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曉
讀到赫爾曼?黑塞的小說《荒原狼》,我有一種久違的悸動。一口氣讀完很不過癮,“怎么就完了?”久久不忍掩卷。多年后再讀,仍然很有觸動。發(fā)表于1927年的《荒原狼》,故事性并不強,但其中大段大段的議論卻是精彩絕倫。把一個內心極端失衡于狼性與人性的人,不理解這個時代也不被這個時代所理解的孤獨感,淋漓盡致地進行了透徹的剖析。與其說這是一本小說,毋寧說這是一本以小說方式寫成的沉思錄。因此適合反復閱讀。
1877年出生于德國的赫爾曼?黑塞,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的1946年,他便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是德國20世紀文學在全世界擁有讀者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發(fā)行至少1.25億冊。1927年前后的德國,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正在緊張醞釀、既相對和平又蠢蠢不安的特殊時代。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歐洲經濟衰退,美國經濟崛起,美國粗淺的新文化以爵士樂為代表,高歌猛進加速侵襲歐洲厚重的古老文明。尼采的“上帝已經死了”表明歐洲近兩千年的基督教信仰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人們的精神世界已是廢墟一片。
“只有在兩個時代交替,兩種文化、兩種宗教交錯的時期,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難,成了地獄?!迸f的價值體系已式微,新的規(guī)范尚未建立。敏感的人們無所適從,他們如荒原狼一般,在曠野的蕭瑟里奔突、在矛盾的漩渦中掙扎、在沒有著力點的沼澤中跋涉,所有的外力都于事無補。他們彷徨、痛苦、孤獨,甚至絕望?;脑堑墓陋毰c絕望也即作者的孤獨與絕望。既有對所處的社會階層的不滿,又無力跳脫其帶來的舒適,既有對外來文化的強烈抵觸,又有對那些輕易就能接受外來文化的人的羨慕。他不再確定生活的意義,不再知道自己是誰,無時無刻不處于矛盾的撕扯中。最終,他能獲得救贖嗎?
我,一位做出版的年輕人,和姑媽住在一起。姑媽家的出租房里住過一個年近五十的老男人,這個名叫哈里?哈勒爾的人自稱荒原狼?;脑莵碜夥繒r,我正好在場。他不看房子的擺設,卻不斷地用鼻子到處嗅,“嗯,這里氣味不錯”,于是租住了。他在這里住了十個月左右,話不多,獨來獨往,沒有朋友。喜歡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自己的房間卻很凌亂,不令人討厭卻讓人不安。他真就像“一只迷了路來到我們城里,來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
我曾多次潛入哈勒爾房間,發(fā)現(xiàn)他有好多的書,桌子上、沙發(fā)上、椅子上、地上,全是書。絕大部分是文學作品。包括《歌德全集》,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面夾滿字條。墻上掛著家鄉(xiāng)的照片及一些水彩畫?;脑桥R走時,交給我一部自述手稿,任由我處理。我覺得可以加個序言出版。于是就有了《荒原狼》這本書。我認為他手稿里描寫的東西有些是很病態(tài)的?!肮諣栃撵`上的疾病并不是個別人的怪病,而是時代本身的弊病,是哈勒爾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
我,哈里?哈勒爾,在街上閑逛,腦子卻早就走神到現(xiàn)實之外了?!斑@個世界的目的我不能茍同,在這個世界我沒有一絲快樂,在這樣的世界我怎能不做一只荒原狼,一個潦倒的隱世者!”突然,在暗黑的巷子里,我看見霓虹燈閃射出幾個模糊的字:魔劇院,普通人不得入內,專為狂人而設。真是太好了。游樂場、電影院、舞廳等等“普通人”消遣的地方,不是我要去的場所。魔劇院也許適合我??墒悄≡捍箝T緊鎖,推不開。有點失望的我到一個小酒館里喝酒。這個酒館和二十五年前我認識的樣子一模一樣,包括老板娘也沒換。
出了酒館,我還惦記著那個魔劇院。于是又走向那條偏僻的街道。走至那條街口,看見一個人舉著一個牌子:無政府主義者的晚間娛樂!魔劇院,普通人不得入內。我一下就興奮起來,趕緊上前打聽。那人冷冷地說“普通人不得入內”,繼續(xù)漠然地向前趕路。我不死心,必須問個清楚。那人不耐煩地遞給我一個小冊子:《論荒原狼——非為常人而作》。
我迫不及待地讀完,原來這就是我嗎?
