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在社會治理中通過起點共建、過程共治、成果共享增強人民群眾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參與感、成就感和公平感,這“三感”共同構成了獲得感的實質內涵,獲得感也因此成為社會治理制度是否健全的關鍵評價指標,對進一步健全社會治理制度起著重要的結果反饋作用。從基層社會治理事件開始的起點共建、過程共治、成果共享到獲得感評價,整體構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不斷健全的邏輯路徑,其目的在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最終實現(xiàn)“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實踐中,要從堅持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完善黨委領導下的社會治理體系和升級以創(chuàng)新為重點的社會治理方式入手完善社會治理制度。
關鍵詞:獲得感;社會治理;完善路徑
中圖分類號:D630? ? ? ? 文獻標識碼:A? ? ? ?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3.04.008
文章編號:1009-6922(2023)04-68-07
[收稿日期]2023-06-17
[作者簡介]阿海曲洛(1987—),女,四川美姑人,博士研究生,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治理、應急管理。
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1]28。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2]并將該部分表述置于“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xiàn)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專章之下,體現(xiàn)了完善的社會治理體系是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載體,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就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作為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成效最終依賴于獲得感的客觀衡量。只有經(jīng)過獲得感的評價和反饋,才能進一步推動社會治理制度日臻完善。因此,本文試圖對社會治理制度和獲得感的理論內涵及其邏輯關系進行解構,以期對如何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進而增強獲得感從理論上提供參考。
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和獲得感的理論內涵
在公共領域,公共部門要實現(xiàn)高質高效的公共服務供給就離不開社會和群眾的廣泛參與?;谏鐣M織的高度分化、社會事務的日益復雜、群眾需求的逐漸增加,政府也對其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供給方式和政策決策方式等做出了相應的轉變和調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wěn)定、維護國家安全[1]28。這既是我國社會發(fā)展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我國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發(fā)生轉變的一個關鍵步驟,還是我國制度設計在理念和實踐上的一個巨大進步。
(一)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的理論內涵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到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再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共建共治共享和社會治理制度的內涵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有學者提出共建共治共享是指:“在社會治理領域進行整體性的布局、規(guī)劃和設計,以實現(xiàn)全體人民既是社會治理的主體也是社會治理的客體、全體人民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的過程、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社會治理的成果?!保?]也有學者從概念框架的視角認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的是主體的一核多元、過程的公共參與和結果的共同享有”[4]。學界對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內涵表述雖不同,但都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一種基本共識,即共建共治共享具有多元共治、全民參與、共同享有的三層理論內涵[5]。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正好符合公共管理領域最新的新公共治理理論的特征和內涵,目前國內外學界關于“治理”的大量探討和研究使這一趨勢成了不可逆轉的主流?!肮步ā斌w現(xiàn)了新公共治理理論的政策制定的復雜性特征?!肮仓巍斌w現(xiàn)了新公共治理理論的多元參與性特征。斯蒂芬·奧斯本指出,新公共治理的核心資源分配機制是“組織間網(wǎng)絡,其責任需要通過網(wǎng)絡內部組織間和人際的協(xié)商來決定”[6]。而“共享”也體現(xiàn)了新公共治理理論對資源共享機制的要求。
本文認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以維護和實現(xiàn)群眾權利為核心,以實現(xiàn)社會充滿活力且和諧有序為目標,多元主體依據(jù)一定的法律和法規(guī)、政策參與社會治理的過程,最終形成可通過社會和諧有序的標準進行衡量的一種具有變遷性的結構性制度框架。共建共治共享是對這種結構性制度關系從行為規(guī)則和機制層面的回應。“共建”即全民共同參與社會建設,是社會治理行動的責任機制;“共治”即全民共同參與社會治理,是社會治理過程的參與機制;“共享”即全民共享社會治理成果,是社會治理成果的分配機制。
