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容
關鍵詞:親子關系;家庭教育;成長型思維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22-0033-06
【活動理念】
全國婦聯(lián)、教育部等印發(fā)的《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提出,家庭教育是家長和兒童共同成長的過程,尊重兒童成長規(guī)律是家庭教育的前提?!俺砷L型家庭”的概念由李忠輝和馬琳在《贏在父母》的專著中首次提出,指的是在終身學習理念指導下,親子雙方在家庭活動中起著同等重要作用,想要建立親密和諧的親子關系,需要家長與孩子合作,共同關愛、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日常學習生活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在困難面前顯得很不自信,容易放棄,而有些孩子很快恢復自信,積極面對挑戰(zhàn)。那兩者之間到底有什么差異呢?本節(jié)課以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終身成長》一書為理論基礎。研究證實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對學習充滿熱情,他們相信自身的能力、智力是可以改變的,他們能勇敢積極地面對困難和失敗。而固定型思維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智力是不能改變的,往往害怕失敗而不愿接受挑戰(zhàn)。但人的思維模式并不會一成不變的,常常在兩種思維模式下切換,而成長型思維更是在后天的引導和培養(yǎng)中獲得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其重要他人,也是其思維模式的塑造者。父母的言行透露其自身的思維模式,影響著孩子思維模式的形成。因此,我們期待家長能改變自己的言行,培養(yǎng)自己和孩子具備成長型思維,促進孩子更加自信、積極地迎接生命的各種挑戰(zhàn)。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家長需要關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和成長需要,認識到親子關系問題是雙向的,需要親子雙方共同面對;
2.情感目標:家長充分體驗、反思自身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在家庭教育中融入成長型思維理念;
3.行為目標:引導家長積極改變自己的言行,培養(yǎng)自己和孩子具備成長型思維,促進孩子更加自信、積極地迎接生命的各種挑戰(zhàn)。
【活動重難點】
重點:探索親子問題的根源,提升家長的成長型思維,學會用多元化方法進行親子溝通。
難點:家長對照“孩子對家長的評價”與“家長的自我評價”,反思自身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理解德韋克成長型思維實驗研究,認識批評與表揚孩子的最佳方式,把成長型思維融入家庭教育觀念中。
【活動方法】
小組討論法、繪畫療法、情景教學法。
【活動對象】
初中生家長
【活動時長】
一課時
【活動過程】
一、導入階段:要愛,還是要贏?
(一)握拳游戲
游戲規(guī)則:家長兩兩一組,一人用力握拳,另一人參與挑戰(zhàn),在10秒內嘗試以任何辦法打開對方的拳頭。
師提問:剛剛在游戲過程中,您會采取什么方式打開對方的拳頭呢?
家長1:我使勁去掰開對方拳頭,發(fā)現(xiàn)他的拳頭卻越握越緊。
家長2:我用撓癢癢的方式,他很快就松開拳頭,這個過程我們都很愉悅。
師引導:您是否發(fā)現(xiàn),當您越想掰開對方的拳頭,對方就越是握緊拳頭。回想一下我們日常與孩子的溝通,當我們用強硬的手段去對待孩子,他們愿不愿意聽我們的話?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在親子相處中您是想“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
《正面管教》一書說“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zhàn)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tài)度(和善而堅定)對待孩子。
設計意圖:通過暖場游戲活躍氣氛,引導家長設身處地覺察哪種溝通方式能讓孩子接受。
(二)評估家庭親密指數(shù)
1.請評估您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指數(shù),滿分為1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您與孩子關系越好。
2.請評估您與伴侶之間的親密指數(shù),滿分為1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您和伴侶之間的關系越好。(僅憑感受打分即可)
