省省吧,就你那身材,也穿不出啥光景。”

      做記者許多年,行萬里路,閱無數(shù)人,難免染上風塵、受到誘惑;有些事見多了,難免被動沉默、喪失氣節(jié),甚至忘記“鐵肩擔道義”的初心,但因為身邊有張宇這樣的良師益友,有“不諳世事”的家人的提醒,才使得自己不敢跑偏、不敢造次。遇到不平事,頂多是發(fā)發(fā)牢騷,過過嘴癮。

      張宇總是軟的、不夠狠厲的。但這種溫軟,何嘗不是人性中與生俱來的仁愛與善良因子的投射?這“溫軟的憐憫”啊,在當下物欲橫流的時代,顯得那樣有人情味,那樣珍貴。張宇無意去教化和點醒誰,可在我看來,他似乎又在不經(jīng)意間,以這樣的一種人生和寫作態(tài)度影響著后輩:當真誠,當悲憫,當忍受,當放下。

      他就是一盞指路燈啊,時時照亮著如我一般迷途的羔羊!

      南極余響

      中國改革開放熱火朝天的時候,真應了那句流行語——“人傻、錢多、速來”。

      當時的人們都很激動、很熱烈、很興奮,仿佛荷爾蒙用不完似的。出國,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唱歌,想唱到幾點就幾點;喝酒,想喝啥牌子就喝啥牌子;吃飯,想吃什么就讓老板現(xiàn)做。浮躁的時代,張狂的時代,就得可勁兒造,不然,就好像辜負了這個時代,就虧大了。

      一次,在一家法國酒莊跟一位老外喝酒,我們幾位一次一杯和他碰、一口悶,直接把他當場喝哭:“你們中國人,太厲害了。我這可是二十年的紅酒啊!”

      那時人們都很忙,并且以忙碌為樂、以有錢為傲。那時的人們無暇顧及心靈,無暇去思考豪橫、放縱的惡果,人的靈魂休眠了,靈性歸隱了,只有身體在橫沖直撞、狼奔豕突。

      我也曾經(jīng)一度陶醉其中,覺得忙著才充實,才有價值。

      但人生總會給你提供一個特殊的時間段,讓你用另一種視角去認識自己、認識他人。

      2011年11月,和張宇去南極的時候,我是以觀光和玩樂的心態(tài)去的。因為沒有寫作的任務,便愈加隨性起來。在船上,舍不得買價格昂貴的啤酒,就仗著自己英語還不錯的優(yōu)勢,沉沉的夜幕中和帥氣逼人的摩洛哥侍應生“套磁”,給他講中外段子,吐槽船上的啤酒有多貴等等,小伙兒被逗得“咯咯”笑不停,手指放到嘴邊,做了個“噓”的動作。我和室友、長得頗像歌手伍佰的臺灣女孩立馬對視一笑:呵呵,上鉤了!果然,兩杯免費的啤酒就放到了面前。

      從那個晚上起,我和臺灣室友就基本實現(xiàn)了“啤酒自由”。晚飯時餐廳客人散盡后,那位摩洛哥小弟就偷偷從倉庫里拿出一堆啤酒送給我倆喝,而他則在一旁開心地看著,時不時講講才二十七歲的他就有了三個前妻的“煩心”事。調笑間,枯燥的旅程不覺有了幾分魅惑,但無傷大雅,只圖個當時開心。

      一艘算不上巨輪的客船,載著全世界五十多個國家的二百余名客人,從阿根廷的烏斯懷亞向南,向南,看企鵝、看冰山。這艘船要經(jīng)過西風帶,穿越德雷克海峽,才能抵達南極。那中外聞名的“西風帶”,素常就是十級臺風,倘若咳嗽一聲,就是十三級到十六級臺風。而我們經(jīng)過西風帶時,起風了。

      張宇那年五十九歲,身體卻比我這個年輕人好得多。過德雷克海峽、穿越西風帶的時候,海浪和狂風將船只搖晃得大起大落。我像被“下蠱”似的痛苦不堪,躺在船艙中須臾不能站立,哪怕只要稍一坐起,便立覺天旋地轉,控制不住的胃直接向南太平洋“廣播”,好生不堪也。

      張宇也暈,但只要到了飯點兒,他就去吃。他就抓著艙內的扶手,踉踉蹌蹌地“撞”進餐廳,然后坐下,和船體一起搖晃,在轟響的巨濤聲中,故作紳士般忍著心頭的翻涌,“享受”美味的牛排、海鮮等精致西餐。

