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箐蓮
高中歷史受單一教學目標和“升學率”的影響,為了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記住更多的知識內容,在教學中不乏一些“題海戰(zhàn)術”“死記硬背”等“急功近利”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往往是將歷史事件孤立地教授給學生,讓他們記住一系列的事實和日期。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理念的變化,單純記憶和傳遞知識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需要更加綜合和深入地理解歷史,將歷史與其他學科和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綜合分析能力和跨學科的視野。因此,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整體性教學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超越了單一事件和人物的記憶,通過關注歷史事件和現(xiàn)象的內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建立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體系。探索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相互影響和共同特征,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歷史的發(fā)展脈絡和演變過程。同時,歷史的整體性視角還能讓學生認識到歷史與其他學科的關聯(lián),如文學、藝術、科學等,培養(yǎng)跨學科思維能力。
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整體性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更深入的歷史知識,還可以提升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可以學會提出問題、收集證據(jù)、推理和歸納,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和見解。這種批判性思維能力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多重解釋和不同觀點,提升自身思辨能力和判斷力。因此,作為推動教育改革的一分子,高中歷史教師需要依托大概念教學理念開展整體性教學改革,幫助學生建立全面而深入的歷史認知,培養(yǎng)跨學科的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歷史的意義和價值,并將這些思維和能力運用到日常生活和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為其之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基礎。
一、大概念視角下高中歷史整體教學設計概念
(一)大概念是多學科知識的整合
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改革將多學科融合為一個重要的方向,旨在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并培養(yǎng)其跨學科思維能力。將歷史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結合,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更為豐富的學習場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首先,多學科融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歷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文學、藝術、科學等學科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文學作品、藝術品、科學實驗等多種資源,讓學生通過文學作品中的描寫、藝術作品中的表現(xiàn)以及科學實驗中的原理,進一步理解歷史事件的文化背景、社會氛圍和科學發(fā)展。多學科融合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還能培養(yǎng)其對不同學科的綜合應用能力。
其次,歷史事件往往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需要學生具備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引入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可以使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和維度審視歷史事件,提出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
最后,歷史知識并不僅僅是為了在課堂上學習和考試,更重要的是能夠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開展多學科融合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將歷史知識與公民教育、道德思想、社會問題等領域相結合,思考歷史對社會的影響,探討歷史事件的價值和教訓,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二)整體性是大單元教學的延伸
高中歷史整體性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旨在將歷史知識按照整體性的原則進行組織和呈現(xiàn),使學生能夠全面、系統(tǒng)地理解歷史的發(fā)展和變遷。這種教學方法超越了傳統(tǒng)的零散知識點教學,將歷史知識與概念、原因、影響等相互關聯(lián)的要素相結合,構建一個有機的知識體系。
高中歷史整體性教學強調歷史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和相互關聯(lián)。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往往以時間軸為主導,按照時間順序教授各個歷史時期的知識點。而整體性教學則將歷史時期的劃分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突出歷史事件和現(xiàn)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教師可以通過提供相關背景知識、分析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和相互影響,幫助學生建立更為完整的歷史認知框架。
綜上所述,大概念式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更為綜合和深入的歷史知識體系,培養(yǎng)跨學科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將歷史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
二、大概念視角下高中歷史整體性教學設計路徑
(一)基于學科融合,實現(xiàn)概念拓展
1.依托歷史主題,探索政治、地理橫向融合。
在高中歷史大概念、整體性教學改革中,為了突出主題,教師需要將歷史知識按照整體性原則進行組織和呈現(xiàn),讓學生能夠全面、系統(tǒng)地理解歷史的發(fā)展和變遷。對此,教師可以從歷史主題出發(fā),橫向探索與歷史相關的學科,如政治、地理,拓展融合,為學生提供更全面和系統(tǒng)的學習資料,幫助學生構建更立體的歷史知識體系。
以“學習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地理環(huán)境對政治制度的塑造和發(fā)展產生的影響。比如,希臘的地理地勢和分散的島嶼導致希臘城邦制度的形成。由于地理條件的分離和山脈的隔絕,不同的城邦形成了獨立的政治實體,每個城邦都有自己的政府和領導者,造成城邦之間的競爭和政治發(fā)展的多樣性。深入研究地理環(huán)境對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的影響,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地理條件如何影響政治權力的分布、城市規(guī)劃和外交關系的建立。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使其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歷史事件和政治制度的形成過程。
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政治制度與當時的哲學、藝術和文化等方面的關系。比如,在希臘城邦制度中,民主和公民參與是重要的政治理念,這種政治制度與希臘的哲學思想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等密切相關。學生可以通過研究哲學思想的方式了解希臘城邦制度背后的政治理念和價值觀以及其對社會組織和公共事務的影響。探討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之間的關系,能夠使學生加深對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的理解,并思考政治制度如何與社會價值觀和思想交織在一起。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和文化意識,使其能夠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和意義。
2.結合歷史資料,探索數(shù)學、英語縱向融合。
依托大概念理念對學生進行整體性教學的探索實踐,除了需要橫向拓展進行學科融合之外,還需要探究縱向拓展路徑。比如,將數(shù)學與歷史學科融合,為學生提供不一樣的學習思路,讓學生擁有更多維的思考角度,助力學生思維能力與素養(yǎng)的提升。
