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合課程要素教學,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幼兒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基于課程統(tǒng)整思想,尋找全新的切入角度,設計科學項目,讓幼兒找到創(chuàng)新的探究方向;教師要引導幼兒整合自然資源、區(qū)域活動資源等,發(fā)展幼兒的思維能力;教師還要基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精神,用合作法、實踐法、整合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幼兒創(chuàng)新實踐。
【關鍵詞】課程統(tǒng)整;科學;項目化活動
作者簡介:王曉雪(1991—),女,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長江路幼兒園。
針對幼兒教育來說,課程統(tǒng)整指的是教師全面挖掘和篩選與幼兒日常生活相關的、有趣味的、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打破學科壁壘,讓幼兒進行跨學科的、持續(xù)性的、系統(tǒng)性的探究,從而推動幼兒主動學習和深度學習,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在幼兒科學項目化活動中,教師要踐行課程統(tǒng)整思想,尋找全新的切入角度,融入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引導幼兒開展跨學科思考探究,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
一、指向整體體驗,探尋切入角度
(一)技術角度
教師以課程統(tǒng)整思想為指導,整合科學、藝術等學科,尋找它們的交叉點作為切入,引導幼兒深入探究,能夠優(yōu)化幼兒的學習體驗??茖W研究需要廣泛使用各種技術,教師可以從技術角度入手,指導幼兒自主動手操作,從而解決各種問題。
在“小蝌蚪變青蛙”科學項目化活動中,筆者設計了三個項目:一是自主制作一個容器,容納小蝌蚪;二是積極觀察小蝌蚪的變化,并用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三是總結歸納小蝌蚪的成長過程,并和小伙伴用小品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項目一中,幼兒需要融入技術等方面的知識自主動手制作容器。筆者要求幼兒從實用性、美觀性、科學性這三個角度思考,自主設計容器,并自主制作。例如,結合實用性,要考慮如何提高容器換水的效率,避免在換水時弄傷小蝌蚪。幼兒試著設計有孔的蓋子,方便濾水。又如,結合美觀性,既要求容器美觀,又要求容器方便觀察。幼兒用透明的飲料瓶制作了一個花瓣狀的容器,既美觀,又可以多角度地觀察小蝌蚪。再如,結合科學性,要考慮飼養(yǎng)幾條小蝌蚪,如何選擇大小適合的容器,才能不讓小蝌蚪感到擁擠。如此,幼兒在實踐中解決問題,有利于深化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二)工程角度
幼兒需要有一定的工程意識,學會統(tǒng)籌規(guī)劃。在科學項目化活動開始之前,幼兒要對研究步驟、所需材料等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幼兒要結合科學項目化活動的實際情況調整活動方案,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1]。
在“小小不倒翁”科學項目化活動中,筆者設計了三個需要幼兒合作探討的項目:一是完成不倒翁的制作;二是繼續(xù)調整制作材料,觀察不倒翁的變化;三是結合前兩個任務總結分析,試著解釋不倒翁不倒的原理。
筆者整合工程方面的知識,幫助幼兒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和合作意識。首先,筆者引導幼兒明確小組中每一個成員的分工,如:有的幼兒制作不倒翁的身體,有的幼兒尋找和補充制作不倒翁的材料等。其次,筆者指導幼兒制作工程流程圖,即畫下制作不倒翁的過程。如:用剪刀、乒乓球表示“制作不倒翁底部”,用紙張、折疊符號表示“制作不倒翁的身體”等。最后,筆者引導幼兒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創(chuàng)新、調整,改造不倒翁。如可以將不倒翁的底部設計成插入型的,而不是直接用糨糊粘貼。因為幼兒在開展項目二的過程中,還要更換不倒翁底部的負重材料,觀察不倒翁的變化,如果直接粘貼,就不方便更換了。
工程角度下的科學項目化活動離不開數學、科學等學科的經驗,教師要引導幼兒綜合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同時還要引導幼兒學會團隊配合,讓幼兒在相互幫助和相互啟發(fā)的過程中發(fā)展綜合能力。