      那時的我,雖然嫁了個外國人,可長了個十足的“中國胃”,不喜歡吃西餐。反倒是張宇,對西餐的偏愛,仿佛他打小就生活在華盛頓的“洛寧特區(qū)”,只要是放在盤子里的菜肴,他都刀叉并用,食之如狂,一邊吃一邊嘴里還不拾閑地叨叨:好吃、地道。

      喝酒也是。此前我以為,被五千年中國白酒澆灌出來的張宇,最愛的定是白酒,不料他對威士忌的偏好和品鑒水平令我咂舌。于是,當我和別的同行者啜飲啤酒時,他則不緊不慢地咂摸著威士忌的香氣,還不忘“花哨”我們兩句:來嘗嘗,喝啤酒有啥意思,威士忌配牛排,絕了。

      在西風帶的風濤中喝完威士忌的張宇,還一直惦記我這個“暈倒”的小伙伴,不忘打包些甜點和水果送到我的房間。我那個艙內住了三名女生,張宇就只能站在門口和我們聊著。他邊“炫耀”午餐的三文魚有多么肥美多汁、不吃有多遺憾,邊嘲笑我身體素質有多么差,如此不能“經(jīng)風雨、見世面”,今后還怎能為新聞事業(yè)做出更大的貢獻。后來,他很不厚道地把我這具“多肉動物”的窘態(tài)寫進書中:“她的兩條大白腿在床邊吊著,看著刺眼……”在《對不起,南極》這本書中,張宇還不忘調侃我和我先生的年齡差,說“你可真敢消費”。對此,我自豪地回應:是天才先追的我耶!

      作家要的是獨特的體驗感,去突破庸常生活的乏味,或刻意,或偶遇,讓那些奇絕罕見、光怪陸離的人或事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的靈感。對于生活中的紅紅綠綠,他們大都不會拒絕去親歷一番。

      毫無疑問,張宇是一個熱情滿滿的體驗派,對各種各樣的生活形態(tài)充滿了興趣。他熱愛體驗,不自拘,不拿捏,苦在其中,樂在其中,思在其中,寫在其中。

      如果說那次南極之行,我是輕松而去,張宇則是有備而來。幾本厚厚的書籍沉重了他的皮箱,也豐盈了他的旅程。我在甲板上吹風時,他在讀書;我躺在床上暈船時,他在觀看漂蕩在南極大陸邊緣海域的浮冰上,幾只隨波逐流的海豹發(fā)呆枯坐的憨樣;行船平穩(wěn)時,他會和我談他讀的書,談與南極有關的阿蒙森、斯坦因等探險家的故事,也不時和外國人聊上幾句。一個有趣的橋段是:他覺得自己長得還挺年輕,便讓一位頭發(fā)花白、身材健碩的美國婦女猜年齡。這位叫凱瑟琳的婦女端詳片刻,說:you are fiftynine years old ,me too?。阄迨艢q,和我一樣)。我一聽樂壞了,看看,和你同歲——你老張也有被一個不算美麗的婦女一眼看穿的時候!

      不過,這位“洞察力”非凡的美國婦女也為她的坦誠與聰慧付出了“代價”。一次,當人們飯后來到甲板上觀光時,不知怎么的,她竟然腳下一滑,四仰八叉地摔倒了?;蛟S是體型過大,或許是吃飽后撐得迷糊,身體使不上力,總之她幾經(jīng)翻騰也沒能自己爬起來。她身旁的人見狀紛紛伸手幫忙。張宇恰好目睹了這一幕,看到和他同齡的、渾圓可愛的凱瑟琳女士竟然如此孱弱,便毫不猶豫地加入幫忙的人中。凱瑟琳女士剛一站定,就不停地說:“thank you ,thank you so much?!睆堄钜搽S即紳士般地回應:“不 thank you !”

      當然,在旅途中,我們談得更多的是他未來關于南極之行的寫作設想。記得我們一起從南極返回阿根廷,看到那里一處著名冰山轟然倒塌、墮入深海的時候,他說:“地球真的變暖了,南極不冷了!”

