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清清
(山東國欣頤養(yǎng)集團棗莊中心醫(yī)院CT室 山東 棗莊 277000)
肺癌可以生長并擴散到全身,是全球癌癥死亡的首要原因,死亡率也在逐步增高。肺癌大致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兩者治療方案的選擇不同,因而早期檢測明確病理分型對改善治療效果和預后情況,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至關重要[1]。病理檢查是肺癌病理分型的金標準,但是需要進行穿刺活檢或手術切除獲取結果,存在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可能增加癌細胞擴散風險,而且部分患者無病理檢查的條件,其應用存在一定的限制。計算機斷層掃描(CT)是肺癌診斷、分期和治療反應評估的重要非侵入性方式,CT特征和肺癌病理分型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但應用有限[2]。能譜CT可以通過物質分解圖像定量測量碘濃度和水濃度來反映腫瘤血流,其多參數(shù)定量成像技術有望進一步提高肺癌術前病理分類的準確性[3]?;诖?,本研究分析能譜CT在肺癌病理分型中的價值,希望通過非侵入性方式有效鑒別肺癌分型。
選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山東國欣頤養(yǎng)集團棗莊中心醫(yī)院收治的135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81例,女54例;患者年齡38~72歲,平均年齡(54.34±5.15)歲;體質量指數(shù)18.3~26.7 kg/m2,平均(22.14±0.95)kg/m2;腫瘤直徑1.1~3.2 cm,平均(1.54±0.26)cm。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9版)》[4]中肺癌診斷標準,并經(jīng)病理學檢確診分型;②均完成能譜CT檢查,縱隔窗可觀察病灶;③凝血功能正常;④認知、溝通能力正常,可配合檢查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肺內疾病者;②合并感染性、傳染性疾病者;③已進行治療;④碘對比劑過敏者;⑤復發(fā)的肺癌;⑥轉移病灶。
使用CT診斷儀(飛利浦,IQon Spectral)進行檢查,患者取仰臥位,啟用能譜模式,設置參數(shù)為:層厚、層距均為5 mm,螺距為0.67,自動管電流為150~300 mA,管電壓為120 kV,矩陣設置為512×512,對患者的肺尖到肋膈角范圍內進行平掃和增強掃描(動脈期、靜脈期)。以3.0 mL/s的速率注射對比劑,即碘海醇(350 mgI/mL),劑量為1.2 mL/kg,獲取動脈期、靜脈期圖像,向Philips IntelliSpace Portal后處理工作站傳輸原始圖像,測量動脈期、靜脈期的曲線斜率、標準化碘基值、水濃度。
①統(tǒng)計135例肺癌患者病理診斷情況;②診斷效能:以病理診斷為“金標準”,分析能譜CT在肺癌病理分型中的診斷價值。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繪制ROC曲線,得到曲線下面積(AUC),檢驗能譜CT在肺癌病理分型中的價值,AUC<0.50表示無效能,0.50≤AUC<0.70表示效能較低,0.70≤AUC<0.90表示效能中等,AUC≥0.90表示效能高。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病理結果證實,135例肺癌患者中,26例(19.26%)為小細胞肺癌,109例(80.74%)為非小細胞肺癌。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平均有效原子序數(shù)、動脈期水濃度低于小細胞肺癌,靜脈期標準化碘基值和動、靜脈期曲線斜率高于小細胞肺癌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病理分型肺癌患者的動脈期標準化碘基值、靜脈期水濃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病理分型肺癌的能譜CT參數(shù)比較()
表1 不同病理分型肺癌的能譜CT參數(shù)比較()
靜脈期平均有效原子序數(shù)曲線斜率標準化碘基值/%水濃度/(g·L-1)曲線斜率標準化碘基值/%水濃度/(g·L-1)非小細胞肺癌(n=109)7.22±0.211.41±0.3711.12±1.491021.25±10.732.03±0.4833.87±4.261018.65±11.87小細胞肺癌(n=26)7.35±0.231.09±0.2110.56±1.271027.64±10.881.72±0.3531.13±3.851020.15±12.54 t 2.7854.2421.7682.7213.0992.9990.573 P<0.01<0.01>0.05<0.01<0.01<0.01>0.05病理分型平掃動脈期
繪制ROC曲線(見圖1)顯示,平均有效原子序數(shù)、動脈期曲線斜率、動脈期水濃度、靜脈期曲線斜率、靜脈期標準化碘基值診斷肺癌病理分型中的AUC分別為0.653、0.777、0.636、0.700、0.713,其中動脈期曲線斜率、靜脈期曲線斜率、靜脈期標準化碘基值有一定診斷價值。見表2。
圖1 能譜CT參數(shù)診斷肺癌病理分型的ROC曲線
表2 能譜CT參數(shù)診斷肺癌病理分型的ROC曲線分析
肺癌是全世界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非小細胞肺癌是其最常見的組織學形式。對于不同類型的肺癌,需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因此早期對肺癌患者進行病理分型診斷具有重要意義,關系到患者的治療與預后。目前,肺癌定性診斷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病理活檢,需積極探索無創(chuàng)性的診斷方式[5]。
隨著醫(yī)學成像技術的快速發(fā)展,CT、磁共振成像已經(jīng)廣泛用于疾病診斷,CT技術因其簡單、方便、普及、快速、高效的優(yōu)點,已成為肺癌早期篩查、診斷和療效評估的主要手段[6]。高分辨率CT可清晰顯示腫瘤分葉、邊緣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甚至鈣分布型、支氣管充氣征、空泡征,但在病理分型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能譜CT基于視圖間高低壓的快速切換來獲得雙能成像數(shù)據(jù),可以生成單能級圖像、碘基物質分解圖像和譜CT曲線,收集碘基分解圖像上的定量碘濃度,且具有比常規(guī)多層CT更高的對比度-噪聲比,可用于癌癥與良性肺結節(jié)的鑒別診斷和淋巴結轉移的鑒定,并已用于區(qū)分組織學亞型[7-8]。本研究結果顯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平均有效原子序數(shù)、動脈期水濃度低于小細胞肺癌,靜脈期標準化碘基值和動、靜脈期曲線斜率高于小細胞肺癌患者;ROC曲線顯示,平均有效原子序數(shù)、動脈期曲線斜率、動脈期水濃度、靜脈期曲線斜率、靜脈期標準化碘基值診斷肺癌病理分型中的AUC分別為0.653、0.777、0.636、0.700、0.713,其中動、靜脈期曲線斜率和靜脈期標準化碘基值有一定診斷價值??赡苡捎冢簶藴驶饣蹬c碘濃度有關,非小細胞肺癌比小細胞肺癌碘濃度高,因為非小細胞肺癌的癌組織疏松,間質成分多,小血管豐富;而小細胞肺癌的癌組織致密,間質成分少,血管少,因此,在動脈增強掃描期間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的碘含量將高于小細胞肺癌組織中的碘含量[9]。非小細胞肺癌的水分濃度低于小細胞肺癌,這可能與其生長方式有關,由于非小細胞肺癌比小細胞肺癌具有更多的間質成分和更少的細胞成分,其細胞內和細胞外基質的總含水量更少。然而,小細胞肺癌具有堆積生長方式和每單位體積的高細胞密度,導致癌組織的總含水量較高[10]。
綜上所述,能譜CT是一種良好的非侵入性技術,可用于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的鑒別診斷,在肺癌病理分型中具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