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蘊
[摘 要]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多渠道地搜集寫作素材,及時進行有序整理,還要多維度解讀素材,打開學生寫作的“智慧之門”,讓學生發(fā)現(xiàn)“趣味”;要引導學生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lián)系,多方體驗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情感,找到作文教學的突破口,展現(xiàn)“趣味”;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落實以人為本的原則,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多元評價作文,讓學生領悟作文的“趣味”。通過采取這些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體驗作文的樂趣,逐漸走上熱愛寫作的道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趣味作文;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13-0087-03
語文是學生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而作文又占據(jù)了語文的半壁江山,其最能綜合反映出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讓學生能根據(jù)需要,用書面語言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墒菍τ谛W生而言,有生活閱歷但不夠深,有詞匯積累但不夠多,有表達欲望但水平有限,面對作文經常產生畏難情緒,陷入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境地,寫作的興趣比較低,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針對這一現(xiàn)狀,小學語文教師要在作文教學中,秉承興趣為先的教學理念,充分考慮小學生的知識背景,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多種實踐活動中體驗作文的樂趣,逐漸走上熱愛寫作的道路。當然,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對作文沒有興趣,并不是一個新問題。長期以來,眾多小學語文教師也一直在為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興趣而努力,也應當說在一定范圍內都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但是總體而言,能夠在更廣的范圍內具有適用性地激發(fā)學生作文興趣的措施還不多見,因此這一課題仍然具有研究的必要性。作為語文教師,只有認識到這種必要性,才有可能在具體的作文教學過程中付出努力。下面就是筆者在努力之后得到的一點收獲,在此總結出來與同行們分享。
一、 多維解讀素材,發(fā)現(xiàn)“趣味”
學生要寫作文,首先要保證有東西可寫,而要有東西可寫,就必須有一定的積累。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來看,要想保證信息的輸出,就必須先保證信息的輸入。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教師也是有著這方面的努力的,那么為什么效果并不明顯呢?原因就在于教師提供給學生的素材,并不能讓學生產生直接的興趣。既然學生無法產生直接的興趣,那么就需要教師去多維解讀素材,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趣味。
所謂素材,是指搜集到的沒有經過加工的原始材料。學生通過觀察生活,留心身邊瑣細的事情,關注身邊的人物,自然會獲得對生活的一點感悟;通過閱讀書籍,積累優(yōu)美字詞,理解作品內容,無形中就能獲得對人生的一些理解。通過體驗生活,認識世間百態(tài),感知人情冷暖,就能有意識地豐富人生的一段閱歷。把這些感悟、理解、閱歷進行沉淀、儲備、提煉、加工,就形成了寫作的素材。這里不僅有客觀存在的事物,還有學生主觀的感受,二者的統(tǒng)一體構成了寫作的基礎。盡管小學生有生活的體驗,有閱讀得來的知識,但還很難以做到多角度認識素材,對素材的挖掘、整理還不到位,不能靈活地運用素材。因此寫作文時無話可說,常常沒什么內容可寫。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去分析和解讀素材,提煉全新的角度,激發(fā)學生對素材的多維感悟,打開學生寫作的“智慧之門”。
例如在學習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后,教師可以布置一篇以《一件童年的趣事》為題的作文,讓學生走進自己的童年歲月,尋找有趣的事。首先,喚起學生的記憶,讓其從自己積累的素材中選擇有趣的事,并用筆一一列舉出來。在素材的收集上,教師要指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拓展視野,引導學生找到記憶中的素材。如,自己學著做菜,放多了鹽,爸爸吃了一口就皺眉,那是一種有趣的親情;在教室里,模仿老師的樣子訓人,被老師撞見了,那是一種有趣的師生情;還有,聚精會神地讀書,是享受學習的樂趣;糊里糊涂做錯事,是難忘的生活之趣。一些學生還將充滿稚氣的傻事融入敘事中,反映了學生那顆天真爛漫的心,也是學生對真實生活的感知。其次,指導學生依據(jù)習作的主題,對這些趣事做進一步選擇。要發(fā)現(xiàn)最具有表現(xiàn)力的趣事,要找到最具有感染力的趣事,要寫出最突出中心的趣事。
