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燕
摘 要 筆者由庖丁對牛的突破聯(lián)想到范文教學的突破與實踐摸索,本文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案例,追求課堂有效有趣有序有活力,以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發(fā)展思維為要,用清晰可操作可持續(xù)生成性強的問題引領,學生開闊了視野,提升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高中語文 突破口 教學策略
《庖丁解?!分杏幸欢巍懊恐劣谧澹嵋娖潆y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這段話對于語文教學也有著啟示作用。筆者以為,課文也是機理縝密、完整自然的生命體——牛,也應該有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突破口,只要找準了這個突破口,就能使課堂教學綱舉目張,課堂充滿生機。對此,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案例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抓文題,設置問題進行突破
文章題目傳達著豐富的信息。有的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你把握好題目,就等于把握了文章的神或脈,以此設置問題就能很好地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如《祝?!?,筆者就抓住小說和題目的特點設置了問題——主人公在幾個“祝?!眻鼍爸蟹謩e得到了什么?這個問題包括的探索點很多:主人公是誰?文本寫到幾次祝福?順序又是怎樣?幾次祝福場景中主人公又是怎樣的?而后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別人都能祝福而主人公不能祝福?作家用意何在?再如,學習《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詩短字少,俗言“字少事大”。筆者依據(jù)詩歌和題目特點設置了“‘號怎么讀?”來撬動本課。這個問題包含著“號”有幾種讀音?“號”的每種音對應怎樣的理解意?詩歌在表達什么意思?要想讀準音,學生就得好好讀,用心理解詩歌。筆者抓住一個字撬動全詩,有挑戰(zhàn)、有趣味、有思考探究性,學生認真閱讀討論思考明白了作家用意,是放聲大喊自己的理想和呼喚高歌時代精神,應讀“二聲”。這樣的設置,往往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泛為聚,引發(fā)思考指導探究,培養(yǎng)提升追夢人。
二、利用注釋,設置問題進行突破
書下注釋是幫助理解文中某一點的,它同時也可能成為我們的突破口,用好它可以點石成金,讓學生在趣味探索中很好地解讀作品。如學習《沁園春·長沙》,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了書下注釋“悵:失意,不暢快。這里用來表達由深思而引發(fā)的激昂慷慨的心緒”的不尋常后,設置了問題——分別是什么引發(fā)了詩人的深思和激昂慷慨的情感?學生探究文本討論獲得,是眼前霜天中競自由的景物引發(fā)詩人深思由誰來主宰國家的命運;誰來主宰呢?是當年揮斥方遒,指點江山,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同學,想到這能不激昂慷慨嗎?再如,學習《守財奴》,筆者抓住了注釋中選自《家庭的苦難》這一點來設置問題——“苦難”一詞在這個典型家庭中具體解釋成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學生要先概括出故事情節(jié),找出情節(jié)背后的深意,合并歸納出共性的情感和思想才行。這不僅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而且還能讓學生細致深刻地把握文本。
三、把握關鍵句,設置問題進行突破
一篇文章總會有一些提攜句、總結(jié)句等,它們要么領起下文,要么總結(jié)上文,要么承上啟下,起到提示點睛作用,把握它們,設置問題探源,也能有滋有味、有條理有生命地品讀文本。如學習《故都的秋》,筆者把握第一段里這句“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設置問題——文中哪些描寫體現(xiàn)了清、靜、悲涼?朗讀體會,找尋語言,討論咂摸,學生理解了作者獨特的審美心理,提升了文學欣賞的品味,培養(yǎng)了熱愛自然和生活之情。學習《百合花》,筆者把握最后一段中“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里晶瑩發(fā)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征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設置問題——你在小說中能找到哪些純潔的感情?小說情節(jié)不復雜,學生很快找到了人物之間美好的純潔感情。筆者順勢追問:人物之間出現(xiàn)不愉快的事,是不是就沒有美好純潔感情的體現(xiàn)?學生再次閱讀思考,有了深入的認識。我又再次追問:除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能不能有美好純潔的感情?人與事之間能不能有美好純潔的感情?學生在驚異中思考找尋,視野再一次擴大,認知進一步挖掘,情感又一次激蕩,依果找因,依果生問,有法有序有趣地解讀了文本。
四、借助感悟,設置問題進行突破
很多文章的生命力是很強的,不僅在那一時代教育著人們,另外的時代也指引著人們。這樣的文本是越品越有味,我們也可以借助這方面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個性地有生命地解讀課文。如學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筆者對同學們說:“第一次讀我覺得孔子有一幫優(yōu)秀的弟子,羨慕;第二次讀我覺得孔子了解弟子,因才點引,敬佩;第三次讀我覺得讓孔子和弟子去治國理政,定國泰民安,繁榮昌盛,向往。請同學們閱讀后思考:為什么老師會覺得讓孔子及弟子治國能國泰民安、繁榮昌盛?”又學《項鏈》時,筆者告訴同學們:第一遍教時,我認為作家用奇妙的筆塑造了一個可恨的女主人公;第二遍教時,我覺得女主人公也是可愛的;第三遍教時,我感到女主人公身后的男主人了不起……這一次,讀完我有這么一種感悟——《項鏈》是送給世界上所有女性朋友的佳作,也是送給世界上所有男性朋友的妙文。隨后,筆者為男女同學分別設置了思考的問題——男同學思考:老師為什么說《項鏈》是送給世界上所有女性朋友的佳作;女同學思考:老師為什么說《項鏈》也是送給世界上所有男性朋友的妙文。這既是指導學生把握文本理解人物,又是引導探索文本的深意。記得班上有位女同學這樣分析道:除了對路瓦載的贊美外,我對他還懷有一份責備,我覺得他的確愛妻子,這沒錯,但不能把愛混同為溺愛,具體到文中成了妻子的嬌縱,路瓦載的一再忍讓,忍讓到一家人付出十年艱辛,代價也太大了,所以在家庭大方向的把握上,路先生沒有當好家,撐好舵。你能不為孩子喝彩嗎?
課文突破口的找尋不是立竿見影的事,它必須經(jīng)過艱難地思維求索,求索思維了也未必找得到找得好,有幾個點我們要去努力,或許能幫我們找到理想的突破口。
要吃透文本。文本沒有吃準吃透,就不可能找到那筋骨交錯的關鍵處。自己的昏昏,只能使別人暈暈。庖丁也是經(jīng)過許多年有心鉆研練就那一手的,而且還“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因而我們得有點執(zhí)著專注精神。
要設置成問題。因為問題是探究的出發(fā)點,是學習的動力源泉,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fā)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沒有生命的問題,學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形式的。因此,我主張用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我們要把知識情感思想得以產(chǎn)生的“問題”提給學生,問題的設置要清晰,可操作可持續(xù)引發(fā)思考,生成性強。問題不易設太多,否則會讓人眼花繚亂,把握不住方向。
要掌握學生學情。學習的主人是學生,如果不考慮學生認知情況,只從教師理解的角度設置突破口,是瞎子摸象,會事倍功半,因而,我們得依照學情設置突破口,要有的放矢,才可能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有恒,有心,有識——相信有一天,我們也能像庖丁躊躇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