何為荒原狼?
他叫哈里,穿著像人,但從不滿足人類的東西,他的內心認可他是一匹狼。從荒原來的一匹狼。但,他是從人變成的狼,還是從狼變成的人?或者是什么樣的魔法改變了他?或者只是他在幻覺里自認為是一匹狼?……
總之,他既有人性也有狼性。這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廝殺。當他像人一樣做了高尚的事,狼性就嘲笑他的虛偽,但當他像狼一樣痛斥他人的虛偽奸詐時,人就不滿他的獸性。有時,他們也相互鼓勵、相互加強。
這就是荒原狼,這就是哈里。
這樣的哈里,其日子能好過嗎?不,一點也不好過。他屬于“自殺者”。自殺者?自殺者并非一定有求死的愿望。真正的自殺者,他們認為自己是自然界特別危險的嫩芽,隨時都可能被扼殺,而它們最有可能的死亡方式就是自殺。強者可以變成弱者,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自殺者哈里因為已經認清了會自殺而亡,他知道死亡的大門一直為他敞開著,因此他不再懼怕失望與苦難。其實,荒原狼哈里并不認識自己。他不是狼人。他簡單地把自己分成狼和人是一大錯誤。他的本質里遠遠不止狼和人兩種因素,還有成百上千種其他因素。
一個人的肉體是統(tǒng)一的,而靈魂從來不是統(tǒng)一的。只不過大多數(shù)文學作品都試圖表達鮮明的個體性格,這僅僅是基于人的軀體而已。印度史詩里的英雄并不是一個人,而是人的群體、人的一系列輪回。荒原狼的痛苦就在于他以為他的胸膛里僅僅只有兩個“個體”在撕扯,因此總是矛盾百出。但,兩個靈魂太少了。人的靈魂猶如一個植物園,除了可食用的或有毒的植物外,還有很多種其他植物,它們雖不能直接食用也無害,卻提供了其他有用的價值。
哈勒爾讀完這本小冊子,更加絕望。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再也不能忍受了。但因為死亡的大門大開著,于是他以五十歲生日為期限,到時候用刮臉刀結束生命就是。一旦決定,他便開始較為輕松地生活了。在學校圖書館,他遇見了曾經很有共鳴的教授??墒钱斔麘ソ淌诩易隹蜁r,發(fā)現(xiàn)教授訂閱了軍國主義和主戰(zhàn)派的報紙。教授對以“哈勒爾”筆名發(fā)表的反戰(zhàn)時評文字很是反感??山淌诓恢?,他就是那個哈勒爾。他們不歡而散。
在黑老鷹酒館,他結識了一個年輕漂亮的舞女。她讓他想起童年的美好。他猜出她的名字:赫爾米拉。赫爾米拉正是他兒時朋友的名字“赫爾曼”的陰性變位。哈里在生活瑣事上很弱智,在精神領域里卻是富豪,赫爾米拉正好相反,因此他們相互吸引、相互補充。她就像他的鏡子,全然理解他,包括他尚未出口的想法。她教他跳狐步舞、教他大笑、教他欣賞當下的生活。但她不愛他,她知道哈勒爾也不愛她。她要讓哈里愛上她,最后殺死她。
赫爾米拉為哈勒爾介紹了另一位舞女瑪麗亞,做他的情人。瑪麗亞夏花一般的熱烈讓他重新體會到情欲的極樂。過往經歷里的美好畫面又在他眼前不斷循環(huán)出現(xiàn),他又觸摸到生活的溫度了。也是通過赫爾米拉,哈勒爾認識了她的朋友、薩克斯管演奏師帕勃羅。哈勒爾非常不屑于“像生肉蒸發(fā)的氣味”一樣的爵士樂。他欣賞的是巴赫、亨德爾、莫扎特。但帕勃羅告訴他,自己不是學者,不關心一個曲子是流行的還是不朽的,只需要履行職業(yè)義務,打動觀眾。他無法反駁帕勃羅的說法。
學會了好幾種舞步的哈勒爾去參加化裝舞會了。他因為在舞會找不到熟人而懊惱,打算離開。可是卻找不到存衣服的單子。這時一個人遞給他一張存單。上面寫著:魔劇院今晚四點開演——專為狂人而演——入場就要失去理智,普通人不得入內。赫爾米拉在地獄里。哈勒爾即刻被吸引。
