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旭東,趙袁媛
(重慶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44)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以下簡稱“七一”講話)的講話中,習近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偉大建黨精神,并準確地概括了其科學內涵,即“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同時強調“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1]。自“七一”講話后,偉大建黨精神的相關研究迅速成為國內學界探討的熱點議題,理論界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理論闡釋和實踐解讀。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偉大建黨精神作為大會主題的關鍵詞,強調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盵2]44自此,國內學界圍繞其生成邏輯、科學內涵、突出特征、時代價值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關于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學術界觀點基本一致,但分析角度略有差異??傮w而言,學者們認為偉大建黨精神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形成的精神結晶,其內在生成具有特定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
1.偉大建黨精神生成的理論邏輯?!爸袊伯a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2]16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當代典范,中國共產黨孕育形成的偉大建黨精神不僅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特質[3]31-38,而且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所蘊含的旺盛活力。馬克思主義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直接理論來源[4]4-11,這是學界毋庸置疑的共識。其中,馬克思主義對偉大建黨精神影響的研究主要圍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李思學[5]38-49認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關于無產階級政黨的歷史使命、共產黨人的斗爭與犧牲精神等方面成為了偉大建黨精神生成的理論之源;陳勝錦[6]15-25從無產階級政黨性質、革命綱領、理論指南三個方面,系統(tǒng)闡釋了無產階級政黨學說為偉大建黨精神提供理論滋養(yǎng)的原因所在。二是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燕連福等[7]12-22從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的共產主義理想、人的解放思想、斗爭思想以及人民群眾觀四個方面深刻闡述了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淵源。
2.偉大建黨精神生成的歷史邏輯。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從偉大建黨精神生成的歷史條件看。田凱華等[8]通過梳理近代以來包括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內的社會各階級為改變中國命運所做出的不懈探索,認為歷史實踐孕育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建黨精神。萬軍杰等[9]指出,偉大建黨精神是對中華民族救亡圖存中失敗探索的深刻反思,中華民族的救亡實踐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歷史底蘊。
第二,從偉大建黨精神生成的文化淵源看,主要包括以下兩個角度。一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白顯良[10]將偉大建黨精神的精神源頭分為三種,其中之一認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人的文化母體和精神乳汁,不僅在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深刻印記,而且早已滲入到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建黨實踐之中。王欣[11]認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大同、和合、誠信等思想,為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夯實了文化根基和精神基礎。二是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李征等[12]指出,這是偉大建黨精神生成的外源。張志丹[13]32-41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共產黨均具有開放性,如果不能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就不能創(chuàng)立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曲值[14]24-31也認為,其充分吸收并合理借鑒了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塑造了煥然一新的精神氣象。
3.偉大建黨精神生成的實踐邏輯。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任何精神現(xiàn)象都必然植根于一定的社會存在之中。劉紅凜[15]從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時空、顯著標志等四個方面指出,偉大建黨精神是在建黨過程中形成迸發(fā)出來的“精氣神”,并非抽象的“概念演繹”“理論演繹”。趙鳳欣等[16]27-34則認為,建黨精神形成的重要過程是先進分子在漁陽里發(fā)起的建黨實踐,形成的初步標志則是黨的一大的召開。陳勝錦[6]15-25指出,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通過發(fā)表理論文章、創(chuàng)辦刊物等宣傳活動及調查研究在內的實踐活動,為形成偉大建黨精神提供了最為直接的基因。
