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進
(金沙縣西洛街道農林環(huán)保服務中心,貴州 金沙 551800)
金沙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畢節(jié)市東部,東鄰遵義市,南毗貴陽,西接黔西市大方縣和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北達四川省。全縣總面積2528 km2,轄25 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239個村(社區(qū)),總人口70.53 萬人,有耕地128.72 萬畝,林地198 萬畝,草山草坡12.66 萬畝。境內最高海拔1884 m,最低海拔457 m,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日照1098小時,無霜期287 天,降水量1048 mm,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高原向丘陵過渡的山地農業(yè)縣。金沙縣是全國重點產茶縣之一,茶產業(yè)已成為該縣的支柱產業(yè)之一。截止到2020 年底全縣已建成標準化茶葉基地26.5 萬畝,茶葉產量達1840 t,產值3.1 億元。金沙縣先后榮獲“中國貢茶之鄉(xiāng)”“全國重點產茶縣”“貴州省十大古茶樹之鄉(xiāng)”等榮譽稱號,“金沙貢茶”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茶產業(yè)成效初顯。將茶葉種植及其產業(yè)作為扶貧產業(yè)進行推廣,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不但解決了勞動力就業(yè)及扶貧問題,而且也為保住綠水青山和創(chuàng)造“金山銀山”貢獻了力量。
茶樹屬于可多年生長的常綠植物,種植之后可保持多年的收益。在金沙縣高海拔山區(qū)種植茶葉,應與交通干道保持在5 km 以上的距離,周圍不能有排放污染物的化工廠以及礦場,確保水源無污染。在選擇場地時盡量挑選坡度不高于25°以及背風向陽的緩坡地,這樣可以減少寒風以及霜凍對茶苗的侵襲,加快茶樹發(fā)芽。除此之外,茶苗快速成長園的選址應盡量靠近水源,這樣有助于灌溉。茶樹生長的速度與土壤有直接的關聯(lián),土壤的條件越好,茶樹的生長速度越快,而且還能產出更為優(yōu)質的茶葉,應盡量選擇砂質土壤,土層的厚度應超過62 cm,且含有大量有機質以及鉀、氮等營養(yǎng)元素,pH 值在5.0 左右。
金沙縣高海拔山區(qū)種植茶苗快速成園時,應注意不可選擇單一的茶樹品種,將不同的茶樹品種進行合理搭配。在選擇茶樹品種時應保證其發(fā)芽時間上有早有晚,這樣有利于延長茶葉采摘的時間,避免出現(xiàn)采摘高峰期的現(xiàn)象,合理調度生產用工時所需的加工設備。茶樹若是管理不善,容易出現(xiàn)病蟲害,因此在搭配茶樹品種時,應從當地的氣候特點以及病蟲害方面著手,選擇具有抗逆性強的優(yōu)良品種,避免由于出現(xiàn)病蟲害,給茶園帶來巨大損失[1]。
茶樹品質的好壞主要由種植環(huán)境以及茶樹品種決定,所以選擇優(yōu)良的茶樹品種對于茶葉的品質非常重要,其可有效提升茶葉的產量與品質。在選擇苗木時應根據金沙縣高海拔山區(qū)的特點,綜合考慮本地的日照強度、氣候條件、土壤特點等,若是考慮得不全面,將會直接影響茶葉的口感。根據研究資料顯示,金沙縣高海拔山區(qū)種植茶葉時可以選擇發(fā)芽較早的龍井43、烏牛早;發(fā)芽時間中等的品種有黔茶8 號、福鼎大白、浙農113、黔湄809;發(fā)芽時間較晚的品種有黔茶1 號以及黔湄601 等。
除了要選擇優(yōu)良的茶樹品種外,種植技術水平的高低也非常重要,科學的種植技術可以直接影響茶樹自身的生長狀態(tài)以及茶葉的品質。所以在種植茶樹時,應提升種植水平,保證茶樹的健康生長。茶樹會受生長環(huán)境、氣候環(huán)境以及土壤條件影響,因此在種植茶樹時應選擇不同的栽培方式。
