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近年來,社交媒體迅猛發(fā)展,基于社會化媒介新的“可見性”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媒介技術對于社會個體的可見性賦權在社交媒體語境下尤為明顯,本文以青年大學生為研究樣本,重點探討在微信社交媒體平臺,青年群體對“可見性”的能動管理與被動的技術控制機制?!皞€體展演-社會關系-技術悖論”為本文研究的三個維度,構成全文的邏輯鏈條。深入研究青年在社交媒體空間的“可見性”管理如何作用于自我的認同感知與社會人際關系維護,以及伴隨著數(shù)字技術控制下的青年“可見性”的異化與遮蔽,以完善“可見性”理論的在社交媒介發(fā)展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與實踐。
關鍵詞:社交媒體 ?可見性 ?青年群體 ?社會關系 ?技術悖論
一、問題提出
“可見性”概念契合了社會化媒體語境下媒體研究的新路徑,正如哈羅德·伊尼斯在《傳播的偏向》一書中指出“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chǎn)生?!盵1]從??隆岸鄶?shù)對少數(shù)”的可見性權利與規(guī)訓到約翰·湯普森基于電視大眾媒介提出的“少數(shù)對多數(shù)”的可見以及權利的反制,再到丹尼爾·戴揚針對虛擬網(wǎng)絡和社交媒體視野下的社會個體的“可見性”轉向與賦權。不同時代下的媒介書寫著“可見性”新的意涵,正如Andrea Brighenti所言,可見性是一種隱喻,它不僅僅是一種形象,其本身是一個真正的社會過程。[2]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微信、微博、SNS等社交媒體平臺已經(jīng)滲透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微信是以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絡技術為核心,以人際關系和社會互動為紐帶,以圖片、文字、視頻等不同呈現(xiàn)形式為基礎的數(shù)字化社交媒體平臺,是中國青年使用頻度最高的社交軟件。[3]當下青年參與社會化媒體的互動交流與自我呈現(xiàn)是追求“可見性”的能動表現(xiàn),社交媒體技術賦予青年群體“可見性”,滿足青年群體自我呈現(xiàn)、形象管理,以及人際關系維護的個人需求。但在技術“裹挾”下的虛擬社交網(wǎng)絡的“可見性”被遮蔽和私藏,在技術“獨裁”的陰霾下,青年群體表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可見性”悖論。一方面,寄希望于技術的賦權實現(xiàn)自我的自由表達與個性彰顯的“可見”,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為在技術加持的控制下基于隱私安全考慮對信息“不可見”與“被看見”的無奈之感。有鑒于此,本文以青年大學生為研究樣本,重點探討微信這一社交媒體語境下青年群體的“可見性”能動管理與被動控制,研究作為社會個體的青年一代在社交媒體空間的“可見性”管理如何作用于自我的認同感知與社會人際關系維護,以及伴隨著數(shù)字技術控制下的青年“可見性”的異化與遮蔽,以完善“可見性”理論的對于社會現(xiàn)實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實踐應用。
二、文獻綜述
(一)縱橫維度下的“可見性”內(nèi)涵與外延
首先,本文基于歷史維度的“可見性”研究進行縱向梳理,探討“可見性”理論的創(chuàng)新演變與意義延展。可見性(visibility)從字面上看,是指人的視線范圍所及程度與能見度,并受到人的視覺、知覺等感知能力的限制。[4]大眾媒介技術打破了“可見性”具體的時空局限,正如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64)著名論斷“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技術幫助我們看到和感知肉眼無法“訪問”的東西,實現(xiàn)信息的跨時空“可見”。[5]約翰·湯普森(John B. Thompson,2005)將大眾媒介帶來的這種新的可見性稱為“媒介化可見性”,設法重構一個具有跨時空參與以及無限開放特點的新的公共性概念。湯普森顛覆了??碌摹叭俺ㄒ暠O(jiān)獄”的權力模型[6],認為大眾傳媒帶來的新的可見性將少數(shù)人置于多數(shù)人眼前,轉變少數(shù)人對多數(shù)人進行權利的“可見性”管理。并且認為新的“可見性”改變了權利的行使并使得政治人物不得不關注個人形象,管控自我的社會可見性,一種對權利的“反制”得以形成。[7]丹尼爾·戴揚(Daniel Dayan ,2013)打破傳統(tǒng)媒體對“可見性”的闡釋路徑,提出虛擬網(wǎng)絡新媒體環(huán)境中“可見性”的新概念,即能否被別人看見,能否獲得他人的注意力,以及能否賦予他人可見性。[8]戴揚將可見性的主體由狹隘的政治人物擴展到普遍的社會個體,個體通過“展演”進行自我的可見性管理,每個人都可以定義自己“被看見”的方式。