      于是,在《對不起,南極》里,張宇成為中國作家中,很早從南極環(huán)境變遷的角度切入,將沉重而充滿憂慮的筆墨聚焦到地球的未來、聚焦到環(huán)保重要性上的寫作者。

      這之后八年,即2020年,中國正式向聯(lián)大提出“3060計劃”,正式向世界遞交了碳減排時間表,向世界做出了莊重承諾。

      喜歡行走,喜歡看世界的張宇,從不會端著架子裝,卻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嚴謹理性的作家。他一直想得很多、想得很深,不茍同、不盲從,雖偶有趨附,也只是聲腔大于內容,良知的底線一直守得很牢。

      從洛寧到洛陽,從洛陽到鄭州,從鄭州到北京,從北京到南極、到世界各地,張宇早就走出了伏牛山的蜿蜒山道。洛寧大山里清亮的星空、甜膩的豐收氣息只能在他心中占據(jù)一處小小的角落,不停地行走與思考,讓他的心比許多人大了許多;寫作的格局,也大了許多。

      爛了櫻桃,黃了芭蕉?

      中國人從上小學到大學畢業(yè),聽父母嘮叨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好好讀書學習,長大才能出人頭地。走上工作崗位后,盡管領導和一些名流也在各種場合、各個社交平臺強調讀書的重要性,但繁重的工作讓人無暇他顧,靜心讀書成了奢侈的享受。

      于我而言,離開一線采編崗位后,也曾一度迷茫,一度蹉跎。但面對充裕的時間,總還是想做點什么,不愿守著時光“空虛寂寞冷”。不然,五十歲以后就只剩要么胡吃海喝,沒心沒肺;要么強身健體,休閑養(yǎng)生——這樣的日子,既空虛,更無趣。

      歲月果真是一把殺豬刀,爛了櫻桃,黃了芭蕉?

      人到中年,該怎樣讓精神更加富足,靈魂更加安寧?

      身為女性,該怎樣活在自己的天空下,不去依傍男人,體面而獨立地生活?

      又是張宇,一把將我拽入潛心讀書的隊伍中,讓我開始認真思考有關靈魂自在與生命自得的問題,并由此不斷榨出自己“皮袍下藏著的小”來,從而輕松前行,不再猶豫彷徨。他將自己的讀書心得和感受傾囊相贈,不斷提點我、鼓勵我,讓我頓時有一種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覺。心下暗想:若不讀出點名堂,不悟出些門道,都對不起張宇這樣的名師指教。我向張宇信誓旦旦地表示:我要實現(xiàn)從新聞人向文化人的轉變,絕不做一個知識的海王,要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專業(yè)人士。

      發(fā)誓容易,可真到了“知行合一”的時候,卻覺得頭大。該讀什么書?讀出怎樣的精髓?得到怎樣的收獲?一堆問題擺在面前。

      “你需得讀原著。從包羅萬象的字里行間,觸摸先哲思想的脈搏跳動。他們都是人類歷史上的思想和科學巨匠,只有從他們創(chuàng)造的精髓文句讀起,你才能讀出智慧,讀懂邏輯,了解歷史,了解中國,了解世界。就從《易經(jīng)》開始吧,這是‘群經(jīng)之首。然后是老子、莊子、《論語》《詩經(jīng)》……”

      張宇這樣建議。

      在張宇無聲的“監(jiān)督”下,我從此開始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讀起書來。挑版本、記筆記、翻字典,試圖讓自己認識、知悉、讀懂國學經(jīng)典里的各種生字、各種名詞、各種釋義?;蛟S是年齡大記性差,或許是慧根不夠,幾年精讀下來,自感也只是讀懂了十之三四。

      但收獲還是明顯的。當看到某些文章中引用的某些段落、或所謂的獨家解讀時,我能清晰地分辨出,這個作者的解讀是真的契合原意,還是斷章取義、胡溜八扯、誤導“小白”。讀原著,讓我對各種“雞湯書”“勵志書”有了相當?shù)蔫b別力和判斷力。想到年輕時那么容易輕信、那么盲目佩服、那么容易感動,不由自嘲:我當時就是個豬!

