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運海, 曹詩圖
(1.湖北文理學院 資源環(huán)境與旅游學院暨旅游發(fā)展研究院,湖北 襄陽 441053; 2.武漢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美和審美是旅游的核心內容與旅游研究中的基本問題。國外旅游研究十分重視對旅游之美問題的研究,從文化藝術和心理行為角度探究旅游之美,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且不乏真知灼見。如旅游哲學研究開拓者約翰·特萊布教授指出,隨著旅游研究的深入開展,他日益被哲學中三個經久不衰的問題即“真、美、善”所吸引,強調“美”主要在于培養(yǎng)旅游者強烈的審美感[1]序言。相比之下,我國旅游審美研究相對滯后,盡管旅游學界已經注意到審美體驗的重要意義,但它至今仍然是很少被關注的維度之一。在經濟管理導向的旅游研究中,審美在旅游中的價值與功能被嚴重低估了,旅游審美研究的少量成果局限于一些旅游美學教科書或旅游審美教材的編寫以及具體旅游審美實踐問題的研究,關于旅游審美的理論性論文成果非常少見,以至于對于旅游審美的一些基本問題尚未很好厘清和形成共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旅游審美的深入研究與健康發(fā)展。本文嘗試對美的本質、旅游與審美的關系、旅游審美機理與特質、旅游審美追求的美學范式等基本理論問題進行探討。
在日常語言使用中,“美”形成并具有了極為豐富的語義。美或指完好,與破損相對;或指善良,與邪惡相對;或指漂亮,與丑陋相對,這些對于美的描述和解讀基本上處于現(xiàn)象層次,而沒有進入到本質層次。“對于美的哲學探討來說,最一般的區(qū)分就是美的現(xiàn)象和美的本質的區(qū)分。哲學當然要借助于美的現(xiàn)象說明美的本質,但它主要的任務不是分析美的具體的現(xiàn)象,而是追問美的本質。這是一切形而上學美學的真正的思想動機?!盵2]8歷史上,最流行的言說美的方式不外乎就是兩種:要么客觀,要么主觀。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唯物主義方式和唯心主義方式[3]199-205。
唯物主義者認為“美的本原在于事物”——美是事物的客觀屬性,如果事物是一個完滿的存在者,事物就一定會完美無缺。大凡認為美存在于事物自身的某種屬性如和諧、平衡、比例、秩序等之中的,都可以理解為是以客觀的立場、唯物主義的方式在言說美。例如玫瑰的美在于玫瑰本身,山水的美在于山水本身。其實,審美活動是主體(人)與客體(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日出日落的壯麗景象、美輪美奐的月色星光等,只有進入了人的生活世界,才能顯示出自身的美來。著名哲學教授張世英先生指出:“自然美作為美實際上是一種藝術美,它是自然與人合一的整體,在這里,自然(作為美)已轉化成了一種藝術品?!盵4]121這也就是說,如果脫離人與自然關系,不講自然與人的存在、不與人的藝術生活連接起來也就不會有所謂的自然之美。自然就如同花開花落、風來風去一樣的自在自為、自生自滅,它因不能理解自身而是遮蔽的。與自然的自我遮蔽不同,人能夠理解自身和敞開自身,自然正是由于進入了人所敞開的生活世界才能超越自身遮蔽的本性。自身遮蔽的自然事物,其本身無所謂美與不美,自然之美的顯現(xiàn)離不開人的參與和人置身其中的生活世界,離開了人和人的生活世界也就不可能有所謂的“審美”。因此,審美只能是人的、人參與其中的一種精神自由活動。
美是自由創(chuàng)造的象征,意味著很好地體現(xiàn)主體的精神自由與理想。當我們說某處風景很美時,一定是我們置身于風景之中,領略了風景的無限秀麗與美好,身心得到了釋放、凈化與熏陶之時,我們才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真美”的贊嘆。在這個過程中,風景的美學意義只對那些具有精神自由與審美鑒賞能力的人開放,與此同時,也只有那些具有精神自由與審美鑒賞能力的人才能真正讀懂風景的美學意義。正是基于此,我們說“美的問題是人的問題中的一個問題”、“美的現(xiàn)象既不是一個自然世界的現(xiàn)象,也不是一個神靈世界的現(xiàn)象,而是一個人類生活世界的現(xiàn)象”、“美既不是上帝之光,也不是自然之光,而是人類之光。”[2]49-50在某種意義上,美(自然美)實際是人與自然關系自由和諧的產物,而旅游審美則是人的性靈貼近自然或大地的心路歷程。