在歷史與數(shù)學的融合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數(shù)學軟件或繪圖工具創(chuàng)建時間軸,將歷史事件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排列。時間軸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不同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時間和先后關系。學生可以在時間軸上標注關鍵事件、人物和重要日期,形成清晰的歷史時間線。制作歷史時間軸,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時序關系,并從中發(fā)現(xiàn)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歷史數(shù)據(jù)創(chuàng)建柱狀圖,比較不同國家、時期或事件的指標。比如,鼓勵學生制作柱狀圖,比較不同國家在某個時期的人口數(shù)量、GDP或軍事力量等指標。比較柱狀圖的高度或長度,學生可以得出關于歷史事件或趨勢的結論,并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討論??梢?,運用圖表和圖形,可以將歷史數(shù)據(jù)可視化,使抽象的歷史概念更具體、可感知。
在歷史與英語的融合中,教師可以結合“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單元主題進行引導,選擇相關的英語文學作品,如英美文學經(jīng)典作品或19世紀以來的文學代表作品,讓學生在歷史背景下進行閱讀和分析。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的方式了解當時社會、文化背景以及作家的思想觀點,進一步理解歷史事件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文學作品的翻譯和解讀,將英語文學作品翻譯成中文或將中文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在翻譯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提升英語語言能力,還能深入理解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此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以歷史為背景創(chuàng)作英語文學作品,如寫一篇歷史小說、編寫歷史劇本或創(chuàng)作歷史詩歌等,通過創(chuàng)作和表達,讓學生運用英語語言技巧將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化,體現(xiàn)個人對歷史的理解和思考。
將歷史主題與數(shù)學、英語進行縱向拓展融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與歷史之間的聯(lián)系,提升其英語語言能力,同時深化其對歷史和文學的理解。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領域,還提升了批判性思維、研究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基于單元整體,實現(xiàn)教學延伸
1.史料融合,強化學生時空觀念。
在開展學科融合對學生進行大概念教學引導之后,教師需要重新回歸課本,依托歷史學習主題進行單元拓展與整合,讓學生在單元理解和豐富資料拓展中形成一定的時空觀念,助力其素養(yǎng)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教學主題為學生布置探索任務,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內容進行史料的融合探索。比如,為學生布置“探究宋朝時期GDP是否是世界第一”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尋找相關的史料和證據(jù),如歷史文獻、古代經(jīng)濟記載、考古發(fā)現(xiàn)等。學生可以利用課本教材、互聯(lián)網(wǎng)和其他資源進行研究,搜集相關資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教授學生如何對史料進行分析和評估,引導學生仔細審視史料的來源、可信度和偏見,并進行比較和對比。學生則需要判斷史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并找出支持或反駁宋朝GDP世界第一的證據(jù)。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歷史推理的思維來分析和解讀史料。學生可以從史料中尋找經(jīng)濟狀況、貿易活動、資源利用等方面的線索,推斷宋朝時期的經(jīng)濟實力,并與其他時期的國家進行比較。
最后,教師可以通過數(shù)據(jù)分享交流會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相互討論,為其提供更多維度的探索思路。以“探究宋朝時期GDP是否是世界第一”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歷史的時空變遷和聯(lián)系,將宋朝時期的經(jīng)濟狀況與當時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背景聯(lián)系起來,形成對歷史發(fā)展的整體性認識。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深入了解宋朝時期的經(jīng)濟發(fā)展,還能夠提升歷史時空觀念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2.文化融合,增強學生責任意識。
在歷史整體性拓展與大概念延伸的實踐探索中,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為學生提供更多維度的學習素材,以優(yōu)秀的文化內容浸潤與熏陶學生,助力學生更多元地成長。
以高中歷史課題“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讓學生了解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背景、原因和重要事件,講解歷史文獻、名人思想家的觀點和爭議性事件,讓學生對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有更全面的認識。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思想解放對中國社會的意義和影響,讓學生理解思想解放是中國社會向前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對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念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將歷史思想解放與當代社會問題聯(lián)系起來,鼓勵學生關注和思考當前社會中存在的思想束縛、傳統(tǒng)觀念的挑戰(zhàn)等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身為當代年輕人的責任和使命。
最后,教師需引導學生意識到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與中國的文化遺產密切相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文化遺址、博物館等,讓其親身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對文化遺產的尊重和保護意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珍視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同時也調動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
(三)基于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目標延伸
在高中歷史大概念和整體性教學改革中,教師可以依托核心素養(yǎng)來延伸教學目標,以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史料鑒別和分析能力、多元思維、歷史解釋能力以及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并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結合核心素養(yǎng)進行教學目標的延伸,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學習資源,還能夠推動高中歷史課程朝著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方面發(fā)展,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的新改革,助力學生的多元成長。
三、結語
綜上所述,依托大概念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改革,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和現(xiàn)象,還能讓學生認識到歷史與其他學科的關聯(lián),培養(yǎng)跨學科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好奇心,使其能夠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究歷史的意義和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性思維和歷史素養(yǎng),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使其成為具有廣闊視野和擁有正確三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