學生從多個角度解讀素材就能夠體會到“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含義,知道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視角之下會有著不同的認識。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后,學生在作文的時候就有了更多的角度,學生的作文也會表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狀態(tài)。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教師既要指導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全方位、多渠道地搜集寫作素材,做到日積月累,厚積薄發(fā);又要引領學生對趣事進行多維度解讀,發(fā)現(xiàn)生活的“趣味”,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欲望。欲望即動機,有動機,則學生往往可以在作文的過程中自主解決諸多問題。
二、多方體驗生活,展現(xiàn)“趣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加強寫作教學與生活實踐的關系,指導學生積極地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葉圣陶先生也曾說,作文必須從真實的生活中產生出來。生活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寫作是呈現(xiàn)生活價值的一種形式。教師應該引領學生走進生活,找到作文教學的突破口,喚醒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情感,從而促使學生真實地記錄生活。盡管讓作文回歸學生的生活這一理念早就被提出,但是為什么仍然要強調這一觀點呢?這里的原因主要是,在實踐中作文向生活回歸的操作有淺層化的情形,作文固然強調讓學生“用我手寫我心”(這里所說的“心”,實際上就是指學生的生活及其體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只是讓學生去簡單地描述生活,而應當是讓學生在描述生活的基礎上,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這才是作文應有的意義。
(一)把音樂聽起來
音樂是生活中的美麗天使,慰藉著我們的精神靈魂。古典的音樂,讓人寧靜而自??;流行的音樂,使人身心愉悅。教師可以音樂為載體,渲染特別的氛圍,強化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觸發(fā)學生的記憶,使學生在腦海中閃現(xiàn)那個難忘的人、那件有趣的事、那幅美麗的畫,然后訴諸文字。
(二)把故事講起來
寫作文就是講故事,只有把故事講好,才會有精彩的作文。教材編寫者黃厚江老師曾說,教好作文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教師一定要講好故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講故事,可以講親身經歷的故事,也可以講聽來的、讀物上看到的故事。要講那些真實的、有趣的、新穎的故事:真實的故事有生命的體驗,啟發(fā)人深思;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帶給人快樂;新穎的故事讓人眼前一亮,感悟獨到的人生。在多姿多彩的故事中,學生放飛心靈,聆聽花開的聲音,感受到夢幻的氣息,享受著陽光的溫暖。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把故事記下來,這就做到了從口語到書面語的自然過渡。
(三)把游戲做起來
游戲是少年兒童喜歡的活動,讓游戲走進學生的生活,能充分調動人的各種感官,使大腦處于一種興奮狀態(tài)。教師可將游戲引入課堂作文教學,玩中寫,寫中玩,這樣的教育才更富有意義。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擊鼓傳花的游戲,給每個人提供展示個人才藝的機會。教師先講解游戲的基本規(guī)則,讓學生在緊張而有趣的游戲中,獲得真切的體驗。再指導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留心觀察,最后記敘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要寫出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心理,還要展現(xiàn)整個游戲的場面。親身的體驗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把戲劇演起來
戲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它以劇本為基礎進行舞臺演出。學生的劇本可以是改編自課文的課本劇,也可以是經典的文學作品。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編寫課本劇,以相聲、小品、話劇等形式表演。像坐井觀天、三顧茅廬、完璧歸趙、三打白骨精、西門豹的故事,都是學生感興趣的。然后,教師指導學生怎樣表演,注意用什么樣的表情,學生都會積極地投入到角色中,這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促使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展現(xiàn)個性,同時陶冶了情操,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能力。最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察,不僅要注意表演者,還要注意觀眾的表現(xiàn),把握人物的細節(jié),結合內心的真實情感進行寫作。