1.偉大建黨精神的基本內涵。習近平將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概括為四個方面,共32個字,即“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盵1]學界圍繞上述內涵進行了多維解讀。
第一,“內在結構”說。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一個具有嚴密邏輯的精神體系,四個方面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具體而言,劉建軍[17]12-17認為,偉大建黨精神的四個方面分別體現(xiàn)了黨的指導思想、初心使命、斗爭和犧牲精神,其中“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與“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分別體現(xiàn)了偉大建黨精神的首要內容與歸宿。與此同時,丁俊萍[18]認為,偉大建黨精神也各有其特定的內容指向,涉及中國共產黨的思想信仰、政治行動、品格風貌、道德情懷。從整體上看,代玉啟[19]33-41認為,可以從“認知、目標、特質、主體”四個層次中依次體現(xiàn)出偉大建黨精神的科學性、堅定性、鮮明性及無私性,層層遞進、相互融合。
第二,“精神闡釋”說。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之源,既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程中不斷推進歷史偉業(yè)的精神支柱,也是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xù)奮斗的精神動力。因此,偉大建黨精神本身也內在地包含著眾多精神,即以“精神”釋“精神”。蒲清平等[20]12-22認為,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偉大建黨精神,其內涵的四個方面分別表現(xiàn)為求真精神、踐行精神、斗爭精神、無私精神。陳勝錦[6]15-25則認為,其深刻蘊含著信仰精神、實干精神、革命精神、奉獻精神。
第三,“本質屬性”說。艾四林[21]認為,偉大建黨精神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特質,集中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實踐性、斗爭性、人民性。李海青[22]從政黨特質的視角,對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予以詳細分說,進一步指出偉大建黨精神內涵的四個方面分別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典型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所具有的理論品格、實踐要求、精神力量和政治品格。
第四,“問題導向”說。從黨的建設話語出發(fā),齊衛(wèi)平等[23]以偉大建黨精神回答了中國共產黨“信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為誰干”四個議題,詮釋了偉大建黨精神內涵的邏輯關系。從中國共產黨百年蓬勃發(fā)展的脈絡出發(fā),中共天津市委黨校課題組等[24]3-11認為,偉大建黨精神突出呈現(xiàn)了在“建黨-立黨-興黨-強黨”的百年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如何回答“求什么”“為什么”“憑什么”“靠什么”等重大問題,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強大的思想優(yōu)勢、政治優(yōu)勢、精神優(yōu)勢、道德優(yōu)勢。從中國共產黨自身發(fā)展看,宋友文等[25]1-7指出,偉大建黨精神解答了中國共產黨“因何而立”“向何處去”“如何行動”“為誰出發(fā)”等關鍵問題,展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在思想引領、奮斗目標、實踐風貌、性質宗旨上的顯著優(yōu)勢。
第五,“內涵外延”二維說。一個科學概念的完整定義應由內涵和外延共同構成。因此,李斌雄等[26]7-17認為,偉大建黨精神應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去理解,而這兩種理解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除此之外,張明[27]18-30認為,僅從具體歷史事件、時間節(jié)點等視角出發(fā)理解偉大建黨精神不僅容易遮蔽其理論重要性,也容易與其他精神產生邏輯混淆,因此更應從中國共產黨百年發(fā)展的歷史大視野出發(fā),按照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的多元參照系全面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
2.偉大建黨精神的鮮明特征。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tǒng)一。曲值[14]24-31認為,黨性是政黨固有的本性,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偉大建黨精神所內含的黨的理想信念、政治品格、宗旨意識等集中展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基本特性,也凝聚了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和無窮智慧。齊衛(wèi)平[28]認為,偉大建黨精神所體現(xiàn)的人民情懷為中國共產黨始終踐行初心、贏得民心提供了強大的力量支撐??禃詮奫29]從黨的性質、根本指導思想及黨與人民的關系三個方面詳細闡釋了黨性與人民性相統(tǒng)一的原因。
第二,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蔡志強等[4]4-11認為,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本身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形成與發(fā)展的基本原則。沈傳亮等[30]認為,偉大建黨精神生成于黨的偉大實踐,呈現(xiàn)出鮮明的實踐性。高正禮[31]通過進一步分析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精神要義與弘揚路徑,指出其實踐性是使其形成并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根源所在。