唯心主義者認為“美的本原在于精神”——也就是說,美要么是主觀精神的產物,要么是客觀精神的產物。大凡認為美存在于人的感覺、意識、心理等之中的,都可以理解為是以主觀的立場、唯心主義的方式在言說“美”。唯心主義美學大多把美與人的心和內心感受相關聯(lián),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觸碰到了人本身,進而推進了美學研究。實則不然,此處的心和內心感覺往往被理解成人的生理組織運動與客觀事物運動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樣理解的心理世界實際上已經變成另一個按牛頓力學定律運轉的機器。當唯心主義美學將人的心靈變成了一種可以測量、分析的“東西”“事實”“自然物”的時候,感性也就同時“失去了它的鮮明的色彩而變成了幾何學家的抽象的感性”[5]164。于是心理世界被自然化、物質化為物理實在也就不可避免,心理過程和心理學(心理主義)實際上也就變成了一種物理過程和另一種物理學(物理主義)。唯心主義美學相較于唯物主義美學的最大不同是它更多地強調美是個人的主觀感覺和心靈創(chuàng)造,離開了人的主觀感覺和心靈創(chuàng)造,美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唯心主義的言說方式拒絕從客體方面、熱衷于從主體方面來探討美的問題。按照這種言說方式,當我們說“這個事物很美”時,指的是人對于這個事物的主觀感覺,特別是身心愉悅的感覺,如興奮、陶醉、暢爽等。這種感覺不僅有心理學的表現(xiàn),而且有生理學的表現(xiàn),即身心和諧統(tǒng)一的體驗。但無論是把美當成人的生理學的表現(xiàn)還是當成人的心理學的表現(xiàn),都設定了人對美的創(chuàng)造性。彭富春教授指出:“我們必須對于人創(chuàng)造美這一觀點作更深入的思考。一方面,美不是自然論所主張的那樣,自然自身就具有審美的特性,而無須人類的創(chuàng)造;另一方面,美也不是人類學和人類中心主義所說的那樣,是人類的主體的產物。……事實上,人對于美的創(chuàng)造這一觀點必須理解為:人讓美成為美。這就是說,一方面,美不是與人無關的,美在它的發(fā)生的過程中已將人納入其中;另一方面,人作為一個美的發(fā)生的參與者聽從美的召喚,并服務于它,讓美自身成為自身?!盵2]92
與唯物和唯心主義美學觀不同,存在主義美學認為美不是其他什么東西,美就是讓萬物如其所是表現(xiàn)其存在,就是存在的自我顯現(xiàn)。作為顯現(xiàn)自身的顯現(xiàn)者將自身作為自身顯現(xiàn)出來,也就是將事物作為事物自身表現(xiàn)出來,而不是自身之外的其他什么東西的呈現(xiàn)。這種顯現(xiàn)就是存在自身的發(fā)生,就是事物自身的在場和敞開,也就是生活世界的時空游戲。生活世界的萬事萬物顯現(xiàn)自身,并形成自身。在這個意義上,所謂美就是生活世界的顯現(xiàn),而生活世界本身就是富于美感的[2]95-97。
審美意識具有超越性(對主客關系的超越)、超功利性、獨創(chuàng)性和升華性。審美活動的功用是它帶來直接感覺和深刻體驗,是身心自由和諧的愉悅,并由此提升生命活力。
概而言之,美是主體在對象化過程中積極地肯定并激發(fā)情感體驗的感性形式。美是與人和人的生活世界緊密聯(lián)系的,是現(xiàn)實中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自由和諧的反映。美的本質源于人類生命的本質——自由和諧。美的本質問題是美學研究的一個根本理論問題,至今觀點眾說紛紜,沒有共識和確切答案。但從哲學視角看,基本可歸納為兩種:一種從客觀物質的屬性中去尋找美的根源;另一種則從人的主觀精神中去尋找美的根源。我們認為,比較科學的方法還是應將客觀物質與主觀精神或客體與主體結合,從人對客觀物質世界的改造實踐中,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系中,去尋找美的根源或認識美的本質。
筆者認為,“自由和諧”應是“美”的本質,“美”是“自由和諧”的體現(xiàn)或象征。其中“自由”偏向于主體,“和諧”偏向于客體,“自由和諧”則是主客體的有機融合和對主客二分的自覺超越。結合旅游而言,旅游的美學本質在于追求四種自由和諧,即人與自然的自由和諧,人與社會的自由和諧,人與人的自由和諧,人與自我(或人自身)的自由和諧。旅游是美的發(fā)現(xiàn)與體驗。而美的發(fā)現(xiàn)與體驗,與人的存在狀態(tài)密切相關??傊?美實質上是自由和諧,自由和諧才會美,自由和諧才有美。作為旅游審美主體的旅游者,只有在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介體的自由和諧中,尤其是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自由和諧中,才能在旅游活動中真切地體驗到旅游之美。人與自然的自由和諧,會體驗到自然之美;人與社會的自由和諧,會體驗到社會之美;人與人的自由和諧,會體驗到人性之美、親情之美;人與自我的自由和諧,會體驗到生命之美、自我之美乃至人類之美、世界之美。反之,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疏離”或“異化”中,則會失去美的體驗,而只會感受到“形而上的迷失”和“精神的失落”。
