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集體記憶的思想政治教育意涵、優(yōu)勢及其發(fā)揮路徑

      2023-08-18 04:22:49程仕波張彩
      理論導刊 2023年8期
      關鍵詞:集體記憶思想政治教育

      程仕波 張彩

      摘 要:集體記憶作為群體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是鑄牢共同體意識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基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嵌入集體記憶,蘊含著國家認同被歷史虛無主義消解的深刻憂思,承載了回歸歷史和記憶本真的現(xiàn)實訴求。以此為觀照,集體記憶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視角、有效載體和寶貴資源。符號喚醒、情境濡化、儀式操演和媒介賦能的有機結合,集中凸顯了集體記憶錨定身份界標、彌合理解間距、構筑思想紐帶和增強共識輻射的顯著育人優(yōu)勢,勾勒出集體記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展開的實然圖景。為更好地發(fā)揮集體記憶的育人優(yōu)勢,應按照科學化建構、規(guī)范化引導、系統(tǒng)化集成和數(shù)字化轉型的邏輯進路開展具體工作。

      關鍵詞:集體記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意涵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3)08-0111-06

      基金項目: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人類共同價值對普世價值的多重超越研究”(22YJC710053)。

      作者簡介:程仕波(1989—),男,江西上饒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張彩(2000—),男,安徽安慶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集體記憶的構建和傳承。在黨史學習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的講話中他強調,“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和全體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年堅定歷史自信、筑牢歷史記憶,滿懷信心地向前進”[1]。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他進一步指出中國人民大學的館藏紅色文獻是十分寶貴的紅色記憶,“要精心保護好,逐步推進數(shù)字化,讓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得到啟迪”[2]。歷史記憶和紅色記憶作為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立德樹人的寶貴資源,也是為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人心、凝聚民力的重要精神力量?;诖?,探討集體記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聯(lián),挖掘集體記憶的思想政治教育意涵和優(yōu)勢,對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集體記憶的思想政治教育意涵

      運用集體記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在于厘清集體記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關系,把握集體記憶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質,深刻闡釋集體記憶的思想政治教育意涵。

      (一)集體記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視角

      隨著“現(xiàn)代性病癥”的不斷加深,傳統(tǒng)思想和價值觀遭到顛覆與重構,一個以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為主導特征的“烏卡時代”加速來臨。面對外部世界難以預料的各種風險挑戰(zhàn),個體的懷疑、焦慮和不安定因素逐漸增加,而共同體權威則正在被眼花繚亂的景觀、圖像、數(shù)據(jù)所淹沒和消解,由此造成個體對群體的動態(tài)感知和內在認同趨向弱化,人們的身份認同危機加劇,并日益演化為生存焦慮的倫理困境。在此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范式和實踐范型亟待變革轉型,在發(fā)揮“知識傳授”“理論灌輸”“思想教化”傳統(tǒng)優(yōu)勢的基礎上,要更多地向關注個體心理境遇和精神生活轉變,透視人們的思想癥結,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自我、審視自我。質言之,在現(xiàn)代性境遇中引導個體強化自我認同和集體認同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而這一現(xiàn)實要求與集體記憶的內在特質不謀而合。誠如哈拉爾德·韋爾策所說:“對自己的過去和對自己所屬的大我群體的過去的感知和詮釋,乃是個人和集體賴以設計自我認同的出發(fā)點?!保?]作為社會再生產的情感力量,集體記憶是立足于現(xiàn)實對過去的詮釋和建構,具有深刻的歷史穿透力和現(xiàn)實感染性。一方面,作為“前見”的集體記憶植根于共同體的自然傳統(tǒng)中,其所蘊含的同類價值意識、文化傳統(tǒng)和道德情感等特質能激發(fā)群體間的心理共享、價值共意和情感共鳴,在意識形態(tài)引領和價值觀認同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另一方面,作為“新見”的集體記憶記錄現(xiàn)實動態(tài)變遷、反映社會現(xiàn)實境況,與個體生命境遇息息相關,是引導個體肯認自身價值和承認群體歸屬的重要力量。在“前見”和“新見”的統(tǒng)一中,集體記憶引導教育對象不斷強化自我認同和集體認同,不斷加深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自覺認同,并在無意識踐行中實現(xiàn)行為外化和習慣養(yǎng)成,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獨特視角。