      讀原著、讀經(jīng)典,讓我更覺自己如此淺薄,因而下筆時便更加小心翼翼,求證時更加不厭其煩。因為我深深地意識到:一知半解的知識誤己更誤人。不懂可以不說,但懂一點就亂講,那是不道德的行為。

      “你也可以讀讀經(jīng)書。”張宇說。

      于是,以前對這類書籍觸碰不多的我,就進入了《金剛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心經(jīng)》的奇妙世界中。比如,對于以前只會背誦出的禪宗“頓悟說”與“漸悟說”的兩首著名偈子,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也讀了《摩訶婆羅多》這樣的神書,古印度文化中蘊含的深刻的哲思和奇幻的想象力讓我深深折服。這類書,打開了我讀書的新世界,讓我對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人群的所思所想有了別樣的體悟。

      五年前,受中國著名青年笛子演奏家王振先生的影響,我開始著迷于中國傳統(tǒng)古樂,通讀了一些古代音樂史之類的書籍。涉足這個領域后,一直喜歡歐美經(jīng)典音樂的我,第一次對“八音”“十二平均律”“柷起敔收”等中國先人所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有了深深的敬畏和欣悅。從中,我讀懂了《論語》中的“八佾舞于庭”的“八佾”是怎樣的表演方式,以及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原因所在;我第一次注意到,《詩經(jīng)》所提及的二十九種古樂器至今失傳了多少;也知道了“漁陽鼙鼓動地來”中的“鼙鼓”的本來模樣。中國傳統(tǒng)古樂就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只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遺失得令人心痛和感傷。

      隔一段時間,張宇就向我推薦一些他所讀過的好書,我從善如流,全部買回家中慢慢品讀。

      “《綱鑒易知錄》需慢慢讀,天天讀,不能著急?!?/p>

      “《伊利亞隨筆》讀完后,你就會對散文這種文體駕輕就熟了。”

      “《悉達多》我讀了好幾遍,你若讀完,或許就開悟了?!?/p>

      在和張宇交流讀書心得時,他或眉開眼笑,或眉頭緊蹙,回憶著、總結著、贊嘆著。那個時刻,一個優(yōu)秀作家的心懷和才情便凸顯出來,讓人敬佩和敬重。愛讀書、讀懂書、善思考、會表達的人確實魅力不凡,不服不行。

      讀書,不是為了渡人,首先是渡己;讀書,是為了擁有獨立的判斷力,不再人云亦云;讀書,讓你不再茍且,讓你不再畏懼,讓你不再故步自封,讓你擁有世界……

      這就是我近年讀書的一些切身感悟。感謝張宇先生對我的耳提面命,今后我更當“不用揚鞭自奮蹄”“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活·讀書·新知”,這三個曾經(jīng)那么熟悉的“三聯(lián)”之精神,我在活到五十多歲的時候才懂得其中真意。有意義地生活,不讀書,不獲得新知,是多么無趣和乏味!

      共遇車禍

      張宇在“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七十歲,和我“攜手”共同經(jīng)歷了一場車禍。朋友們聽說后都笑道:你倆真是有緣分吶。

      哈哈,原來緣分是碰撞出來的。好在這次撞車沒碰撞出火花,不然,一旦熊熊燃燒起來,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也扛不住。

      去年九月的某個下午,我們坐的車,在鄭州郊外一個鄉(xiāng)村公路的十字路口被撞了個底兒朝天,氣囊全部打開,車窗玻璃碎得散落車內。

      “別動、別動,千萬別動!”當車體穩(wěn)定下來、人終于迷瞪過來后,趴在車里的張宇輕聲地說著。

      “能說話嗎?頭暈嗎?”張宇問我。

      “能說話就好,說明沒被撞傻?!痹诒曝频能嚴?,張宇還不忘“毛搗”我。

      車門被坐在前排的同伴打開,我從車內爬了出來,除了頭蒙,感覺沒什么不適。當張宇也從車里爬出時,他說:“別拽我,別拽我,胳膊疼……”

      路旁商店的好心人找了兩張小板凳讓我和張宇坐在路邊定定神、緩口氣。當時,張宇頭上被撞破好幾處,滲著血,沾著灰,一只胳膊耷拉著,一副脆弱而狼狽的樣子。司機小崔走過來問:張老師,身體能撐得住嗎?張宇說:不要緊,不要緊。轉而又問:撞我們車的司機和乘客有沒有受傷?小崔說:那個司機是個女同志,車上還有小孩子,不過他們都沒有受傷。張宇聽后松了口氣:那就好,那就好。

      被120救護車送到醫(yī)院,一番檢查后,張宇被確診“鎖骨骨折”,身上也有幾處擦傷。我還好,只撞了個輕微腦震蕩。這次車禍,交警認定對方負全責。

      我以前沒經(jīng)歷過車禍,對這次遭遇并沒感到害怕,反而有些“小興奮”:哈哈,翻車這事兒都能碰上,又是和張宇一起,好神奇??珊髞硪幌脒€是有些后怕:萬一漏油了,萬一再著火了,萬一路邊是懸崖絕壁……不敢細想呀!