(三)藝術角度
藝術學科能夠有效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教師可以從藝術角度切入,設計科學項目化活動,讓幼兒放飛想象,展現童趣。當幼兒能夠在開放性材料的支持下融入創(chuàng)意,并付諸行動的時候,他們的思維就能得到發(fā)展[2]。
在“誰的飛機飛得遠”科學項目化活動中,筆者整合藝術和科學設計三個任務:一是要求幼兒掌握制作紙飛機的基本方法;二是讓幼兒自主制作紙飛機,幼兒可以使用更新穎的折疊方法,也可以使用畫筆涂鴉,讓飛機變得更美觀;三是要求幼兒探索分析要讓飛機飛得更遠,需要注意什么。
有的幼兒聯想到蜻蜓的翅膀,于是從紙張入手,選擇更符合條件的紙張,增大了飛機的機翼面積,讓飛機的機翼如同蜻蜓的翅膀一般展開。幼兒發(fā)現這樣制作的飛機不僅美觀,而且的確能夠飛得更遠。
還有的幼兒發(fā)揮想象力,決定給飛機的頭部粘貼彩帶,讓飛機更漂亮。動手實踐后,幼兒卻發(fā)現,彩帶讓飛機變得頭重腳輕,反而影響了飛機的飛行距離。
這樣整合藝術和科學的活動,讓幼兒認識到在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時候,不僅要注重美觀,而且要注重科學性。
二、激活思維,開發(fā)活動資源
(一)關注自然
課程統(tǒng)整思想要求教師挖掘和篩選和幼兒日常生活相關的、有趣味的、有價值的資源,打破學科壁壘,讓幼兒激活思維,深度學習。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能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教師要給幼兒創(chuàng)造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讓幼兒學習掌握基本的生物學知識。
在“花草樹木知多少”科學項目化活動中,筆者設計了若干任務。
在任務一中,幼兒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并試著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入手給植物分類。如:幼兒根據植物的大小將植物分成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和小巧的草本植物;按照植物的生長習性,將植物分成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按照植物和人類生活的關系,將植物分成蔬菜、水果、園林植物等。
在任務二中,幼兒結合藝術學科的知識,將花草樹木按照一定的分類畫下來,并說出自己的分類標準。
在任務三中,幼兒思考人類和植物的關系,思考植物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什么幫助,并說出隨意采摘公園花草、濫砍濫伐森林樹木等行為是否正確。
教師要挖掘、整合各種自然資源,讓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經驗,激發(fā)幼兒關注自然的興趣,幫助幼兒樹立環(huán)保意識。
(二)關注區(qū)域活動
教師統(tǒng)整科學項目化活動和幼兒園的其他區(qū)域活動,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因此教師要給予幼兒一定的空間,讓幼兒自主探討感興趣的話題,從而提高幼兒分析問題的能力。
以閱讀繪本《肚子里有個火車站》為例,筆者統(tǒng)整語言類區(qū)域活動,組織幼兒閱讀繪本,讓幼兒從繪本中學習科學知識。有的幼兒在完成閱讀任務后提出:“書里說的東西一點都不對,我每天都吃很多東西,但是也不會肚子痛,我還喝很多冷飲,也不會肚子痛?!贝嗽掝}引起了其他幼兒的興趣,他們開始討論自己一頓能吃多少東西。此時,筆者整合語言類區(qū)域活動和科學項目化活動,讓幼兒回憶自己暴飲暴食的經歷,并統(tǒng)計暴飲暴食后鬧肚子的人數多,還是不鬧肚子的人數多。統(tǒng)計數據表明,暴飲暴食后鬧肚子的人數更多。如此,幼兒認識到自己暴飲暴食后肚子不痛,只是個別情況,長此以往,會吃壞自己的腸胃。接著,筆者引導幼兒思考吃哪些東西會讓肚子感到不舒服等問題。通過綜合分析,幼兒總結了健康飲食的特點,并反思了自己的飲食習慣,思考了改進的方法。
教師統(tǒng)整資源,引導幼兒圍繞科學問題探究分析,并引導幼兒和伙伴交流、和材料互動,能夠讓幼兒懷著好奇心主動地學習,從而有效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
三、聚焦指南精神,創(chuàng)新活動策略
(一)合作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認為,教師要給幼兒設計需要齊心合力才能完成的活動,讓幼兒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合作的重要性,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這和課程統(tǒng)整思想不謀而合。教師在設計科學項目化活動的時候,要聚焦指南精神,設計有利于增強幼兒合作意識的活動。