金沙縣高海拔山區(qū)茶園開墾應以防止水土流失為前提,根據坡度、地形的不同,選用適宜的方法施工。盡量選擇平地以及坡度不高于25°的緩坡地進行建園,按初墾、復耕進行2次開墾,第一次開墾時間為5 月中旬,根據茶園的面積選擇開墾工具,例如挖掘機,再結合人工進行開墾作業(yè),應把生長能力強的茅草根、竹根等徹底清除,隨后進行深耕,把樹葉以及雜草等埋入土壤中,以此提升土壤的肥力[2]。第一次開墾時不用把所有土塊都打碎,這樣有助于土壤熟化和儲水。復耕的時間則在第二年的9 月左右,要求耕深22 cm 以上,徹底打碎土塊,保持地面平整,并清理雜草。
茶園的地址選在坡度在23°左右的陡坡地時,應將其建造為水平臺階式梯級茶園。這種茶園可以改變原始的自然地貌,緩解了地面坡度帶來的問題,能夠攔截徑流,防止沖刷,起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開墾之前應在茶園的上方打造隔離溝,以防在雨季時雨水流入茶園。在開墾之前,應盡量避開暴雨過多的夏季,根據等高線從上往下進行修筑,盡量使用園地表土。修建梯級茶園的要求為大彎跟隨地勢,小彎盡量取直,外高內低,外面為埂,里面為溝、梯層等高,每一梯層都與路相接,每條溝互相連通。
當茶園開墾完畢之后,可以在種植苗木之前,根據實際的種植情況把綠肥翻入土壤中,以此來增加土壤的肥力,達到熟化的目的。
4.2.1 定植時間
在種植茶樹苗時應先選擇栽種的時間,金沙縣高海拔山區(qū)種植苗木一般在2 月下旬至4 月上旬、10 月中旬至11月末這兩個時間段,在種植期間應注意倒春寒以及干旱等自然氣候會對茶苗造成傷害。
4.2.2 茶苗選擇
茶苗要求選擇高20 cm 左右且根莖長在2 mm 以上,且經過檢查是沒有病蟲害的茶苗。當茶苗進入茶園后,應盡快種植,若是短期內無法及時全部栽種完畢,則需將其放置在背風陰涼的地方妥善保管,切記不可將其放于水泥地上面。在妥善放置之后,還需使用塑料薄膜進行覆蓋,并在早晚對其進行澆水,水溫盡量控制在26℃左右進行保鮮[3]。
4.2.3 種植密度
在種植中小葉品種時,園地應每棵間隔1.5 m,在種植大葉品種時,間隔應為1.6 m。在定植溝上根據種植密度以及規(guī)格進行挖窩植苗工作,使用雙行定植的方法,把小行距控制在43 cm 左右,窩距為38 cm 左右,每窩栽種2 棵苗木,實行錯窩種植,讓其形成等腰三角形。小葉茶苗栽種的密度為4500 棵/667 m2,而大葉茶苗栽種的密度則為4000 棵/667 m2。在種植茶苗時,需要一個人將其扶正,另外一人進行填土工作,分層把土完全填實,保證樹苗入土的深度在13 cm 左右。當土已經填到看不到根系時,應用手輕輕提起樹苗,讓根系舒展開,隨后再進行土壤覆蓋與踏實作業(yè),覆土厚度應超過7 cm,最后澆灌定根水。在栽種茶苗時需要帶土移栽,這樣可以減少根部的損傷。若是從較遠的地方采購苗木,應盡量使用帶有生根粉的黃泥漿進行打漿移植。
5.1.1 施肥
對幼齡茶樹施肥的主要目的是為培養(yǎng)骨架枝以及根系,這樣有助于其快速生長發(fā)芽。形成茶樹骨架枝并推動其根系生長的肥料為磷、鉀肥,因此在為幼齡茶樹施肥時,應注意適當增加鉀、磷肥的比例。除此之外有機肥可以增加茶園土壤中的肥力,因此合理施加有機肥,有助于提升茶樹的產量。適宜的肥料能使土層質量得到明顯提高,給茶樹生長發(fā)育帶來充足的養(yǎng)分,提高其產量。在茶葉種植過程中,一年要施用三次肥料,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以免造成土壤板結,營養(yǎng)成分不均勻。要在保證產量的前提下,對各種化肥進行合理的搭配,由于茶樹年齡的差異,所需的化肥種類以及化肥的數量是不一樣的,要按照茶樹的情況來進行調節(jié),一般成熟的茶園施用的有機肥和礦物質大概是50 kg/667 m2,為了避免土壤的酸化,還可以利用生石灰來對其進行改良。
種植前要在每個定植溝施用有機肥,投產后的冬天也要施用有機肥,例如餅肥、商品有機肥等,畝用量250 kg,在3 月上旬、5 月中下旬、8 月中旬共施肥3 次,配合深翻工作,多次追肥?;手饕┯玫租洀秃戏柿?,每畝施用40 ~60 kg,在樹的冠緣下方,挖一條15 ~20 cm 深的溝渠(撒底肥的時候,要挖20 ~25 cm 深),在溝渠里撒上一層肥料,然后用泥土覆蓋。
5.1.2 除草