現(xiàn)代人尋求“精神家園”,渴望重新尋求到“自然”“社會”“親情”“自我”的“家園”?;貧w自然,體驗文化,尋找自我,追求身心自由和諧的體驗,已經成為當今旅游的潮流。這意味著,自由和諧的“家園”之感,是最重要的旅游審美體驗。美具有客觀社會性、具體形象性、真摯感染性、自由開放性、自覺超越性等特征。審美是人的身心自由和諧體驗和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體現(xiàn)形式之一。黎啟全教授研究認為“美、審美與旅游審美活動具有本質的一致性,均為自由生命的表現(xiàn)。不同的是,與單一的或以自然美、或以社會美、或以藝術美為審美對象的審美活動相較,旅游審美活動的突出特點就在于:其功能、本質、作用皆可全面地、綜合地、多側面、多層次地體現(xiàn)、豐富、發(fā)展和完善人的自由生命[6]。正確理解美的本質,對于正確認識旅游審美的本質特征、旅游審美的美學范式乃至實現(xiàn)旅游的功能與價值等具有重要意義。
旅游與審美關系密切:“旅游是審美的散步,審美是旅游的精魂”[7]。審美是旅游的主要動機之一和核心價值。審美在旅游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著名美學家葉朗先生等一些學者甚至將審美視為旅游的本質。因為,旅游從本質上講,主要是一種以審美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身心自由和諧體驗,離開了審美,就談不上什么旅游。
旅游是一種令人愉悅的審美行為,可分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等不同層次,這是一種擺脫日常生活和慣常環(huán)境后的去功利化的審美式愉悅。審美不同于認知,它是人與世界相處的一種特殊形式,泛指人與世界(自然、社會)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tài)。審美活動不同于一般認知活動,康德對此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他認為“審美判斷力是一種反思性的判斷力,它不是為了獲得客觀知識,而是為了在直觀表象上引起諸認知能力的自由協(xié)調的活動,以便獲得某種愉悅的情感……不是要向外去規(guī)定一個客體,而是要向內反思到某種內心狀態(tài)即愉快的情感?!盵8]226旅游與審美之間具有內在相通性,當我們翻看一下經典的旅游文學描述并回顧一下自己的旅游經歷就會發(fā)現(xiàn),在旅游審美的暢爽體驗中我們往往感覺不到主、客的存在,只有一種物我兩忘、情景交融、人與世界合二為一的美好心理體驗,這就是一種主客一體的狀態(tài)。
旅游審美是旅游體驗的核心內容,如果把旅游審美對象還原成質料,無非是山、水、草、木、人造景物、人及其活動等,這些質料在旅游者日常生活環(huán)境也有,但為什么在日常生活環(huán)境中它們一般不能成為旅游審美對象呢?除開這些質料的形式確實有獨到之處外,更重要的是旅游者對此做了陌生化(或新異化)與藝術化(或非功利化)處理。比如“春江花月夜”這五個字,每一個我們都不陌生,也不會有什么特別美感,但是當詩人把它們藝術性地組合到一起,一種全新的審美感覺就出來了。旅游就是旅游者新異化、非功利化處理了的藝術品,當異地一個全然陌生化的“存在”豁然出現(xiàn)在處于身心自由狀態(tài)的旅游者面前,審美活動就產生了,這就是美學家們所說的“人們游離新境時最容易見出事物的美”,由此可見旅游的求異與審美具有某種耦合性,或者說旅游的異地性與審美的新異化具有功能相似性。在旅游審美中審美主客雙方一定是主客一體的,正所謂“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南宋·辛棄疾《賀新郎》)旅游審美除了新異化、非功利化處理外,還需要審美情感(精神自由)的投入,“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這時便實現(xiàn)了“情景交融”的狀態(tài)。