(二)獲得感的理論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首次提出“獲得感”的理念;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則明確把是否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獲得感被賦予一種評價標準和評估指標的核心內涵和重要功能。獲得感作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與幸福感、安全感并列的“三感”之一,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具有很重要的考量價值,尤其將它作為一項評估標準,對衡量我國社會治理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功能。有學者認為獲得感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結果、是公平正義價值的體現(xiàn)、是人民群眾的收益考量,是一種人們“對自身客觀實際收益得失的主觀評價”[7]8。“獲得”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結果導向、單向維度的詞匯,它所蘊指的不僅是成果的分配,還包含付出的過程。而獲得感也并不是一維的僅關于自身客觀實際收益得失的主觀評價,也不是簡單的“基于客觀獲得的主觀感受”[8]19。獲得感應該是一個多維度的、立體的,在一定環(huán)境下的一種系統(tǒng)化、多層次、全方位的主觀體驗。在改革中要實現(xiàn)并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就要使群眾在改革中擁有參與改革設計的參與感、在改革中建功立業(yè)的成就感和在改革中得實惠的公平感,這樣才能實實在在地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從這三個維度分析,獲得感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1.群眾在改革中列題目、定舉措的參與感。獲得感實現(xiàn)的前提是群眾在社會發(fā)展中有所付出和勞動,即群眾應參與改革的設計和規(guī)劃,參與列改革題目、定改革舉措的活動?!皥猿止步ü仓喂蚕淼纳鐣卫碓瓌t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治理成本,易于調動人民在治理中的參與感,有利于化解矛盾?!保?]群眾在改革中列題目、定舉措既是一個付出智力、體力的過程,也是群眾需求表達的過程,更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具象化。解民之所需,方知行之所至。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要堅持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擴大群眾的參與度。要讓群眾擁有更好的獲得感就要廣納民智,善于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積極發(fā)動群眾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最大范圍凝聚共識。要暢通參與渠道,以參與感增強獲得感[8]24。
2.群眾在改革中建功立業(yè)的成就感。增強獲得感是群眾在改革過程中有所參與的結果,即直接參與具體事務的開展和項目的實施,這不僅是擴大群眾參與的表現(xiàn),更是為群眾在改革中做出一定成績、獲得一定收益提供路徑和機會。通過群眾智慧和勞動的輸入,在機會均衡的前提下將社會供給轉化為群眾自身所需的民生資源。讓獲得感的評價者和體驗者成為改革的實施者和監(jiān)督者,在參與社會改革發(fā)展的同時通過建功立業(yè)激勵群眾積極投身于改革事業(yè),同時也讓改革過程公開化、透明化,防止暗箱操作和腐敗現(xiàn)象的發(fā)生。
3.群眾在改革中獲得實惠的公平感。獲得感的核心是群眾有權利參與社會發(fā)展成果的分配,即社會改革和發(fā)展為個體帶來實實在在的現(xiàn)實利益。獲得感與公平正義和人民利益相關[10],群眾對現(xiàn)實利益的考量和比較產(chǎn)生的公平感直接關系到獲得感的大小。這種考量可能是通過對個人利益在改革前后狀態(tài)的縱向對比,或對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的橫向對比而進行[7]8;也有可能通過對個人的物質獲得和精神實現(xiàn)兩個層面來進行[11];亦或者不同收入群體和公平認知差異對現(xiàn)實利益的考量會有所不同繼而影響個體對獲得感的感知[12]。
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和獲得感的邏輯關系
(一)共建共治共享和獲得感的內涵邏輯
1.“共建”是提升群眾參與感的基本路徑。共建主要指的是多元主體在政府的主導下共同參與社會建設,參與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F(xiàn)在所講的“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陸學藝(2009)認為社會建設主要包括實體建設和制度建設兩大方面[13],馬慶鈺(2018)認為社會建設主要分為社會事業(yè)建設、社會法治建設和社會力量建設三方面[14]。通過對黨的十九大報告進行深入解讀,共建是指在政府核心主導下企事業(yè)單位、各類社會組織、群眾等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在教育、就業(yè)和收入、社會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國家安全等諸多社會領域共同參與決策和建設。共建不僅意味著要滿足群眾參與日益復雜的政策制定和政策執(zhí)行的需求,更在于實現(xiàn)公共部門提供公共服務方式的轉變——從公共部門單向供給轉向公共部門和社會多元主體協(xié)同供給,社會多元主體的參與能夠實現(xiàn)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供給效率、群眾滿意度等質的飛躍,從而高質量增強群眾的參與感。
