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濡臣
歐洲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快速發(fā)展,與古典主義時期相比,作曲家具有更加自由靈活的創(chuàng)造空間?!案木幥笔侵敢呀洺墒斓淖髌罚诓桓淖冊暮吐暫驼w框架下,作曲家加入新的音樂材料和主觀情感?!案摹笔菍υ髌返淖儎?,“編”則是作者對于織體、和聲等部分的新創(chuàng)作。
李斯特一生致力于鋼琴演奏的發(fā)展,在其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鋼琴改編曲,素有“改編大師”的美譽,他的改編作品題材類型多樣,遍及藝術歌曲、交響樂、歌劇,等等。歌劇這一題材相對于單純的音樂,增加了表演等其他藝術形式,因此更能凸顯人物的主觀情感和跌宕起伏的戲劇情節(jié),這使得歌劇這一體裁對于作曲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通過歌劇改編的鋼琴曲除了保留原作的音樂精髓,還會運用多聲部旋律創(chuàng)作、豐富的音樂織體使音樂語言和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歌劇《弄臣》是威爾第的中期作品,題材來源于喜劇《國王尋樂》,是法國大作家雨果所著,描寫了16 世紀法國封建君主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現實。李斯特的鋼琴改編曲《弄臣》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歌劇《弄臣》第四幕中的《贊美你,愛情的女神》唱段,劇中四位人物性格各異。李斯特利用鋼琴音域跨度大這一特點,通過各音區(qū)之間的差異音色和不同層次對比來體現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呈現出上述四位個性鮮明迥異的人物形象。在原作旋律的基礎上加入更多樣的演奏技巧,憑借鋼琴這一載體活靈活現地重塑了這一經典唱段,使聽者仿佛身臨其境。在這首鋼琴改編曲中,李斯特延續(xù)了高難度的作曲手法和演奏技巧,使鋼琴作品表現出了管弦樂隊般的音效,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可以說,李斯特改編的《弄臣》完美繼承并創(chuàng)新發(fā)展了原作品中的音樂素材,使歌劇演唱與鋼琴音樂充分地結合在一起,對這一時期改編作品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斯特在演奏技術與創(chuàng)作領域具有非凡的才能,他是第一位在獨奏音樂會上進行背譜演奏的鋼琴家,高難度的華麗演奏技巧是人們對李斯特鋼琴曲的第一印象。因為其在創(chuàng)作中十分注重華麗炫技方面的運用,因此,炫技性技巧的運用成了李斯特音樂的顯著標簽。在李斯特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其個性化特點往往在作品的引子與結尾段落處展露無遺。在鋼琴改編曲《弄臣》作品當中,曲子開頭的引子部分運用快速連貫的八度音階便充分展現了李斯特炫技式的創(chuàng)作風格,其后接以跨度較大的雙音連接,演奏中漸強的雙手交替敲擊和旋,三次模進使情緒不斷推進,進而營造出沖突緊張的氛圍。此外,曲中還運用了大量的音階、半音階連續(xù)快速跑動、左右手大跨度演奏等高難度的炫技技巧,將戲劇性沖突與音響效果最大化,達到震撼的聽覺感受。
李斯特在這首改編曲中保留了原作的核心主題旋律,在繼承原作精華維持劇情完整度的基礎上,使用形式多樣的高難度技巧、豐富的織體結構、變化多樣的節(jié)奏對作品進行潤色。為了使演奏者可以更完美地呈現出與歌劇相近的情感,李斯特還在譜面上標注了大量詳盡的表情術語,尤其在每個人物出場以及劇情有轉折時,更是十分注重曲子力度以及速度的變化,以便更好地演奏出與原作相貼近的音樂情感。李斯特在如何表達人物內心的情感變化方面借鑒了肖邦特有的細膩處理手法和特色的和聲織體,同時又添加了頗具個人特色的絢麗演奏技巧和華麗音樂曲風等眾多元素,高超的炫技性技術讓每個人物的內心情感更加鮮明突出,從而實現了從聲樂演唱到鋼琴演奏的完美結合。