師提問:請家長分享一下親密指數(shù),以及這個分數(shù)給你帶來什么樣的感受。
家長1:我和孩子的親密指數(shù)是7分,他平時常會與我分享學校生活的片段。他和爸爸的親密指數(shù)只有5分,因為他爸爸經(jīng)常在外地工作,與孩子交流較少。
家長2:我和孩子他爸的親密指數(shù)為6分,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我們對孩子的養(yǎng)育方式總會有分歧,從而產(chǎn)生沖突矛盾。目前我也是很苦惱,我對孩子的教育是比較嚴厲的,但是他爸爸就很佛系,覺得不應該給孩子這么大的壓力。
家長3:我們家的親子關系、夫妻關系的親密指數(shù)都可以達到8分,我們周末會開一次家庭會議,每個人分享本周的收獲、遺憾、期許。
師小結:從家長們填寫的親密指數(shù)來看,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父母養(yǎng)育孩子的方式容易出現(xiàn)分歧,這歸因于孩子青春期所遇到的困難、煩惱和挑戰(zhàn)都比小學階段復雜,家長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與孩子溝通,由此帶來親子關系、夫妻關系的狀態(tài)是不斷波動的。
俗話說:“一兩的關系勝過一噸的教育”。親子關系是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道“命題”,它的好壞決定了父母在教育中的力量。同時,父母關系好也會給孩子以心靈滋養(yǎng),要盡可能保持家庭養(yǎng)育觀念一致,分工合作去協(xié)助孩子成長。
設計意圖:通過寫下“家庭親密指數(shù)”,引導家長思考親子關系變化的原因,以及認識到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轉換階段:愛的自我覺察
師引導:進入青春期,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升學壓力逐漸增大,孩子的想法容易與父母有所不同,因此,家長難免會覺得孩子變得難溝通、不講道理。接下來,我們進行一個親子自畫像的游戲,覺察彼此的相處模式。
(一)家長自我覺察:您如何評價自己
請家長畫出自己的自畫像,并且在畫像旁邊以“我是一個……的家長”的句式至少寫出5 個關鍵詞。家長須獨立思考完成,寫出真實的自我評價。
師提問:您為什么用這個詞語評價自己?其中有什么故事或經(jīng)歷嗎?您在教育孩子時有什么啟發(fā)/收獲/遺憾/不足?(請?zhí)暨x其中一句自我評價展開分享)
家長1:我是一個陪伴孩子較少的爸爸,我平時做些小生意很忙,所以媽媽從小負責管教女兒。女兒進入初中后,成績明顯下降了。今年放寒假時,我提醒她少玩手機,有時間趕緊去學習,引起她對我強烈反感,甚至不愿意和我說話。我現(xiàn)在感到不知所措,希望能找到跟我孩子溝通的方法。
(見圖1)
家長2:我是一個有耐心、對孩子要求較高的媽媽。每次孩子回到家,都抱怨學習壓力太大,只要考試就會變得很焦慮。我只能聽她傾訴,沒什么方法能幫助她學習。(見圖2)
師小結:家長都十分認真地思考,能從各種角度評價自己,呈現(xiàn)出親子相處中的各種細節(jié)。其實,在家庭教育角色定位中,父親和母親可以有所不同,但都要盡可能共同參與教育孩子,對孩子的管教進行分工合作。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家長寫下“自我評價”,探尋親子關系矛盾的根源,通過與其他家長分享交流,增進對青春期孩子的理解和接納。
(二)題目測試覺察:您如何評價孩子
師引導:從剛才的家長自畫像發(fā)現(xiàn),目前我們所面臨的親子溝通困擾大部分圍繞升學壓力、手機網(wǎng)絡、孩子交友等情況。當孩子出現(xiàn)困難、煩惱需要我們幫忙解決時,大家是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應對方式呢?接下來,我們通過幾道題目測試一下。
1.班主任給您打電話,說孩子抄襲別人的作業(yè)時,您的第一反應是怎樣的?
A.我真的太失望了,他居然做出這樣的事。
B.我感到很生氣,為什么他總是作這些讓我丟臉的事。
C.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難題解決不了,只能抄襲別人的作業(yè)?
2.當您的孩子學習一直落后,又看到別人家孩子小明表現(xiàn)優(yōu)異時,您會怎么想?
A.是我親生的,我認了,有些人天生不是學習的料。
B.別人家的孩子只能羨慕,學不來。
C.孩子,不如我們一起去請教一下小明是怎么做到的?
3.當您一道題講了三遍,孩子還是做錯,此時您的想法是什么?
A.我的孩子是不是理解能力有問題,怎么我講了三遍都不會?
B.你到底有沒有認真聽我講呢?
C.這道題估計要換個方法來教孩子。
師引導:這幾道測試題呈現(xiàn)的是親子相處時的經(jīng)典場景,從側面反映了家長是否能用積極正面的語言或行動去影響孩子。
設計意圖:通過呈現(xiàn)熟悉的親子相處場景,引導家長覺察自己對孩子的評價,是如何影響孩子面對問題時的思維模式和應對方法的。
三、工作階段:愛是用“成長型思維”對話
(一)育兒思維覺察:您是成長型思維家長嗎
師提問:當孩子受挫、遇到困難時,您會聽到他說什么呢?您又是如何回應的?