2.“共治”是增強群眾成就感的主要方式。共治指的是多元主體在政府的主導下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在參與中有所成就。斯蒂芬·奧斯本對“新公共治理”這一公共管理領域最流行的理論熱點進行了綜合性介紹和探討,提出“新公共治理在全球范圍內已經(jīng)被視為21世紀公共服務管理的重要理論構想和實踐指南”[15]。俞可平提出了“善治”并將其視為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中國方案,無論中西方語境下的治理有何異同,治理已經(jīng)成為全球各國政府推崇的一種治國路徑和工具,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全球化語境下的治理是一種發(fā)生在不同的國家、區(qū)域和全球層面的現(xiàn)象,需要全面和辯證地看待,同時也要去發(fā)現(xiàn)這些層面的治理之間存在怎樣的差異性。我國的共治是在以中國共產(chǎn)黨為核心的領導和統(tǒng)籌之下,各社會組織、企業(yè)、群眾多元參與基層社會的“一核多元”式的多元治理,是黨建引領下的基層自治,這種共治不同于西方語境下的去中心化的治理,而是“一核多元”原則下的多元主體參與,這種共治方式顯然更加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現(xiàn)狀。在“一核多元”的引領下,我國基層社會尤其是很多省市的社區(qū)治理顯示出井然有序、高質高效的局面,大幅增強了群眾在社會治理中建功立業(yè)的成就感。
3.“共享”是提升群眾公平感的根本途徑。共享指的是共同分享社會治理成果,實現(xiàn)群眾在參與中多勞多得的公平感。共享即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社會發(fā)展的成果,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從而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享是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直接體現(xiàn),其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增強群眾的獲得感,主要任務是解決社會分配不公平、地區(qū)發(fā)展不均衡的問題。它直接體現(xiàn)了我國社會治理的資源分配機制原則,其分配的對象主要是社會治理成果這塊“蛋糕”,包括社會發(fā)展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各種發(fā)展機會等。共建和共治是對群眾參與需求,同時也是義務的一種回應;而共享則是對群眾權利的保障和承諾,也是一種激勵。
(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和獲得感的邏輯路徑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我們黨在長期探索中形成的,被實踐證明符合國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社會治理規(guī)律的科學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和獲得感之間的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圖1顯示了一個邏輯關系鏈:在社會治理制度內部,共建、共治、共享以起點、過程和結果三個環(huán)節(jié)共同構建了一個以時間維度向前發(fā)展的動態(tài)治理制度邏輯。共建增強參與感,共治增強成就感,共享增強公平感,而參與感、成就感和公平感最終統(tǒng)一構成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通過獲得感的評價,社會治理效果反饋給政策制定者,政策制定者根據(jù)反饋結果對原來的社會治理制度進行調整,最終經(jīng)過多輪螺旋上升狀的循環(huán)往復,社會治理制度不斷優(yōu)化,最終的目標就是使人民群眾獲得感最大化,從而實現(xiàn)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1.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內部邏輯。共建是實現(xiàn)共治共享的前提和基礎。我國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因此,讓企業(yè)組織、社會組織、群眾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參與教育、就業(yè)、社會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等社會各領域的決策,不僅為各種社會組織和個體提供表達需求的機會,同時也為保障和實現(xiàn)群眾的政治參與權利提供路徑。群眾參與社會建設,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是一種義務。從這個角度而言,共建是社會和群眾各自應承擔的一份責任和義務。從起點到結果必然要經(jīng)歷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共治,這是整個社會治理制度的核心。共治一方面意味著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的多元主體承擔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多元主體參與對資源的具體使用和政策的執(zhí)行。群眾只有具體參與社會治理中每一項具體的社會活動和項目,才能夠對各自在社會建設和治理中貢獻了多大力量、應分配多大利益有清晰認識,并且從主觀角度對公平的感知提供認知基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為群眾監(jiān)督政府提供了保障和實現(xiàn)路徑,使社會治理過程更加透明和公開,同時也為減少甚至消除腐敗營造更加嚴格的監(jiān)督環(huán)境。共享是整個社會治理制度的最后階段,是對社會治理成果和利益增量進行分配的活動,這種利益增量包括物質財富、精神成果、發(fā)展機會等有形或者無形的利益。共享是共治和共建的最終目標與動力來源,良好的共享關系會推動共建行為,從而促進共治,構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社會治理局面。