其次,不同于縱向歷史軸線的“可見性”爬梳,對于“可見性”研究的橫向脈絡是一種不同研究視角和領域的梳理。以往對于“可見性”的研究,從性別(Laura Savolainen, Justus Uitermark, John D. Boy,2020)到少數(shù)群體(Pavel Pospěch,2020),從政治權利(Bryce Clayton Newell,2018)到企業(yè)管理(Julie Uldam,2014),從以“人”作為主體的可見性到平臺“算法”的可見性管理(Kelley Cotter,2018;Sophie Bishop,2019; Rachel Wood,2020)??梢娦缘亩囝I域適用性研究豐富了“可見性”的基本內(nèi)涵,由政治偏向轉變?yōu)閭€人和技術偏向的“可見”成為當下“可見性”研究的重點。本文對青年這一社會群體的“可見性”呈現(xiàn)進行深入研究,其實質(zhì)為媒介技術對于社會個體的“可見性”賦權,以及對于技術“迷思”社會研究視角的再創(chuàng)新。
(二)青年群體社交媒體使用
數(shù)字技術在青少年生活中的作用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學者的關注,青年群體對數(shù)字媒體的體驗是復雜且矛盾的,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關于青年群體社交媒體使用的研究,Deborah R. John在互聯(lián)網(wǎng)興起的初始階段,已指出網(wǎng)絡媒體是青年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并且能夠改變青年的觀念,態(tài)度和行為。對于青年人的網(wǎng)絡隱私安全問題,Danah Boyd等人認為,與前人所設想的青年人群不關心隱私問題的觀點不同,年輕用戶非常關注潛在的隱私威脅。國內(nèi)對于青年媒介使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網(wǎng)絡政治參與(盧家銀,2016;2018)、網(wǎng)絡信息安全(盧家銀,2018)等相關內(nèi)容,近年來青年群體社交媒體使用倦?。ㄚw啟南,2019;楊軒,2020)成為該領域研究的熱點話題。以往研究對于青年群體的“可見性”研究視角不足,并且對青年群體的自我信息管理與技術賦權的研究更為匱乏,本文基于青年大學生在“微信”社交媒體平臺的可見性“展現(xiàn)”和管理,分析數(shù)字技術與青年群體之間的連通與耦合,并深入思考數(shù)字平臺的算法編碼與排序對青年的影響與社會感知。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擇微信平臺作為展現(xiàn)青年大學生能動的“可見性”的實證考察田野,是因為其對青年用戶而言具備強大的平臺粘性和使用親密度。在中國,青年群體是社交媒體的使用主體,根據(jù)2018年騰訊官方公開的微信用戶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平均日登陸5.70億的微信用戶中60%為年輕人(15-29歲)。[9]微信成為青年網(wǎng)民日常信息獲取,人際溝通與情感連接的重要社交媒體平臺,微信平臺的移動場景拓展了青年大學生用戶的可見性“范圍”和領域,增強對自我可見性的能動性管理意識。這種基于社交媒體的新的可見性完成了青年群體自我“展現(xiàn)”由“遮蔽”到“祛蔽”的過程,并且隨著數(shù)字技術的可供性跟進,作為智能網(wǎng)絡“原住民”的青年一代,是擁有“可見性”自我管理意識的先進群體,主動參與支配社交媒體平臺自我形象的“可見”與“不可見”。但在面對算法編碼的可見性邏輯中,一種基于數(shù)字支配和“窺探”的恐懼交織在一起,觸發(fā)青年人“無能為力”的被動情感體驗。
本文主要采用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質(zhì)性研究方法。研究者以本人的朋友圈好友列表為樣本觀察對象,好友及聯(lián)系人總數(shù)一共為773個,經(jīng)過第一輪篩選得到年齡分布在18-29歲的青年群體好友數(shù)量為417名,根據(jù)工作青年/在校青年的劃分標準,進行第二輪篩選得到136名好友為在校大學生,并將其確定為觀察樣本進一步深入分析。在具體的樣本觀察和分析中,重點對這136名青年大學生以下兩個方面展開:(1)朋友圈自我呈現(xiàn)內(nèi)容;(2)朋友圈權限設置(如三天可見/一個月可見/半年可見/全部可見),通過這兩個方面的分析,探討青年大學生的朋友圈自我呈現(xiàn)內(nèi)容與可見性管理的簡單機制。此外,研究者還采取了深度訪談的方法對12名在校大學生(微信使用時間均超過兩年)進行開放式跟蹤調(diào)研,其中5名女性,7名男性,包括來自復旦大學、中央黨校、新疆大學、吉林大學、鄭州大學、深圳大學等7所不同院校的大學生。訪談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期間進行,由于考慮到地域因素,被訪談者涉及全國多個城市,因此深度訪談主要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渠道進行,主要通過微信語音及文字、面對面交流等方式進行。單次訪談時間約為30-40分鐘,在征求訪談對象同意后進行全程錄音和記錄,訪談結束后,筆者對錄音內(nèi)容進行逐字整理。為保護被訪者個人隱私,本研究不出現(xiàn)被訪者的姓名。