第三,堅持科學性與革命性相統(tǒng)一。燕連福等[7]12-22指出,從理論上,偉大建黨精神的科學性體現(xiàn)為其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之中;從實踐上,體現(xiàn)為其植根于中國共產黨人百年奮斗的不朽實踐之中。蒲清平等[20]12-22認為,偉大建黨精神的革命性特征集中體現(xiàn)在“不畏犧牲、勇于斗爭”的革命品格。曲值[14]24-31進一步強調,革命性是科學性的必要條件,二者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
偉大建黨精神之所以能夠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原因在于它具有跨越時空的價值意蘊,是黨和國家在百年奮斗的偉大征程中積累下的寶貴精神碩果。系統(tǒng)梳理后發(fā)現(xiàn),偉大建黨精神的時代價值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價值。一是明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源。劉建軍[17]12-17認為,偉大建黨精神的提出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和理論創(chuàng)新,不僅明確回答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直接來源問題,更為全面學習、研究和宣傳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張志丹[13]32-41進一步指出,偉大建黨精神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圖譜,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二是提供了治國理政的精神指引。王樹蔭等[32]20-25認為,偉大建黨精神不僅是對我們黨推進治國理政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現(xiàn)實回應,而且為我黨掌握治國理政的規(guī)律和方法提供了精神指向。就強國角度而言,蒲清平等[20]12-22認為,偉大建黨精神的豐富內涵,決定了其能為救國、興國、富國提供精神支撐,也能為實現(xiàn)強國目標予以精神動力。就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而言,中共天津市委黨校課題組等[24]3-11指出,偉大建黨精神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提供了發(fā)展方向、目標與精神支持,因其與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內在的嵌合性,彰顯了偉大建黨精神的治理價值。
2.育人價值。偉大建黨精神作為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一是具有培育時代新人的價值。王樹蔭等[32]20-25從四個方向指出了偉大建黨精神培育時代新人的著力點,認為偉大建黨精神是激勵新時代青年精神主動的活力源泉。二是具有教育全體黨員的價值。顏曉峰[33]認為,無論每個共產黨員的精神生活如何個性鮮明,其都有一個根本旨歸——偉大建黨精神。三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就教育目標而言,王管[34]指出,偉大建黨精神契合“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目標旨向。就教育內容而言,王夏杰等[35]認為,偉大建黨精神與新時代育人的內在需要不謀而合,有助于增強青年的志氣、骨氣、底氣,促使他們挺起時代青年的精神脊梁。
3.黨建價值。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偉大建黨精神為新時代黨的建設提供了歷史依據(jù)和重要借鑒。一方面,趙鳳欣等[16]27-34認為,偉大建黨精神的話語語境不僅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更是新時代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理論與實踐的精神動力。另一方面,歐陽康[36]認為,作為中國共產黨核心與靈魂的偉大建黨精神,不僅是對過去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更是對今后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的思想保障。
第二,偉大建黨精神為中國共產黨堅持自我革命提供了精神動力。趙振輝[37]通過列舉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的具體實踐,從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出發(fā),認為偉大建黨精神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進行自我革命、踐行初心使命等的重要思想法寶,更確保了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因此,徐茂華[38]認為,一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建設史,也是一部勇于自我革命的歷史。
4.世界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下列兩個方面:
第一,偉大建黨精神為開拓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提供了價值指向。姚崇[39]認為,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的價值構建,不僅開啟了世界社會主義價值發(fā)展的新篇章,更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提供了新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第二,偉大建黨精神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價值指引。代玉啟[19]33-41指出,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兼濟天下、造福世界,為促進全球共同發(fā)展貢獻力量。