      (二)集體記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

      集體記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包含雙重意涵:一是集體記憶能夠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二是相較于其他載體,集體記憶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更加明顯。一方面,集體記憶之所以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是因為集體記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表現(xiàn)形式,諸如文化記憶、歷史記憶、紅色記憶、數(shù)字記憶等等。這些集體記憶的具體樣態(tài)能夠承載和傳導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例如,在中國語境下,歷史記憶是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和中華民族發(fā)展史的記憶,而上述“五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和重要內容。紅色記憶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共同記憶,既是中國共產黨立黨、興黨、強黨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最好見證,彰顯了中華民族精神中獨立自主、自強不息、團結奮斗的高尚品質,同樣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教材。另一方面,集體記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實效性主要表現(xiàn)為育人方式的潛隱性和浸潤性。利用集體記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將教育內容融入集體記憶的文化內核中、體現(xiàn)于集體記憶的表現(xiàn)方式中、附著于集體記憶的各種微觀載體中,并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軟力量”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悄無聲息的方式傳遞給社會大眾,具有潛隱性的特質與優(yōu)勢。同時,利用集體記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增強教育對象的體驗感和參與性,使之在沉潛身心中自覺接受主流價值觀的滋潤和洗禮,在春風化雨中實現(xiàn)無聲育人,具有浸潤性的特質與優(yōu)勢。

      (三)集體記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

      集體記憶內蘊的文化特質和作用機理決定了其具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先天稟賦,并凸顯了它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缺失性。失去集體記憶,就等于割斷人們的精神命脈。集體記憶作為“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4],是既往歷史文化的累進、積淀和賡續(xù),它延續(xù)著民族的文化血脈和基因、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養(yǎng)料,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富礦和寶貴存量資源。例如,對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藝術和傳統(tǒng)思想的文化記憶;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歷史記憶;對中國革命歷程的紅色記憶;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記憶以及對新時代歷史性變革的記憶等等。這些尚未消逝的記憶潛移默化地隱藏在每個中國人心中,在代際傳承中不斷牢固文化的根柢,引領文化的未來走向,并在現(xiàn)實展開中塑造和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選擇。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新的集體記憶又不斷地被建構出來,諸如脫貧攻堅記憶、抗疫記憶、冬奧記憶等等,這些“新知”以其特有的時代性和現(xiàn)實性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增量資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鮮素材和鮮活藍本。利用集體記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不斷挖掘和汲取集體記憶中各式各樣、形態(tài)各異的思想資源和精神材料,并對其進行精細化加工和特色化凸顯,賦予其時代意蘊,展現(xiàn)其魅力所在,使教育對象在自覺體認和主動享有集體記憶的精神養(yǎng)分中管窺歷史的演變軌跡、反思群體文化的演化邏輯,確證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實現(xiàn)精神異化的消弭和自我本質的復歸。

      二、集體記憶的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

      集體記憶在符號喚醒、情境濡化、儀式操演和媒介賦能的邏輯鏈接和現(xiàn)實演繹中展現(xiàn)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凸顯其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