四、看什么?基于內(nèi)容的可見性
青年大學生對于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現(xiàn),是一種基于對自我認知的能動的“可見性”,其在主題的設定、“人設”的塑造,以及空間的規(guī)制這三個方面凸顯自身可見的維度、目的及制約因素。
(一)呈現(xiàn)內(nèi)容的“主題”設定
Andrea Brighent指出了可見性的賦權能力,即誰可以決定什么變得可見,什么可以或必須保持不可見。[10]在社交媒體時代,賦予“可見性”的主體超越傳統(tǒng)大眾媒介的局限,擴展到普通的社會個體。技術的可供性賦權普通民眾能動的“可見性”,受眾轉變?yōu)樾畔⒌膫鬏斨黧w,并扮演“把關人”的重要角色,一定程度上管理和控制信息的流動和可見/不可見。[11]研究者在觀察分析136位青年大學生的微信朋友圈的發(fā)布內(nèi)容后,對其進行“主題”梳理,發(fā)現(xiàn)“美食”、“萌寵”、“旅游”、“學習工作日志”、“學術推文”、“音樂分享”以及“日常吐槽”等相關內(nèi)容是大學生們?nèi)粘jP注的高頻話題。首先,這些主題的呈現(xiàn)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情感經(jīng)歷息息相關,根據(jù)“感知—情感—行為意愿”框架模型(Cognition-Affect-Conation Pattern, CAC) [12],大學生在進行信息的“可見性”篩選過程中是基于主動意識驅使的行為結果,自我對于外界的感知、個人的情感經(jīng)歷都是“可見性”呈現(xiàn)的基本決策要素和過濾指標,因此,大學生“可見性”的管理本質(zhì)上是主體內(nèi)在能動性的 “可見性”外化展現(xiàn)。其次,根據(jù)“使用與滿足”理論,人的各種日常行為活動都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進行。青年在微信平臺上的可見性呈現(xiàn)以及社交媒體的使用行為也受個人需求驅動的影響,青年人的媒介使用動機與需求密不可分。Brandtzaeg,Heim(2009)的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社交網(wǎng)絡的四個最主要動機是信息、娛樂、社交和個人身份。[13]就本研究而言,青年大學生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現(xiàn)中重點凸顯了青年人基于信息共享、娛樂消遣、社交互動,以及個人身份認同等方面的動機。如“學術推文”“熱門新聞”等相關主題體現(xiàn)了青年人信息共享的行為偏好;“美食”、“萌寵”、“旅游”以及“音樂分享”等主題展示青年人追求娛樂和放松自我的動機需求;“日常吐槽”“日志記錄”則凸顯青年人熱衷于社交互動,并在個人的信息分享,以及他人的點贊、評論的反饋中獲得自身身份的認同。因此,青年大學生微信朋友圈的“可見性”的呈現(xiàn)是基于情感和需求的內(nèi)在更深層次的作用的結果,個人情感與動機的偏好和差異,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可見性”的具體呈現(xiàn)內(nèi)容與效果。
(二)前臺展演的“人設”塑造
在線形象管理已經(jīng)成為當代個人自我陳述的重要組成部分。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將社會情境分為“前臺”和“后臺”兩個區(qū)域,“前臺”是一種基于表演的理想化和社會化的自我,而在“后臺”,表演者可以暫時卸下“理想化”的面具,表現(xiàn)為自發(fā)性的自我。[14]John B.Thompson(2005)在戈夫曼前臺/后臺互動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社交媒體平臺的“在線互動”模型,認為社交媒體平臺使得社會個體在他們所營造的前臺區(qū)域彼此互動。[15]大學生在微信平臺的自我呈現(xiàn)類似于一種“前臺”的形象展演,在微信朋友圈他們可以自主地選擇有意愿展示的內(nèi)容來立“人設”,其實質(zhì)是對于個人“可見性”的自我經(jīng)營與管理,如“我的朋友圈主要樂意于呈現(xiàn)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風景照和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二是與工作相接近的內(nèi)容。