在“影子舞蹈”科學項目化活動中,筆者引導幼兒合作探究,了解影子的奧秘。
在任務一中,幼兒試著做出各種手勢,在墻面上展現各種小動物,看看誰的手影最像、最美觀。
在任務二中,幼兒開展合作探究,分別在早晨、中午、傍晚的時候觀察自己的影子,并且記錄下影子的位置、長度等信息。接著,幼兒合作總結記錄的信息,探究影子和太陽的位置是否有關系。
在任務三中,幼兒合作開展“踩影子”的游戲。具體來說,幼兒分小組活動,結合太陽的位置觀察對方影子的位置,然后團隊配合,互踩影子,同時避免被對方踩中自己的影子。
這樣的科學項目化活動,整合藝術、科學、游戲,能夠有效激發(fā)幼兒的參與興趣。與此同時,幼兒需要合作才能了解影子的奧秘,獲得團隊游戲的勝利,因此這也能夠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幼兒認識到要更好地完成科學探究,就要依靠集體的智慧,從而養(yǎng)成積極合作的習慣,這有助于幼兒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二)實踐法
教師要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到實踐中,豐富幼兒的實踐經驗,讓幼兒能夠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并學會分享自己的發(fā)現。教師在設計科學項目化活動的時候,要體現實踐性,并尋求家長、社會多方位的幫助和支持,這樣才能讓幼兒獲得良好的探究體驗。
在“電的家族”科學項目化活動中,筆者采用實踐法,引導幼兒通過實踐了解和電有關的基本知識。
在任務一中,幼兒試著將電動汽車玩具中的電池取出來,看看此時的電動汽車玩具是否還能運轉,然后再試著把電池裝回去,從而在實踐中了解正負極的知識。
在任務二中,筆者尋求家長的支持,請家長在家中和幼兒一起數一下家中有哪些電器,并試著猜測哪種電器的耗電量更大,思考有哪些省電的方法。
在任務三中,筆者利用社會資源,邀請供電局的老師來給幼兒開講座,請他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給幼兒科普常用電器一天的耗電量是多少、一個城市一天要用多少電、如果浪費電會造成多大的損失、簡單易行的省電方法等知識。幼兒回到家中,將這些知識告訴父母,和父母一起節(jié)約用電。
教師要構建幼兒園、家庭、社會多元一體的教育模式,讓幼兒能夠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這樣,有助于激發(fā)幼兒參與實踐的興趣,促進幼兒大膽地想象創(chuàng)新、合作溝通,從而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
(三)整合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認為,教師要注重幼兒發(fā)展的整體性,要注意學科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使幼兒全面協調發(fā)展。教師采用整合法,組織幼兒參與跨學科學習,符合幼兒全面發(fā)展的需求。
在“制造人工彩虹”科學項目化活動中,筆者整合科學、語言、美術等學科,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活動。
在項目一中,幼兒自主動手實踐,通過噴水法制造彩虹,并觀察彩虹的顏色,說出彩虹有什么特點。此外,幼兒調整實驗方法,探究如何才能更高效地制造一條人工彩虹。
在項目二中,筆者整合語言類學科,讓幼兒閱讀和彩虹有關的繪本,觀察繪本上的彩虹色彩和自己日常觀察到的是否一樣,從而總結彩虹色彩的規(guī)律。此外,幼兒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有關彩虹的故事,給小伙伴講述故事的內容。
在項目三中,筆者整合美術學科,讓幼兒試著畫彩虹,并讓幼兒說說如何通過細節(jié)體現彩虹出現的條件。有的幼兒畫出了太陽以及濕潤的地面,暗示彩虹一般會在下雨之后出現。
結語
基于課程統(tǒng)整思想設計幼兒科學項目化活動,要求教師能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引導幼兒通過層層深入的項目自主跨學科探究,從而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景清華.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實踐與探索[J].教師,2013(30):106.
[2]溫璐杰.在角色游戲中深化幼兒對社會角色的體驗[J].基礎教育研究,2020(1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