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素娟
摘 要: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提升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逐漸成為當前教育領域中的研究重點。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實際培養(yǎng)工作未能順利開展。在化學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生產的真實情境,小組合作靈感碰撞,引入信息技術,實驗教學,問題探究,分層教學等方面進行化學核心素養(yǎng)有效培養(yǎng),促進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關鍵詞:高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有效融入
縱觀目前的高中化學教學情況,不難看出,多數(shù)教師仍比較注重化學知識的傳遞和講解,并未注重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常來說,教師都是圍繞化學知識設計一系列的化學教學活動,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實際上,這樣的化學教學只能很快完成傳遞知識的任務,卻對學生個人的化學學習沒有實際的意義,導致學生只是對化學知識形成淺層的理解,缺乏相應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因此,針對如何在高中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途徑進行深入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高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意義
(一)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理念
在新課標中,一直都在強調學生的個體發(fā)展。這意味著,所有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應當注重學生個體,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學生道德觀念、人格品質的培養(yǎng)。而這剛好與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不謀而合。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同樣也是要求教師做到“眼里有學生”,圍繞學生能力、觀念、精神等多個方面的培養(yǎng)來設計化學課堂教學,從以往的生硬灌輸知識轉變成主動建構知識,提升學生參與化學課堂的程度。所以說,有利于立德樹人理念的充分落實。
(二)有利于轉型化學教學模式
受到傳統(tǒng)理念的較大影響,高中化學教師通常會更加關注學生的化學成績。類似于“唯分數(shù)論”的想法在教師和學生的心里面已經(jīng)根深蒂固。基于這樣的理念,整個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多會圍繞化學知識進行,不利于學生人格、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而培養(yǎng)化學核心素養(yǎng),則要求教師創(chuàng)新和改革化學教學模式,帶領學生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使學生能融入化學課堂。這可在較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多方面化學能力的鍛煉和培養(yǎng),避免學生出現(xiàn)“高分低能”的情形[1]。所以說,有利于化學教學模式的轉型。
(三)有利于凸顯學生學習主體
在以往的化學課堂上,教師通常都擁有絕對無上的教學權力,學生則仿佛只是一個被動接受的角色,導致學生的化學學習主體地位難以得到凸顯,并不利于學生化學能力的成長。而通過培養(yǎng)化學核心素養(yǎng),則會發(fā)生巨大的改變,讓學生真正站在化學課堂的主體地位,所有的教學活動都需要圍繞這一個主體展開。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形式的采用,都需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和認知水平,使學生的個人素質通過化學課堂得到一定的提升。所以說,有利于學生學習主體的凸顯。
二、高中化學教學有效融入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途徑
(一)創(chuàng)設生活、生產的真實情境激趣又促學
化學核心素養(yǎng)關注的是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做什么。換句話來說,是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可靈活創(chuàng)設生活、生產真實情境,激發(fā)出學生想要探究化學知識的動力和欲望,促進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那么,教師需尋找現(xiàn)實生活與化學知識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性,并創(chuàng)設出相關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能透過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而完成化學知識的構建。這不僅能快速引起學生的化學興趣和熱情,而且還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化學知識的生活應用性,這是學生形成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
比如:在學習《鹽類水解的影響因素》這一節(jié)時,若是直接向學生講解鹽類水解的影響因素,那么學生很有可能會出現(xiàn)理解不透不知應用的情況,影響到學生最終的化學學習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換一種思路,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入手:“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喝奶茶嗎?知道如何種植茶樹嗎?武夷山的茶樹種植土壤條件酸堿性是什么可知道?”由于喝奶茶的情境比較常見,再播放一下武夷山的茶山美景,所以學生的興趣會比較足,并紛紛參與到該情境中,努力思考和回答問題。整個情境的氛圍十分有趣、真實。接下來,教師再以茶園土壤酸化作為主線,研究溫度、濃度、加酸、加堿、加鹽對鹽類水解的影響因素。對于學生來說,這些內容將不再那么復雜,而是轉變成自己所熟悉的茶和土壤的情境,進而積極參與學習。通過這樣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凸顯出化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更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