朋友圈這種展現(xiàn)是不能完全呈現(xiàn)自己的真實生活的,有些內(nèi)容是“立人設”的需要,比如發(fā)布一些很有格調(diào)的圖片顯示自己,在老師長輩面前要注意形象的維護。(LBY/男/博士/2021-12-21)最后,每個前臺區(qū)域都有其所對應的后臺區(qū)域,交互的每個參與者都必須管理它們之間的邊界。[16]正如戈夫曼所說,前臺和后臺之分,僅僅只是針對特定表演而言的; 當特定表演轉換了舞臺,前臺和后臺所具有的功能也會相應改變。微信朋友圈具有不穩(wěn)定性、流動性和相對性,如果將微信朋友圈呈現(xiàn)作為前臺,那么編輯和組織朋友圈內(nèi)容的操作則為后臺;將個人日常生活作為前臺,那么具有私密性和暢所欲言的微信朋友圈則被視為后臺。管理前/后臺區(qū)域之間的邊界,確立“可見/不可見”的范圍是維護個人良好形象的需要,如“本身每個人在過自己的生活,可能自己的生活有的時候不盡人意,相反朋友圈里曬的都是多金又漂亮又自由的好友的形象?!保╖PR/女/本科/2021-12-22)日常生活成了“后臺”的真實寫照,而朋友圈的前臺展演則成為“可見性”展演的有意為之,是一種有選擇地能動性自我呈現(xiàn)。再如,“平時工作就挺累了,也沒個能說話的人,深聊的就更少了,朋友圈就是個虛擬的聽眾,我需要它?!保℅J/男/研究生/2021-12-22)當生活情境作為“前臺”區(qū)域,個體本質(zhì)上是具有社會屬性的“自我”,社交媒介的隱匿性和開放性使得擁有個人屬性的真實的“本我”得以展現(xiàn),比如微信朋友圈可以頻繁看到日常吐槽、情緒宣泄等相關內(nèi)容。因此,前臺和后臺具有不穩(wěn)定的呈現(xiàn)狀態(tài),甚至在某種狀態(tài)下可以相互轉化。清楚區(qū)分不同情境的前/后臺邊界,劃清“可見”的前臺和“不可見”的后臺兩大區(qū)域,是青年對“可見性”的策略性管理的有效途徑。前臺自我展演和形象維護與后臺的遮蔽和隱藏是一種能動的“可見性”管理,并且隨著社交媒體通訊基礎設施的普及,為大學生“個體”的可見性提供了媒介技術支撐和平臺保障,即媒介通過“展現(xiàn)”(Monstration)來賦予他人可見性。[17]
(三)展現(xiàn)要素的“空間”規(guī)制
對于大學生個人可見性在微信朋友圈的“空間”規(guī)制,主要包括基于窺視壓力下的“主動性”的自我規(guī)制和基于平臺程序設定的“被動性”的技術規(guī)制兩種類型,在兩種規(guī)制的相互“博弈”中,共同塑造了青年大學生在社交媒體平臺新的“可見性”。首先,根據(jù)??绿岢龅摹翱臻g規(guī)訓”的思想,空間規(guī)訓的本質(zhì)即是對空間可見性的生產(chǎn),??碌摹叭氨O(jiān)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權利的可見性的監(jiān)視與窺探。[18]社交媒體擴展了公共空間新的空間維度,自拍照、視頻、截圖、表情包等形式成為個人可視化呈現(xiàn)的新的時空場域,曾經(jīng)以歷史根源和共同經(jīng)驗載體的“地方空間”正在為依托信息流動與共享的“流動空間”所替代。[19]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托馬斯·馬蒂森所說的 “對視監(jiān)獄”(多數(shù)人觀看少數(shù)人)[20] 和杰弗里·羅森所說的“全視監(jiān)獄”(多數(shù)人觀看多數(shù)人)得以實現(xiàn)。[21]社會化媒體將空間規(guī)訓這種權利技術賦權給社會個體,個人在觀看他人的同時,也在他人的注視下調(diào)整著自己的網(wǎng)絡狀態(tài)和行為?;谏缃幻襟w“對視”和“全視”的壓力,青年人主動尋求微信朋友圈可見性的自我規(guī)制,如“朋友圈人多、類型多,自己的動態(tài)會被不同的人窺探,發(fā)些官方的,見證國家和社會重要時刻,也記錄自己的成長動態(tài),同時后者也有對外宣介自己的功能,代表自己是在進步的?!保≦JY/男/碩士/2021-12-23)以往單向遮蔽的社會空間向全景透明的網(wǎng)絡空間的轉向帶來了社會個體的主動性自我規(guī)訓和選擇性自我呈現(xiàn)。其次,Z世代青年大學生群體是社交媒體的“原住民”,雖然充分享受數(shù)字新媒體帶來的信息共享、社會參與以及意見表達等諸多方面的便利,但卻面臨數(shù)字空間對自身認知和行為規(guī)訓的危機。即平臺開發(fā)的一套程序化的“規(guī)范”裝置,制約用戶所發(fā)布的具體形式與內(nèi)容。正如范·迪克所言,“社交媒體構成了一個公共交流的競技場,在那里正常人被塑造,規(guī)則被爭奪?!?[22]因此,根據(jù)網(wǎng)絡空間青年的社交行為,不僅呈現(xiàn)網(wǎng)絡空間“主動”自我規(guī)制的可見性,同時呈現(xiàn)網(wǎng)絡空間“被動”技術規(guī)訓的可見性。社交媒介在不斷嵌入社會的過程中,重新塑造著社會規(guī)范和社交互動行為,并制造了一系列與“可見性”生產(chǎn)有關的空間實踐和規(guī)訓景觀。[23]