      當我把張宇胳膊掛著繃帶、頭上裹著紗布的“窘態(tài)”照片發(fā)給他的夫人陳靜時,陳靜卻反而安慰道:沒事沒事,張宇是經(jīng)歷過大事兒的人。她還不忘捎帶著開我的玩笑:該不是你這胖墩墩的身材把我家張宇給壓骨折的吧?我忙解釋:是你家老張壓的我,我肉多,骨頭壓不折。

      這夫妻倆真逗,一個比一個心大。

      當晚在辦住院手續(xù)前,我們共同的一個朋友趕來請吃飯,說要給我們壓驚,但他又擔心張宇傷痛在身,不能外出“下館子”,便征詢張宇的意見。張宇欣然接受:事兒不大,受得住。在飯桌上,他還不停地攛掇著我和那位朋友:“你倆喝兩杯,喝兩杯?!?/p>

      至今都記得,那個飯店的燈光挺暗,那晚我和朋友喝的是舍得酒——一切都充滿著禪機。

      在醫(yī)院陪著張宇做手術、我也需要做進一步檢查和治療。我們住進了同一個病房,成了真正的“房友”。不過,這次我的任務主要是陪聊、陪吃、陪治療。

      我們聊天的話題更加海闊天空,更加深入透徹。張宇開心地和我講起那些我從未聽說過的“秘聞”——

      他給我講他和王蒙先生交往的雅事;講張承志、余華、殘雪等作家的寫作風格和特點;講李洱的驚世奇才和他們的深厚友誼;講張賢亮的倜儻瀟灑;講他和閻連科對話時“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心意相通;講小說寫作的種種方法和技巧;也講起他二十多年前遭遇的那次車禍……

      張宇始終是個樂天派,他自豪地說:我可是以那次車禍為由頭,寫了一篇中篇小說呢。我忙拍馬屁道:張老師,牛!您出車禍都能掙稿費,我出車禍只能當“三陪”。

      當講起他和張賢亮先生以中國作家的身份訪問某國時的氣派和風采時,他不由得站起身,嗓音也難得提高了不少。

      “張賢亮先生握著某國文化部部長的手說,我們是代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代表中國十三億多人來到你們這里的。我們能夠來到這里,是你們的榮幸!”

      講到這里,他感慨道:我為張賢亮感到無比的驕傲。這就是中國作家,他們比誰都更愛這個國家!

      他對和他一樣,那批出生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作家群的使命感和文學成就充滿了懷念和激賞:那是一個群星閃耀的時代,那批作家滋養(yǎng)了幾代中國人的靈魂。

      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網(wǎng)絡小說,出乎我的意料,張宇給予了高度評價:“這些孩子,遠離虛無,拒絕說教,不求高尚,只沉溺在自己的認知和語境中,但卻不經(jīng)意間宣告了這一代人獨立思考后的價值觀?!?/p>

      “他們筆下所描繪的對愛情忠貞與專一的堅守,對財富智慧而正當?shù)墨@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不正是全人類都共同追求和認同的價值觀嗎?”

      “這一代人,借助網(wǎng)絡社交平臺,通過小說這種介質,正在潤物無聲地向全世界的青年人,輸出和傳遞著中國的價值觀,這一代人不可小覷!”

      隨著對張宇了解的加深,我覺得張宇的心,大得似乎能夠包容一切?!翱梢岳斫狻币殉闪怂u價各種人和事的“口頭禪”。雖然談到某個具體人和事時,他也語帶雙機,甚至不乏諷刺,但我看得出,他真的理解他們啊。

      閑時,我愛給張宇講段子,逗他開心,總把他逗得直拍手,樂不可支。他夸我有語言天賦,應該把女性的幽默感寫到文章中,說:“作為女作者,這很難得?!?/p>

      以喜劇的方式看待生活,把各色人等的窘態(tài)編成段子愉己悅人,能讓人忘記憂愁,消減煩惱,何樂而不為?

      這不由讓我想起錢鐘書先生在《圍城》里說過的一句話:男人從不和戴眼鏡的女人調情。現(xiàn)如今,我這半老徐娘都戴上老花鏡了,估計就更不會有男人撩撥了。好在還有文字,好在還有語言,還有善良美麗的心靈。這里也不妨厚著臉皮自夸一下:談吐詼諧的女性想來會更可愛些吧。

      張宇對我的“點評”讓我很受用:懂我者,張宇也。幸甚,幸甚!

