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英,張豪永
(東北林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大思政課”是關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及學生人生“拔節(jié)孕穗期”的關鍵大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xiàn)實結合起來”[1]。這意味著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開好、講好、學好“大思政課”,要在認清“大思政課”本質的前提下摒棄老一套“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更不能捧著書本和教義“干巴巴地講”,應該將“大思政課”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不斷深挖“大思政課”育人育才的重要價值,并通過多種方式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目前,我國“大思政課”有關理論與實踐的探索經(jīng)過了一段較長的時間,善用“大思政課”在全國范圍內已形成濃厚氛圍。新時代善用“大思政課”、建設“大思政課”要建立在對“大思政課”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深挖其價值意蘊,探索具有可行性的“大思政課”建設思路。總之,“大思政課”建設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全局性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中汲取精神力量,正確把握“大思政課”的鮮明政治立場和育人根本任務,在“大思政課”潤物細無聲的培養(yǎng)中將學生打造成為立大志、成大才、擔大任的時代新人。
家長在實施助教的過程中,教師應遵循一定的指導原則進行指導,把教育理念貫穿于指導過程中,并能根據(jù)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提供幫助和調整,既不要嚴管高控,也不能放任自流。應針對家長的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指導方法和策略,提高指導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科學性。
“大思政課”要在“大”上做文章,是指在我國現(xiàn)有思政課基礎上,立足于新時代背景之下,“從大歷史、大時代、大理論三重視角進一步推進構建跨越五千年歷史、胸懷‘兩個大局’、多角度論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思政課新體系”[2]?!按笏颊n”克服了傳統(tǒng)思政課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具備時間的廣度、時代的跨度、理論的深度,成為增強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大課、激勵學生建設偉業(yè)的時代大課、運用先進思想武裝學生頭腦的理論大課。
最后樁身混凝土澆筑之前需要固定鋼筋籠,而鋼筋籠的制作和安裝以及主筋接頭需要錯開50%,每隔1.5 m需要用點焊來固定螺旋箍筋和主筋。同時以2 m為間隔增設加勁箍。如果鋼筋籠的長度在15 m以上,則需要分段制作。鋼筋籠吊裝就位后要及時焊接,將鋼筋籠固定在正確的位置和標高處。
1.“大思政課”是增強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大課?!按笏颊n”不僅僅是指空間維度上將思政課堂與社會課堂相結合的“大”[3],更是時間維度上向前弘揚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歷史,向后發(fā)揚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大”。我國古代雖然并未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自古以來國家就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活動,經(jīng)過千年的歷史沉淀使其成為了一堂歷史大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五千年凝成的智慧結晶為我國思政課建設提供了力量源泉;新中國的興盛發(fā)達僅用七十余年,這樣輝煌的歷史也為思政課提供了震撼人心的前進力量,使之成為增強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大課。一方面,“大思政課”是加強學習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歷經(jīng)歲月沉淀下來的歷史文化的歷史大課?!按笏颊n”作為教育工作的組成部分,必然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宣揚和傳播中華民族歷史,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五千年歷史中挖掘有利于塑造良好社會風氣、規(guī)范人們言行舉止、引導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并通過教師的授課、社會的互動、學生的吸收將其繼承、發(fā)揚,以培育學生良好品質。另一方面,“大思政課”還是重點抓“四史教育”的歷史大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當代學生的新思想、新理念上的作用,強調要喚醒當代學生的使命與擔當。宣揚戰(zhàn)爭年代中有志之士為保家衛(wèi)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精神;“利用好黨的紅色故事、紅色資源、紅色基因,發(fā)揚其高貴品質和無私精神”[4];講好中華民族從一窮二白到碩果累累的轉變故事,弘揚艱苦奮斗、不怕困難等優(yōu)秀品質。讓后輩們追憶這些艱苦歲月和奮斗往事,成為增強家國情懷的珍貴記憶,成為其不能忘懷的歷史大課。
1.鞏固學科理論基礎,以大道理激發(fā)“大思政課”思辨力。理論知識教育是思政課的教學核心,揭示了思政課運作規(guī)律和內在本質。長期以來,我國思政課教學將馬克思主義學科理論簡單化、空洞化、模板化,致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不透徹、不充分、不完整,因而學生思辨力弱化。這就要求講好“大思政課”必須鞏固學科理論基礎,講清馬克思主義的大道理,激發(fā)活躍的思辨力。其一,要求教師提高政治素養(yǎng)、結合自身經(jīng)驗進行授課。大學時期正處于學習上的發(fā)展期,由于缺乏社會經(jīng)驗,對“大思政課”理論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這就要求老師站在政治高度,結合自身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入剖析,言傳身教地講透理論,便于學生理解與接受。其二,要求教師明確授課內容是否能夠引起學生興趣、授課內容是否全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歷史上許多成功事例皆是出于對興趣與愛好的堅持。“大思政課”教學同理,繁雜的理論知識離開了學習興趣,學生則無法對馬克思主義做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思辨力的運作離不開對理論的深刻分析,教師對所授課內容準備充分、分析透徹,也有助于學生接受大道理、養(yǎng)成理論思維。其三,要求用最新的教材、最通俗易懂的授課方式。馬克思主義雖然已經(jīng)是一個完整的理論系統(tǒng),但后人對其內容的理解與運用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新產(chǎn)物,這就要求“大思政課”教師授課時要運用最新的理論成果進行講解和傳播;理論知識豐富且復雜,加之與時代相結合加劇了學生的理解難度,以簡單化、明白易曉的授課方式進行教學,更能促進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激發(fā)“大思政課”的思辨能力。