(二)小組合作讓思維的火花碰撞出靈感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那么必須關注學生各方面化學能力的發(fā)展,尤其是化學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在以往的化學課堂上,教師通常會直接講解化學問題,學生絲毫沒有思考和探究的實踐和空間。而小組合作模式剛好可解決該問題,有利于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可嘗試組織合作模式。既要做到合理分組,又要給出有效的合作任務。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成員之間相互幫助、相互監(jiān)督。合作過程中大家各自提出自己對問題的想法,讓思維的火花碰撞出答案,每個人都能在討論過程中吸取對方的優(yōu)點,進而促進每一個成員能在優(yōu)秀人格和對問題的解決方法中有所收獲。
比如: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這一節(jié)化學內容時,為了鍛煉和發(fā)展學生的化學探究能力,教師可嘗試組織小組合作的形式。在合作之前,教師需做好分組的工作。那么,應當針對學生的化學基礎和探究能力進行分析,將基礎不同、能力不同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中,保證小組間能實現(xiàn)互補。接下來,給出小組任務:小組探究雙氧水的分解,并思考化學反應快慢是否可以衡量?怎么衡量?小組嘗試找出具體的問題,感受化學反應速率的快與慢。接下來,再鼓勵小組開始嘗試開展化學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有的成員負責探究雙氧水的分解,還有的成員則衡量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整個合作十分愉悅,并最終總結得出化學知識。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展現(xiàn)出自己的閃光點,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化學實驗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核心素養(yǎng)。
(三)引入信息技術,讓教學手段多樣化突破重難點
現(xiàn)如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2]。很多教師習慣于采用口頭講解的形式,整體氛圍比較枯燥,學生參與興致并不是很高,導致學生最終的學習效率不高,學習枯燥,阻礙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而信息技術則能以圖片、視頻、聲像等多種形式來展現(xiàn)化學知識,提升化學知識吸引力的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化學學習興趣,將難理解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可視化。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可合理引入信息技術,給學生營造出新穎、有趣的新型化學課堂。
引入信息技術,讓教學手段多樣化探秘宏觀和微觀世界。比如:高二金屬晶體的教學中,晶胞的堆積方式就抽象難解,可以播放晶胞堆積方式的視頻,更為直觀易理解。另外,手持技術應用于教學中也能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視化的數(shù)形圖,教學的難點將更為有效地突破,來提升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中的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的核心素養(yǎng)。
比如:在學習《金屬的冶煉方法》這一節(jié)化學內容時,為了提升學生對本節(jié)金屬冶煉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嘗試引入信息技術,增加豐富性和趣味性。第一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金屬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像自行車輪胎、門框、炒菜的鍋等,供學生觀察這些圖片,使學生能充分意識到金屬的重要性。與此同時,還可讓學生結合這些圖片思考這些金屬是怎么得來的呢?由此逐漸引導學生朝著本節(jié)化學內容展開思考。第二步,再次利用信息技術,播放金屬冶煉的視頻,讓學生觀看整個過程,并讓學生嘗試分析冶煉視頻中所運用到的化學方法,由此帶領學生初步接觸金屬的冶煉。等到最后,教師可再利用信息技術,將整個冶煉過程繪制成思維導圖,并涵蓋到相關的冶煉方法,利于學生接受和理解。通過這樣引入信息技術,增加化學內容的吸引力,進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四)重視實驗教學,有效培養(yǎng)實驗創(chuàng)新意識
翻開化學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化學實驗總會與基礎化學知識相伴。有趣、有效的化學實驗不僅可以展現(xiàn)出化學知識的學習趣味,激發(fā)出學生的化學興趣和學習動力,而且還可以加深學生對復雜化學知識的理解,更是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途徑之一。因此,高中化學教師需重視化學實驗教學的展開[3]。那么,教師需多多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化學實驗的機會,讓學生嘗試將化學理論知識與化學實驗進行有效結合。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探究,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印象也會變得更加深刻。
比如:在學習“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這一節(jié)化學內容時,教師可提前準備好需要用到的實驗材料,包括鋅片、銅片、溫度計、檢流計、硫酸銅溶液等。在實驗開始之前,教師可先向學生簡單講解本次化學實驗的原理,讓學生理解如何能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為下面化學實驗的操作奠定基礎。接下來,再讓學生根據(jù)上面提供的化學實驗材料和剛剛講解的化學實驗材料來嘗試自己設計實驗步驟。有的學生說應該將相同的金屬連到一起,還有的學生則稱應該將不同的金屬連到一起。之后,再讓學生拿起這些實驗材料,鼓勵他們去勇于驗證自己的猜想。經(jīng)過這樣自主探究和操作化學實驗的過程,既能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操作空間,也能鍛煉學生形成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而這正是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然后可依據(jù)證據(jù)推理形成一個對原電池知識學習的模型認知,依據(jù)氧化還原反應的得失電子分析正負極的判斷方法、電極反應的書寫方法等,給學生以終身的學習能力。