      從青年時的“憤青”到中年后的“老莊”,張宇從看別人回到了看自己。而我則從這次車禍中,看到了不怕事的張宇、能扛事的張宇、一個胸有丘壑卻常以無所謂的樣子示人的張宇、一個吆喝聲大行為上卻節(jié)制有度的張宇。

      我們都愛喝點小酒,張宇評價我“喝酒很二百五”。我自嘲地解釋:我可是出生在內蒙古,骨子里有著蒙古人的血性哩。

      我喝酒常暈,可從沒見張宇喝多失態(tài)過,這讓我心中很是“不平衡”,總想找個機會讓他出一次丑,但幾番勸誘,終未得逞。張宇喝到最多的程度,也就是站起來,扯開嗓子唱一段什么“解開了誰的褲腰帶”之類的民間酸曲,之后就是在眾人吆五喝六的喧囂聲中,悄悄離席回家。

      我私下為張宇定了一個未來的“整蠱”目標:第一,一定要灌醉張宇一次;第二,一定要教張宇講好普通話。

      寫到這里,我腦海中突然響起羅大佑唱的《愛的箴言》:“我將真心付給了你,將悲傷留給我自己;我將青春付給了你,將歲月留給我自己;我將生命付給了你,將孤獨留給我自己;我將春天付給了你,將冬天留給我自己;我將你的背影留給我自己,卻將自己給了你……”

      或許是,只有我看到了,出車禍后靜靜地坐在醫(yī)院走廊的椅子上,張宇疲憊而虛弱的身影,因而難免有所感傷;或許是,我更想知道,張宇寫的那么多文字中,到底給人們留下了什么,別人能讀懂他嗎?或許是,在和張宇相識相聚的日子里,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崢嶸歲月,而它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

      一起去南極,一起出車禍,一起喝酒,一起看展覽,一起搞笑,一起看戲——我和張宇的緣分啊,就是這么一言難盡,沒有繁華,卻生動多姿!

      《呼吸》之間

      那年,卸下重任,幾番思緒紛亂后,我自以為已經(jīng)放下,從而開啟了一段“蟲二”般的生活,試圖遠離主流,遠離熱鬧,云淡風輕地過日子。細雨時閑開卷,微風中獨弄琴,好不風雅。還常以“說盡心中云水心,盡是春花秋月語”的出世心態(tài),聊以自慰和自安。

      三年的疫情,使人卸下了各種偽裝和面具,居家隔離、閉門度日的人們看似過上了“躺平”的日子,可殘酷的事實是,許多人的心中,又何曾真正安寧過?于我而言,也終是“到底意難平”。那段看似“詩酒茶花”的日子,究竟是過給自己看的,還是故作姿態(tài)炫耀給別人看的?我又一次陷入迷茫。

      反倒是張宇,一如既往地忍受著、承受著、享受著;一如既往地思考著、行動著、創(chuàng)作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苦即是樂,樂即是苦。人生給予他諸多磨礪,他歷經(jīng)坎坷后終致覺悟,不再傷春悲秋,不再抱怨得失。他以一本皇皇巨著,告訴他人:什么才算真正放下,什么才叫離苦得樂,什么才叫生命圓滿。

      2023年的春天,71歲的張宇走向涅槃——《呼吸》煌然面世。

      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張宇想講一個怎樣的故事?張宇不語,只說:你先讀讀看。

      用了整整兩天的時間,我讀完了這本書,因時間所限,無法讀深讀透,但閱讀過程中,此書帶給我的震撼是猛烈的?;蛟S是感同身受,或許是有感而發(fā),粗粗讀完此書。我即興寫下了一篇讀書心得,題為“《呼吸》:隱形的腳步”。特抄錄文字如下: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we call him a man ”

      一個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被稱為男人。鮑勃·迪倫說:答案在風中。我想說:答案也在路上。

      佛在路上,眾生在路上,男人在路上。

      十二年前,張宇先生在去南極的路上。作為河南作家第一人,他最早走到了世界最遠的地方,一本《對不起,南極》,是他用腳步丈量出的行走影像。

      十二年后,張宇先生在探尋智慧與靈性的路上。一本《呼吸》是他在七十年不懈思考、隱形奔跑的路上,奉獻給讀者的一本觀照己思、他思,更主要是神思的智慧筆記。

      德國作家黑塞曾說過:知識可以傳達,智慧卻不可以。智慧可以獲得體驗,但是它說不出,教不了。

      《呼吸》應該就是這樣一本讓讀者感受智慧、體驗智慧形成和獲得過程的書。沒有說教,只是娓娓描述,你若有慧根,自然就心領神會,并可能因此與正在被凡人遺忘的靈性和神性真正結緣。而慧根一旦種下,未來人生便會與不堪的過往道別,從此別有洞天。