      (一)符號喚醒:在意義凝縮中強化身份認同

      人所建構的符號系統(tǒng)是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顯著標志,“我們應當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來取代把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5],即“人是符號的動物”。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交互生成了意義域和象征域,人以符號系統(tǒng)把握整個世界。符號最顯著和最簡明的特征是濃縮,即將復雜深刻的意義凝聚于現(xiàn)實可感的各類載體中,形成意義的“結晶體”。借用符號系統(tǒng),集體記憶的象征意義、政治隱喻、文化意涵等內嵌性基質被喚醒和破譯,進而被人們不斷地進行詮釋和解讀,使模糊、籠統(tǒng)、抽象的集體記憶逐漸清晰化、具象化、可視化。通過符號喚醒的集體記憶自然地充當了界別身份的標尺,幫助人們區(qū)分和辨別群體身份,實現(xiàn)自我的身份定位和群體的身份認同。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共產黨的集體記憶就是界別共產黨員身份的標尺,它借助黨徽、黨旗、黨章等政治符號,將黨員的初心使命和責任義務加以濃縮,在黨員佩戴黨徽、閱讀黨章和入黨宣誓等過程中被不斷喚醒,從而強化黨員的身份意識和身份認同,激勵黨員自覺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則是區(qū)分中華兒女與他者身份的標尺,它通過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歷史文化、語言文字以及風俗習慣等文化符號的保存和傳遞,在編碼和敘事中濃縮了多元一體、團結共榮、守望相助的價值觀念,成為維系中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精神紐帶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支撐。因此,利用集體記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認同優(yōu)勢,這種認同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認同,具有長期性、牢固性、穩(wěn)定性的特點,一旦這種認同感在民眾的心中牢牢扎根,便會在動態(tài)發(fā)展中愈發(fā)堅韌、醇厚和綿延,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二)情境濡化:在心流體驗中彌合理解間距

      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記憶之場”的概念,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遺忘之帶”。實際上,無論是“記憶之場”還是“遺忘之帶”,都內在地表明集體記憶具有營造情境或者是建構空間的特殊功能。“記憶場域不僅包括現(xiàn)實層面可觸、可感的物質空間,也包括扎根于時間、傳統(tǒng)和語言中純粹無形的象征空間?!保?]換句話說,集體記憶能夠營造物質層面的物理場域和精神層面的心理場域雙重空間。在博物館、紀念館、紅色遺址等記憶之場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使教育場域從“小課堂”走向“大社會”,而且極易喚起教育對象的紅色記憶、歷史記憶,使教育對象在真實的體悟和切身的反思中、在與群體的雙向互動和精神交往中,增強參與感與共鳴感,產生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和“超越性感受”。集體記憶通過塑造富有參與性、體驗性和浸潤性的教育情境和意義空間,使身處其中的人們全神貫注、渾然忘我,實現(xiàn)高度的精神自由,并催生心流體驗。心流體驗所產生的精神負熵和積極情緒體驗,能極大改變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打破“心理壁壘”、放下“心理戒備”,自覺吸收和轉化教育內容,從而實現(xiàn)教育行為由自發(fā)向自覺的轉型,最終加深教育對象對馬克思主義、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接近它們之間的認同間距。

      (三)儀式操演:在情感激活中構筑思想紐帶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睆墓胖两?,儀式在政治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儀式是一種集體、公開、重復的表達性藝術,具有鮮明的程式化特征和象征意義。紀念儀式是集體記憶保存、傳遞和刻寫的主要方式。儀式的內在機制是一種相互關注的情感和關注機制[7],激活情感能量是集體記憶在儀式操演中的功能映現(xiàn)。通過儀式操演,能夠展現(xiàn)內蘊于人們心中的多重情感面相。一是人民對歷史的敬畏之情。敬畏歷史才能更好地認識過去、把握當下、贏得未來。周期性的歷史紀念活動和儀式本身就是對歷史的敬畏和尊重,表征了“歷史不能忘卻”的內在蘊含。在儀式中,莊重性和程序化的行為呈現(xiàn)能夠讓民眾產生崇敬之情,歷史場景的近似還原和歷史物件的鮮活展現(xiàn)使民眾生發(fā)歷史在場的真切體驗,最終幫助民眾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塑造正確的歷史記憶,以廓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想迷障。二是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自信之情。通過儀式操演,喚醒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歷程的記憶,塑造中國共產黨偉大、光榮、正確的政黨形象,展現(xiàn)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理論武裝、能力出眾的政黨品質,生動詮釋中國共產黨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政黨實踐,從而增強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的自信。三是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自豪之情。例如,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舉行的國慶閱兵儀式及其系列活動,展現(xiàn)了國家力量,極大增強了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因此,通過儀式操演刻寫集體記憶,其外在表征為情感能量的激活,深層意涵指向同類價值意識的形成和堅韌思想紐帶的形成。