幼齡茶樹的樹冠比較小,其抑制野草生長的能力極差,另外茶園屬于新墾,并不能完全清除所有雜草根系,因此其在生長期間容易和樹苗爭搶肥力以及水分,這樣將會影響茶樹的生長,所以應定期進行除草工作[4]。一般除草工作應安排在伏旱之后的某次雨天放晴時進行清理,茶樹根系附近的雜草應人工進行拔除,而距離茶苗較遠的地方可使用行間鋪草的方式來抑制雜草的生長。在栽植后的第一年,為了保護根部,不需要進行除草,第二年要進行除草,在冬天時松土、除草、培土等,確保苗木有足夠的陽光,并修剪。新植的茶葉苗冠層較低,無法有效控制野草的蔓延,而且在新開荒的茶園中,野草根系較多,生長快,極易與幼苗爭奪水分、養(yǎng)分和光照,嚴重影響幼苗健康成長。如果在春天進行除草,很可能會導致土壤松散,對苗木根部造成傷害,或者導致根部與土壤的結合效果較差,對抵御干旱災害不利;如果不清除野草,則可達到遮陰降溫,增加空氣濕度的目的,從而增強茶葉的耐旱性。故對于茶樹生長區(qū)的野草,要在入伏的陰雨天之后,選擇一個陽光明媚的白天進行拔除。對于茶樹周圍的野草也要人工去除,在除去野草時要一手按著其根莖,另一只手將野草除去。在茶樹過道中,對于距離幼齡茶葉10 cm 以外的野草,應與套種相配合,或者采取行間鋪草的方法來控制野草的成長,當所覆蓋的野草出現(xiàn)腐爛的時候,可以在其上加入一些草料,保證其具有一定的厚度。
5.1.3 防凍
金沙縣高海拔山區(qū)在冬季時溫度比較低,幼齡茶樹會因為低溫而凍傷,所以應趕在11 月中旬之前為其做好防凍的保護措施。一般常見的防寒防凍方法為覆蓋蓬面、噴防寒劑、鋪草培土等。在茶樹的蓬面覆蓋地膜、遮陽網等,可有效預防枝條以及新茶葉表面結冰,降低寒霜給茶樹帶來的傷害。使用防寒劑時應注意葉面需要具有吸收能力,只有這樣才可提升茶樹的抗寒能力。鋪草則是在茶樹表面覆蓋一層比較厚的雜草,以此提升土壤的溫度。此外,還可以在冬天種植綠肥,補充土壤中的有機質。為降低害蟲的發(fā)病率,應及早進行相應的防治處理,對于多開花型的茶樹,應盡量降低開花次數,同時要時刻關注天氣的變化,并做好相應的防寒保暖工作,防止低溫造成霜凍傷害。
5.2.1 定型修剪
良好的樹冠是茶樹持續(xù)優(yōu)質、高產的基礎和前提。若是放任茶樹自然生長,則會導致其側枝比較細弱,造成茶葉的產量低,不便于采摘茶葉,更無法使用機械進行采摘。所以為了保證茶葉的產量應合理修剪茶樹,把其培養(yǎng)成茂密且粗壯的茶樹。一般修剪茶樹應分為三次,第一次修剪,當移栽苗高達25 cm 以上時,在離地面15 ~20 cm 處留1 ~2 個分枝,剪去頂端新梢。第二次在時隔一年后開展,不過若是苗木的高度已滿足修剪標準,可以隨時修剪,當第一次修剪處長高35 cm 后將上部枝梢剪除。在修剪期間應將外部的側芽留下,為其營造分枝伸展的環(huán)境;第三次則是在第二次修剪一年之后進行,不過快速生長園并不需要嚴格貫徹此要求,修剪的部分依舊是上部枝梢,只是應使用籬剪。
5.2.2 輕度修剪
輕度修剪主要是為了調節(jié)冠層,培育優(yōu)良的采摘條件。一年一次輕微的修剪,以剪去冠面上3 ~5 cm 的枝葉為宜,以剪去冠面上的小樁頭、無用新枝等為重點。
5.2.3 深度修剪
對于已經收割和輕修剪幾年的茶樹,可以采用深度修剪的方式,將樹冠上方10 ~15 cm 的一層枝葉剪去,這樣可以讓茶葉再次生長出新的枝條,從而提升茶葉的萌發(fā)能力,保證茶葉的產量[5]。
5.2.4 重度修剪
對于半老齡或未老先衰的茶樹,修剪掉原來高度的一半,并與抽剪相配合,培育出強壯的樹枝并進行修剪。
通過病蟲害防治,達到減少茶葉生產過程中出現(xiàn)病蟲害次數的目的。為了減少來年病蟲害的影響,應在冬天用0.5 倍的石硫合劑封閉茶園。在非采收期,視病情而定,可選用甲基托布津,波爾多溶液等殺蟲劑[6],還可以使用天王星、功夫、吡蟲啉、苦參堿、魚藤酮等高毒、高效、低(無)殘留的殺蟲劑。在使用殺蟲劑的過程中,必須要保持安全的間隔時間,不能使用毒性大、殘留高和國家明確禁用的殺蟲劑。
適時補充栽種,選用與茶園其他茶樹年齡相近的幼樹,以防止病蟲害的發(fā)生。對樹形較差的幼齡茶樹進行適當的修剪,使其側枝的長度保持一致,并將病枝、弱枝以及對總體生長不利的樹枝砍掉,從而使茶樹的樹冠更加合理,提高茶葉的產量。幼苗長大后,還要加大栽培和管理力度,要對土壤進行適當的翻耕,并定時對茶樹進行剪枝,增加茶樹受光的區(qū)域。在茶樹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要定時施用化肥,并要依據茶樹的生長發(fā)育狀況,選用合適的化肥及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