五、給誰看?基于關系的可見性
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媒體給青年大學生的日常社會關系管理帶來了新的機遇,一方面,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的永久在線連接和權限設定推動大學生社會關系的“可見性”的管理,另一方面,社交媒體能夠使大學生建立自己的社會資本。[24]
(一)分組/權限的“可見性”管理
近年來,微信朋友圈陸續(xù)推出了好友“分組”以及“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圍”新功能,即用戶可設置朋友圈隱私權限,設定允許朋友可見朋友圈的時間范圍為三天可見/一個月可見/半年可見/全部可見。這些個人對社交媒體平臺可見性管理的新功能,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用戶隱私和信息安全,另一方面,促進了網(wǎng)絡空間人際關系網(wǎng)絡的建立和維護。
大學生利用微信平臺來管理他們與不同社會關系的日常溝通。首先,就人際“圈層”而言,青年大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其人際關系的發(fā)展具有明顯的“流動性”,人際關系圈始終處于一種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這種人際關系的變化影響著朋友圈權限設定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為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等的不同階段的好友分組的擴增和重組,不同組群在網(wǎng)絡空間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場域。如“我的朋友圈設置了不同分組,目的在于有助于分類管理,因為隨著成長,可能加的形形色色的人會增多。”(CYX/男/本科/2021-12-25)微信朋友圈可見性權限設定是一種基于現(xiàn)實社會人際關系的線上關系“再現(xiàn)”,體現(xiàn)了一種基于虛擬網(wǎng)絡的社交管理。連接“社會關系”是社交媒體的重要功能,具體而言,社交媒介中關系的本質(zhì)就是人際關系,將線下的人際關系轉移到線上,在數(shù)字網(wǎng)絡的虛擬空間中,社交關系網(wǎng)絡連接成一個多層次,多組別的關系閉環(huán)。因此,以人際關系為導流,青年群體社交媒體可見性管理具有明顯的“關系”導向性。其次,就關系親密度而言,Marsden和Campbell(1984)認為,關系強度與關系親密程度以及情感強度緊密相關[25],根據(jù)不同的親密指標,可以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分為“強關系”與“弱關系”,在社交媒體平臺,這種強/弱關系分層依舊得以適用。以微信平臺為例,由于微信的使用已經(jīng)滲入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種場景,微信“線上”好友形成了復雜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谟H密關系加以維護的“強關系”(如親人、朋友、師長等)和基于學習以及日常生活而不得不添加好友的“弱關系”(如教育機構、商品代購、超市會員等),二者共同出現(xiàn)在微信社交媒體平臺。大學生對于強/弱關系的“在線”管理,其實質(zhì)上是對社交媒體平臺“可見性”的能動性呈現(xiàn),通過對“強關系”和“弱關系”的分組和瀏覽設限等手段進行自我可見性管理和個人隱私的保護。[26]如“我的朋友圈進行了分組 ,比如同班同學,長輩老師等組群的劃分。在日常生活中,實際上是會加很多不相關的人,因此微信中存在很多弱連接的關系,所以,就采用分組將自己的動態(tài)推送給真正親密的朋友?!保╕H/男/碩士/2021-12-26)社交媒介的永久連接和透明化的空間也帶給大學生可見性的困擾和擔憂,基于隱私保護的可見性管理和社交倦怠成為當今大學生常見的社交媒介使用心理?!皩τ诓皇斓娜?,我不太習慣把自己的隱私過多的展示給陌生人,會讓我覺得沒有安全感。”(YLS/女/海外留學/2021-12-27)。由微信平臺強/弱關系的分組權限設置可得,一方面,基于社交平臺的交互性和可視性特質(zhì),青年個體在信息共享和情感交換的“強關系”中建立身份歸屬以及強化價值認同。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平臺的低門檻“弱關系”進入,勢必加劇平臺的隱私安全隱患,進而影響大學生線上“可見性”的自我呈現(xiàn)的透明度。
(二)社會資本積累的“可見性”策略