      (四)媒介賦能:在全息呈現(xiàn)中增強共識輻射

      在現(xiàn)實情境中,囿于各種原因,并非所有成員都能成為集體記憶的現(xiàn)實在場者和親歷者,在一定程度上,集體記憶的傳播需要發(fā)揮智能媒介的話語闡釋力和話語擴散力。智能傳媒通過文字、圖像、聲音、畫面等全方位、立體式的全息呈現(xiàn)喚醒民眾的集體記憶,從而在歷史與現(xiàn)代的交融、視覺與聽覺的交織、虛擬與現(xiàn)實的交互中增強社會共識的影響力和輻射面。例如,2021年的“七一慶典”就是運用智能媒介在全息呈現(xiàn)中喚醒集體記憶、增強共識輻射的典型范例。在歷史與現(xiàn)代的交融方面,通過回顧黨的歷史喚醒人民的歷史記憶,塑造強烈的歷史感,并以時代成就印證歷史選擇的正確性,配以“1921”“2021”字標以及“巨輪啟航”造型,象征著黨帶領人民走過了百年奮斗歷程,映射著黨將繼續(xù)帶領人民乘風破浪。在視覺與聽覺的交織方面,圖像與聲音的多重疊加,聲、光、電等各類現(xiàn)代技術的有效搭配,音像變換的自然過渡和無縫銜接,融入民眾的主流審美,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使民眾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盛宴”中感受國家力量、強化政治認同,塑造對偉大祖國、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認同的共意性空間。“七一慶典”中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自信昂揚的視覺傳達和錚錚誓言的聽覺享受,書寫“強國有我,請黨放心”的青春禮贊,正是視覺與聽覺相得益彰的最好體現(xiàn)。在虛擬與現(xiàn)實的交互方面,通過大眾傳媒的虛擬化技術和沉浸式傳播,實現(xiàn)平臺轉播全覆蓋,使不在場的民眾也能產生虛擬的“在場感”,以體驗儀式的神圣與莊重。同時,信息交流平臺的搭建,為相關話題的持續(xù)討論和二次傳播提供了客觀基礎,社會成員記憶體驗的共享和表達則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共識的廣泛形成和有效輻射。由此觀之,智能媒介與集體記憶的有效耦合,能有效突破時空的局限,將思想政治教育轉化為面向全體社會成員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凝聚廣泛價值共識的“盛宴”。

      三、發(fā)揮集體記憶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的現(xiàn)實路徑

      充分發(fā)揮集體記憶的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要遵循科學化建構、規(guī)范化引導、系統(tǒng)化集成和數(shù)字化轉型的邏輯進路和實踐要求。

      (一)科學化建構:為“潛在記憶”開辟喚醒渠道

      充分發(fā)揮集體記憶的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就要樹立“從無到有”的開發(fā)意識,合理挖掘時空資源,科學建構集體記憶。所謂科學化建構,即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借助可見、可感的象征符號,凝縮符合社會共識的文化價值和政治意蘊,建構為群體大多數(shù)人所認同的集體記憶。其一,堅持深入挖掘與有效保護相結合。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潛在記憶”。從文化典籍、歷史典故、紅色遺址中探尋尚未“現(xiàn)身”的集體記憶,在保持原有底色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展現(xiàn)“潛在記憶”的魅力與感染力。另一方面,要有效保護“瀕危記憶”。建立集體記憶保護名錄,加強對“瀕危記憶”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利用文本、圖像、視頻等形式使其具象化,通過影片和VR等技術使其視覺化復現(xiàn)。其二,堅持宏觀視角與微觀視角相結合。以宏觀視角建構集體記憶,要凸顯主題,融入國家和民族認同,創(chuàng)新載體形式,避免一味地展演宏大場景、采用宏大敘事,應探索口述史建構集體記憶的方式方法,有效緩解民眾的視覺疲勞和審美疲勞;以微觀視角建構集體記憶,要注重貼合生活實際,多以平凡人的正能量行為、不平凡業(yè)績?yōu)榍腥朦c,構建某一類群體的集體記憶,諸如五一勞模、環(huán)衛(wèi)工人和志愿者的集體記憶,充分發(fā)揮此類群體的榜樣示范作用,弘揚社會主旋律。其三,堅持頂層設計與久久為功相結合。集體記憶的科學化建構和合理化發(fā)掘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單憑一人一己之力、一時一地之功是難以做好的,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好規(guī)劃和目標,發(fā)揚“十年磨一劍”的精神,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二)規(guī)范化引導:為“偏差記憶”把準正確方向

