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嘉碩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院,江蘇南京 210000)
胡笳類琴曲通常指琴樂作品《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它們皆因“文姬歸漢”的典故與獨特的異域風格而備受青睞。現(xiàn)存最早的胡笳類琴曲見于明代朱權(quán)所輯《神奇秘譜》,之后有三十七部琴譜收錄有關(guān)此類琴曲,共四十一個版本。目前對于胡笳類琴曲的研究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著重對琴曲本體進行分析,解讀其結(jié)構(gòu)、指法特點及藝術(shù)特色等,如王建欣《“胡笳”類琴曲研究》、吳婧碩士學位論文《古琴“胡笳曲”研究》等;第二類則側(cè)重對琴曲歷史源流進行考證,如王小盾《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新考》、沈冬《唐代琴曲〈胡笳〉研究》等。就研究現(xiàn)狀而言,缺乏琴曲在唐代以前的琴曲發(fā)展脈絡(luò),更加完整、清晰地梳理此類琴曲的歷史脈絡(luò)與相互關(guān)系則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試圖追溯“胡笳”琴曲的歷史源流,通過著重挖掘唐代以前的歷史文獻,對琴曲的背景、標題、相關(guān)人物等進行全面考證,以期重新揭示胡笳類琴曲的發(fā)展脈絡(luò)。
胡笳,本是外域胡人樂器,《太平御覽》載:“笳者,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故謂曰胡笳”①,“卷蘆葉吹之”的“胡笳”應(yīng)是樂器最初的形態(tài)。據(jù)文獻記載,西漢時期,笳類樂器通常出現(xiàn)在鼓吹樂中,《樂府詩集》卷二十一載:“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其后分為二部,由簫、笳者為鼓吹,用之朝會、道路,亦以給賜。漢武帝時,南越七郡,皆給鼓吹是也。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雹谡f明在漢代,由樂器“簫”“笳”構(gòu)成的鼓吹樂已用于朝會等多種場合;到了東漢時期,以“笳”為主要樂器的鼓吹樂的地位大大提升,據(jù)《隋書·音樂志》所載:“漢明帝時,樂有四品:一曰《大予樂》,郊廟上陵之所用焉……二曰雅頌樂,辟雍饗射之所用焉……三曰黃門鼓吹樂,天子宴群臣之所用焉……其四曰短簫鐃歌樂,軍中之所用焉?!逼渲械摹岸毯嶇t歌”是以短簫和鐃、角、笳為主要樂器的漢代鼓吹的一個類型,說明鼓吹樂到了漢明帝時期,地位得到明顯提升,成為四“品”之一,主要用于軍中,而“笳”類樂器相應(yīng)地運用更加廣泛、頻繁。
據(jù)史料記載,早在漢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名為“胡笳”的樂曲。沈約《宋書》中記載有“《胡笳》,漢舊《箏笛錄》有其曲”③,《箏笛錄》今已不存,但從書題目《箏笛錄》來看,推測其演奏形式有兩種可能:一是名為“胡笳”的以箏、笛等樂器為主要樂器的器樂合奏曲;二是以“胡笳”為主要樂器的樂器獨奏曲,筆者認為第一種的可能性較大,《通志》中記載有署名蔡文姬集(即“收集”)《胡笳錄》一卷,并且列入“右管弦”④,“管弦”即管類樂器與弦類樂器組成的器樂合奏曲;無獨有偶,一直到明代文獻《國史經(jīng)籍志》中也將《胡笳錄》注“蔡文姬”,同樣并列入“右管弦”⑤,說明文姬收集有器樂合奏曲形式的《胡笳錄》歷來為人認同,《胡笳錄》與《箏笛錄》中所存《胡笳》樂曲曲名相似,年代相仿,所以《箏笛錄》中《胡笳》有可能也存于蔡文姬收集的《胡笳錄》中,同樣為器樂合奏曲。通過上述材料說明,在漢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用非笳類樂器演繹“胡笳聲”的藝術(shù)實踐,促進了各種樂器對“胡笳”音色的模仿。