李斯特作為一名享譽盛名的鋼琴家,在創(chuàng)作《弄臣》時鋼琴演奏技藝已登峰造極,他從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中獲得靈感,演奏技藝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如創(chuàng)新跳躍式八度、八度音階雙手交替、雙手交叉雙音等演奏技巧,加上與踏板的完美配合營造出多樣的視聽氛圍,將鋼琴演奏技術推向新的高度。李斯特希望更進一步地豐富鋼琴演奏的音樂表現形式,尤其是運用可比擬交響樂隊的音樂效果,來進一步實現歌劇的鋼琴化。因此,在鋼琴改編曲《弄臣》中,運用鋼琴演繹出聲樂演唱時的各種心境,將唱段中的主題旋律加以潤色,從而將人物的情感變化和心理活動推向高潮。李斯特吸收和借鑒了貝多芬、克萊門蒂等人的音樂風格,通過對簡單旋律到高難度技巧的過渡,再加上一次次情感積蓄爆發(fā)后的炫技性技巧與踏板的完美配合,用鋼琴演奏再現了歌劇中氣勢恢宏的場面以及豐富的音響效果,歌劇中的人物心境也被詮釋得淋漓盡致。例如在第27-29 小節(jié)中,李斯特將原作中吉爾達演唱的單聲部旋律加以改編,變成六度的雙音旋律,令原本單薄的單聲部旋律變?yōu)轱枬M的和聲效果,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鋼琴演奏中也變得更加立體鮮明。
歐洲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強調人的主觀情感體驗和對大自然的憧憬與熱愛,這個時期的作曲家在構思作品時并不只是依托于嚴謹的和聲織體與曲式結構,而是要重點抒發(fā)個人的內心感受和提高音樂的情感表現力。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對未來抱有美好的幻想,每個作曲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感情色彩與鮮明的個人音樂特征。相比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突破了古典樂派嚴整的形式結構限制,因此在創(chuàng)作上擁有更多自由的發(fā)揮空間。李斯特擺脫了傳統(tǒng)形式的束縛,標奇立異地探索出一條能夠表達自身情感色彩的音樂變革之路,為了用鋼琴表現出管弦樂隊一般的音響演奏效果,靈活地應用大量和弦、八度的飽滿和聲效果來突出表現浪漫主義樂派敢于創(chuàng)新的特點。
李斯特常用的演奏技巧對演奏者的要求非常高,需要靈巧地運用手指、手腕、手臂等,還需要靈活把握各種速度的變化以及穩(wěn)定的體力支撐,要想成功地演奏還需付出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練習實踐。李斯特的炫技華彩部分基本都是由多種技巧匯集的大樂句構成,這在鋼琴改編曲《弄臣》中鮮明的有所體現。
1.八度技巧
八度技巧的運用在《弄臣》中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項技術要點,在曲子引子部分,左右手就相繼出現了八度的連續(xù)快速演奏。對八度技術的運用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保證準確度,在跑動時想要準確地下鍵就要思考旋律發(fā)展的走向,精確地控制力度以確保音色的清晰度。八度技巧的練習注重掌關節(jié)、手腕的穩(wěn)定性以及手指的伸展性,在落鍵時要注意指尖準確無誤地落在琴鍵上。在八度的連續(xù)跑動時,可以保持手型的張大來固定八度的跨度,只需移動手腕就可以減少碰錯音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掌關節(jié)連接著腕關節(jié)和指關節(jié),因此掌關節(jié)的形態(tài)是影響演奏音色的一處關鍵點,八度的力度強弱可以先通過慢速練習,熟悉位置準確度后,再慢慢加重或減弱力度。同樣,也可以通過專門的練習來加強整個手臂對八度的熟悉感,使手指、手腕和手臂記住在彈八度時的位置與發(fā)力。在練習八度的時候要尤其注意手腕、手臂的放松,穩(wěn)而不僵,將手臂甚至背部的力量自然地傳送到手指,這樣即使遇到大量、快速且強有力的八度技巧時也不會成為演奏的難點。
2.音階快速跑動