2.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和獲得感的邏輯關系。獲得感是對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的評價,社會治理的重要目的在于增強人民的獲得感[16],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運行的最終效果,應該由獲得感作為評價標準進行客觀評估。有學者認為:“獲得感不僅可以反映出民眾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切實感受到受益于社會改革成果,而且可以在社會改革與民生福祉事業(yè)推進中發(fā)揮出協(xié)調器的作用。”[17]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fā):即獲得感不僅僅是一項評價標準,還起著協(xié)調器的作用,在整個邏輯中,它既是上一階段(起點、過程、結果)的評價指標,又為下一階段(反饋、提升、目標)提供提檔升級的信息來源,對整個過程邏輯路徑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對社會治理制度的評價和進化發(fā)揮著關鍵的調節(jié)器作用。獲得感的評價是可以通過共建對參與感的增強、共治對成就感的增強和共享對公平感的增強進行指標體系的具體化。
三、增強獲得感的社會治理制度完善路徑
俞可平認為:“治理體制和治理行為主要體現(xiàn)國家的工具理性。治理是一種政治行為,它體現(xiàn)著一定的政治價值,但治理行為的技術性因素要重于其價值性因素。”[18]因此,在對什么是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的價值理性問題進行闡明的前提下,我們還要對如何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這一工具理性問題給予回應。要高質量構建能夠增強群眾獲得感的社會治理制度,就要在黨的領導下從社會治理的治理理念、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三方面作深入思考。
(一)加強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領導力
在社會治理中堅持黨的領導,要不斷提高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發(fā)揮黨在社會治理中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作用,構建“一元多核”的社會治理格局。第一,“通過樞紐型黨組織建設,使基層黨組織成為自治性人民團體、行業(yè)協(xié)會、綜合性社會組織、專業(yè)社會組織發(fā)展的資源共享平臺,以對社會組織發(fā)展的支撐,增強黨在這些社會組織中的影響力”[19]。第二,從宏觀上完善社會治理制度,注重治理機制和治理規(guī)則在縱向時間維度上的銜接和橫向部門之間的協(xié)調,避免治理格局碎片化。第三,厘清政府、社會組織、個人的責任和職能邊界,為社會治理各參與主體劃定責任和義務的范圍,避免職能責任混亂。第四,社會不公會帶來治理危機,應當對收入分配改革做頂層規(guī)劃,讓更多的社會弱勢群體能夠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果實[20]。
(二)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
社會治理的本質是謀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人民是社會治理的基礎,是社會治理的根本主體。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大背景下,要在全社會廣泛樹立起社會發(fā)展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職責共擔理念,構建政府、社會組織和全體人民同舟共濟的發(fā)展共識,激發(fā)社會各界力量和全體民眾參與社會建設、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樹立起合作共治的理念,合作首先意味著主客體結構的消解,意味著政府要根除其行政傲慢,絕不能凌駕于其他社會治理主體之上,而且要與其他社會治理行動者之間形成一種平等合作的觀念和關系[21];樹立公平公正的分配價值理念,該價值理念主要體現(xiàn)在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程序公平、分配公平等層面。只有堅持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并建立為社會群眾所認同并接受的價值規(guī)范,才能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打下扎實的思想根基。
(三)完善黨委領導下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
社會治理制度體系是社會治理主體為了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而制定的具有約束性的各種行政法規(guī)、章程、制度、公約的總稱,包括正式的制度規(guī)則和非正式制度安排[22]。正式的制度規(guī)則即法律制度,“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3],要構建完善的社會治理制度,必須先有體現(xiàn)公平正義、保障人民正當權益,規(guī)范政府、社會組織、全體民眾的各種社會行為的良法。法治為構建社會治理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是實現(xiàn)共建共治共享的必要條件。要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就要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非正式制度安排即道德體系、風俗習慣、鄉(xiāng)規(guī)民約,完善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作為法治的補充,對社會治理各主體的行為規(guī)范和利益分配起著重要的內在約束和內在調解作用。要加強正式制度規(guī)范和非正式制度安排,在基層社區(qū)治理中強調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結合,通過正式的制度建設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之間的相互接洽和融合,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供優(yōu)化的制度保障體系。新中國成立至今,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探索和制度建設,我國逐步構建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完善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xié)商、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24],為政府、社會組織、全體民眾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一個外部矛盾得以化解、安全有所保障、個人基本權利能夠實現(xiàn)、個體自尊自信樂觀、基層自治良性互動的良好社會治理內外部環(huán)境。