中國共產黨百年實踐中形成的偉大建黨精神不僅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更對世界各國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破解現(xiàn)代性發(fā)展難題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如何在新時代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是當前學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學者們就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以及主要的依托路徑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方面,宋友文等[25]1-7認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首要之義就是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筑牢偉大建黨精神生成的真理性根基,即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與此同時,李斌雄等[26]7-17指出,增強偉大建黨精神理論說服力的首要任務是加強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繼續(xù)強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習。蔣紅[40]進一步強調,如果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偉大建黨精神就會失去生機和活力。另一方面,馬報等[3]31-38認為,偉大建黨精神向現(xiàn)實轉化,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孫道壯等[41]5-11認為,使馬克思主義隨著中國具體實際發(fā)展的時代變化而不斷創(chuàng)新,使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得到不斷升華,使馬克思主義在不斷指引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強國的道路上展現(xiàn)出自身的強大真理力量。
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路徑。周蘭珍等[42]認為,不僅要通過“三個納入”機制,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還應建立“紅色課程”模式,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同育人機制。此外,祁程[43]指出,還應將建黨精神的話語敘事融入思政課堂教學全過程與網絡思政教育教學之中。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路徑。解超[44]認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效能也取決于教師。因此,張志丹[13]32-41指出,要培養(yǎng)一批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素質優(yōu)良、信仰堅定、理論過硬的思政課教師,發(fā)揮好思政課教師的示范帶頭作用。與此同時,劉萍[45]53-55認為,思政課教師有責任將偉大建黨精神貫穿到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中,并結合各門課程特點,將偉大建黨精神的不同側重內涵分別融入教學內容。沈壯海等[46]指出,還應引導師生黨員在對標爭先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
第三,高校校園文化路徑。校園文化對于大學生的思想發(fā)展具有潛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劉萍[45]53-55認為,應該讓偉大建黨精神占領校園信息高地、凈化校園信息環(huán)境、覆蓋大學生心靈。因此,王興中[47]指出,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營造“文化浸潤”的大育人環(huán)境。
3.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齊衛(wèi)平[48]認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必須把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推進,把建黨精神融入管黨治黨的全過程各方面。穆鵬程等[49]認為,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鮮明品格。李思學[5]38-49認為,從一定意義上而言,偉大建黨精神就是斗爭精神。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必須弄明白“以什么態(tài)度斗爭”“同什么進行斗爭”“如何進行斗爭”三個問題。孫道壯等[41]5-11指出,一個政黨的偉大之處在于其敢于直面問題和勇于自我革命。張浩[50]認為,新時代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要從“兩個革命”出發(fā),要繼續(xù)發(fā)揚不怕犧牲、英勇斗爭這一共產黨人的不屈風骨和英雄氣概,堅決同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問題作斗爭,堅決同一切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作斗爭,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并切實以黨的自我革命推進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
4.在加強“四史”學習教育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王銳等[51]認為,學習踐行偉大建黨精神是常態(tài)化長效化學習黨史的重要內容。蔡志強等[4]4-11認為,繼承和發(fā)揚偉大建黨精神,必須立足國之大者,結合“四史”尤其是黨史學習教育,深刻把握黨的光輝歷程,把握黨領導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加強思想理論武裝、強化政治認同。具體而言,熊治東[52]指出,需要結合黨的歷史深刻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演進邏輯、理論內涵和時代價值,避免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窠臼,在學習“四史”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偉大建黨精神的內容;同時,宋友文等[25]1-7認為,要善于依托典型榜樣人物及其事跡、借助革命紅色資源增強偉大建黨精神的影響力。
偉大建黨精神作為全新的概念,首先需要確定其研究邊界,厘清與偉大建黨精神高度相關的概念之間的重要關系,才能真正推進這一領域研究的深化。