      集體記憶具有雙向性,既有正向積極的集體記憶,也有負向、偏離軌道的集體記憶。尤其是在國際競爭和意識形態(tài)斗爭激烈的當下,集體記憶很容易淪為某些西方敵對勢力的陰謀手段和工具,從而導致集體記憶的異化。為此,要加強對集體記憶的規(guī)范化引導,為“偏差記憶”把準正確方向。其一,要在謬誤批判中糾正“偏差記憶”。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披著“研究歷史、反思歷史、還原歷史”的學術外衣,打著“價值中立、范式轉換”的幌子,全盤否定黨的歷史,擾亂和消解正確集體記憶。對此,我們要樹立大歷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勇于在錯誤言論面前亮劍宣戰(zhàn),用客觀全面的、具體歷史的、聯(lián)系發(fā)展的觀點看待歷史,戳穿歷史虛無主義的謊言謬誤和虛偽面紗,達到正本清源的效果。其二,要在輿論引導中糾正“偏差記憶”。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些西方國家和媒體為了推卸責任、煽動恐華排華情緒,將疫情的全球蔓延歸咎于中國,炮制“疫情起源于中國”的陰謀論,企圖篡改中國民眾的抗疫記憶。針對此類行為,宣傳輿論部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敏感性,提升網絡輿情預判和監(jiān)測能力,在網絡平臺開設專欄解答思想輿論困惑,及時回應大眾關切,營造風清氣正的輿論生態(tài),為規(guī)范引導集體記憶提供良好輿論環(huán)境。其三,要在價值彰顯中糾正“偏差記憶”。以正確集體記憶對抗錯誤集體記憶,彰顯正確集體記憶的重要價值不失為糾正“偏差記憶”、建構正確記憶的有效方法。一些西方國家和媒體炮制“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錯誤言論,企圖建構歪曲中國實際、貶損中國形象、毀壞中國聲譽的集體記憶。為有效應對這一問題,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現(xiàn)可親、可敬、可信的中國形象,讓海外民眾認識中國、認可中國,從而建構起世界人民面向中國的正確集體記憶。

      (三)系統(tǒng)化集成:為“碎片記憶”設計整合機制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普及,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愈加豐富,在特定歷史時空中建構的集體記憶也逐漸被信息和數(shù)據(jù)洪流所裹挾、淹沒,呈現(xiàn)碎片化的趨勢。為了扭轉這一趨勢,更好地發(fā)揮集體記憶的育人功能,需要加強系統(tǒng)集成,以有效整合碎片化的集體記憶。從共時態(tài)角度看,要按照領域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并強化集體記憶與共通性精神資源的協(xié)同聯(lián)動。既要對現(xiàn)有的集體記憶進行深入挖掘、精細打磨,按照領域內容的不同將其劃分為文化記憶、歷史記憶、紅色記憶等類型。同時,又要打破集體記憶與共通性精神資源的屏障壁壘,增強彼此的協(xié)同聯(lián)動。例如,將建黨記憶與偉大建黨精神、中共一大的會址緊密聯(lián)系起來,以會址為空間載體,使民眾在參觀旅游和實景體驗中喚醒建黨記憶,體會建黨初期的艱辛與不易,激發(fā)民眾主動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從歷時態(tài)角度看,要按照時空序列建構集體記憶譜系。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記憶譜系可按照四個時期進行劃分,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集體記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集體記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的集體記憶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集體記憶四個系統(tǒng),在系統(tǒng)下可按主題和內容的不同劃分為諸多子系統(tǒng),子系統(tǒng)中涵蓋建黨記憶、長征記憶、改革開放記憶、脫貧攻堅記憶等等具體樣態(tài)。同時,用鮮活真實的歷史鏈條和部分親歷者的現(xiàn)身說法,把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記憶譜系串聯(lián)起來、展示出來,以點連線、以線成面,最終呈現(xiàn)中國共產黨人集體記憶譜系的總體面相,增強民眾對中國共產黨人集體記憶的感知、認同和信仰。