      張宇先生對菩提達摩情有獨鐘。這本全面介紹達摩的小說,是在以文學的方式為禪宗祖師樹碑立傳。他也終于放下了一個心結,對作家的使命有所交代,也為河南人、鄭州人的文化史填補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是一本走了很遠、想得很深的男人停下來時沉心思考的書;

      這是一本一個男人浮華落盡后,探尋彼岸智慧與靈魂自得的書;

      這是一本已經(jīng)成為男人的男人,寫給尚未成為男人的男人交流心得的書。

      如果說,禪宗是古印度佛教思想的中國化表達,達摩祖師是中印文化互鑒互照,彼此交融的文化大使者,那這本書其實更有另一層深意:向印度文化致敬!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致敬!向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文化致敬!

      因為,眾生平等、文化平等。

      因為,世界是“平”的,思想也是“平”的。這個“平”,是平坦,是無障礙交流。

      再回到《呼吸》這本書,不妨插個小曲。張宇先生在鄭州有一個關系很好的印度老弟,瑜伽高手。受邀到張宇家吃餃子時,他告訴張宇:“學中文時,第一個學會的是你好;第二個學會的就是呼氣、吸氣、屏氣?!?/p>

      毋庸置疑,呼吸很重要,讀讀《呼吸》也蠻重要。

      用張宇先生書中的原話說:呼出去埋在我們心里的欲望、煩惱和執(zhí)著;吸進來外部世界傳送給我們的養(yǎng)分、力量和靈氣!

      我試圖用這段文字來表達我對《呼吸》的理解,表達我對張宇老師的敬意,表達我心中所敬重的一個優(yōu)秀作家從未放棄的良知、胸懷與膽魄。

      上周去少林寺,與釋永信方丈聊天時,他也談到了這本書。方丈說:大家都說這本書寫得很不錯,現(xiàn)在還有人記得達摩,很不容易,作家張宇能為達摩寫一本書,很了不起。

      更令人感動的是,這之后不久,在河南文藝出版社和少林寺共同舉辦的《呼吸》作品研討會上,釋永信方丈出席會議并致辭。他說:“菩提達摩和禪宗少林的人類價值,不是一個過時的、懷舊的話題,而是一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課題?!?/p>

      他說:“我很欣賞張宇先生的敏銳見地。達摩雖然出生在古印度,來自古印度,卻是在如今的鄭州,完成了他文化交流互鑒的卓越貢獻。他也早就是我們鄭州人了。如果評選達摩為鄭州的文化歷史名人,很自然地也就展示了我們鄭州人的文化胸懷,也是鄭州將來成長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一個文化姿態(tài)?!?/p>

      關于《呼吸》這本書,還有一個人特別令人感動和敬佩。鄭州市原市長、九屆河南省政協(xié)副主席陳義初自己買了這本書,并且在研討會上和與會者分享了他的“讀后感”。他說:我認為這本書有三重時代意義,一、體現(xiàn)了達摩堅韌不拔的精神,這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二、書中多處寫到達摩心系民眾、心系蒼生的生動細節(jié),唯“人民至上”,祖國才會更加強大;三、這本書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功莫大焉。

      陳義初還特別建議,出版社應盡快把此書翻譯成更多的語言和文字,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和喜愛中國文化。

      《呼吸》,又一次讓人們開始思考文化的價值和文化的意義; 張宇,又一次展現(xiàn)出一個優(yōu)秀作家的使命感和擔當精神,給中國文化史又留下一段不會磨滅的傳奇。

      思想不老,張宇不老。

      這些年,以我的觀察,張宇是愈發(fā)善于表達,而不去表白。表達是心有所思故傾注筆端;不表白則是我寫我的,你看你的?!爸艺咧^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如是而已。

      所以,《呼吸》就這樣靜悄悄地走入人們心間,它在尋找有緣人,點化有心人。在與張宇探討交流這本書的寫作心得時,他說:這是一本文化歷史小說,是我的讀書筆記,是寫給我自己的書。