阿姨如果沒有長期的規(guī)劃和考慮,就很難踏實、認真地進行學習和自我完善,引導阿姨做好職業(yè)設計和規(guī)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國內國外“兩個大局”,從更高層面對思政教育做出更深層次的論述,新時代也賦予了“大思政課”更為深遠的價值意蘊。對當代學生而言,“大思政課”有著明確價值取向、筑牢信念之基、激發(fā)內生動力的重要價值。
3.為增強“四個意識”激發(fā)內生動力?!啊笏颊n’不僅是一門理論性課程,更是一門政治性課程,理解其價值意蘊還需要從政治角度入手”[9]。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政治要強”的要求,表明“大思政課”要立足于政治高度來觀察、分析問題,以政治清醒來解決和處理思想政治理論問題??v觀我國百年黨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均注重思政教育工作,每一門思政課都是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結合我國實際國情以及長期以來的社會實踐經(jīng)驗而設立的[10],是歷史性和實踐性的統(tǒng)一,是“大思政課”政治性的重要體現(xiàn)。因而,“大思政課”政治性不能“沒有生命、干巴巴的”,應以時代為題材,將黨的基本理論、路線和方針貫穿于“大思政課”教育之中,堅持與時代發(fā)展潮流相結合,把思政教育與其他各項工作有機結合,發(fā)揮思政課作為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壓艙石”作用。做到立足新時代,提高學生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教師座談會以來,“大思政課”建設氛圍在全國愈發(fā)濃厚。對此,新時代對“大思政課”建設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要想建設好“大思政課”應不斷優(yōu)化建設路徑,教師以大道理激發(fā)“大思政課”思辨力;教學內容以大歷史培育“大思政課”自信力;同時注重以大環(huán)境鑄就“大思政課”引領力;還要整合多方資源以提升“大思政課”影響力。
1.為謹記“國之大者”明確價值取向。培育好時代新人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明確價值取向。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要做到胸懷“國之大者”,理解“大思政課”的價值意蘊首先要立足于“國之大者”的戰(zhàn)略高度。因此,“大思政課”有著為謹記“國之大者”明確價值取向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大思政課”通過思政教學與社會實踐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脫離實際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長期以來,我國思政課僅停留在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學生無法具體感知我國社會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現(xiàn)狀、公共事務服務意義,無法深刻體會黨和國家為人民服務的決心。由此,“大思政課”要求不僅要體會到“學生”這一特定身份,也應體會到其在社會上的其他身份,有利于培養(yǎng)其社會責任感和承擔義務的意識。另一方面,“大思政課”立足于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立足我國發(fā)展新階段。從大局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參加現(xiàn)代化建設的責任和意識,培養(yǎng)其將報效祖國、為人民服務當作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主導方向。由此,“大思政課”使學生能夠成長為習近平總書記和人民所期望的有大局觀、自覺講政治、能夠強化責任擔當、學會居安思危的“國之大者”。
3.“大思政課”是運用先進思想武裝學生頭腦的理論大課?!按笏颊n”還指理論之“大”,強調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簡單來說,培育當代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系統(tǒng)闡明“大思政課”如何通過一系列理論成果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完成“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目標和任務。一方面,“大思政課”這堂理論大課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新的歷史階段,我國思政課的科學理論體系沒有變,核心要求是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愈加激烈且復雜的形勢下,通過“大思政課”用實力宣揚、講透馬克思主義,講好馬克思中國化的故事,拓展學生視野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大思政課”這堂理論大課注重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清中國共產(chǎn)黨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領導人民斗爭“從翻身做主到國富民強的故事,講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用理論武裝學生頭腦,達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的”[6]。教育引導學生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覺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為祖國大好河山和人民幸福生活奉獻終身。凡此種種,皆表明了“大思政課”是一堂武裝學生頭腦的理論大課。