那是一間地下室,在那里他看見“赫爾曼”:女扮男裝的赫爾米拉。再后來,他與一位戴著面具的漂亮女子跳舞,當他想要親吻她時,才發(fā)現(xiàn)竟是赫爾米拉。他好不激動。他們既狂熱又冷淡地舞蹈,一曲又一曲,直到天色微明。這時,帕勃羅來邀請哈勒爾參加一個瘋子才能入內的娛樂活動。那里,完全脫離現(xiàn)實,正是哈勒爾渴望的世界。他們來到了帕勃羅的劇院:這里有成百上千個門,每個門里面都有你想得到的東西。你不過就是想擺脫你的人格,現(xiàn)在請放下你尊貴的人格,開始參觀。赫爾米拉向右,你向左,然后你們會會合。
在“快活狩獵”門里,那些汽車正在碾壓路上行人,他明白這是一場人與機器的斗爭,他遇見了童年的玩伴古斯塔夫,他們一起射殺汽車、射殺司機。世界上人口太多了。他們不僅要呼吸還需要一輛汽車?!皬母旧险f,我們做的是正確的:我們在減少人口?!边@就是一場兒戲,戰(zhàn)爭是一場大兒戲。在“人物結構指導”門內,哈勒爾被分解成許多個?!叭耸怯篮愕恼w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它會給人帶來不幸。”一個人有很多形象,就像棋盤上的棋子,生活就是一個個棋局,遠看都相似,但每一局都是全新的。這就是生活藝術。
接下來還有“荒原狼訓練者的奇跡”“所有的姑娘都是你的”“怎樣由愛而殺人”……在這些門里,哈勒爾遇見了莫扎特、遇見了他愛過的每一個女子,同時他殺死了與帕勃羅睡在一起的赫爾米拉。最后赫爾米拉變成了一顆小棋子,被帕勃羅裝進一個口袋里。至此,他理解了莫扎特、理解了帕勃羅。他意識到他的口袋里有無數(shù)顆生活的棋子,他要重新開始生活游戲,再次經歷內心的地獄。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州一個叫卡爾夫的小城市。他出生在一個牧師家庭,他的父親早在他出生前就在印度當傳教士,而他的母親則是一名傳教士的女兒。后來父母很自然地將他送進了一個神學校,但他忍受不了神學生活,半年后就逃離學校。他立志寫作,“要么成為作家,要么什么都不做”,但他的寫作之路非常曲折?,F(xiàn)實里,他無法找到他想要的。在15歲那年,他便因為抑郁而試圖自殺。到1904年,他憑借長篇小說《鄉(xiāng)愁》而得以突破,從此靠寫作為生。但他注定不是一個安居的人,平靜的生活很快讓他厭煩,并因此與第一任妻子的婚姻解體。
黑塞從青年時代開始,就為東方所迷。他一生迷戀《易經》《老子》及《道德經》。離婚后的黑塞游歷東方直達印度尼西亞。游歷結束后,他移居瑞士,并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時自愿參軍。然而戰(zhàn)爭的殘酷讓他越來越反感。他在“新蘇黎世報”上發(fā)表文章,呼吁德國知識分子少一些民族情結,多一些人性,結果給自己引來了敵意、憎恨及諷刺,讓他感到十分震驚。內憂外患的夾擊,讓他陷入心理危機。在1921年,他找到榮格做精神分析后,得以走出困境。他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自我,探索人類精神困境的出路。他在1923年加入瑞士籍。1924年,他進入第二段婚姻,然而這次只維系了三年。小說《荒原狼》正是在第二次婚姻解體前后寫成的。他與第三任妻子于1931年結婚。她一直陪伴黑塞直到1962年他在瑞士的家中去世。
反戰(zhàn)的黑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巨作《玻璃球游戲》,這部小說集東西方學藝與睿智于一體。至此,黑塞的生命達到了內在的和諧與外在的寧靜。正是這部著作讓他榮獲了194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這樣說道:“他充滿靈感的創(chuàng)作在他果敢而深入的自我發(fā)展中成為古典人文主義以及高品位藝術風格的范例。”黑塞還是一位杰出的抒情詩人,因此他的小說語言具有詩一樣的靈動與優(yōu)美。他被譽為“德國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騎士”。黑塞一生獲獎無數(shù)。二戰(zhàn)后,極受德國人喜愛。但當他在1962年去世后,黑塞熱開始退潮,評論界開始嘲諷他的作品是沒有價值的拙劣藝術品,但《荒原狼》卻是經久不衰的經典。直到今天,讀黑塞仍舊仿佛是和自己對話,能讓人獲得內心的安寧。