李漁則以其獨到的“才情”說為旅游審美的這種情景交融提供了最好的注腳,他說“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使山水與才情判然無涉,則司馬子長何所取于名山大川,而能擴其文思、雄其史筆也哉?”(《梁冶湄明府〈西湖垂釣圖〉贊》)。由此可見,在李漁看來,在山水旅游中人與自然山水不是彼此外在的,而是內在相通的。旅游的顯著特征是“異地性”或審美的“新異化”,其“異”“新”不只是物理、地理意義的更換位移,更是“適我”的“異”“新”身心變化,其新變是在身心自由體驗中形成的。以中國哲學觀看來,生以新為性,新是生的根本特點。因此,旅游審美可以說是更新與提升生命活力的新異空間活動。
從人的生存的來看,人與自然(世界)有三種關系:認知關系如科學家之于世界萬物,欲求關系如農民之于土地,審美關系如詩人之于山水草木[9]。人和自然的認知和欲求關系使得人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使自然更好地滿足人的生存。但是,這兩種關系都是一種對象性思維,將人作為主體并將自然作為客體,是任人認知、改造和索取的對象:人為了自己的欲望發(fā)明電能和電燈使黑夜不再黑暗,發(fā)展醫(yī)療、美容技術延長壽命和減緩衰老,發(fā)明IT技術使世界成為地球村……人類依靠科技使人類整體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同時人和本真生存也漸行漸遠,即人和自然、人與人、人自身身心的矛盾對立也越來越嚴重。如果說人類通過認識和欲求發(fā)展科技從而實現(xiàn)人對自然的超越,那么這種超越是有限的、不徹底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主客二分式的對象性思維模式,它以主客彼此外在為前提,主體總是受限于客體,因此不自由便是必然的。但人本性又是向往自由的,要自由就必須超越主客關系,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呢?著名哲學家席勒認為只有游戲和審美的時候人是自由的。彭富春教授對此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美通過對于事物功利或利害的否定,切斷了手段和目的的關系之網,讓事物回復自身,而獲得自由,并顯示出自己的光輝出來?!盵2]121盡管讀小說、看電影、玩游戲都可使人獲得暫時的相對自由感,但唯有在身臨其境(“萬類霜天競自由”的自然環(huán)境)的旅游審美中人才可以切實地感受到人在“世界之中”、人與世界的融合生存之美、自由和諧之美,感受到天地人一體的萬物相通之美。存在之美就是讓萬物如其所是顯現(xiàn)其存在,并且這存在始終相關于人的存在,把人的存在包括于其中的存在,正所謂“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宋·辛棄疾《賀新郎·甚矣吾衰矣》)正是因為旅游的自由和諧體驗與審美的萬物相通感具有邏輯一致性,旅游審美在旅游哲學語境謂之為“詩意的對話”。
如果把人生在世的生命活動當作一次旅行的話,那么旅行的目的就在于展開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和尋找本真的自我,而鮮活的生命和真實的自我亦在不斷地找尋中展開和開顯出來。這個過程是曲折的,但對于尋求生命意義的人而言又是必須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古今成就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的三種境界,恰好暗合旅游生存價值的真、善、美:“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不正是旅游者通過時空的變換在人生旅途上苦尋生存之真嗎?“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恰似宗教朝拜過程,旅途的艱辛、生命的困惑,如何才能找到那個真實的自我呢?“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昂首向前,以為真我在遠方,殊不知低下頭、換個方向,放下該放下的,卻突然頓悟,原來一直找尋的東西就在身邊,從來不曾遠去過。人們都說希望在柳暗花明的拐角,但是必須在山重水復中走出去到達一個個拐角,才可能會有希望。從這個意義上說,旅游又何嘗不是一次次去尋找人生拐角,追求驀然回首的具有內在自由自覺生命活動的、合目的性的生存價值的生存方式呢?
