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前沿觀察”刊登知名學者劉鋒杰對“典型論”的討論文章。典型論曾經(jīng)深刻影響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但近年來也遭遇一些爭議和冷遇。如何更深入地認識像“典型論”這樣的重要理論,包括一些概念和方法,是中國文藝理論家們應該承擔的重要工作。劉鋒杰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意義。
“思想圓桌”討論的話題是“當代文學史書寫”問題。知名學者王堯擔綱領銜,文章也凝聚了他多年對當代文學史書寫思考的精華,觀點很具啟迪意義。其他三位討論者都是很有獨立思考的青年學者,他們從不同角度對問題的思考,對當代文學史建設具有推動作用。
本期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學“經(jīng)典重讀”的研究對象是著名學者兼詩人梁宗岱。梁宗岱的創(chuàng)作和學術成就都很高,其價值被文學史和學術界低估。張仁香曾以梁宗岱詩論為博士論文題目,這篇論文也見出她具有新意的思考。
“廣東新時代文學繁榮”專欄刊發(fā)蔣述卓的《新時代廣東文學的突破與拓展》。作為資深文學評論家和省作協(xié)主席,蔣述卓對廣東文學的歷史和癥結了解甚深,他對當前廣東文學提出的突破和拓展要求也很具針對性,值得充分的重視。
本期“廣東文學通史”專欄刊登廣州大學紀德君撰寫的第二卷序言。這一卷的時間范圍是近代文學,正是廣東文學的騰飛時期,康有為、梁啟超等眾多文學名家匯集,也以對西方先進文化的大力引進而產(chǎn)生全國性影響。
青年作家專輯討論的是肇慶作家路魆。路魆的創(chuàng)作很有個性,兩位評論家黎保榮和佘曄對路魆創(chuàng)作關注已久,文章也寫得非常扎實、中肯。對大家更好地認識路魆很有幫助,也希望能夠對路魆本人有所啟發(fā),對其創(chuàng)作有所促進。
“文學現(xiàn)象掃描”刊登資深評論家段崇軒的2022年短篇小說述評。段崇軒長期關注當代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閱讀量非常豐富,思考角度也很有深度。
本期還新設了一個不定期的“文學理論與文學史料”欄目。王愛松的《空間轉向與文學的空間生產(chǎn)》討論的是一個很前沿的文學理論問題;李建新對汪曾祺佚文《負隅常談》的輯校文章也具有很好的文學史料價值。
“網(wǎng)絡文學觀瀾”刊登朱鋼的文章《網(wǎng)絡作家民間性基因的探源》,文章的角度新穎,思考也深入,具有很好的學理性。
謝有順、饒翔的《作家要勇敢地面對自己,面對世界——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對談》是“對話: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的最后一篇文章。因為版面原因間隔了一期,但文章內(nèi)容依舊精彩。
賀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