到了漢魏時期,出現(xiàn)了以“琴”為主要樂器演繹胡笳聲的藝術(shù)實踐。張永錄云:“未歌之前,有一部弦,又在弄后,又有但曲七曲:《廣陵散》《黃老彈飛引》《大胡笳鳴》《小胡笳鳴》……并琴、箏、笙、筑之曲”⑥這里的《大胡笳鳴》《小胡笳鳴》為“但曲”,“但曲”指可以合舞之器樂曲,常用于相和大曲中,此時的《大胡笳鳴》《小胡笳鳴》為器樂合奏曲,且從題目上來看,《大胡笳鳴》《小胡笳鳴》中的“大胡笳”“小胡笳”為兩種樂器,皆附一“鳴”字,應(yīng)該是模仿樂器大、小胡笳的音色特點而作,此兩曲與后世琴曲獨奏《大胡笳》《小胡笳》并無關(guān)聯(lián),但由于“但曲”中有琴參與,必定需要用琴同其他樂器對“胡笳”樂器音色特點進行模仿,推動了琴這一樂器從中脫離出來。
“文姬歸漢”的歷史典故發(fā)生在漢魏時期,諸多歷史典籍都將現(xiàn)世所存琴曲《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的創(chuàng)作權(quán)歸于蔡文姬,如《琴集》曰:‘《大胡笳》十八拍,《小胡笳》十九拍,并蔡琰作?!雹吖P者對此觀點存疑,從題目上來說,要看“十八拍”的“拍”這一概念是否能在此時期形成,王驥德《曲律》云:“古無拍,魏晉之代有宋纖者,善擊節(jié)始制為拍”⑧,說明“拍”的概念可能自魏晉開始,且文學家劉大杰論證“曲以拍名,起于唐代?!雹崴灾辽僭诓涛募诘臐h魏時期,即使有琴曲,也不可能以“十八拍”命名。從段落結(jié)構(gòu)上看,琴曲大曲化需要過程。王小盾文《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新考》中得出結(jié)論“真正的琴大曲現(xiàn)象都是屬于隋唐時代,以及唐以后的現(xiàn)象?!雹馑詿o論是從題目上還是結(jié)構(gòu)上,都難以在漢魏時期形成十八段且以《十八拍》命名的琴樂大曲,但是不排除以其他曲名流傳下來的可能。
署名蔡琰創(chuàng)作的琴曲在當時可能以《胡笳調(diào)》等題目存世,據(jù)《通志》載:“胡笳調(diào)一卷,蔡文姬?!?11)《通志》中將《胡笳調(diào)》列入“右管弦”,應(yīng)為器樂合奏曲,但關(guān)于器樂合奏《胡笳調(diào)》的敘述除《通志》署名蔡文姬外,已找不到其他關(guān)于作者的記載,而《胡笳調(diào)》為名的琴曲卻一直流傳到了唐代,武后時期所輯《碣石調(diào)·幽蘭》卷第五中載有琴曲《胡笳調(diào)》,《碣石調(diào)·幽蘭》卷首小序注明是六朝的舊曲,說明在六朝時期以《胡笳調(diào)》為名的琴曲已發(fā)展成熟,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從《通典》中的器樂合奏曲《胡笳調(diào)》分離出來的,一方面,現(xiàn)存諸多琴曲本就是從器樂合奏中分離出來,如《廣陵散》本但曲,后來發(fā)展成為器樂獨奏曲,另一方面,唐代對于蔡文姬制胡笳琴曲深信不疑,唐《琴史》稱:“世傳《胡笳》乃文姬所作也。”(12)李欣詩云:“蔡女昔造胡笳聲,”等,皆說明在盛唐,“胡笳”琴曲是蔡文姬所作已成為公認的事實。事實上,蔡文姬本就精于古琴演奏,“劉商《胡笳曲序》曰:‘蔡文姬善琴,能為《離鸞》《別鶴》之操’”(13),且其在胡中十二年的經(jīng)歷也使她深入了解了胡笳聲調(diào),寫出了“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樂人興兮彈琴箏?!边@樣優(yōu)秀的詩篇;她收集有《胡笳錄》一卷,深刻地感受了胡笳樂器,因此,存在蔡文姬創(chuàng)作以《胡笳調(diào)》《胡笳》等為題琴曲的可能。
在盛唐天寶年間,《胡笳》琴曲已經(jīng)發(fā)展為十八段的大曲。李欣詩《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中稱:“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14)且這個時期的琴曲已經(jīng)發(fā)展為兩個版本,《琴史》中稱“薛易簡以琴待詔翰林,蓋在天寶中也……十七歲彈胡笳兩本?!?15)說明在盛唐天寶年間,琴曲《胡笳》已經(jīng)發(fā)展為十八段且有兩個版本,而促成了琴曲的大曲化的是——“沈家聲”“祝家聲”。