(四)升級以創(chuàng)新為重點的社會治理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fā)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有序?!保?5]要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方式,就要綜合運用經(jīng)濟、行政、法治、科技等多領域的資源和手段,不斷推進系統(tǒng)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社會治理制度發(fā)展至今,治理方式的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治理體系建設和技術手段的創(chuàng)新上。在治理體系建設方面:首先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矛盾預防和化解機制的建設上,其次是運用創(chuàng)新型思維發(fā)揮基層各類組織的作用,推動基層網(wǎng)絡化、數(shù)據(jù)化、智慧化、法治化建設。在治理技術層面:信息化治理手段的運用為多元主體參與共治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會產(chǎn)生諸多復雜問題,通過大數(shù)據(jù)、信息化、數(shù)據(jù)平臺等多種技術手段作為輔助工具,為共建共治共享的實現(xiàn)提供了技術支撐。在治理的具體方法和模式上:各地方政府成功的基層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舉措應及時進行經(jīng)驗總結和推廣,學者們也應該對既有的成功的基層社會治理經(jīng)驗和學術成果進行學習和推廣,為我國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和完善提供廣泛的實踐案例。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4.
[3]馬海韻.“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理論內涵:基于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視角[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4):140.
[4]夏錦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理論構建與實踐探索[J].江蘇社會科學,2018(3):57.
[5]劉燕妮.“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的生成邏輯和制度優(yōu)勢[J].重慶社會科學,2022(1):69.
[6]OSBORNE S P.Managing the Coordination of Social Services in the Mixed Economy of Welfare: Competition,Cooperation or Common Cause?[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7(8):317.
[7]王浦劬,季程遠.新時代國家治理的良政基準與善治標尺:人民獲得感的意蘊和量度[J].中國行政管理,2018(1).
[8]曹現(xiàn)強,李爍.獲得感的時代內涵與國外經(jīng)驗借鑒[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
[9]魯可榮.共同富裕視域下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路徑研究:以長三角先發(fā)地區(qū)為例[J].社會科學輯刊,2022(6):103.
[10]唐鈞.在參與與共享中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50.
[11]鄭風田,陳思宇.獲得感是社會發(fā)展最優(yōu)衡量標準:兼評其與幸福感、包容性發(fā)展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8.
[12]黃艷敏,張文娟,趙娟霞.實際獲得、公平認知與居民獲得感[J].現(xiàn)代經(jīng)濟探討,2017(11):2.
[13]陸學藝.關于社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1):3.
[14]馬慶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意涵解讀[J].行政管理改革,2018(3):35.
[15]OSBORNE S P.新公共治理?:公共治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新觀點[M].包國憲,趙曉軍,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作者前言.
[16]邵雅利.共享發(fā)展增強人民獲得感[J].人民論壇,2018(3):88.
[17]邢占軍,牛千.獲得感:供需視閾下共享發(fā)展的新標桿[J].理論學刊,2017(5):109.
[18]俞可平.中國的治理改革(1978—2018)[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71(3):49.
[19]周文翠,陳自才.社會治理制度效能提升的三個著力點[J].理論探討,2020(4):27.
[20]俞可平.論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83.
[21]張康之.公共行政的行動主義[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313,216-222.
[22]向春玲.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新思路與新舉措[J].治理現(xiàn)代化研究,2018(3):84.
[2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285.
[24]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287.
[2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