      (四)數(shù)字化轉型:為“塵封記憶”賦予智慧活力

      伴隨著大數(shù)據(jù)、深度學習和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的崛起,現(xiàn)代人的記憶載體不斷擴容、記憶場景不斷轉換、記憶方式不斷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充分發(fā)揮集體記憶的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需要有效應對集體記憶的數(shù)字化轉型,在數(shù)字刻寫中為“塵封記憶”賦予智慧活力。集體記憶的數(shù)字化轉型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點。其一,記憶場所的轉換。面對時下“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的客觀狀況和現(xiàn)實圖景,社交媒體平臺逐漸成為集體記憶匯聚的新場所和建構集體記憶的新情境,記憶場所從現(xiàn)實場域走向了虛擬場域。其二,記憶內容的轉型。電子媒介和網絡平臺的同構加速了景觀社會的來臨,網絡空間的“碎片化記憶”和“媒介記憶”逐漸成為集體記憶的主要來源。其三,記憶載體的轉變。VR、AR、視覺影像和全息技術等為集體記憶的保存、傳遞和刻寫提供了新載體。面對集體記憶的數(shù)字化轉型,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樹立科學客觀的審視態(tài)度。既要深刻認識到集體記憶數(shù)字化轉型是不可逆轉的浪潮,又要清楚地知道網絡技術只是人類集體記憶數(shù)字化生存的工具和載體,人們應擺脫對數(shù)字技術的依賴和崇拜。其次要切實提高數(shù)據(jù)素養(yǎng)和智能媒介駕馭能力,精準分析信息時代的集體記憶動向,積極運用智能技術對集體記憶進行圖像化呈現(xiàn)和可視化表達,營造沉浸式教育情境和空間,融入歷史文化和紅色資源,努力在網絡平臺喚醒教育對象的歷史記憶、紅色記憶。最后要積極開展教育對象提升媒介素養(yǎng)實踐教育,提高對網絡空間中集體記憶的辨別力和判斷力,勇于向錯誤思潮和“偏差記憶”說“不”,善于揭露歷史虛無主義的虛偽性,進而在網絡空間中建構正確的集體記憶。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強調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 增加歷史自信增進團結統(tǒng)一增強斗爭精神[N].人民日報,2021-12-29(01).

      [2]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01).

      [3]哈拉爾德·韋爾策.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M].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

      [4]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5.

      [5]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34.

      [6]劉慧梅,姚源源.書寫、場域與認同:我國近二十年文化記憶研究綜述[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8(4):185-203.

      [7]蘭德爾·柯林斯.儀式互動鏈[M].林聚任,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4.

      【責任編輯:張曉妍】

      猜你喜歡
      集體記憶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傳統(tǒng)體育儀式的文化解讀
      武術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9:25:23
      “網紅”微博廣告研究
      新聞世界(2016年11期)2016-12-10 08:23:59
      深陷媒介景觀的超現(xiàn)實主義繪畫
      優(yōu)化國有企業(y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
      高職學院大學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對策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
      古裝電視劇與大學生的集體記憶
      今傳媒(2016年7期)2016-09-07 00:26:33
      肥东县| 金川县| 荆门市| 招远市| 浙江省| 龙泉市| 天长市| 磐石市| 华池县| 青河县| 宁国市| 惠安县| 兰坪| 满城县| 长泰县| 横山县| 探索| 曲周县| 呼伦贝尔市| 家居| 清河县| 汽车| 屏山县| 仁化县| 金溪县| 安岳县| 布拖县| 清新县| 红安县| 合肥市| 子长县| 芦山县| 廉江市| 崇文区| 华坪县| 西平县| 吉林省| 宕昌县| 无棣县| 乐安县| 工布江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