總之,旅游與審美的關系密切,“審美是旅游的精魂”[7]。如果抽掉了審美,旅游就魂不附體乃至不復存在。旅游審美是一種精神自由活動,它是非功利性的,是人對生存境界的美好追求。旅游主要是在游覽活動中尋求美的享受或身心自由和諧的體驗,愉悅身心,陶冶性情,伸展性靈,從而增添生活樂趣,提高人的生活與生命質量。對于旅游活動深入研究,必須從審美文化的角度和生命美學的高度予以探討。
旅游審美不同其他審美活動,它具有“過程與完整、統(tǒng)合與遞進”等內在統(tǒng)一的機理。
(1)過程與完整
旅游審美從詞語結構上看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是旅游的審美,意即將旅游活動本身作為審美對象,研究旅游活動的美學特征;另一種理解是旅游中的審美活動,意即以人們在旅游活動中的審美活動為研究對象,不是研究整個旅游活動,只是研究那些以審美為目的、內容的旅游活動,本文就是在“旅游中的審美活動”意義上使用旅游審美一詞。我們知道旅游觀賞是旅游過程最為主要的旅游審美活動之一,也是旅游審美和其他審美活動最為不同的地方,把握住了旅游觀賞的審美特征也就把握住了旅游審美的特質。一般而言旅游觀賞是指:人們遠離其常居住地和工作地,主要通過視、聽感官對外部世界顯現(xiàn)給我們美的形態(tài)和意味進行行進中的動態(tài)把握和領悟的欣賞體驗過程。因此以旅游觀賞為代表的旅游審美活動與一般審美活動的不同就在于:第一,旅游觀賞在審美活動發(fā)生前(旅游前)大多已經有所打算和形成了審美預期,因此旅游觀賞活動帶有一種驗證性的特征。日常生活中一般審美活動往往不會有自覺和顯著的審美預期。第二,旅游觀賞是一種異地休閑性的審美活動,是一種日常生活之外的自由時空中綜合性審美活動,囊括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和生活美,且具有新異性、自由性。日常生活中一般審美活動往往不具有旅游審美那種綜合性與新異性、自由性。第三,旅游觀賞是一種空間運動中的視、聽、嗅、膚等多感官的通感協(xié)調審美活動,是一種動態(tài)過程的綜合體驗藝術。日常生活中一般審美活動往往是靜態(tài)的、短暫的和單一的視覺藝術(繪畫審美)、聽覺藝術(音樂審美)等,在體驗上不具有旅游審美時空運動過程的綜合性與完整性。
(2)統(tǒng)合與遞進
中國哲學強調人的生命是一個統(tǒng)合體,在審美上推崇“整體生命”的統(tǒng)合體驗,認為顯示“整體生命”、充盈“精神生命”是重要的審美標準,實現(xiàn)生命的超越是審美的至高境界。筆者認為,旅游審美頗具這方面的意蘊與特質。從機理上講,旅游審美活動既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統(tǒng)合體驗(具有整體生命體驗性),同時也是“一種內向活動和外向活動同時進行的活動,從發(fā)生學角度看旅游審美始于一種尋找與日常生活世界不同之期待,對旅游地的人和物等外部形態(tài)和特性予以注意和感知,然后又轉回到人類的內部世界,在內外部多次回返中達到同形,最后使內在情感達到調整、梳理、和諧,產生出愉快的情感感受。”[10]在層次上,旅游審美是“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的統(tǒng)合與遞進;在境界上,旅游審美是“物游-雅游-神游”[11]的遞進與提升。吳恒、何文俊援引認知心理學的雙系統(tǒng)理論,提出了旅游審美心理機制的理論框架,作者選取典型審美個體與審美群體樣本,并結合案例分析與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論證了包括“美的知覺-美的理解-美的共創(chuàng)-美的審視-美的表達-美的轉移”在內的旅游審美體驗的6個心理結構維度,各維度循環(huán)往復,實現(xiàn)啟發(fā)機制到系統(tǒng)機制再回歸啟發(fā)機制的審美心理過程,游客在螺旋式循環(huán)的心理活動中實現(xiàn)了由淺入深的旅游審美體驗,并最終超越感官刺激下的審美偏狹,實現(xiàn)了逐步遞進的美之生命體驗[12]。
相較于一般性的日常生活審美和專門性的藝術審美,旅游審美具有自身的特質,可以將其概括為以下四個基本特征:
(1)大眾化的生活審美