1.偉大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的關系。至“七一”講話前,學界對于偉大建黨精神和紅船精神之間的關系并未做出詳細區(qū)分,甚至將二者混用。陳水林[53]認為,紅船精神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建黨精神。彭冰冰[54]認為,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時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高福進[55]指出,紅船精神是建黨精神的一項初始內容、一種內涵體現(xiàn),蘊藏著建黨精神的最初元素,二者之間是主體與客體、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偉大建黨精神的提出引發(fā)了學界對于偉大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關系的探討。學界普遍認為,二者在內容上基本一致,歸根到底都是中國共產黨的建黨精神。在時間上,毫無疑問紅船精神的提出時間先于偉大建黨精神。因此,李捷[56]認為,紅船精神為偉大建黨精神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個基礎既包括理論上的,也包括實踐上的。當然,劉建軍[17]12-17也指出,應從地位高低、概念大小兩方面擺正二者的關系。
2.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關系。 自習近平提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后,國內學界對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關系開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王炳林等[57]一方面從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根本宗旨、堅強意志、高尚品德四個維度詳細論述了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之源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從偉大建黨精神內涵的四個層面深入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對其價值理念、內在精神、精神意蘊的延展與傳承。趙鳳欣[58]認為,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具有一以貫之的旗幟引領、始終不渝的初心使命、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及源源不斷的核心動能。張明[27]18-30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由本源性的偉大建黨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與實踐主題下所具象化的精神構成,二者既不是簡單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也不是同一邏輯層面的理論表達。
1.現(xiàn)有研究基本建構了偉大建黨精神的研究框架?,F(xiàn)階段關于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內涵、特征、價值等方面的研究已初步構建起偉大建黨精神的研究體系,為后續(xù)深化該研究確立了基本框架和主要思路;同時,也為某個具體精神的研究提供了范式指引。
2.現(xiàn)有研究基本明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圖譜?!捌咭弧敝v話中,習近平關于偉大建黨精神的相關論述,一方面,科學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源”與“流”的問題,有利于正確把握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關系;另一方面,黨中央公布了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研究、學習和宣傳明確了方向。
1.同質化研究多,異質性研究較少。學界對偉大建黨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生成、內涵、特點、價值、路徑等幾方面,研究內容的同質化程度較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大部分研究始終圍繞著“七一”講話中所提到的4句話,32個字,缺少創(chuàng)新的研究視角;二是“偉大建黨精神”這一科學概念正式提出的時間尚短,從整體上看,研究尚處于政策話語闡釋階段,未完全實現(xiàn)向學術話語建構的轉化。
2.抽象化研究多,具象性研究較少。現(xiàn)有研究成果主要圍繞習近平“七一”講話的文本展開,利用文獻研究法、概念分析法對其進行抽象的邏輯推演。而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背景、實踐價值、弘揚路徑等方面的探索缺乏史料支撐和實證分析,導致部分研究成果停留于抽象思辨,針對性和操作性不強,因此需要強化實踐導向,結合個案研究、實證研究等不同方法深化偉大建黨精神的具象研究。
3.單向式研究多,交叉性研究較少。一是從研究視閾看,缺少跨學科交叉。目前學界對于偉大建黨精神研究的切入點大多是從馬克思主義理論、黨史黨建和哲學等視角發(fā)散展開,缺少跨學科的系統(tǒng)分析和綜合研究。二是從研究內容看,缺少國內外交流。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生發(fā)于國內,缺乏國際視野的研究,其中關于偉大建黨精神對外傳播機制、世界性發(fā)展等問題尚未引起重視,缺少對偉大建黨精神國際話語轉化的關注。三是從研究理念看,缺少動靜態(tài)交融。當前研究注重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闡釋,多屬于縱向的靜態(tài)理論分析,缺乏與其他政黨的精神理念進行橫向的動態(tài)關聯(lián)。