《樂書》稱:“沈遼集《大胡笳》十八拍,世號為‘沈家聲’《小胡笳》十九拍,末拍為契聲,世號為‘祝家聲’”,《樂書》將琴曲《胡笳》分為兩曲《大胡笳》《小胡笳》,造成后世多認為沈家、祝家所集《胡笳》為截然不同的兩部《胡笳》琴曲,筆者對此觀點存疑,《琴史》中稱:“唐世琴工復各以聲名家,曰:‘馬氏、沈氏、祝氏,又有裴、來、翟、柳、胡、馮諸家聲’,師既異門,學亦隨判,至今曲同而聲異者多矣”(16)的記載可以解釋此問題,其中的“至今曲同而聲異者多矣”說明《胡笳》兩本可能是指同一部母本,只是因“師既異門,學亦隨判”的師承關(guān)系,而形成不同的版本,至于十八段和十九段的差別,是因為“契聲”,這里參考清商大曲結(jié)構(gòu),清商大曲結(jié)束部分是幾段器樂演奏,稱幾部“弦”,有時也用“契”代替,如《明君》結(jié)尾就用“契”。所以“契聲”一般代表結(jié)尾部分,也就是琴曲中的“尾聲”,應(yīng)該是祝家傳譜的特色段落,去掉“契聲一段”,《大胡笳》《小胡笳》皆為十八段,這兩部琴曲題目、段落的高相似度也證明了其源于同一母本。
既然基于同一母本,琴曲大曲化的關(guān)鍵人物自然與“沈、祝家聲”之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聯(lián)?!稑犯娂贩Q:“‘祝家聲’祝氏,不詳何代人也。”(17)關(guān)于“祝家聲”的記載大都持此觀點,所以只能從零星對“沈家聲”的記載入手,歷代文獻關(guān)于“沈家聲”與琴曲《胡笳》的記載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崇文總目》中對于《小胡笳十九拍》一卷下記“偽唐蔡翼撰……琴曲有大、小胡笳?!洞蠛铡肥伺?,沈遼撰,世名《沈家聲》”(18);第二種說法是《樂府詩集》中稱“《琴集》曰……按蔡翼《琴曲》有《大胡笳》十八拍,沈遼集,世名沈家聲’”(19),兩說說法的關(guān)鍵在于十八拍的《大胡笳》是沈遼“集”還是“撰”,下文展開分析。
朱金波《唐代琴學文獻輯考》一文中對沈遼及沈氏所在年代、身份等做了考證:沈遼來自江南沈氏,乃南朝高門沈約之后,當為隋末唐初之人。沈氏著有《沈氏琴書》一卷,撰者“失名”。(20)還有《崇文總目》載《沈氏琴書》一卷下題:“沈氏撰,不著名……有《悲風》《三峽》《流泉》《淥水》《昭君》《下舞》《間弦》并《胡笳四弄》,題盛通師撰”(21)這里的《胡笳四弄》的“胡笳”應(yīng)為“胡笳調(diào)”四弄,兩文皆說明沈氏家族精通“胡笳”類琴曲,且沈氏自南朝沈約始,就是精通音律的世家,所以沈氏家族很可能收集到文姬所作《胡笳曲》,以此為母本,由沈遼增至十八段,并且在一代代琴樂傳承下,到盛唐“以聲名家”,這樣就可以解釋為:沈遼“撰”是指撰十八段《胡笳曲》,而“集”是指家族所集蔡琰所作“胡笳”音調(diào)。
而“祝家聲”的《胡笳》十九拍則是基于“沈家聲”的《胡笳》譜所作?!吨饼S書錄解題》中《大胡笳》十九拍一卷下題:“題隴西董庭蘭撰……又云祝家聲沈家譜不可曉”(22)這里的“祝家聲沈家譜不可曉”可以斷句為:“祝家聲、沈家譜,(皆)不可曉”,但問題在于上文中提到《崇文總目》載《沈氏琴書》一卷,陳振孫著《直齋書錄解題》出版晚于《崇文總目》,且《崇文總目》為宋官修書目,所以陳振孫應(yīng)該讀過《崇文總目》,不應(yīng)說“沈家譜不可曉”,所以斷句應(yīng)該是:“祝家聲(的)沈家譜,不可曉”,說明祝家聲以聲聞名的《胡笳》是基于“沈家琴譜”,上文中也提到,沈家自南朝沈約始,就是精通音律的世家,而“唐代琴工以聲名家”,所以祝家聲可能發(fā)展較晚,至少晚于沈家,在沈家沈遼十八段《胡笳》的基礎(chǔ)上進行改編,最有名的是加“契聲”(尾聲)一拍,成“十九拍”,在唐代發(fā)展成為同沈家同等地位的“祝家聲”。
現(xiàn)存《大胡笳》《小胡笳》曲譜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朱權(quán)所輯《神奇秘譜》中,段落為:《大胡笳》十八段,《小胡笳》六段,其結(jié)構(gòu)最早成型于盛唐琴家董庭蘭?!肚偈贰吩唬骸疤旌髸r鳳州參軍陳懷古善沈、祝二家聲調(diào),以《胡笳》擅名,懷古傳于庭蘭,為之譜?!?23)說明陳懷古學得沈、祝二家聲調(diào),陳懷古又將此藝傳于董庭蘭,而董庭蘭“正大、小胡笳”(《五知齋琴譜》歷代圣賢名錄載),其中的“正”是指正《大胡笳》《小胡笳》的背景、結(jié)構(gòu)。