      自謙的張宇自己不愿多說此書“意義”層面的價值,但我分明感受到,這是一本寫給有悟性和希望開悟的人的書,是一本極有深度和厚度的書,是一本啟迪智慧、開啟靈性的書,這更是一本寫人所未寫、寫人之未敢寫的充滿勇氣和膽識的書。

      文人終是要有風骨的。有一次,我和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澤群先生在探討如何用最準確的語言來概括文人風骨的內涵時,我們共同選擇了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感謝張宇先生,感謝《呼吸》,感謝思想者、感謝有風骨的文人們。感謝他們?yōu)槿祟惖奈幕瘋鞑ヅc交流,為人們心靈成長、為社會進步所奉獻的養(yǎng)分和能量。

      讀完此書,我似乎對自己過往人生和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認知:在茫茫人海中,自己的那個“小我”實在太微不足道了,人要活得有價值,選擇什么樣的生存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方式讓自己心悅,讓生命對人對己都善良包容,讓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都能給這個社會帶來美好。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在聞道悟道的路上,我愿終生追求。

      致敬好人

      關于我和張宇不得不說的故事,已經(jīng)講了個七七八八,無關風月、無關情懷,只是從我的角度看,和張宇一起喝酒,一起玩耍,一起探討人生和文化,很快樂,很舒服,很有收獲。

      我們彼此寬懷,各自歡喜,雖不常見,心中常念。能和張宇這樣的智者、這樣風趣而不做作的人成為朋友,是我的榮幸。因此,便有了用文字記錄我們之間點滴過往的想法。需要說明的是,文中記錄的只是我們之間交往過程中的一些“碎片”,難以兼顧所有。不過,盡管文字粗陋,言不及義,但誠意滿滿,枝葉關情。

      因為,人間值得,張宇值得,好人值得。

      張宇長我十幾歲。這個年齡差,讓我叫他“叔”,我有點虧;叫他“哥”,他有點虧;想了想,叫他“老師”最合適。反正,他的兒子天天叫我“姐”,他這么一叫,我似乎真的和張宇成了同輩人,哈哈,不吃虧。這么講,我只是想表明,張宇一家人把我當成了自己人。有這樣的家人,心中甚暖。

      行文至此,已近尾聲。通常在文章結尾時,矯情的人愛用一首詩或一句名人名言“升華”寫作主題,我也未能免俗。

      人生中充滿了一場場悲劇,但如何將悲劇的結果轉變成喜劇的過程,就在于個人的體味和覺悟。好在有文學,好在有作家,總在撩動著我們或悲或喜的情愫,總在推動著我們思考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人過中年,雖不易情動,但常常心動。此番,我特意抄錄兩首詞,以示心跡:

      其一,永遇樂·落日熔金(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其二,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地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這是我最喜歡的兩首宋詞。至于為什么,心意我自知,無須向外人道也。

      明代作家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寫道:平生愿無恙者四:一曰青山,一曰故人,一曰藏書,一曰名草。

      此言甚遂我心。

      特以此文致敬張宇先生!致敬志趣相投、給予我無私幫助的摯愛親朋——唯愿山河無恙;唯愿文化有魂;唯愿所有好人:青山在,人不老!

      責任編輯 劉鈺嫻

      猜你喜歡
      張宇
      張宇作品
      Characteristics of plasma in a novel laserassisted pulsed plasma thruster
      Three-step self-calibrating generalized phase-shifting interferometry
      有點“二”的女生也很可愛
      娛樂圈神秘貴婦,拒絕劉德華后將丈夫捧成巨星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lasma morphology of ablative pulsed plasma thruster with tongue-shaped and flared electrodes
      Investigation on plasma characteristics in a laser ablation pulsed plasma thruster by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
      連續(xù)流動
      智富時代(2015年9期)2016-01-14 06:47:34
      張宇背后的大女人——十一郎
      張宇背后的大女人
      ——十一郎
      股票| 房山区| 大港区| 安岳县| 大英县| 元氏县| 西林县| 榆树市| 天津市| 合山市| 嘉义市| 阳西县| 新民市| 外汇| 龙南县| 沙河市| 玉溪市| 吐鲁番市| 浙江省| 铅山县| 威远县| 广宁县| 阜平县| 香港 | 东安县| 富顺县| 平和县| 海淀区| 堆龙德庆县| 九江县| 泽州县| 合水县| 库伦旗| 隆安县| 富川| 常山县| 延川县| 顺平县| 无锡市| 韶关市| 江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