家長1:我一直認為我孩子在學習上沒天賦,不是學習的料。久而久之他也開始擺爛,不想積極學習。
家長2:我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總會說“我不會,太難了”,我常鼓勵他去堅持,但很多時候他做不到。
家長3:我孩子經(jīng)常會評價自己為“數(shù)學渣渣”,說沒信心考好數(shù)學。我對此也是無能為力的,因為我也不能教他什么方法。
師引導:在孩子面臨困難或煩惱時,如果我們家長抱有“我孩子不是學習的料、他的表現(xiàn)實在是令我太失望了、我也幫助不了他”之類的想法,這些都會給孩子傳遞負性評價,使他們默認父母對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逐漸形成固定型思維,他會把“我不行”“我差勁”的思維用到其他方面,從而更不愿意去面對新困難和挑戰(zhàn)。
(二)如何培養(yǎng)自己和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師引導: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通過研究提出不同的思維方式影響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一個人認為智力是固定的(固定型思維)還是可以成長的(成長型思維),可能是其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因此,一個有效的做法是家長以成長型思維理解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成長型思維,鼓勵孩子去面對困難,努力把挫敗當成自我提升的機會。
1.表揚:注意贊美的方式
師引導:在孩子有好的表現(xiàn)時,家長對孩子的夸贊常會無意識脫口而出,“孩子你真棒、寶貝你真聰明、這次你彈得太好聽了”。從表面上看,聽了這些話,孩子會變得更加自信,然而事實上,孩子在這樣的夸獎中,變得很害怕失敗。常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希望維持這種被認可的聰明。他們容易滋長“輸不起”的心態(tài),對成敗的敏感性更強,更害怕挑戰(zhàn)。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研究了數(shù)千名兒童遇到困難時的態(tài)度和行為。他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被夸獎“你很努力”的學生,他們在面對困難時,愿意迎難而上,相信通過努力可以戰(zhàn)勝困難,實現(xiàn)目標,而另一些經(jīng)常被夸獎“你很聰明”的學生,他們即使遇到很小的挫折,也會退縮、放棄。
師引導:家長不去表揚孩子的天分或才智,而是表揚孩子積極投入的過程、努力與策略、專注、堅持與進步,這些表揚都有利于幫助孩子養(yǎng)成“成長型思維”模式,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我們不是生來就聰明的,但可以在生活中通過努力、堅持來獲得某些能力。兩種不同的表揚方式見表1。
2.批評:不給孩子貼負性標簽
師引導:有時孩子做得不夠好,家長會習慣用“你怎么這么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就是太懶”這種標簽化的語言評價孩子,其實這對于孩子的自我認知發(fā)展十分不利。當孩子的自我還沒有發(fā)展完善時,這些外在標簽很容易發(fā)展成為自我標簽,會讓孩子覺得現(xiàn)在的失敗是因為自己天生就笨,個人能力無法改變,就逐漸形成了固定型思維。
卡羅爾·德韋克在后續(xù)研究中,選取了67名幼兒園小朋友,讓他們玩假裝游戲,用洋娃娃代表自己,表演出研究者設計好的情景故事。如果孩子在過程中出現(xiàn)了錯誤,教師給予孩子三種不同的反饋。
A.個人批評。教師指出了玩積木的幾個錯誤,然后對孩子說:“我對你很失望?!保ㄅu的焦點指向兒童自身)
B.結果批評。教師對孩子說:“這不是正確的做法?!保ㄅu的是行為結果,而不是孩子本身)
C.過程批評。教師對孩子說:“你的積木歪了,拼得有點亂啊?;蛟S你可以想出另外的方法來完成。”(對兒童完成任務中的努力程度、所運用的方法進行反饋)
最后研究者讓孩子們對假裝游戲的經(jīng)歷,按照游戲體驗、情緒感受、自我評價、堅持度進行打分。研究結果表明,個人批評組的兒童聽到“我對你很失望”后,對自己的感覺很糟糕,評分最低。這些孩子在情緒感受、堅持度上的評分也遠遠低于另外兩組。
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父母應該多用積極正面的語言,培養(yǎng)孩子的積極思維。當孩子跟父母說“我犯錯誤了”,其實此時孩子的內心是無助的、恐慌的、自責的,他的言外之意是:“我做錯了,我很沒用!我再也不敢去嘗試了?!备改覆环粮嬖V孩子:“錯誤是學習的絕好機會,犯錯能讓你變得更好。”
當孩子跟父母抱怨說“這太難了”,其實,他是想表達“這太復雜了,我不可能完成。”父母不妨說“我覺得你沒問題的,可能還需要投入再多一點努力,只要花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兩種不同的批評方式見表2。