痛苦與救贖。
在塵世這個魔劇院里,各種誘惑齊聚。一個人需要在特定的環(huán)境及時代找到自我的定位、激發(fā)內在的力量、將自己救出痛苦的深淵。人性并非只有“人”與“狼”兩個端點,而是極其復雜多變。因此“認識自己”才成了從古希臘以來的一個千古公案。但無論《荒原狼》呈現(xiàn)了多么深沉及緊張的矛盾與痛苦,都不外乎是個人的內心與外界的失衡?;脑堑氖Ш庠从谖镔|文明發(fā)展的快速與混亂、源于戰(zhàn)爭帶來的破壞與動蕩、源于外來文化的沖擊與侵襲……一言以蔽之,源于內心早已形成的固有范式與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脫節(jié)。
荒原狼的范式里只有巴赫、莫扎特、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怎么能置換成爵士樂及狐步舞呢?這二者豈能調和?!單純而被動地接受環(huán)境的變化,無異于對高貴的舊范式的庸俗背叛,這對一個有思想的人而言是不可原諒的膚淺。但不接受變化則必然導致內心的苦悶與失衡、人格的撕裂與病變。叔本華說,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思考越多的人越會陷入糾結,從而產生孤獨與痛苦。
“人在學會游泳之前,是不會愛上游泳的?!币粋€從未經歷過不同文化的人是不會有文化碰撞的痛苦的。一個對生活麻木的人也不會產生痛苦。
痛苦的本質是熱愛。孤獨的本質是痛苦,因此也是熱愛。只有心懷熱愛才可能有救贖。盡管荒原狼要呈現(xiàn)的孤獨非常獨特,其內質仍然是熱愛,是想要救贖。救贖自己也救贖這個時代。他就是一個十足的斗士,絕不與小市民的庸俗妥協(xié)。
小說里除了荒原狼,還有幾個象征角色,他們是赫爾米拉、帕勃羅、莫扎特。帕勃羅演奏爵士樂,他代表了被動接受新事物的人,也就是庸俗階層。赫爾米拉在生活中妥協(xié)了,但在精神上保持著一定的高貴,她是荒原狼的補充對象。莫扎特則代表了永恒不朽,獨立于時間及環(huán)境影響的古典參照。在哈勒爾絕望至自殺的時候,赫爾米拉出現(xiàn)了。這就意味著,再頑強的斗士也需要與生活做適當?shù)耐讌f(xié),保存自身。只有自身的物理存在不消失,才能談救贖。
在魔劇院的房間里,當荒原狼看見赫爾米拉與帕勃羅睡在一起時,毫不猶豫地將她殺死了。這就意味著當在生活中已經庸俗化的赫爾米拉再從精神上“墮落”之后,她就不再有存在的價值了,只能消亡。這是從形而上對赫爾米拉們的否定?;脑鞘冀K不會接受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妥協(xié)。這也意味著,世上再沒有人能理解他,荒原狼只能一個人孤獨地戰(zhàn)斗下去。
叔本華說,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獨?;脑沁x擇了孤獨。但經歷魔劇院之后的孤獨已不再是原來的孤獨了。他既堅持古典的不朽,也理解了流行音樂的受歡迎。理解并不等于妥協(xié)同流。在所知的局限中,他最大程度地抵達自我的內在,激發(fā)內在的力量穿越精神荒原。這是與自我和解之后的孤獨、是覺悟后的重生。
此后的荒原狼具有了博大的包容性。古典參照猶如河流的源頭,而新事物則如偶發(fā)的山洪。唯有兼容并蓄,才能奔向大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才能解救自我,得以升華。