1.深化學理研究。學術界目前關于偉大建黨精神所形成的研究體系大多基于習近平“七一”講話文本展開,就宏觀意義而言已經較為全面。但從微觀層面看,大多還停留在就建黨精神論建黨精神的階段,因此必須在理論層面加強其學術性,大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在研究深度上,加強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偉大建黨精神相關論述的研究。就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基礎而言,大多學者從“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這一宏觀層面進行解讀,并未具體到馬克思主義革命觀、精神觀等微觀層面,存在理論挖掘不夠深、錯誤思潮回復不得力的情況。二是在研究廣度上,一方面,應以偉大建黨精神作為源點,以此打通偉大建黨精神與其他建黨以來若干具體精神間的基因聯(lián)系。具體而言,需拓展偉大建黨精神與其相關概念的研究,如拓展偉大建黨精神與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眾多具體精神的研究,拓展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這一整體性概念的研究,以及拓展其與建黨專題人物的相關精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品格等的關系研究。另一方面,需加強偉大建黨精神與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熱點、重點、難點問題的結合研究,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黨的二十大精神等議題的協(xié)同研究,不斷推進偉大建黨精神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協(xié)同建設,推動黨的理論深化發(fā)展。總之,深化偉大建黨精神的學理性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深刻認識其獨特性與重要性,為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提供理論基礎和前提。
2.拓寬研究視閾。學界對偉大建黨精神的研究多從黨史黨建、哲學角度出發(fā)探討其內涵、特征、價值等,研究視角較為單一。然而要深入理解偉大建黨精神,還應結合政治學、歷史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學科對其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系統(tǒng)化的綜合性研究,以此形成科學的理論研究體系。除此之外,還應尋找新的學術生長點,拓展偉大建黨精神研究的國際視野。學術研究不僅要重視偉大建黨精神在國內的傳承發(fā)揚,還應放眼世界,將偉大建黨精神的研究視域進一步推向世界,不斷創(chuàng)新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播機制,深化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播內容、傳播手段、傳播形式研究,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文明交流,為世界文明發(fā)展提供中國方案。
3.豐富研究方法。目前學界對偉大建黨精神的研究主要為定性研究,即通過文獻研究法進行抽象的理論推演,這不可避免地導致部分研究成果可操作性不強、缺乏實證分析、史料和實踐支撐不足等問題。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結合實證研究、個案研究、比較研究、歸納研究等方法,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偉大建黨精神自身的相關理論研究,增強理論說服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強化對不同國家不同政黨精神間的比較研究。
4.強化集成創(chuàng)新?,F(xiàn)有偉大建黨精神的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多家學術期刊刊發(fā)的系列專題論文和各大主流報紙刊發(fā)的宣傳性文章,缺乏對偉大建黨精神進行全面深入論述的標志性著作。學界應在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上,對相關成果進行分類總結和集成創(chuàng)新,對研究盲區(qū)進行查漏補缺,在深化研究內容、方法、視野等的基礎上構建起偉大建黨精神系統(tǒng)而完整的研究體系。
5.重視常態(tài)化研究。從現(xiàn)有成果的研究規(guī)律看,關于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或某個具體精神的相關研究,總是會在重大事件紀念日或黨和國家領導人發(fā)表相關講話后出現(xiàn)爆發(fā)式增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相關研究的熱度逐漸減少,直至下一個重大事件紀念日再次出現(xiàn)增長,如此循環(huán)往復。于是關于革命精神的研究總體上呈現(xiàn)出忽冷忽熱、忽高忽低的狀態(tài)。而“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59]。因此,要想持續(xù)深入地推進偉大建黨精神研究,吸取以往革命精神相關研究的經驗教訓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將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一個重大理論課題,逐步建立起常態(tài)化研究的體制機制,避免出現(xiàn)偉大建黨精神的“紀念式”研究、“講話式”研究等。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黨中央正式提出偉大建黨精神這一科學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它不僅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的生動寫照與高度概括,更是對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核心要義的鮮活體現(xiàn)與高度凝練?!皹酥局覀凕h對自身歷史的認識和總結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對自身性質、宗旨的理解和把握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對自身精神譜系的領悟和闡釋達到了一個新高度”[60],在實踐中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不斷促進黨的理論的守正創(chuàng)新。
深刻認識與領會偉大建黨精神,既要把握其生成時間、形成過程,也要明白其內在的思想淵源、深刻內涵;既需要把握其百年發(fā)展的偉大成就,又要深刻認識偉大建黨精神與眾多相關概念間的關系研究、與當下熱點話題的結合研究等。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同樣不可忽視。站在新的歷史起跑線上,“我們要繼續(xù)弘揚光榮傳統(tǒng)、賡續(xù)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fā)揚光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