“社會資本”的概念由布迪厄最先提出的,他認為社會資本是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體,這些資源依附在某種持久性的網(wǎng)絡中,并且是一種體制化的關系網(wǎng)絡。[27]社會資本是嵌入在社會關系中的資源,這些資源不能被人直接占有,必須通過社會關系,與他人交換才能獲取。[28]Williams指出互聯(lián)網(wǎng)絡空間擁有著與現(xiàn)實社會不同的社會資本,即被稱為“網(wǎng)絡社會資本”,其主要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的強大技術手段,構建鞏固用戶間的強關系并提升聯(lián)結型弱關系,推進形成基于情感連接的黏合型社會資本。[29]微信平臺可以看作是一個龐大的社交關系網(wǎng)絡,在這一網(wǎng)絡中蘊含著復雜多樣的社會資源,比如,大學生微信好友中的長輩、師長、同學等既是一種社會關系的存在,同樣也可轉化成一種人際關系中的情感聯(lián)結和社會資源,在社會參與中助推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化成長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因此,大學生微信平臺的可見性管理,其實質(zhì)是對社會資源和資本的主動積累的過程。如“由于時間和經(jīng)濟的限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交流欲望被轉移到網(wǎng)絡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人曬孩子,有人曬房車,有人曬證書,有人曬精致的生活片段,有人曬自己考的證書,錄取通知書等,在本質(zhì)上是人的社會屬性的體現(xiàn),在微信中可以更便捷地進行人脈等社會資源的積累?!保╓D/男/碩士/2021-12-29)此外,何塞·范·迪克立足社交媒體發(fā)展新趨勢,指出社會化媒體的資本積累手段,其標志性產(chǎn)品是由粉絲數(shù)、轉發(fā)量、關注度、互動率等數(shù)字化指標所表征的人脈關系。[30]比如微信朋友圈獲得“贊”的數(shù)量便是青年自我認同的一種資本權威,“贊”成為社交媒體空間青年社會資本的“可見化”呈現(xiàn)。這主要表現(xiàn)為:其一,點“贊”開拓網(wǎng)絡化時代青年社交互動的新模式,通過點“贊”表明態(tài)度和立場并集聚合意,并形成統(tǒng)一化群體,青年網(wǎng)絡社會資本得以積聚。其二,通過點贊,青年獲得更多社會話語權和自我意見表達的透明度,意味著青年在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的情感聯(lián)結中共同推進社會關系的可見和資本的積累。社交媒體平臺結合虛擬與現(xiàn)實的雙重屬性,改變青年大學生可見性呈現(xiàn)和互動的基本形式,變革社會資本積累在網(wǎng)絡空間的創(chuàng)新模式,社會資本累積方式和社會關系的“可見”朝著更加多元、開放和互動的方向前進。
六、可見性“悖論”:基于數(shù)字技術的可見性
青年大學生群體的在微信社交平臺的“可見”或“不可見”,“彰顯“或 “隱匿”是一個融合了個人、社會、技術的復雜議題,但揭示數(shù)字網(wǎng)絡空間的“新的可見性“呈現(xiàn)與管理,始終無法回避技術作為中介因素的對社會主體的“遮蔽”和“祛蔽”這一核心問題。 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介入,微信社交空間開啟了可見性管理的算法轉向。青年大學生學生是數(shù)字媒介技術的早期采用者,他們在社交媒體平臺的可見性管理可以預測更一般人群的可見性實踐。[31]
(一)“人”與“技術”可見性的雙重主體
近年來,微信開始由以往單一的社交分發(fā)融合算法分發(fā)的新模式,并且開始在社交媒體內(nèi)部的各個維度進行各個類型的滲透。如“看一看”里推出了基于算法推薦的熱點廣場,“視頻號”出現(xiàn)了“推薦”這一算法標簽,“公眾號”文章打破以往時間排序,而是進行算法優(yōu)化排序,“公眾號”推薦按照個人興趣進行信息流推薦。布赫爾( Bucher,2012) 指出,算法的出現(xiàn)使“新社會能見度”的控制過程變成了一個計算機程序運行的過程。[32]基于算法的編碼、排序和分類也影響用戶在線展示的程度與形式。由此可見,微信平臺信息的“可見性”是兩個不同主體的信息流的可見性管理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微信用戶個體進行自我信息的可見性生產(chǎn)與分發(fā),二是社交媒體平臺利用社交分發(fā)和算法技術展開的信息的“可見性”呈現(xiàn)。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深入嵌入社交媒體平臺,“可見性”向“算法轉向”的趨勢日益明顯,形成以智能算法為技術支撐,以社交媒體為展現(xiàn)平臺,以流量思維為運行邏輯的新的“可見性”控制主體。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可見性的控制和管理過程遠比想象的復雜,既是社會個體進行自我和社會感知后自我形象主動選擇性呈現(xiàn)的結果,也受到算法模型和運行方式,以及管理者的信息權重和算法價值觀的綜合影響和規(guī)制。[33]