2.為樹立“四個自信”筑牢信念之基。“大思政課”集齊眾多先進思想與理論為一體,“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與掌握‘大思政課’發(fā)展的內在邏輯,這是其他學科所沒有的獨特之處與突出優(yōu)勢”[7]。因此,“大思政課”為學生樹立“四個自信”筑牢信念之基增添了底氣和信心。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發(fā)展階段提出“兩個結合”,這表明“大思政課”要深入研究這一重大理論命題,站在建黨百年歷史關鍵節(jié)點、“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期,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價值,深刻總結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實踐經(jīng)驗,自覺將能夠幫助學生堅定“四個自信”的元素融入“大思政課”中,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底氣所在。另一方面,“大思政課”不僅講理論上的大道理,還要擺出中國崛起的不爭事實,助推我國構建自己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這些都表明“大思政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深入研究,更需要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相關聯(lián)的思政教育?!吧羁谭治鏊膫€自信的內在邏輯、詳盡闡釋其價值,是教育引導學生堅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必勝的決心和信心所在”[8]。因此,“大思政課”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刻領悟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在學習與實踐中筑牢信念之基。
2.“大思政課”是激勵學生建設偉業(yè)的時代大課?!按笏颊n”也指育人格局之“大”,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更立足于我國“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翱偟膩碚f,就是要立足于新時代‘兩個大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5]。“大思政課”在這兩個大局中,順應時代要求,成為把握時代發(fā)展脈搏、激勵學生勇立潮頭,建設偉大復興事業(yè)的時代大課。一方面,“大思政課”是直面新時代中國乃至世界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等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與弊端問題的時代大課。要解釋清楚存在的矛盾與弊端問題,應以“大時代”“大成就”“大道理”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辯證看待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激勵其辯證看待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將存在的“危”轉化為“機”,將壓力轉化為動力。以此激發(fā)學生對我國社會發(fā)展充滿信心,對未來道路充滿憧憬,做好迎接未來建設偉大事業(yè)道路上艱苦和復雜的準備。另一方面,“大思政課”是結合當代學生時代重任的時代大課。在國際形勢瞬息萬變的今天,在萬物處于高速更新的時代中,學生需要有正確引導方能應對自如,這時“大思政課”在關鍵時刻對學生的引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進入新時代,時代重任與時代擔當意識的傳承都離不開“大思政課”對學生的教育與引導。引導學生自覺將個人小我融入家國大我中,將青春和力量齊聚、深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自覺承擔起建設偉大復興事業(yè)的時代重任,以此凸顯出“大思政課”的大格局和時代特性。
傣錦的紋樣種類繁多,根據(jù)表現(xiàn)對象(即原型依據(jù))主要可分為三類:一是表現(xiàn)自然物類的象生形紋樣,包括植物紋樣(如刺花、芭蕉花、八角花等)、動物紋樣(如象腳紋、孔雀紋、蚯蚓紋等)、天體紋樣(常見的有日紋、月紋、星紋等);二是表現(xiàn)傣族的生產(chǎn)、生活及其宗教信仰的紋樣,如繞線板紋、梭子紋、奘房、佛塔、凈水瓶等;三是裝飾紋,即指那些純粹從裝飾效果出發(fā)設計的,無特定意義的點、線、塊、格、圓、角構成的符紋圖形及其變化的圖形,如齒紋、彎串紋、團紋、連接紋、角紋、線格紋等。
2.扎根中華智慧土壤,以大歷史培育“大思政課”自信力?!按笏颊n”教學內容涉獵極為廣泛,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三者的結合。作為一門課程必須要以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作為支撐。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深厚的歷史底蘊在新時代滋養(yǎng)了思政課的思想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能否繼續(xù)交出優(yōu)異答卷,關鍵在于有沒有堅定的歷史自信。這就要求講好“大思政課”要扎根中華智慧土壤,以五千年的歷史滋養(yǎng)文化自信,培育“大思政課”的自信力。其一,扎根中華智慧土壤,以五千年的歷史滋養(yǎng)文化自信,要求既要結合歷史又要關照現(xiàn)實。通過歷史與現(xiàn)實的融合觸類旁通,用活教學素材把“大思政課”講得深刻而透徹、溫柔且有力量。讓歷史英雄事跡、現(xiàn)代抗疫模范進入課堂,用厚重的歷史、貼切的現(xiàn)實生活把“大思政課”講到學生心坎里,彰顯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中國自信。其二,以歷史自信培育“大思政課”的自信力,要求既要尊重原有歷史又要在把握歷史主動中創(chuàng)造新歷史。充分發(fā)揮歷史在思政教育中的清醒劑作用,深挖思政教育與歷史文化的耦合之處,在教育引導學生尊重歷史、敬畏歷史的同時為其樹立信心,推動其更加勇往直前,在新時代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屬于后來人的新歷史。其三,以文化自信、歷史自信培育“大思政課”的自信力,要求既要講好歷史故事又要講透“四史”。讓學生充分了解國家歷史演變過程,深入了解國家發(fā)展歷程,加深對歷史、對國家、對人民的感情,在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國家歷史的學習與思考中厚植人民情懷??傊?,要通過悠久的歷史潛移默化地講清楚中華文化為什么“興”、中華文明為什么“行”的問題,提高“大思政課”自信力。
3.結合社會發(fā)展問題,以大環(huán)境鑄就“大思政課”引領力。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實踐是理論的來源,任何理論知識最后都要回歸于生活實踐來加以印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理論知識