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磊
身為班主任,我經(jīng)常聽到家長的“無可奈何”之語:“老師,孩子不與我們說話,我們說話他也不聽,只聽您的,您多管教他”“老師,孩子在家和在學(xué)校完全兩個樣”“老師,孩子大了,我們說一句他頂十句,小時候可不是這樣的”!
學(xué)生與我說話時落落大方、禮貌得體,為什么在家里就把自己“封閉”起來,家長說什么都沒反應(yīng),或者家長一開口直接懟回去?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我與家長采取了兩種不同的說話方式。我作為老師、班主任,只參與了學(xué)生成長的某個階段,對學(xué)生的了解不夠全面,所以采取的是“啟發(fā)式”對話,選擇的是“傾聽——詢問——建議”的方式。家長與孩子血脈相連,從小生活在一起,面對孩子控制欲強、耐心不足,很容易采取“命令式”對話,選擇的是“你要聽我的——你要按我說的做——你為什么沒做好”的方式。
家長想要與孩子進(jìn)行有效對話,與青春期的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就要學(xué)會“正面表達(dá)”。想要做到“正面表達(dá)”,家長就得學(xué)會站在孩子的立場說話。
“你看看你?怎么考成這樣?”家長在說這句話時,本意是“你沒考好,咱們趕緊總結(jié),下次爭取考出好成績”,可是孩子聽到的是埋怨、指責(zé)、否定,所有的責(zé)任都是孩子在承擔(dān)。
其實,考試沒考好,孩子本身就很難過,他們付出了努力卻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回報。這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家長的質(zhì)問。站在孩子的立場,家長可以這樣說:“你沒考好一定很難過,我們一起找原因,看看問題出在哪里,我們把心思用在查漏補缺上,積極行動起來……”
站在孩子的立場說話是換位思考。想一想我們自己在孩子這個年齡是如何理解父母的嘮叨、老師的管教、各種規(guī)則與要求的?這樣就可以將心比心,就不會火藥味十足地與孩子講話。
家長的話不傷害孩子自尊心、不打擊孩子自信心,孩子才更容易理解、接納我們的真心與關(guān)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