旅游本質的“樊籠理論”揭示出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由于“理性牢籠”的束縛,都像關在籠中的鳥兒渴望通過旅游去異地進行身心自由的體驗[11]。人們之所以愿意選擇旅游這種方式,就是因為旅游源于人的自由本性并具有與日常生活形式上的相似性,又具有內容體驗上的差異性,是一種非精英化、非專門化的大眾化、通識化、休閑化的生活審美活動。盡管可以將旅游境界分為“俗游(物游)、雅游和神游”[11]三個層次,但在任何時代,尤其是在大眾旅游時代,俗(物)游者都是旅游人群中的大多數(shù)。畢竟旅游審美不同于藝術審美,如對于音樂、書法、繪畫、雕塑、建筑等具有專門美學對象的審美,審美者往往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顯然是小眾性的專業(yè)審美活動,正是因其專業(yè)而小眾化,顯得“陽春白雪”。旅游審美則不同,它無師自通、人人皆可為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可欣賞到可觀賞到的景物之美,只是領略水平高低不同而已,正是因其廣泛參與性,世俗性而大眾化,顯得“下里巴人”。這種大眾化的生活審美活動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背景下對促進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特別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2)綜合性的動態(tài)審美
相對一般的審美活動(內容單一性、時空固定性等)而言,旅游審美首先是綜合性的動態(tài)審美實踐活動。這一基本特征在旅游學術界已形成共識。這是由于旅游審美對象的豐富多樣特點和旅游的空間流動性所決定的,旅游審美活動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技術美、生活美等于一體,熔山河、古跡、建筑、園林、雕塑、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戲劇、服飾、烹飪、民風民俗等于一爐,涉及陽剛、陰柔、崇高、秀美、和諧等一切審美形態(tài),可以滿足人們不同層次的各種審美需求,而且這種審美活動是流動的,時空變幻,因境而異,新異活潑,物我兩忘,這種心流體驗頗能有效促進人的綜合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綜合性的動態(tài)審美實踐可全面地、綜合地、多側面地完善人的自由生命,從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這也是旅游審美的最大意義之所在。
(3)特殊化的場所審美
旅游世界是一個有別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特定時空與大千世界。旅游審美具有特殊的審美場值,這是旅游審美與一般日常審美的關鍵性區(qū)別。有學者借用物理學中“場”的概念來比較旅游審美活動與其他審美活動的不同。審美場值作為特定的審美行為、經驗或感受結果,通常在不同的時空與審美關系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例如,旅游審美與山水文學審美就有著許多不同。同樣,欣賞一幅桂林山水風景的繪畫作品獲得的體驗(“次陶醉”的愉悅體驗)與親自游覽桂林山水獲得的體驗(全然陶醉的或暢爽的“高峰體驗”)是無法比擬的。那種虛擬的“臥游”和“網游”等也根本無法獲得親臨其境、情景交融、主客一體、全然陶醉、通感體驗的“特殊的審美場值”。這種特點最能體現(xiàn)旅游的身心自由與精神愉悅乃至“暢爽”體驗的特質。
(4)切身化的自由和諧體驗
旅游審美與其他審美相比,在體驗上具有明顯的通感性、置身性[13]、新異性與自由性。通感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通感在于把人的感覺移情于自然物象,使得這些物象也有了人的感覺,由此,人與物之間才得以溝通,這就是所謂的“詩意對話”。換言之,人的各種感官的感覺是相通的,可以互相感知,在旅游中經由審美觀照而獲得的審美體驗即是各種感官包括人的心意互相感知而得到的審美感受,因而在旅游審美觀照中人的所有感官都成了審美的感官,旅游主體的各種感官的感覺與心靈的知覺互相溝通,彼此融合,以此達至審美的自由和諧體驗。旅游的置身性其實就強調旅游場的深度體驗,人們置身于新異性的環(huán)境中已經是親身體驗,而且這種體驗不僅是身體的,也包括心靈的,是全身心的全面系統(tǒng)感觸和體驗,這種體驗會帶給我們身心的高度愉悅與自由和諧。旅游審美與在很大程度上單純依賴于視覺、聽覺、味覺的書畫審美、音樂審美、飲食審美等不一樣,旅游審美是自由置身于新異的或非慣常的審美環(huán)境之中,容易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種感官深度激活、溝通、融合,或憑借多種審美感官的功能實現(xiàn)其協(xié)調活動的多種心理過程的綜合統(tǒng)一(協(xié)同知覺),從而達到全身心的自由和諧體驗,具有“整體生命”審美體驗特征。沙麗妮·辛格等認為,旅游是一種審美愉悅,其意義在于實現(xiàn)心靈的成長[1]17。因此具有“切身化的自由和諧體驗”這一特征的旅游審美活動對于促進人的身心健康與自由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學者們一般都是在主客關系的思維范式中討論審美意識,對于審美意識源于何處大致有:主體說、客體說和主客統(tǒng)一說。