(二)隱私保護的“可見性”悖論
在社交媒體空間,社會個體的“流動性”和“私密性”持續(xù)擴張,微信社交媒體平臺表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可見性”悖論,即出于對隱私的關切,青年人會選擇性地對呈現(xiàn)內(nèi)容進行“部分可見”或“不可見”對信息加以保護,但又熱衷于分享自己的信息和經(jīng)驗。[34]特別是在算法加持下的社交媒體平臺,青年人普遍表現(xiàn)出技術對自身“可見性”侵蝕的無能為力感。建立使青年能夠無憂無慮、理性安排其生活的隱私區(qū)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社交媒體的發(fā)展使得隱私邊界越來越開放,社會個體面臨隱私泄露的風險日益加大。在當今以數(shù)字化和流動化為特征的信息空間中,信息和隱私的威脅成為青年持續(xù)關注的焦點問題。如“我感覺我們現(xiàn)在身處在監(jiān)視的環(huán)境中,特別是一些“流氓軟件”對于信息的竊取無孔不入,我也只能報以無能為力的態(tài)度,因為我們的社交和信息獲取必須依賴這些社交媒體平臺,我們很難去改變?!保╖X/女/博士/2021-1-3)在線算法可以構建可見性,算法無時無刻竊取個人的私密信息,用戶對于朋友圈的“可見性”呈現(xiàn)成為平臺算法編碼推薦的重要依據(jù)。同時,社交媒體用戶的分享行為將原本私密的個人空間變得公開化、可視化,成為商業(yè)資本利用的生產(chǎn)資料。如“我這兩天逛京東想買一個無線藍牙耳機,結果搜完之后我發(fā)現(xiàn)我的朋友圈兒的地底下就會更有意識的給我推薦這種藍牙耳機,所以說,我非常擔心我自己的隱私和數(shù)據(jù),被一些被這個大大數(shù)據(jù)被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給竊取?!保╓Y/男/本科生/2021-1-4)新媒介技術既賦予了社會個體“可見性”的權利,但在某種程度上對人起著控制和監(jiān)視的作用。媒介技術讓人們陷入技術的“迷思”,正如卡斯特爾所說的“因特網(wǎng)給我們帶來了對自由的狂熱,以至于我們忘記了重要場所中存在的持久的獨裁和監(jiān)督。”[35]
結語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青年大學生的社交媒體可見性呈現(xiàn)并非是單線條和單維度的內(nèi)容傳輸和展演,其是個體、社會和技術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方面,社會個體是“看見”和“被看見”的綜合體,正如米德所認為的,人的自我區(qū)分為“主我”和“客我”,“主我”代表個人意愿、是行為主體;“客我”具有社會性,是他人的社會評價及社會身份認同。[36]青年大學生在微信平臺的自我呈現(xiàn)上表現(xiàn)出一種主動的“可見性”展演,在微信朋友圈呈現(xiàn)的相關主題和具體內(nèi)容實質(zhì)上是對“主我”的自我認知和有意識的形象管理,這些“可見性”行為根植于青年個體的自我感知的情感經(jīng)驗。而對于微信權限的設置,則體現(xiàn)了青年大學生個體于不同人際關系中的“客我”進行能動地“可見性”管理,不同的人際圈層,所營造的“客我”形象迥然不同,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因此,青年群體熱衷于使用微信成員“分組”管理,訪問權限設置等“可見性”管理手段,以此加以優(yōu)化自身的虛擬線上人際關系網(wǎng)絡,進行他人眼中的“客我”形象的規(guī)范化和目的性呈現(xiàn),實現(xiàn)良好的“人設”的建立,以及豐富社會資本的積累。另一方面,算法推薦等數(shù)字技術為青年大學生社交媒體的使用和“可見化”呈現(xiàn)帶來了新的轉向。在微信平臺大學生雖然以自己的方式定義自我的“可見性”,但還會面臨算法編碼的“可見性”控制,社會個體的“可見性”同時承受著技術的“賦權”與“遮蔽”的雙重作用,進而形成一種基于數(shù)字技術的社交媒體平臺的“可見性”悖論。青年大學生作為智能技術應用的早期采用者,既渴望尋求技術的賦權和自我的呈現(xiàn),但也敏銳嗅到技術窺探和控制的氣息,而持有無能為力的失落感。新媒體技術對于社會個體的“可見性”賦權與遮蔽成為我們應當關注的社會性話題。
參考文獻:
[1][5](加)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頁(序)。
[2][10]Andrea Brighenti,(2007) Visibility: A Category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Current Socialogy,55(3)323-359.