音階琶音的大段出現使李斯特的鋼琴曲更加絢麗多彩,音階的連貫性還可以更好地體現行云流水般的詩情畫意,因此成為李斯特鋼琴曲中時常出現的華彩段落,在鋼琴改編曲《弄臣》中便有眾多的雙手交替音階以及十二連音、十六連音等。關于音階快速跑動的練習,可以通過慢速練習開始,把音符分為若干個一組,劃分節(jié)拍,針對不同的重音進行練習,然后再慢慢加速。對于音階琶音的連貫性與節(jié)奏性等問題,要控制每個手指均勻的發(fā)力,而后通過運用手臂帶動手指的快速跑動來減少間斷感。多連音的每一個音頭都應稍稍加重,強調樂曲的韻律節(jié)奏感,但也不能因為加重就失去樂句柔和的線條感。由于在《弄臣》中有不同數量的多連音接續(xù)出現,因此還要準確地把握節(jié)奏的差異性,從而演奏出不同多連音之間的速度對比。
3.裝飾音
在改編曲《弄臣》的演奏中,裝飾音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波音、顫音、倚音雖然所占時值不長,但與裝飾音的存在相比,其所營造出的情感氛圍差異卻極其明顯。裝飾音不僅豐富了和聲效果,還能增加旋律的靈動性,就像是在原本已經塑造好的人物形象上又增添了一份裝飾,能夠使人物變得更加鮮活,同時也令音樂形象顯得更有層次。對樂曲的潤色功能就像增添了樂隊中拉高音響立體感的管弦樂器,除了常見的單音顫音,李斯特還運用了雙音顫音技巧,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升華人物的情感來推動劇情的沖突性發(fā)展,另一方面還豐富了曲調的音樂色彩感。在演奏裝飾音時要特別注意手腕的輕巧靈動和音色的清晰度,裝飾音要跟隨旋律的走向采取不同的力度,注意不能越過旋律造成突兀的音色。
相同的旋律用各異的速度演奏,可以呈現出多種色彩風格,不同的節(jié)奏、分句等要素都會影響樂曲情感風格的形成,并且對速度的把握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恰如其分的速度是成功演奏出一首音樂作品的關鍵因素,根據樂曲誕生的不同歷史背景來輔助理解演奏風格是可取的一種方式。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特有的旋律節(jié)奏,但在同一首樂曲中不同的旋律有時需要用不同的速度來表達,準確選擇演奏速度在鋼琴表演中十分重要。演奏者可以根據自身對曲子的技巧把握程度選擇一個自己可以掌控的演奏速度,而不是單純比照樂曲中給出的標記速度一味地勉強應和。演奏者無論表演何種曲目,能夠流利順暢地演奏下來才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流暢的基礎上可以慢慢找出適合自己的演奏速度。
為了可以更好地演奏《弄臣》,我們首先要以原作為演奏出發(fā)點,了解原作的音樂內涵、體會原作的思想情感。《弄臣》原本就是一部戲劇性沖突極強的歌劇,人物之間的情感錯綜復雜,導致劇情的發(fā)展變幻莫測。跟隨劇情的推進,人物的內心情感也隨之變化,同時,音樂形象的塑造也在時刻變換,這就使得曲調的演奏速度和音樂風格也在不斷變化。李斯特在創(chuàng)作《弄臣》時在曲譜上給出了許多情感標記和音樂術語,演奏速度的變化可以以此為參考。在引子部分,李斯特就選用acapriccio(隨想曲)的音樂風格來演繹,演奏者可以在自身理解曲目的基礎上,在不影響整體節(jié)奏穩(wěn)定的前提下對速度加以調整,可以適當地進行某幾處音符的漸慢或漸快來表達演奏者自身所想展現的內容與情感,為聽眾呈現演奏所特有的情感魅力。
在李斯特的眾多改編作品中,鋼琴曲《弄臣》是頗具代表性的一首音樂作品,其中飽含李斯特所獨有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點與樂曲演奏技巧。李斯特以原作的聲樂旋律為基礎,從音樂織體結構、交響立體化的音效、豐富飽滿的和聲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性改編,將單音旋律變?yōu)殡p音旋律,增加“李斯特式”炫技性技巧等獨特的改編處理,令音樂劇情發(fā)展更加鮮明,人物形象也更加生動飽滿。分析這首音樂作品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李斯特改編作品中的常用技巧手法以及對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走向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助于今后更好地演奏音樂曲目,掌握八度、琶音、音階等演奏技巧,將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體驗再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