這三種觀點本質上都是“主客關系”式的美學范式。著名哲學家張世英先生認為只要“按主客關系式看待人與世界的關系,則無審美意識可言;審美意識,不屬于主客關系,而是屬于人與世界的融合”[4]181-182,真正的美和美感只能存在于“天人合一”之境與“情景合一”之時。盡管旅游審美趣味是多元化的,但旅游審美更加注重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價值?!奥糜螌徝朗窃娨獾膶υ?旅游審美的最高境界是旅游審美主體與旅游審美客體融為一體。”[14]在旅游哲學語境,所謂“詩意”就是要用詩意的眼光(自由和諧)、詩意的情懷(物我會通)、詩意的境界(忘情融物,超越主客關系),從自由生命的角度審視旅游景物,通過“詩(游——身心自由體驗)與遠方(旅——地理空間拓展)”的這種旅游方式,給生命以從容舒展的時空,獲得身心自由和諧的深度體驗,提升生命活力,從而釋放人的生命價值。這也可以說是旅游審美追求的理想范式。
關于審美理論或美學范式,一般有移情說、內模仿說、心理距離說、異質同構說及集體無意識說等,各有其優(yōu)缺點。這些理論基本是持主客關系的模式,要么偏重于主體,要么偏重于客體,且將主體與客體對立或分離看待。旅游審美研究也多持主客關系的模式。近來旅游審美研究表明,相對而言,移情說更能體現(xiàn)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系,并注重強調主體因素的能動作用。
一般認為,移情美學是一種盛行于19世紀后半期歐洲的德國、英國、法國地區(qū)一種浪漫主義美學理論,是指“人們在觀照外界事物時,設身處在事物的境地,把原來沒有生命的東西看成是有生命的東西,仿佛它也有感覺、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動,審美活動的本質就是把自我的內部活動移到對象中去,對對象作人格化的觀照,是一種客觀化的自我享受?!盵15]移情說的代表人物是立普斯,他研究認為,審美欣賞實際上是一個移情的過程,產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他以古希臘建筑中的“道芮斯石柱”為例分析指出:當我們在觀照石柱這一無生命物質時,我們卻有石柱在“聳立上騰”“凝成整體”的感覺。立普斯認為這源于兩個方面的心理事實:一方面是我們運用動力概念,從力量、運動、活動等方面看待事物的形體,即機械的解釋;另一方面是“人格化的解釋”,即以己度物、把物看成人的解釋。例如,“落紅萬點愁如?!?詩人秦觀看到片片花瓣隨風飄落,愁思頓起,這里秦觀將愁緒寄予萬點的“落紅”,從而使得花開花落這一自然景象也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征。可以說,正是主觀的生命情感與客觀形式的完全融合促成了審美移情的達成。在這種移情的作用中,主觀和客觀由對立的關系變成了統(tǒng)一的關系,我們從中獲得的美感,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價值感。由此可見,移情論在重視審美客體的基礎上更強調的審美主體的重要性——憑借審美主體的心理活動可將審美對象人格化、生命化,然后再從審美對象里面發(fā)現(xiàn)、觀照“自我”。因此當我們欣賞的客體對象與主體自我等同起來時,對一個“對象”的審美欣賞就轉變?yōu)閷σ粋€“自我”的欣賞了。中國也有類似“移情說”的理論觀點,也強調人以及人的情緒特征與外物的融合,但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國“移情說”認為這種情緒是由外物喚起的,由物及人,人的主體性消解在“氣之動物,物之感人”的整個審美過程中[16]。因此,將其稱為“情景交融”更為合適。脫胎于文人墨客游山玩水傳統(tǒng)的山水審美思想就是這種情景交融的典范。山水審美的“比德說”也有相似的“移情說”的思想觀點。
當代美學與旅游審美研究表明,關于審美的美學范式,主體說、客體說或主客二分說都有些偏頗,主客統(tǒng)一說更具有合理性?,F(xiàn)當代審美研究出現(xiàn)明顯轉向,即從主客二分到回歸主客融合的生活世界。傳統(tǒng)的實踐美學認為,審美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認識、征服的結果,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是對立的、分離的。現(xiàn)當代哲學與美學的研究反對主體與客體二分,強調人與世界合一、物我交融的生活世界,已經從主客對立的觀點轉向主客融合的超主客關系觀點,認為在審美活動中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著一種“雙向互動”的交流關系,審美應是“超主客”關系,人(主體)與世界(客體)是融為一體的?!