李欣詩《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中:“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薄八凰犭r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钡染湄S滿的故事情節(jié)皆說明琴曲背景已基本完成,而《樂府詩集》所載:“劉商《胡笳曲序》曰:‘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蘆葉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寫胡笳聲,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闭f明“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蘆葉為吹笳,奏哀怨之音”的背景到“以琴寫《胡笳聲》”的創(chuàng)作是由董庭蘭來完成的,《神奇秘譜》中琴曲《大胡笳》的解題也說:“后唐董庭蘭以琴寫胡笳聲,為大、小胡笳是也?!闭f明琴曲《大胡笳》《小胡笳》以“蔡琰經(jīng)歷”為琴曲背景的確定仍是由董庭蘭完成的。
關(guān)于《神奇秘譜》所載《大胡笳》的十八個小標題是唐代詩人劉商據(jù)董庭蘭所正《大胡笳》所作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古人寫詩,常會在詩后加一個小序,據(jù)馬勤勤論文《不能終結(jié)的〈胡笳十八拍〉真?zhèn)沃疇帯分?,將現(xiàn)存敦煌史料中所載三個劉商《胡笳十八拍》寫本進行校對,認為小序為“魏武帝與邕有舊,以金帛贖之,歸國,因為琴曲,遂寫幽怨之詞。”(24)其中的“因為琴曲,遂寫幽怨之詞”就能說明劉商是據(jù)琴曲寫的詞,劉商是據(jù)董庭蘭所作琴曲,而非蔡文姬的琴曲,因劉商與董庭蘭本就是同時代人,且《樂府詩集》所載:“《胡笳曲序》曰……后董生以琴寫胡笳聲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25)證明了劉商是據(jù)董庭蘭的“胡笳弄”而寫的“幽怨之詞”,不僅如此,《直齋書錄解題》載“《大胡笳》十九拍一卷”下注:“題隴西董庭蘭撰,連劉商辭”(26)也印證了此觀點。
目前普遍能看到的《神奇秘譜》中《小胡笳》六段的結(jié)構(gòu)是經(jīng)董庭蘭定型的?!缎『铡非V載于《神奇秘譜》中的“太古神品”,其所載十六曲多是唐、宋間遺留下來的原寫曲譜,《小胡笳》解題云:“臞仙曰,是曲者,唐董庭蘭所作也?!?27)此觀點從元稹詩《小胡笳引》中“哀笳慢指董家本”可見一斑,說明元稹聽到的琴曲《小胡笳引》為“董家”董庭蘭版本,《神奇秘譜》所載應(yīng)該就是元稹詩中的《小胡笳引》。從內(nèi)容上看,六段分為:正文四段加“前序”“后敘”,應(yīng)該是截取《小胡笳》十九拍而成,其中的“契聲”相當于《小胡笳引》的“后敘”。當時因為有十九段的《小胡笳》,從而命名為《小胡笳引》。
古琴獨奏及琴歌《胡笳十八拍》晚于《大胡笳》《小胡笳》,也參考了《大胡笳》《小胡笳》的琴樂實踐,生長為獨具一格的“胡笳”類琴樂作品,以不同的角度出發(fā),豐富了“胡笳”類琴曲的內(nèi)涵。
“胡笳”類琴樂作品意蘊豐富,在琴史中占有一定地位,研究價值自然不必多說,但筆者深知琴史相關(guān)文獻極為有限,只能在有限的琴學文獻中盡可能地還原胡笳類琴曲的歷史走向,為大家提供一個參考。
注釋:
①[宋]李昉.《太平御覽》(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太平御覽卷第五百八十一,樂部,十九。
②[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四部叢刊景汲古閣本),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樂府詩集卷第二十一。