[3]鄭勛:《身體空間的“可見性”生產(chǎn)與自我認同危機——基于社交媒體語境的探索》,《長白學刊》,2019年第5期。
[4]羅金成:《媒介化可見性:新聞發(fā)言人制度起因新解》,《當代傳播》,2015年第5期。
[6][18](法)米歇爾·福柯:《規(guī)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嬰譯,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第248頁。
[7][15]Thompson,J.B.,(2005).The new visibility.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22(6),31-51.
[8][17]Daniel Dayan,(2013).Conquering Visibility,Conferring Visibility: Visibility Seekers and Media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7(1),139-151.
[9]《2018年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登錄自(http://www.199it.com/archives/820382.html.)。
[11]靖鳴、臧誠:《微博對把關人理論的解構及其對大眾傳播的影響》,《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年第20期。
[12]楊軒:《青年群體社交媒體倦怠情緒的產(chǎn)生機理與影響——基于CAC模型的實證研究》,《情報資料工作》,2020年第11期。
[13]Brandtzaeg P B,Heim J.(2009).Why People Use Social Networking Site.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56(21),143-152.
[14](美)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馮鋼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94-97頁。
[16]Thompson,J.B.(2018).Mediated Interaction in the Digital Ag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37(1),3-28.
[19]戴宇辰:《從“全景敞視”到“獨景窺視”:???、拉圖爾與社會化媒體時代的空間——權力議題再闡釋》,《國際新聞界》,2021年第7期。
[20]Mathisen,T.(1997).The viewer society: Michel Toucaults ‘panoptic on revisited. Theoretical criminology, 1(2),215-234.
[21]Rosen,J. (2005).The naked crowd: reclaiming security and freedom in an anxious age. New York: 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
[22]Joseé van Dijck,Thomas Poell & Martijn de Waal. The Platform Society: Public Values in a Connective Worl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p.37.
[23]劉濤:《社會化媒體與媒體的社會化生產(chǎn):列斐伏爾和??隆翱臻g思想”的批判與對話機制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年第5期。
[24]Fiona Huijie Zeng Skovh?j.(2021). Managing everyday communication with strong, Theoretical criminology weak, and latent ties via WeChat: Availability, visibility and reciprocal engagement. Mobile Media & Communication ?9(3),513-530.
[25]Marsden,P.V.,Campbell,K.E.(1984).Measuring tie strength. Social Forces, 63(2), 482–501.
[26]曾麗紅、葉丹盈、李萍:《社會化媒介賦權語境下女性“能動”的“可見性”——兼對B站美妝視頻社區(qū)的“可供性”考察》,《新聞記者》,2021年第9期。
[27]鄭滿寧:《公共事件在微信社群的傳播場域與話語空間研究》,《國際新聞界》,2018年第4期。
[28]林南:《從個人走向社會:一個社會資本的視角》,《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20年第2期。
[29]李強:《社會資本與自我認同:青年社交媒體使用研究》,《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6期。
[30]劉濤:《社會化媒體與空間的社會化生產(chǎn):??隆翱臻g規(guī)訓思想”的當代闡釋》,《國際新聞界》,2014年第5期。
[31]Victoria Jaynes.(2019). The social life of screenshots: the power of visibility in teen friendship groups. New media & society, 22(8), 1378-1393.
[32][33] Taina Bucher.(2012). Want to be on the top? Algorithmic power and the threat of invisibility on Facebook. New media & society, 14(7) 1164-1180.
[34]杜丹:《技術中介化系統(tǒng):移動智能媒介實踐的隱私悖論溯源》,《現(xiàn)代傳播》,2020年第9期。
[35](美)曼紐爾·卡斯特爾:《網(wǎng)絡星河:對互聯(lián)網(wǎng)、商業(yè)和社會的反思》,鄭波、吳煒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頁。
[36](美)喬治·H·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趙月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頁。
Empowerment and Concealment: the New " Visibility " of Youth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Media
Li Ji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 the new "visibility" based on social media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academic attention. The visibility empowerment of media technology for social individuals is particularly obvious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media. This paper takes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s research samples and focuses on the active management and passive technical control mechanism of youth groups on "visibility" on WeChat social media platform. The "individual performance-social relationship-technology paradox" is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is paper, which constitutes the logical chain of the full text. It deeply studies how the "visibility" management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n the social media space acts on the self-identity and soci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as well as the alienation and shielding of the youth's "visibility" under the control of digital technology, so a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visibility" theo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
Keywords: social media; visibility; youth groups; social relationship; technology paradox
責任編輯 紀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