叭f物一體”是審美意識的境界的本體論依據(jù)。唯有超越主客關系,達到人與物融合為一的境界,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諧。審美意識的根本特點就在于“超越性”。旅游是人與自然、社會的對話交流,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動態(tài)審美活動。旅游審美是人與景物的交融。旅游審美意識的本質在于旅游主體與旅游客體的自由和諧,即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契合或人與萬物的一體性。在旅游審美活動中,旅游主體與旅游客體之間存在著一種“雙向互動”的交流關系。對于一個具有較高審美境界的人,旅游審美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交融契合或語言交流,是一種超越主客關系的人與物融合為一的“詩意對話”,是發(fā)現(xiàn)智慧之光的“妙悟”。旅游者在與大自然、社會文化的交流中體驗生活世界的無限美好和生存的無窮境界,獲得豐富的身心自由體驗,從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乃至社會的文明進步。
張世英先生認為審美境界是人生境界(欲求境界、求實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中的最高境界??档抡J為“美具有解放的作用”,審美可以把人從各種功利束縛中解放出來。黑格爾說,“美的概念帶有自由與無限”。席勒認為只有“審美的人”才是“自由的人”“完全的人”。旅游的本質是以審美為核心的異地身心自由體驗。當代旅游審美的理想范式與目標追求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乃至社會的文明進步。由此可見,以審美為核心的旅游活動對促進人與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這或許就是旅游哲學開拓者約翰·特萊布教授所說的“旅游改變世界”[1]17。
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實現(xiàn),旅游審美可以提高人生命質量的空間活動。審美追求日益成為在旅游活動中實現(xiàn)自由生命發(fā)展與完善的重要途徑,也是一種全新的生命體驗。生命美學是研究進入審美關系的人類生命活動意義與價值之學,它具備了在美學問題思考層面較為廣闊的理論前景與闡釋空間。近年來,我國有少數(shù)學者對審美和旅游審美的本質問題與研究方向性問題進行了一些論述。如封孝倫認為,只有立足于“生命”方能對“美本質”進行普適性界定[17]。潘海穎認為,旅游審美通過活潑潑的生命體驗,最終超越感性,能動地從生命存在的意義上獲得美,完滿生活、成就生命。旅游審美本質上是對生命歸屬和文化價值的尋覓,其本體意義在于成就審美的人。旅游的審美本質是一種尋覓,對生命歸屬和文化價值的尋覓[18]。趙春艷從生命視野的角度對旅游審美活動的本質進行了深度挖掘,得出“旅游審美活動的本質是完善、豐富與提升人的自由生命”的論斷[19]。中國的生命哲學、生命美學關心人對生命的體味,重視人融入世界的體驗。旅游是人由“生活世界”轉換、融入“旅游世界”的生命自由活動。筆者認為,生命哲學、生命美學、生活美學是旅游美學的重要理論基礎,生命哲學、生命美學、生活美學可合理化解旅游審美研究中的諸多難題。旅游美學具有實用性特征,未來的旅游審美研究應在立足于“生命哲學、生命美學”視角深入研究理論的同時,將進一步向實用美學、生活美學方向發(fā)展。
社會消費時代的到來,休閑主義與實用美學廣為流行,都不同程度地改變了傳統(tǒng)的旅游審美文化,實現(xiàn)了旅游審美的更加自由與解放,同時也帶來旅游審美文化的嬗變,其嬗變包括演進與異化。這一現(xiàn)象引發(fā)了人們對旅游審美文化中的消費主義和庸俗美學的反思?!盎貧w理性、回歸真善、回歸和諧、回歸詩意”乃是旅游審美的理想歸宿[20],這也是未來旅游美學研究應重視的問題和發(fā)展導向之一。旅游哲學研究認為,旅游是一種審美愉悅,不僅關乎到腳更關乎到心,旅游活動激發(fā)人的精神去品嘗一種修復、康復和健康的感覺,旅游審美的意義在于實現(xiàn)“心靈的成長”[1],旅游審美充盈人的精神世界和促進人的身心自由和諧發(fā)展。今后的旅游審美研究將會關注旅游審美與人的身心發(fā)展之間關系,以促進旅游的高質量發(fā)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旨歸,旅游美學必將日趨成熟并得到長足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