(五)設計化學問題,學會質疑和分析
在傳統(tǒng)的化學課堂上,教師有的提問沒有經(jīng)過精心設計,或者是一提出問題之后就立馬公布正確的答案,導致學生沒有足夠時間去思考、去分析,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化學思維的形成。因此,高中化學教師需精心設計化學問題,以此促進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在設計時,教師要多多考慮學生本身的實際水平,保證化學問題本身的價值性和趣味性。與此同時,引導學生嘗試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既能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化學思維,又能提升學生的化學問題解決能力。
比如:在學習《探究鐵及其化合物的轉化》這一節(jié)化學內容的時候,為了促使學生化學思維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師可結合本節(jié)內容,設計相關的化學問題。第一步,直接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還記得之前學習過的元素周期表嗎?誰能描述一下鐵元素在表上的具體位置呢?”由此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學過的化學內容。由于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所以在回答的時候都表現(xiàn)得很積極。第二步,繼續(xù)提問學生:“那你們知道鐵都有哪些性質嗎?”由此引導學生嘗試探究和總結。第三步,可再次提問:“你們有沒有聽說過‘鐵三角?指的是什么呢?”教學后再引導學生嘗試畫出“鐵三角”,從化合價的變化及氧化還原反應角度來幫助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本節(jié)化學內容。通過這樣設計化學問題,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化學思考頻率,而且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本節(jié)化學內容的認識和理解。
(六)實現(xiàn)分層教學,注重個體素養(yǎng)發(fā)展
每一個學生都是不斷發(fā)展的個體,都有屬于自己的閃光點,學生之間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差異。若教師仍舊采用統(tǒng)一化的教學方式,不僅會拉大這種化學差異,甚至還會阻礙到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因此,高中化學教師需注重分層化學教學的開展,以此助力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那么,教師需針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并給出不同的化學目標、化學內容、化學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化學課堂。這可以讓學生收獲成功的喜悅,進而逐漸對化學課程產生出強烈的興趣。
比如:在學習《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這一節(jié)化學內容時,酸性質和用途是重點學習內容,那么教師可圍繞這一重點來嘗試設計出不同難度的化學內容,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化學課堂上。針對化學基礎較弱的學生,則可以從較為簡單的化學內容開始講解,帶領這部分學生復習有關于酸的化學內容,像性質等。針對化學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以增加挑戰(zhàn)性,帶領這部分學生來探究硝酸強氧化性的具體應用。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分層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若發(fā)現(xiàn)學生有所進步或者退步,教師應當及時進行調整。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化體現(xiàn)化學分層教學的價值[4]。與此同時,也可以鼓勵低層次的學生嘗試接觸高難度的化學內容,但不必強硬要求,以此督促這部分學生可不斷進步、不斷發(fā)展。通過化學分層教學,可以讓全體學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礎上再獲得一定的進步,讓不同學生個體得到對應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基礎。因此,作為一名高中化學教師,更需要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化學基礎和核心素養(yǎng)水平,不斷探索和嘗試多種培養(yǎng)途徑,發(fā)揮出化學學科育人的功能,喚醒學生的化學興趣和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學習能力、化學思維、化學邏輯等多個方面得到提升,最終促進學生成為當前社會所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戴飛飛.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J].新智慧,2022(36):64-66.
[2]彭富國.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研究[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22(36):98-100.
[3]趙虎志.新高考下高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的培養(yǎng)探究[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22(36):125-127.
[4]慕賢玲.高中化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措施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12):170-172.
[5]沙曉俠.新課改下高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J].讀寫算,2022(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