多方體驗生活,將學生帶入寫作的真實情境中,讓學生既是觀察者,又是參與者;既發(fā)展了思維,又發(fā)展了語言。體驗生活的過程對應著學生用自己的經驗與認知加工生活素材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形成的認識,可以支撐起作文過程中的語言積累與運用,以及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說得具體一點,就是通過這樣的生活體驗,學生很容易在自身思維的驅動之下,寫出自己的見聞內容,表達感受和情感。當然,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細節(jié)描寫是教師指導的重點。精彩的動作、細膩的心理、生動的語言、有特點的外貌,都需要認真雕琢,才能把“趣味”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三、多元評價作文,領悟“趣味”
評價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學習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評價,當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積極評價時,他們往往更有學習成就感,學習動力也往往更強。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面對這個事實,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評價的作用,要善于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這也就是所謂的多元評價。大量的教學經驗表明,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采用多元評價,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還能夠讓學生領悟到作文的趣味。多元評價作文強調主體參與意識,尊重個體差異。在新課標下,評價作文不再單純依靠教師,還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行自我評價、小組評價、集體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領悟到成功的“趣味”。
例如,在小學五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在學生完成作文后,教師要大體瀏覽一遍學生的作文情況,接著讓學生自我評價。學生先讀自己的作文,找出自己作文中的優(yōu)缺點,再邊讀邊改,邊改邊評,感受語句是否通順,有無錯別字以及標點的誤用,思考謀篇布局是否得當,文章主旨是否突出。在學生自我評價修改的過程中,教師還要講解怎樣規(guī)范修改,以及如何運用修改符號。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集體評價,四人組成一個評價小組,每組學生確定好主評人和副評人,注意學優(yōu)生與學困生的搭配,便于學困生學習身邊的榜樣。教師巡回指導,點撥各組遇到的疑惑點,發(fā)現(xiàn)各組遇到的閃光點。小組選出優(yōu)秀作品后,輪流走上講臺誦讀作品,并且指出優(yōu)點與缺點,教師和其他同學補充意見。集體評價活動結束,但對作文的評價并沒有結束。教師可再選出三五篇優(yōu)秀佳作,讓學生再次進行修改、打印,然后張貼到教室墻上的“我的榜樣”,為學生提供交流作文技巧的平臺,喚醒學生寫作的意識。每學期末,可把全班學生最優(yōu)秀的作文,結集出版,每人下發(fā)一本;評選在寫作方面的標兵,授予“班級小記者”的榮譽稱號,還要頒發(fā)“最佳發(fā)言獎”“優(yōu)秀學習小組獎”等。
小學生都有表現(xiàn)欲,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表揚即為評價,而且是一種積極的、能夠促進學生生成學習動力的評價。表揚是有技巧的,真正有效的表揚能夠提高學生的上進心,因此教師要采取多元評價作文的方式,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突出評價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的作用。用不同的標準衡量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肯定學生,尤其是結合學生在作文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長處對學生進行肯定,能夠極大地滿足小學生的心理需要。及時鞭策先進、鼓勵后進,肯定寫作方面的優(yōu)點,創(chuàng)造學生展示的機會,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愉悅,在學習的道路上闊步向前。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良好的體驗,而當學生的作文變成良好體驗的時候,學生的作文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小學作文教學也就進入了一個非常好的狀態(tài)。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對作文教學的探究,要在多種策略的推動下,注重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積極去體驗生活,領悟到生活的美,提高自己的審美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在充滿趣味的生活中,體悟寫作的趣味。一言以蔽之,一旦學生感受到了作文的興趣,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作文教學也就會行駛在快車道上了。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吳立崗.“生活作文”專家點評[J].小學語文教師,2014(6):51-53.
[3] 瞿芳.利用游戲體驗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11):63-64.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