③[南北朝]沈約.《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十九志第九。
④[宋]鄭樵.《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卷六十四藝文略第二。
⑤[明]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明徐象橒刻本),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卷二經(jīng)類。
⑥[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四部叢刊景汲古閣本),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樂府詩集卷第四十一。
⑦[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四部叢刊景汲古閣本),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樂府詩集卷第五十九。
⑧[明]王驥德:《曲律》(明天啓五年毛以遂刻本),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卷二。
⑨《文學遺產(chǎn)》編輯部編.《〈胡笳十八拍〉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1月,第154頁。
⑩王小盾.《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新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7年,第25頁。
(11)同注(4)。
(12)[宋]朱長文.《琴史》(清康熙楝亭藏書十二種本),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卷三。
(13)[清]沈欽韓.《后漢書疏證》(清光緒二十六年浙江官書局刻本),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卷十。
(14)[唐]殷璠編:《河岳英靈集》(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本),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河岳英靈集上。
(15)[宋]朱長文:《琴史》(清康熙楝亭藏書十二種本),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卷四。
(16)[宋]朱長文:《琴史》(清康熙楝亭藏書十二種本),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卷六。
(17)同注(7)。
(18)[宋]王堯臣:《崇文總目》(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卷一。
(19)[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四部叢刊景汲古閣本),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樂府詩集卷第五十九。
(20)朱金波:《唐代琴學文獻輯考》,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34頁。(21)同注(18).
(22)[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卷十四。
(23)同注(15)。
(24)馬勤勤.《不能終結(jié)的〈胡笳十八拍〉真?zhèn)沃疇帯c王小盾教授商榷》,文化視角,2012年3月10日,第117頁。
(25)同注(7)。
(26)同注(22)。
(27)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6月,第1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