全書以第一人稱敘事,但沒有一個“我”直接面對讀者。我,作為出版者推出哈勒爾的自傳。我,作為哈勒爾講述自己的故事。我,作為作者黑塞構設了前兩個我。(作者就是哈勒爾?小說主人公的名字縮寫H.H也是作者赫爾曼?黑塞的名字縮寫,他們的年齡也相差無幾,這些是巧合嗎?)所有的“我”,均不在場。第一個“我”把第二個“我”推給讀者,第二個“我”早已遠離了第一個“我”,因此同時也遠離了讀者。我這個作者更是遠遠地退到了觀景點??醋x者如何在文字迷宮里穿行?!墩摶脑恰愤@本小冊子更如天外來客。站在中立的位置,痛快地議論了一番。接受與否,全在讀者諸君。這種敘事方式,以似“我”非我的抽離,給了作者一個與自己文字的距離,在作者與讀者之間增加了一道屏風。無形中給讀者造成一種神秘感、似是而非感。加上魔劇院的虛幻、意識流的漂浮、形而上的抽象,整個閱讀過程就如夢幻般既感到不可能又有莫名的真實性?!痘脑恰废窕脑且粯觼頍o蹤去無影。它沒有一般小說的起始時間,最后主人翁去了哪里也是懸念。生活不就是由一個個懸念組成的嗎?
出版者“我”在序言里描述哈勒爾房間墻上掛的畫,有三次不同的變化,“有一段時間,墻上還掛過一幅泰國菩薩像,后來為一張米開朗琪羅的《夜》的復制品所取代,再后來又換成一張圣雄甘地的像?!碧﹪兴_像、米開朗琪羅的《夜》、圣雄甘地。三個不同的物象非常巧妙地暗示了哈勒爾思想上的躍遷。這無疑是整本書的導讀。但需要一點背景知識,因此不易被覺察。
菩薩具有普度眾生的大慈悲。米開朗琪羅的《夜》是其最成熟的作品《晝夜晨暮》四個雕塑之一:一個身材優(yōu)美的女性,但身體的肌肉松弛而無力。她右手抱著頭,正在深深地沉睡著,腳下的貓頭鷹象征著黑夜的降臨,枕后的面具則象征著噩夢纏身,她似乎已經精疲力竭,只有在夢境中才能得到安寧。而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從立志普度眾生到頹然無力再到非暴力不妥協(xié)。這就是一個思想蛻變的過程:由大而空到平和堅韌,中間經歷了無所適從的茫然與幻滅。這不就是一個人從不了解自己到漸漸認識自己的升華嗎?
快一百年前的小說,在今天讀來仍然有強烈的共鳴,只能說,荒原狼不是特例,他代表的是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具有與時代共生的延續(xù)性,因此任何時代都有荒原狼,每個有思想的人身上也都或多或少地有一部分荒原狼的特性。小說中涉及的問題仍然是今天的問題。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藝術?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愛情?這些問題在今天這個地球成村、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是否更讓人茫然?西半球發(fā)生的事件,一秒鐘就傳到了東半球。近鄰往往還沒反應過來的事,全世界已嘩然。反之,昨天還轟轟烈烈、全民圍觀的重大事件,今天就可能泥牛入海杳無音信,仿佛從未發(fā)生過。而人機關系的矛盾在智能機出現(xiàn)之后,更是前所未有地微妙。是事件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抑或是時代的問題?或者是這三者合成的問題?
與他人、與時代的相互不理解所造成的孤獨,是每個敏感的人都必須面對的。這是一個永遠新鮮而古老的話題。能夠正向利用這個孤獨,就能促進進步與升華,反之,便會在孤獨中病變、消亡。叔本華說,事物本身是不變的,變的只是人的感覺。如何“認識自己”?如何順應時代潮流?是流于庸俗還是智慧升華?每個人都需找到自己的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