3.具體落實孩子成長型行為
師引導: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制定《成長型思維學習日志》(見圖3),引導孩子重新去面對失敗與掙扎。比如制定想要學習的新技能,記錄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小挑戰(zhàn),以及孩子所采取的勇敢嘗試行為、進步關鍵點和具體表現(xiàn)等。家長在每個階段結束后,和孩子一起讀讀成長日志,從中感受成長型思維給自己帶來的改變和進步。
四、結束階段:愛是雙向奔赴
師引導:在家長課堂開始前,我邀請孩子們用剛才的句式寫一寫自己的爸爸或媽媽。他們完成得都很認真,請家長們看一看孩子眼中的你們是怎樣的,再對照一下各位對自己的評價,看看有什么不同。(見圖4、圖5)
教師提問:家長們,您眼中的自己跟孩子給予的評價有差距嗎?看完后您有什么想法或感受呢?
家長1(父親):我平時管孩子,有時太著急就不小心把話說重了,打擊到他們的自信心?,F(xiàn)在我管控孩子使用手機,規(guī)定他們只能玩一小時,難免會讓他們反感。歸根到底,我要轉變一下我的思維方式,放手去相信孩子是可以解決問題的,他們是有潛力的。
家長2(母親):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孩子對我說“媽媽辛苦了”,我還是很感動的。家長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之前我總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很出色,認為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失敗導致孩子不夠優(yōu)秀。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自身的閃光點。我以后要用成長型思維的方式與孩子對話,鼓勵他多元化發(fā)展,樹立對未來的信心。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家長自我反思和總結,歸納成長型思維可以使用在親子溝通中的策略和方法,強化其成長型行為。
教師小結:孩子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他們對各位家長的付出是能感受得到的,而且是理解的。這說明各位家長的教育并不失敗,我們的孩子身心健康,充滿正能量,這是多么寶貴啊!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識逐步增強,渴望獲得肯定,因此,家長們應從尊重、理解、關懷的角度與孩子溝通,鼓勵他們用成長型思維面對生命中的困難。我們要重新審視自己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不足,在日后家庭教育中能不斷反思學習,助力孩子奔向美好的未來。只要孩子心中有光,積極向上,身心健康,不管投身在哪個領域,都有機會獲得成功。
【活動反思】
前期:動員學生參與親子關系建設。親子問題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雙向關系問題,指向雙方具體的事件與感受。因此,孩子需要主動說出親子溝通中存在的困擾,通過教師引導幫助家長去反思家庭教育方式。
中期:充分傾聽家長的心聲。在青春期孩子的養(yǎng)育過程中,親子溝通難免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矛盾,家長的內心其實十分困擾和迷茫,也會對自身的能力陷入懷疑,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去理解、共情家長的感受。通過互動分享,教師也可推測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參與程度,剖析親子問題的產(chǎn)生根源。
中期:注重把控課堂時間。在互動分享環(huán)節(jié),家長們都容易引起各類共鳴,若分享時間過長則影響課堂進程。因此,教師要關注不同家長的需求,在問題引導、階段小結、分享總結等環(huán)節(jié),可以采用派小組代表發(fā)言的方式進行時間把控。
后期:跟進落實講座反饋評價。在課堂結束后,若有對親子養(yǎng)育話題感興趣的家長,教師可通過線上讀書分享會與家長們繼續(xù)探討。這樣既延續(xù)了家長對家庭教育學習的熱情,又能把教育資源輻射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更好實現(xiàn)家校共育。
參考文獻
[1]安寧. 自畫像與親子鏡——家長積極心理品質團體輔導[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2(30):43-46.
[2]章寧香,韋志中.對你說——運用積極表達技術構建親子溝通橋梁[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2(7):48-49.
編輯/ 衛(wèi) 虹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